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疯狂复工记:政府千里接人,老板狂撒现金

在疫情中复工方面,义乌应该是全国最早反应过来的。

作者:黑羊

来源:AI蓝媒汇

在疫情中复工方面,义乌应该是全国最早反应过来的。

16号下午2点,义乌市政府门口,司机马桂明和一名领队、一名司机共三人,开大巴车前往安徽淮北。

他此行的目的,是接19名员工返义复工。马桂明17号凌晨1点到淮北,当天接上19名员工,18号一早回到义乌。

马桂明觉得“很光荣,义不容辞”,但同时也感到“很辛苦”。“有些地方比较远,空载的时候很累。”他告诉AI蓝媒汇。

这趟路程也不短,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高速上每个收费站、多数服务区都要检测体温;遇到跨省卡口,还要检查车前的线路牌以及义乌市开具的证明。

但总的来说,马桂明是幸运的,没碰上什么坎。他的同事,另一辆车的司机去苏州,到了目的地接上人后,花了近四个小时才上回程高速路,因为当地卡口太多,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应对繁琐的检查。

马桂明是义乌市恒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员工,这家公司几乎所有的大巴车都被义乌市政府征用。车头挂上标语:“我们来接你上班”或者“义乌企业员工返岗包车”。

在2月16日,全国各省市还在谨慎研究如何复工的政策;媒体上,一则盖有9个章的西南地级市复工申请走红。而此时,义乌市已经把免费接员工的大巴撒向全国各地,并开启了教科书式的企业复工流程。

而比义乌市政府启动复工还早的,是各地着急的企业。

01

双童吸管厂董事长楼仲平,今年春节不得不提前结束在三亚的度假。

当他在酒店看到因疫情感染的人数呈爆发增长并蔓延全国时,很快就意识到一个棘手问题:回家过年的一线员工可能无法回来。

初二那天,他匆忙订了高价机票,初三返回义乌。

在义乌,陕西人孟竹燕最终决定过年不回老家。她是双童吸管厂今年春节留在本地的员工之一,这些员工加起来不到三十人。

作为生产了世界上90%吸管的头部企业,2019年8月的数据,显示了这家吸管制造企业的实力:双童有500多名员工,年产量 7000 多吨,产值近 2 亿元。眼下对于吸管行业来说,是旺季。

从春节前,孟竹燕就紧盯着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她看着数字不断增长,直到“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于是大年初一一早,她开始了抗疫自救,目标很明确——先保障留在厂里近三十位员工的安全。

她做了出入登记表,连同口罩、消毒用具一起交给门卫。然后集合留厂员工召开会议,禁止人员出门,由食堂统一配发食品,厂区内商店负责为留厂员工购置生活必需品。

而楼仲平则接到市里通知:2月3日(初十)前不允许复工。但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从初五开始,双童就要迎来部分老员工的返回,时间非常紧迫。

楼仲平回来后的转天,初四召开的会议,重点就是探讨如何应对返厂员工——仅有的三十个人被组织起来。

由于缺乏干部领导,这些一线员工成了临时责任人,并建立起厂区的防疫中心指挥部。到了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五个小组。

每个人都有分工。第一小组做返厂人员的登记、防疫、体温记录;第二个小组负责隔离、配发生活物品、购物、心理疏导、沟通等,并为新到员工建立群组;第三组是消杀组,负责人整个厂区的消毒、物资配备;第四组则是人员的梳理与管控,资料的整理与编排;第五组是物资、采购、集中管控、分发。

其中有单独作战,也有整体的协作。比如要做员工资料时,几百人的信息统计不可能两个人完成,于是这项需要集中处理的事情,就成了一门集体“必修课”。

02

孟竹燕这时已经意识到“严重的高压”。

她最担心是一线员工防控意识不强,她负责打电话给要返厂的员工,要他们“尽量自驾来,这样接触人可能比较少。”除此之外,来了以后怎样生活、如何自我隔离都必须示范。

她的高压还在于,确保每个员工,一到厂门口就必须按照流程要求走,因此要“时刻警惕”;另外一点,双童当时建立的员工档案非常细致,包括员工在不在疫区、当地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员工是否去了其他省市、和哪些人接触、家庭成员有哪些,有没有接触到外部的人员等等。

每一个人都要检查仔细,孟竹燕和留下来的员工们工作量巨大。

强大的前期工作,最终换来了回报。正月十六(2月9日),双童把员工返厂标准写进公司公号后,这篇文章一度被转到国家标准司,成为疫情期间衡量企业员工返厂复工的重要参照标准。

而9号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如果谈复工的问题还为时尚早。

但残酷的是,虽然标准硬核,一旦前期执行中哪怕有一点疏漏,比如若是因为一名员工“漏检”而导致感染扩散,楼仲平说,其实结果也很简单:别干了。

初十(2月3日),楼仲平得到了好消息。那天中央明确表态,“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对于楼仲平这个土生土长的义乌人来说,义乌即是他商业上的风水宝地,也是政治治理中的一条反应迅速且灵活的大鱼。

而如今在疫情中复工方面,“义乌应该是全国最早反应过来的。”楼仲平说。

实际上,义乌这个曾经遭遇过贫困的浙江大山中的小地方,后来以货通天下而闻名世界,任何一个到过义乌的人,都能被它释放的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感染。就连义乌的相关数据也带着金子的味道:2019年1月至11月,义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540.1亿元,同比增长8.978%。

即便在疫情面前,义乌市政府也是“在商言商”。2月3号,结合中央的新精神,当地政府招集了包括双童吸管厂在内十来家企业开会。

这对楼仲平这些义乌企业家很重要,“要想一想后面还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怎么做,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会上,楼仲平报名参与了义乌市准备复工企业。同时报名的企业有十几家,而最终六家企业获得审批通过。

03

义乌的复工意识实在太早了。

在普遍的媒体报道中,以2月12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为分水岭,抗疫已经从前期的“疫情防控”转向“防控+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复工复产在此时成为重要内容。

其实为了复工,双童吸管厂的准备从大年初一员工核实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2月8日)已经有200多位员工到岗并通过了疫情防控流程。

两天以后的2月10日,“双童”开始逐步复工。

复工并不意味着马上开启机器恢复生产。到了14日,双童才让设备转起来。而在那之前,他们在反复商议如何开启生产线,并将疫情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经过试验,最终只有三分之一的设备开起来。现场,每个员工操作一台生产机器,而相邻的机器是关闭的。“保证了最低的生产效率同时,尽量让每个员工保持在安全的距离范围。

现在,双童吸管厂的员工还在从全国各地陆续返回。当下恰逢吸管行业的旺季,2月13日,双童吸管厂发出了农历新年,也是复工后的第一个集装箱,目的地是宁波港,而开车的司机恰好是过年未返乡的湖北武汉人——楼仲平形容从义乌到宁波这一路如“过五关斩六将”。

“我们跟宁波物流公司通力合作,光是证明就有这个司机小区证明、宁波物流方面证明、港口的证明、我们公司的证明、司机的老家证明,义乌防疫部门证明。在这种环境下,让一个集装箱到宁波的港口是非常不容易的。”楼仲平说。

虽然麻烦,但无疑这为双童吸管厂的复工讨了好彩头。而除了员工“给力”之外,楼仲平一直感谢的是“老东家”义乌市政府。

这一点,孟竹燕深有同感。

她说市政府从大年初一就下防疫指令,到现在已经是第16个令,“你能感觉到政府是在想方设法用新的手段去提高防疫措施,给企业复工。

孟竹燕举例,一是政府包下数百辆大巴车免费去各省接回义乌上班的员工;二是政府租用了4万张酒店床位,为外地返工人员提供上岗前14天隔离用。而所有这些人员吃住费用均由政府承担。

然而这在今天看来已经并不稀奇。比这些令人侧目的,是义乌市政府“求工心切”已经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04

据界面新闻报道,截至目前(19日),义乌市千万美元以上外贸企业、亿元以上电商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分别达89.6%、84%和83.7%;商城大道等38个重点工程已有序复工。

在2月16日,义乌市人社局和财政局联合推出《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强企业用工保障的意见》,其中做出了“关于让外地员工返回义乌”的一些令人惊叹的规定:

对2月22日前通过铁路列车、客运汽车方式来义的企业员工,车票费用全额补贴;对2月23日至2月29日来义的企业员工,减半补贴。对于自驾返义员工,在2月22日前返回的,按照同地区乘坐铁路列车标准给予补贴,确无铁路列车的,参照客运汽车标准;2月23日至2月29日来义的,减半补贴。对老员工带新员工来义的,经义乌企业确认,可同等享受上述补贴政策。

还有最后这条:初次来义求职人员可享受三天免费食宿。

甚至在双童吸管厂的公众号上,有一篇激励员工返厂的文章里写:在员工入职方面,我们给出的鼓励政策同样诱人:凡介绍老员工/熟练工入职双童,签订合同一年,给予奖励2000元/人;介绍新员工入职,签订合同一年,给予奖励1200元/人(自行入职的同样享受)!

疫情之下,在企业纷纷被曝裁员、减薪、倒闭的背后,义乌好像只有两个字在不断重复:要人!要人!要人!要人!要人……

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信息,这些字里行间能体现义乌市政府的急切心态:

从2月9日开始,义乌主要快递企业已陆续复工,目前义乌快递日处理能力达到了800万单,快递处理能力接近正常水平。

截至2月17日,义乌35个电商园已复园开工,164个电商村有序开复工,累计备案复工的各类电商企业有5337家,复工亿元以上电商企业74家,复工率90%。

义乌之心、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宣布2月18日起恢复营业。

经过20多天的“待机”,2月18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商贸城一区、二区率先开市。

楼仲平说,义乌市政府的很多做法,是其他地方很难想象的。比方说义乌首先打出“欢迎回家”的标语,呼吁在义乌创业的人赶紧回来。

在全国范围内,不仅是义乌,杭州和广东的复工做法同样备受称赞。杭州跟劳务输出省主动联系,定制了一系列“务工人员返程专列”。而广东省早在2月16日,东莞就包车从云南昭通接员工返岗复工;此外佛山市长也公开承诺:绝不允许出现一家企业因为没有口罩不能复工复产的事。只要企业缺乏防控物资,提前三天向属地政府报告,我们政府就要帮你解决。

在郑州,富士康工厂推出“防疫返岗激励奖”,返岗返工的员工,符合条件每人可以获得3000元;万科物业升级“长江行动”,宣布提前启动20000人的招聘计划;有企业更是启用包机,浙江省嘉善县企业包机载154名员工返岗。而费用则由县政府承担三分之二,企业承担三分之一。

当全国还在谈论抗疫的时候。这些地方和企业正争分夺秒、想尽办法去夺回过去一个月失去的产能与利润。

其实在经济账面前,阻止疫情的发展尤为重要,而更加重要的,是如何用多种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毕竟不能只听企业哀嚎,更应该多角度帮企业一起渡过接下来的难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