非典复盘:哪些行业逆袭了?

数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非典期间,GDP总量起伏平缓,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从2004年开始,增长速度反而开始直线上升。

作者:Sho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

最近在家自我隔离,闲来无事开始琢磨起宏观经济。

上周五,宏观大佬任教主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硬文,文章洋洋洒洒输出了1.5万字干货。

为了能在朋友圈中显出自己逼格更高一筹,我决定认真把大佬笔记研读一遍。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愣住了:

根据2020年春节目前受冲击的情况,假定只考虑冲击最大的三个行业,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

吃着腌咸菜的命,操着万亿元的心。抱着求证的心态,我查了下非典疫情后的恢复情况。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非典期间,GDP总量起伏平缓,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从2004年开始,增长速度反而开始直线上升。

增长曲线背后必有新产业崛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掰饬掰饬。

1、电子商务

非典期间,国内线下交易一度面临停滞状态,电子商务因祸得福在夹缝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据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介绍,“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有246家企业实现了网上交易,销售量达4457亿元。

要问为什么能因祸得福,这就不得不提咱的熟人马云了。1997年,马云创立了中国黄页,依靠这个象形文字夹杂英文的野生网站,连接与世界的传送门被悄悄打开了。 

       

△ 中国黄页早期设计

受非典影响,许多外商因无法来华,门店交易量骤然下降。这时,互联网的作用逐渐凸显,人们利用网络开始了线上交易,阿里在这种尴尬情境下突破重围,业务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率。

非典过后,马云认为未来 to C 模式市场潜力巨大,于是立刻创立了直面消费群体的淘宝。事实证明,马云在关键时刻再次押对: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网上购物的网民比例达到40.7%,比2002年提高了20.4%。

       

△ 非典时期,马云和员工一起接受隔离

说巧不巧,这时的京东也处于发展萌芽阶段。

疫情发生之前,京东雏形“京东多媒体”在北京的生意一直顺风顺水,依靠线下代销光盘、刻录机谋生,京东多媒体一度做到了代理商中的王中王,并计划未来铺设500个柜台,打造一个电子行业的“国美”。

然而非典的到来打碎了一切幻想,仅21天,京东多媒体账面流失了800多万元。无奈之下,只能把现有12个柜台全部关闭。 

       

△ 柜台式“京东多媒体”是京东帝国原型

一直死扛也不是办法,有员工提出:为何不试试在网上接单。老板刘强东认为这个主意可以,借着自己多年积攒的好名声,他把网络推销做得游刃有余,并拉拢到了第一批忠实客户。

非典过后,尝到甜头的刘强东判断中国未来会经历电子商务的大爆发,于是砍掉线下业务,决定开一家电商网站。

2004年1月1日,“京东自媒体网”正式上线。当初土气的京东柜台今天已然发展成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市值达到580亿美元。

无数企业在非典中倒下,马云和刘强东却在垂死边缘另辟蹊径,杀出一条从线下到线上的 to C 新模式。

后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网络支付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友善。

2003年6月底,中国已有发卡金融机构91家,发卡总量超过5.69亿张,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发展到14万个。以银行为支点的电子支付日趋完善,这为后来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埋下伏笔。 

        

淘宝因线上交易需求量较大,在2003年10月首次推出了支付宝服务。1 年后,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出去独立经营,凭借其独树一帜“第三方担保交易”“你敢用,我敢赔”等宣传语,一经上线受到了市场广泛欢迎,短短几年用户涵盖了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2005年,电子商务迎来了集中爆发期,第三方支付平台纷纷涌现。腾讯出面推出了财付通,在当年1000万QQ用户的支持下,迅速成长为仅次于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此同时,全球支付霸主PayPal高调入华,摩拳擦掌准备在中国电子支付领域分一杯羹。

在电子商务的土壤中,第三方支付靠着天时(互联网)地利(环境政策)人和(二马)遍地开花。这一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52亿元。

2、线上教育

借着电子商务的风口,线上教育也开始崭露头角。

非典时的北京,人人草木皆兵,医院每天都能收到许多新的病人。发现形势不乐观,北京市教委一声令下:所有的培训机构必须全面停课。

这一决定让依靠线下教育吃饭的新东方手足无措。

4月30日,全国分校宣布停课。与此同时,为了保住新东方的名声,董事会还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学生可以退班、转班,原听课证2年内有效。 

       

△ 俞敏洪在《鲁豫有约》上谈非典时财务危机

2003年对于新东方注定是多难的一年。年初刚刚搞定在美版权之争,年中就要迎接巨大的财务危机。门口大量学生排队申请退款,老师的工资、公司租金需按时发放,公司现金流也面临了2000万元的缺口。

紧要关头,依靠俞敏洪朋友相助和引入老虎基金战略投资,新东方最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

经历这次重创,线上教育成了俞敏洪的心头痛。因忙于新东方上市,直到2005年,新东方在线教育才正式成立,但上线第一年实现600~700百万元的营收。

同样经历这场灾难的,还有尚未成形的学而思。

因辅导班初具规模,早期投入成本较少,即使全面停课,创业者张邦鑫并没有遭遇新东方式重创。借此优势,看准线上教育的他迅速创办了“奥数网”,开始在网上为学生、家长提供学习解答。

网上教育不仅打破地域、时间的局限,还降低了线下租赁成本。张邦鑫认为互联网教育会迎来一个爆发期,非典结束后便创立了学而思(现在的好未来)。

        

△ 学而思最早的办公地址——知音楼

因网络技术、线上支付、市场教育尚未普及,学而思的线上教育在非典后并没有顺利开展下去。

然而,这一创新举动开创了线上教育之先例,启发了众多线上教育机构崛起。

加上教育部的推波助澜,要求63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开展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线上教育在2004年迎来了喷发期,市场规模一度达到143亿元。

以”宅“为核心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非典期间尚且为蓝海市场,仅用一年时间就跑出了一个宽阔赛道。

3、旅游行业

如果说,线下商铺、线下教育都能转战网上,依靠出行的旅游业,想要度过非典,恐怕只能选择硬抗了。据国泰君安研究分析,在影响旅游业的危机事件中,流行性传染病对旅游行业打击往往最为严重。 

       

△ 相比其他突发危机,非典对国内游客流影响最大 

△ 相比其他突发危机,非典对入境及出客流冲击更加明显

当医学权威建议人们减少出行时,全国旅行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2003年的4月下旬,11615家旅行社总体上处于歇业状态。

国家旅游局估算,非典一年旅游业总收入损失了约2768亿人民币,旅游业一片哀鸿遍野。 

       

△ 非典时期

依靠出行带动业绩的携程,也一度遭遇滑铁卢,月交易额在上半年刚刚突破了1亿大关,转身就迎来了冰冷寒冬。

扛着年底上市的压力,CEO梁建章迫不得已下了一个决定:按兵不动,既不裁员,也不关门。他认定,6月份之后,会迎来一波旅游高峰。在此期间,公司也没闲着,一边给员工做培训,一边做业务流程优化,所有员工都在等着非典迷雾散去。

果然,WHO先后于5月、6月宣布撤销对香港、广东、北京的旅游警告,并将其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中国旅游市场在下半年迎来了大幅反弹。磨好刀刃的携程团队打了一场有准备的仗。 

       

△ 对比2001,2002年,非典那年旅游人数仍然呈现11.5%的增长

2003年12月,携程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IPO当天,股价一路从18美元发行价涨到37.35美元,增长率达到88.56%,创下了纳斯达克3年来开盘当日涨幅最高纪录。据统计,上市时携程会员数已达600多万,年度交易额10亿元。

非典过后,在家里憋坏了的旅游达人们整装待发,争做游山玩水第一人。

于是,这边携程刚上市,那边国内旅游规模又创历史新高:2004年,国内旅游出游出现喷井式增长,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为了吃到这波红利,中国开始迎来旅游网站的爆发期,穷游网、去哪儿网、马蜂窝等公司相继成立。

4、快递行业

非典期间口罩和消毒用品激增,触发了“非典”物流与供应链的形成,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事件也成为中国快递行业最大的商机。

彼时,在深圳办公的王卫正身处重灾区,快递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随着非典的逐渐蔓延,顺丰的营业额不断增长。 

       

△ 早期快递员的工作状态

正琢磨如何扩张全国业务时,王卫发现:疫情期间,航空公司整体遭受冷落。民航旅客周转量由2003年1月的110.07亿人公里下降到5月份的23.6亿人公里,同比下降78.1%,这给顺丰拿下全国市场提供了大好契机。

人流量的多少与航空运价成正比,借着航空运价大跌之际,王卫顺势同扬子江快运签下了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将民营快递送上天的企业。除专机外,顺丰还同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运送全国范围内的快件。

航空件价格当然不菲,但这为顺丰的服务时效性提供了一大保障。通过租飞机业务,顺丰实现了全天候、全年无节假日派送。 

       

△ 如今顺丰已拥有57架企业专属飞机

凭借着租飞机这一创举,2003年以后,顺丰的每年运件量增速持续在70%以上。货单量增长形成的规模优势,抵消了包飞机增加成本,如此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了顺丰在时速上的优势。

而王卫也意识到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2003年以后,因包机便利,顺丰以低价香港件做主打产品策略,横扫华东至整个中国,迅速完成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由此,顺丰又迎来了一个业务增长黄金时期,年营业额由2003年的2亿元,一跃增至2004年的14亿元。

据统计,2003年快递业务量达到1.72亿件,同比增长22.81%,增速较2002年提升11.88%。

加上此时电商交易额的直线攀升,快递迅速成为生活刚需,由顺丰主导的快递大战拉开序幕,“四通一达”开始在快递行业崭露头角。

5、汽车行业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消费需求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受进口车影响,中国车市一度被看空,加之各大城市的汽车主管单位对车市的判断偏于悲观,中国汽车市场的爆发期被延迟。

2002年,以天津夏利(一汽集团下属子公司)降价为导火索,国内私有车市场进入发展元年。

然而在此之前,夏利产销曾严重受挫,220名技术骨干失望离开,公司亏损额达到7.9亿元。2002年6月,一汽集团与天汽集团进行联合重组,一汽正式成为夏利的实际控制者,夏利摇身一变成为一汽夏利,这让公司迎来了浴火重生的良机。 

       

自第一次大幅降价引发“夏利旺市”景象后,夏利感受到了价格战的刺激,随后连续两次降价,最高降额达到了1万元。

非典疫情发生后,人们渴望创造一个相对安全清洁的私人空间,而车价又是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闻到促销味儿的消费者门庭若市,10万元以下的中低价位国产车开始畅销,夏利一度成为汽车明星。此外,因其汽车零部件部分是日本原装,内部管理较为完善,夏利在市场上也获得了好口碑。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国内汽车零售销量出现明显上升,且该趋势持续了将近一年。 

       

△ 非典成为汽车行业上升拐点

利用非典期间汽车能随时隔绝外界的便利性,汽车行业精准定位消费者,狠狠打了一场价格战。由此,奥拓、福莱尔、美日、派力奥等国产车销量也趁机走了一波。

6、餐饮行业

疫情导致餐饮行业陷入绝境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餐饮企业质量的提升,在此之前,国内餐饮行业普遍存在进入壁垒低、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

非典过后,餐饮行业进行重新洗牌,分餐制、消毒餐具、变菜谱(减少野味,增加营养膳食)、增加各种服务成为评价餐饮行业的新标准。

而海底捞主打服务,最后咸鱼翻了身。据了解,非典期间,实体门店门可罗雀,海底捞也未能幸免,仅用时1个月,门店经营额直线下降95%,这让CEO张勇甚为苦恼。同那时的京东多媒体一样,有员工及时站出来给了建议:如果客人不愿意进店,那何不把餐食给客人送到家里去?

说做就做,为了送货方便,海底捞将传统的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这一创举被《焦点访谈》发现,后来还进行了专栏报道。央视的免费宣传让海底捞赚足了眼球,非典过后,实体店每日客流不断。海底捞一举坐实火锅界乃至整个餐饮界的领军者地位。 

紧随其后的是呷哺呷哺,其创立者贺光启看到了分餐制的商机。他发现,老北京火锅是以木炭为燃料的铜火锅,吃饭时大多三五成群,不仅不卫生,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台湾当时已经流行起电磁炉加热的吧台式分餐火锅,方便快捷,还能做到环保干净。于是,贺光启以此为卖点,在北京西单开起了第一家呷哺呷哺门店。

然而他忽略了一点,中国人吃火锅讲究的就是俩字“热闹”,一口羊肉,一口二锅头,这才叫快意人生,没了聊天的氛围,火锅就莫得灵魂。此外,从台湾复制过来的底料难以迎合北方人口味,火锅店还没开场就吃了个闭门羹。

        

没做好本土化让呷哺呷哺的门店冷清至极,无奈之下,贺光启针对北方人的口味请了专业的厨师进行配料,还专门到内蒙古寻找优质货源,店里在原有的吧台式基础上添加了适合多人食用的4人桌。

2003年10月份,凭借“一人一锅制”,“物美价廉”等标语,呷哺呷哺火锅受到了广泛欢迎。加上及时的广告渲染,2个月后,店面创下了日客流量2000位的最高纪录,日翻台高达11次。

除了海底捞、呷哺呷哺,小肥羊也在火锅中争得一席之地。2004年,更是以443.3亿元的营业额名列全国餐饮企业第二位。

火锅行业通过快速扩张及渠道下沉,取得了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一夜之间,火锅连锁店遍布大街小巷,成为餐饮行业的主力。

总结之后发现:非典期间,企业家们都是各显神通,凭本事和机遇活了下来。

电商通过线下交易转线上实现了新突破,线上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在互联网中杀出一片血海,旅游行业吃准中国红利坐上了在线旅游顺风车,快递在电商推波助澜下超常发挥成就了“四通一达”,汽车行业精准定位搞价格战迎来短暂春天,火锅利用产业洗牌站稳餐饮行业的地位。

从风月同光到万千逆行,人性依然闪光夺目。若你我皆以此为尺,未来便不会被黑暗吞噬。

2003年能 survive 非典,今年咱也能扛过新型肺炎,大小老板们加油,奥力给!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