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政策面都有哪些重要信息?

更多内容关注wx“曾小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疫情到拐点之后,市场的焦点会从疫情转向政策刺激。事实上,从上周开始疫情就已经不是市场关注的主要焦点了。我们从官媒上看到的最多内容也是“复工”、“稳增长”、“保目标”。确实,经济的压力太大了,本来

更多内容关注wx“曾小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疫情到拐点之后,市场的焦点会从疫情转向政策刺激。

事实上,从上周开始疫情就已经不是市场关注的主要焦点了。我们从官媒上看到的最多内容也是“复工”、“稳增长”、“保目标”。

确实,经济的压力太大了,本来因为贸易战的打击就雪上加霜,疫情的冲击太直接太剧烈。

之前曾经有很多机构预测一季度的GDP增速会不会跌破5%,现在看来跌破5%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如果说有什么能支撑名义GDP,可能就剩下通货膨胀率了。

这周末,一行三会向我们介绍了这段时间的工作,政策面还有证监会对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新增,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求是》杂志发表的新文章。我们细细道来:

货币政策空前宽松

其实从去年开始,货币资金已经在逐渐放宽松。

在抗击疫情,以及抗击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的要求下,央行进一步大放水。我们可以从2月份公开市场操作上找找感觉:

2月3日讯,中国央行今日开展1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2月4日讯,中国央行今日开展5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2月10日讯,央行今日开展9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2月11日讯,央行今日开展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

这个逆回购的规模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同时央行还下调了逆回购利率10个bp。

以往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降低利率都是以5个bp为单位的,这一次一口气降了10个bp,你可以理解为原来降息一次降25个基点,这次一口气降50个基点的效果。

下周马上要迎来LPR利率的调整,逆回购利率下调是降低LPR利率的前奏。逆回购、MLF这些公开市场操作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而LPR贷款利率是商业银行的“收益”,如果只降低LPR而不降低银行获取资金成本,这无异于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商业银行在具体放贷活动时调减利率的动力不强。所以在降低LPR利率之前通常要先降低资金成本端也就是逆回购\MLF的利率。

目前,LRP的利率是一年期4.15%,上一次降低是11月份,这个月如果按部就班应该是继续调低5个基点到4.1%。当然也有一种声音是本次有可能超预期降息,也就是降10个基点到4.05%。

不过有一个信号值得注意,目前的基准利率是4.35%,这次LPR下降后基准利率和LPR的差额就达到甚至超过了25个基点了。央行历次降息的起点都是25个基点,这意味着基准利率很可能迎来下调。

虽然有了LPR后,基准利率已经意义不大,但调减基准利率还是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至少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有很强的心里影响。

降息的预期强烈,降准的预期也存在,但降准的预期主要还是对冲已经存在的逆回购,实质意义不如降息来的直接。

央妈很忙,银保监会也没闲着。毕竟货币扩张了,信用还在收缩那也不行的。

银保监会在周末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了3个关键点:

1、保护支持小微企业,合理调整考核权重,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加快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投放。

这些内容占到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二,但大部分是老生常谈,没太大意义。信用扩张和货币扩张不同,货币扩张放水就可以,信用扩张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我听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信用收缩好比拿一条绳子拉一个盒子,只要你用力,盒子自然能拉回来,但信用扩张则是反方向的,你推绳子并不能把盒子推走。

要把盒子推走,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从另一端拉盒子走,也就是政策刺激;另一个是让盒子自己走,也就是内生需求。

关于信用扩张的问题,我们后面再接着说,这一部分里唯一有两点的是银保监会提到“加快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投放”。首当其冲是基建,基建对保增长是意义是最直接的。

2、着力推动稳定居民消费和加快释放潜在需求。督促银行机构主动对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运输物流等服务业的金融需求,开发专属的信贷产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实物商品的消费,提升服务的可扩展性和便利性,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这一段我可是完整摘抄了的,因为很重要,要做笔记。

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多大,当下的我国,消费占仅仅增长的动能比例已经超过一半。我国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消费拉动型的经济体。

国际要做的有2个事情,一是给提供消费商品的人续命,二是给消费者提供子弹。

疫情对什么行业打击最大?消费行业。几乎消费行业是被全方位无死角的打击,当然如果你要硬杠说医疗也是消费,那我也无fuck说。

如果提供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机构都死光了,那就无处消费了。这种损失是承受不起的,所以要提高政治站位,给予倾斜支持。

但问题又回来了,这又是一个信用扩张和货币扩张矛盾的问题。消费这个盒子都在收缩,你要靠推绳子来推他走是不现实的,金融机构会嘴上喊着冲啊,脚下小碎步慢慢挪。

这时候有2个办法,拉盒子,也就是财政刺激,搞基建,我们后面会说。另一个就是给盒子打肾上腺素,让他自己跑,这就是消费金融,给你消费贷款、信用卡。

但凡是消费驱动的经济体,免不了居民杠杆率会上升。早在十几年前,我国还是一个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体时,国民储蓄率是很高的,除了买房炒股大家就是存钱,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裸贷,当然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极丰富物资可供消费。

现在大家去看看身边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有储蓄的,又有多少人没有负债、没有信用卡的?

打肾上腺素就真的能把消费就回来?不好说,效果如何更关键还得看经济发展好坏。经济繁荣,大家预期未来收入好,愿意超前消费;经济衰退,大家朝不保夕,给你贷款大部分只要能保障基本生活是不愿意超前消费的。

但至少我们从这其中可以看出一点,国家又在打居民杠杆率的算盘了。

3、截至2月14日中午12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金额超过5370亿元。

抗击疫情真的需要5000多亿信贷支持?我是怀疑的。这其中免不了很多碰瓷拿低息贷款的公司,比如一些公司明明抗击疫情就花了几百万,反而拿到了几千万的低息贷款。

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可能也是国家给他们的补贴吧。从宏观角度来说,不论他们是碰瓷还是真的有这么大的需求,至少社会融资规模是实实在在的提上去了。

所以可以预见,即便2月份抗击疫情大家都停工也不出门消费了,2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还会大幅度提升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信用扩张的好的结果。

最后,简单聊一下巨额的货币扩张,会不会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实际上去年一路降准降息,你感觉到物价大涨了吗,感觉到房价大涨了吗?即便是CPI大增,也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而猪肉价格上涨是猪瘟带来的供需矛盾造成的,并不是货币扩张造成的。

市场上有多少钱,这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基础货币大小,二是货币乘数大小,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得出来的才是市场上有多少钱。

当经济繁荣时候,居民愿意超前消费,企业愿意扩产投资,货币的周转速度提升,乘数放大;反之,乘数缩小。所以最近这两年即便基础货币一直在扩张投放,但其实物价并没有很明显的上涨。

只有当货币扩张和信用扩张同时发生到时候,我们才需要开始担心会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提着资本市场流动性

和央行、银保监会比起来,证监会系统可能是受到疫情影响最小的。

A股在这一次疫情冲击下,平稳着陆,表现甚至明显好过港股。创业板率先传出历史高位。

有的人会说证监会也不是啥都没做,不是有传言说开市不允许机构融券吗?不让卖空就是救市。

我认为不是的,不让卖空固然是一种稳定资本市场的手段,避免一些借机发国难财的人兴风作浪。但是股市能走出这么强劲的反弹势头,只靠这些是绝对不够的,央妈的放水功不可没。

证监会似乎只要不出岔就是好,他们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核心内容就是“A股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可是,疫情过后,还要恢复生产呢,还要实现全年目标呢,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仅仅平稳着陆是不够的,国家对证监会有更高的期待。

于是,证监会在周五晚上放了大招,发布了《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简单来说,2个内容非常值得注意:

1、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股份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30%。这一数字,之前是20%。

2、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和锁定机制,将发行价格由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折改为8折;将锁定期由3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缩短至18个月和6个月,且不适用减持规则的相关限制;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数量由分别不超过10名和5名,统一调整为不超过35名。

这些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兼并重组,吸引场外资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增发。

提高发行比例,可以并购更大的标的;

降低发行价格的折扣(9折到8折),可以吸引更多意向资金参与定增,我可以拿到更低的定增价格,自然风险就降低了;

缩减锁定期,资金被锁定的时间短了,就更有热情参与定增,可以参与资金的减少时间成本也可以降低风险;

最后,提高中小板创业板的定增对象数量,可以帮助一些找不到大机构的公司多找几个小机构完成增发。

这个政策堪称重磅级的利好,这意味着国家希望激活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明明就是利空啊,锁定期结束了这些王八蛋不就要减持砸盘了?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对整个国家而言,股市涨并不是重要的目标,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支援实体经济才是最重要的。股票市场的融资职能要发挥,一是要适度降低门槛,二是要提高流动性。没有流动性的市场,是不会有资金愿意参与交易的。

其次,扩大并购活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市公司有条件吸收更多优质的非上市公司进入体系,股市会迎来更多的优质资产,这些资产会摊薄上市公司或者大盘的动态市盈率,让股市显得更‘便宜’,而同时,很多优质的平时大家没有机会参与的优质资产能更方便的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题材和机会。

所以,证监会的新政策是绝对的利好。但需要堤防的是,并购活动的活跃有可能又会催生一批故事大王,大盘又会进入题材股和概念股满天飞的时代,这对我们这种价值投资者是不友好的。

最最最最重要的信息

不论你是关心股市还是关心经济活动,你都必须知道,在中国只有董事长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总经理什么的都没有董事长重要。

《求是》在2月15日发表了《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我们主要来关心一下就疫情之外说了什么。

文章包含4个章节,其中前3个章节都是关于疫情,最后一个章节是《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重点来了。

首先,开篇明义,文章说了“目前看,我们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

今年的经济目标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打折扣。注意,这里是说“都要完成”,不是较好完成、不是力争完成。这意味着后续为了达成目标,大概率会有保障性的刺激政策出来。

接着,文章从四个角度切入,分别是“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复工复产,这已经是这段时间的媒体主要话题,这里主要是一些维稳的要求,不要出岔子。接下来开始划重点了!

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基建。其实基建就是我们说的信用扩张拉盒子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这次由于疫情的关系,多了很多新的焦点,比如“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精准扶贫一直是国家的工作主线,这一次提到了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到精准扶贫中,而且是摆到突出位置,这其中与医疗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资标的可以特别关注。

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我们前面在分析银保监会的表态时,已经对消费展开说了。这里我们需要看的关键词是:

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

以这次疫情应对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引导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

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信息量太丰富了!5G投资今年必须是基建投资的重点,汽车消费这次被着重拿出来提,也是因为汽车是大宗消费最主要的商品,后面我们可以特别期待针对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出台,尤其是新能源汽车。

疫情带动的“大健康”消费品,这个方向是之前市场一直不太注意的,可以关注保健品相关市场的机会。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这一段里,我们重点看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储备”,“这次疫情暴露出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如防护服等)储备严重不足,在其他储备方面还可能存在类似问题,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

战略物资储备相关的行业,有可能会迎来政府采购的高峰。

股市要怎么走

说了这么多,其实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是,股市到底会怎么走?

从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到现在,创业板已经创出了一年多以来的新高,上证指数也回到了2900上方。反弹的势头过猛,如果要说还能继续涨下去,一定不客观。

回调是可能,而且可能性不小,毕竟获利资金特别是短期资金要有一个兑现的过程。但时间稍微放长一些看,股市的机会远远大于风险。

首先,政策宽松期间很难出现大熊市。历史上,熊市往往伴随两个因素出现,一是货币政策的收缩,比如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周期,二是监管政策的收紧,比如金融市场端去杠杆的政策收紧,资本市场端再融资、并购重组政策的收紧。

这些因素在当前都不存在,而且在经济面临这么大压力的背景下,也不太可能出现政策收紧的情况。

其次,股市目前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历史低位,没有大涨过,何谈大熊市?

具体到板块上,新能源汽车、科技这些景气度确定性比较强的仍然应该是关注的焦点,医药是个持续景气度都不错的行业,不论在牛市熊市都是值得长期跟踪的。其他领域,则应该关注结构性的变化。

比如消费行业超跌的优质蓝筹,受疫情影响大的比如航空、旅游的优质龙头,这些企业都是死不了的,疫情过后很快就会回来,而且如果有政策刺激可能会加倍回来。

疫情相关的标的,如口罩、抗病毒、消毒液等等,缺乏长期性的板块,有可能在疫情出现焦点转移后利好出尽,应该适度回避。

周末的信息量很大,中国股市说到底还是个政策市,不论你是关注价值,还是关注趋势,政策面的风吹草动都有值得你好好做笔记的内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