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长春:疫情对主要区域和产业链、供应链冲击的影响分析

我们以确诊人数最多的湖北、浙江、河南、广东四省为代表。湖北、广东、浙江三省,我们从核心产业结构与龙头产业入手分析直接影响,同时三省均涉及港口运输问题,叠加湖北九省通衢的特性,我们简要兼顾交运方面的影响。对于河南省,我们主要从劳务输出角度分析间接影响。

作者:国泰君安花长春团队

来源:宏观长春

导 读

本报告主要考察湖北、浙江、广东、河南疫情相对较重的省份及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提供了产业链三个可能冲击以及主要行业供应链影响程度评估。

摘 要

我们以确诊人数最多的湖北、浙江、河南、广东四省为代表。湖北、广东、浙江三省,我们从核心产业结构与龙头产业入手分析直接影响,同时三省均涉及港口运输问题,叠加湖北九省通衢的特性,我们简要兼顾交运方面的影响。对于河南省,我们主要从劳务输出角度分析间接影响。

当前产业链风险源于供需两端,短期影响可能集中在三个链条:

  • 一是化工品产业链直接受到冲击,下游行业如橡胶塑料、造纸及加工,木材及加工行业、纺织业,三者叠加自身需求弱化以及对化工品的依赖,或存在一定影响。

  • 二是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整个链条受到一定区域冲击。产业升级端的仪器仪表行业由于对上述链条依赖,短期或也受到一定影响。

  • 三是由于复工推迟带来建筑活动延后,叠加汽车链条影响,黑色、有色冶炼、金属制品需求短期存在一定抑制。

供应链方面,几个省份上市公司营收占比较高的共性行业,主要包括医药生物、电子、化工、通信、汽车。我们认为疫情若持续较久,对于汽车与通信行业供应链或带来一定的区域性风险,其中化工的一些子行业可能也有些压力。此外,后续仍需关注化学原料药、激光器、部分化学原料(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供应等环节。

总体来看,在SARS、甲流历史疫情中,我们发现疫情对国内制造业生产多是一个季度内的短期冲击,不改变生产趋势。当前政策层面,对于制造业关注点,仍集中在为疫情防控用具用品及其上游关键材料、零部件生产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后续叠加财政、金融对疫情防控支持,产业链与供应链风险面临快速化解,更多将呈现区域性的特征。

正 文

我们已经从总量、经济节奏、三大产业和主要行业结构、政策等不同视角分析了疫情对经济的各方面影响(参考我们的2020年突发重点风险系列1-4报告)。总体上我们的看法是:

新型冠状型肺炎疫情对经济和企业影响相对有限,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一季度,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在我们基准情形下,肺炎疫情主要影响1-2月份和部分3月份的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一季度,或达1.2个百分点,全年的影响或在0.4个百分点左右。后续财政、货币政策的对冲,经济增速仍可能在6%左右。

本篇报告主要探讨疫情对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虽然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疫情影响主要时点的1-2月份恰是工业和建筑业活动的淡季,因而对制造业影响相对有限,但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有没有冲击?哪些链条可能因为部分区域疫情比较重而受到更大冲击?这些问题将在本篇报告中探讨。

一、疫情最重的四省管制程度和关键城市返工情况

我们以确诊人数最多的四个大省(占全国确诊总人数75%):湖北(64%)、浙江(4%)、广东(4%)、河南(3%)为切入点,判断疫情的结构冲击。在分析疫情大省情况前,我们先对当前四个省的管制措施进行一个大致梳理,以判断可能的影响。

疫情管制措施在国内与国际层面均有所体现,目前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国内。国内方面,疫情爆发后各省进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状态,各省依据本地情况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范措施(图2)。根据交通运输管制措施,我们认为当前四个省份管制程度从严到松依次为湖北、浙江、河南、广东。在各省市政府管制措施中,内陆交通运输的中断以及机场、港口、车站体温测试与安全检疫带来的运输效率下降或将在一段时间内对制造业生产带来影响。

国际方面的限制措施目前尚有不确定性,需要重点关注WHO是否有疫区的认定和其它国家是否会出贸易层面的限制。新冠肺炎在被世卫组织(WHO)认定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后,美国、新加坡等部分海外国家在人员流动方面对中国做出了严格限制措施,部分海外航空公司暂停飞往中国航班,但截至目前还未涉及货物贸易层面的限制。后续可能关于贸易层面的限制,核心集中在WHO对疫区认定的问题上。SARS时期,WHO对疫区(AffectedAreas)的定义为该国在最近20天内报告SARS在本地传播的一级行政区域,国内先后有10个省市被列为疫区且有等级区分。基准情况,若疫情在2月被有效控制,那么疫区认定大概率将集中在湖北省,对贸易影响将相对有限。若疫情延续,则广东、浙江等贸易大省均有可能成为疫区,而疫区范围的扩大将因为贸易限制对国内出口带来直接影响。

在国家延长春节假期以及普通居民对疫情的担忧下,春运返工潮尚未出现。到目前为止,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或者被动受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天津、郑州、杭州等主要城市返工潮尚未到来(图3)。

综合国内与国际疫情管制措施,我们看到三个特点:

  • 一是当前核心影响集中在国内交运管制、人员复工推迟。复工潮之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港口海运等或面临较高的疫情不确定性。

  • 二是各地调控措施松紧不同,且依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或将带来省际间货运效率的干扰。

  • 三是由于外部认定以及海外国家因素,后续外贸的不确定性仍然较高。

二、疫情大省的产业结构与龙头产业如何?

对选取的湖北、广东、浙江三个省份,我们从核心产业结构与龙头产业入手分析直接影响,同时三省均涉及港口运输问题,叠加湖北省九省通衢的特性,我们简要分析交运方面的集中影响。对于河南省,我们则主要从劳务输出角度分析间接影响。

四个疫情省份的产业结构中,湖北与河南相似,广东与浙江相似。前者第一产业占比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差异较小,后者第一产业占比低,第三产业占比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四个省份共计占全国GDP的26%,第二产业占全国比例相对其他产业而言略高,达到28%。若疫情持续太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可能也会较大。

我们进一步结合两个层面的数据,对省份的主导产业进行梳理:一是宏观角度的工业增加值,以反映地区经济全貌。二是上市公司数据,反映地区龙头企业与龙头产业情况。前者我们关注制造业整体影响,后者我们更关注供应链问题。

(一)工业增加值角度(浙江省由于增加值缺失,我们采用工业总产值),湖北省方面,我们看到化工制造、交运设备制造(汽车、铁路、船舶与航空航天)、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占增加值权重较高。广东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占比较高。浙江省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工制造、纺织业、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占比较高(图5-7)。

整体来看,若依据各省二产占全国比重,粗略估计行业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化工品制造影响相对较为集中,电气机械制造与汽车制造次之,金属制品、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最弱(图8)。

(二)制造业龙头产业与龙头企业角度,我们根据申万分类,梳理了三地上市公司营收占比情况(申万一级行业中我们排除了综合、采掘、银行、非银金融、军工、房地产):

  • 湖北省方面,建筑装饰、医药生物、化工、通信、建材、电子占比较为靠前;

  • 广东省方面,电子、家用电器、医药生物、汽车、计算机、通信占比靠前;

  • 浙江省方面,以化工、汽车、医药生物、电气设备、电子排名靠前。

整体来看,几个省份交叉相对集中的一级行业集中于医药生物、电子、化工、通信、汽车为主,其中湖北省建材、广东省家电、机械设备浙江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为相对特例行业。

三、疫情大省的交运情况和劳动输出如何?

(一)三省交运方面,我们首先梳理了三省的港口信息,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广东、浙江沿海港口货物吞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4%(图13),对国内沿海货运影响力程度较高(广东与浙江主要港口信息参见附录)。由于水运航行时间长、船员集中度高等特性,若疫情有所持续,航运将对国内外贸、制造业生产产生影响,后续港口运输方面值得进一步重视。

湖北省方面,我们通过梳理主要港口武汉港、宜昌港、黄石港、荆州港发现,几个主要港口的航线主要集中于内贸运输主要运输货物种类集中在大宗商品(原油、矿石、煤炭)、机械产品、钢材、化工品。当前“封城”在内贸水运方面或同样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图14)。截至目前,国内港口方面仍没有疫情信息以及统一的管制举措。

此外,湖北省陆运方面,多城封城短期势必会对湖北内陆公路、铁路运输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京广线、京九线、武九铁路、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宜万铁路、渝利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等主要干线运输均会受到冲击(图15),陆运方面,通向安徽、重庆、陕西、湖南等地的货运或受影响较大。

(二)劳务输出方面。我们着重对劳务输出大省河南,以及封城严重的湖北进行分析。由于数据可得性,我们假设春节前迁入河南、湖北两省的人员来源,构成节后主要复工流出的人员流向。

河南省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2,995.14万人,其中省外输出有1,196.13万人,占40%。节前人口迁入的比例,主要源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为浙江(15%)、江苏(14%)和广东(12%)、其次是北京、山东和上海,外出到这六省市的人口占出省人口的62%。我们注意到除主要一线城市外,浙江、广东也位于影响之中(图16)。行业方面,返工工人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包括电子制造业、家政服务、建筑业和餐饮业。

湖北省方面,从节前迁入人员流向倒推,人口跨省流动的第一大省是广东,占比达到28%,其次是浙江14%,此外流入较多的还有临近省份的湖南、江苏和河南(图17)。其中2018年末外出农村劳动力1076万人中,外出务工的比例占75%。行业分布上看,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占比高达56%,第三产业占比约38%。

综合两省劳务输出流向,河南与湖北省恰恰集中在广东省与浙江省,行业分布上更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制造和建筑为主。因此,疫情大省之间在劳务输出上存在一定的叠加影响,这将对劳动密集型制造带来一定影响。

四、产业链、供应链冲击的影响集中在哪?

(一)产业链影响。我们认为产业链冲击源于两个维度:一是供给层面,由于交运限制,中游产业供给收缩,带来下游产业的被动收缩,二是需求层面,下游需求减弱,使得中游上游连续生产型企业存在库存积压风险。当前疫情发展阶段中,管制措施严格,供给收缩风险更值得被重视,后续需关注需求变化对中游连续生产型企业的间接影响。 

综合疫情省份信息,我们从工业增加值角度,对区域冲击的产业链影响进行拆解。从投入产出表产业传导来看,除汽车,纺织业,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相对“下游”行业看,各省增加值占比集中行业多集中在偏中游环节,整体来看存在以下三个影响(图18):

  • 化工品制造直接受到影响,其下游需求较大的行业集中在橡胶塑料、造纸及加工,木材及加工行业,纺织业,这些行业由于自身需求冲击叠加化工品需求依赖,影响或更大。

  •  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整个链条均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升级的仪器仪表行业由于对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需求较高,或受到一定影响。

  • 由于复工推迟,建筑活动的延后,叠加汽车链条影响,将对黑色、有色冶炼、金属制品需求短期存在一定抑制。

从这几个链条来看,我们认为复工推迟的短期影响将主要集中在建筑活动链条,并由此带来对上游行业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复工和原材料供应的潜在制约,短期或对计算机、电子与光学设备制造全链条带来一定影响。而中期角度,化工品由于作为中间品,可能对部分下游行业带来一些影响。

综合经济初始条件,疫情带来的产业链短期“灾区”多数处于趋势回暖状态,我们恰恰认为短期冲击后,上述链条将重回景气。首先,疫情爆发前的经济初始条件展示出建筑活动蓄势待发,叠加稳增长政策力度年内加大,基建后续修复力度或再度提升,这将对金属冶炼与金属制品链条带来强支撑。同时,由于疫情前内外需处于企稳状态,带来了通信电子、产业升级相关仪器设备、汽车链条的景气改善,短期疫情冲击不改回升趋势。

(二)供应链影响。评估供应链风险与机遇的核心要素我们认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交通运输管制对于原材料与人员输入、产成品输出的影响;

  • 企业生产产能分布与转换能力;

  • 行业劳动密集属性;

  • 行业“零部件”可替代性;

  • 生产周期与生产淡旺季特征;

  • 产成品库存水平

供应链风险核心是供给,当前主要是区域管制下对于核心零部件运输以及人员复工推迟带来的风险,且区域风险更多集中在湖北,而机遇则在于需求稳定下的替代厂商。

我们通过各省上市公司营收,并细化至申万三级行业,结合行业信息判断供应链风险。首先,三个省营收占比较高的共性行业主要包括,医药生物、电子、化工、通信、汽车。特例行业包括,建材(湖北省),家电(广东)、机械设备(广东、浙江)。

我们对涉及行业进行了行业初步调研,结合行业信息通过主观打分,“五颗星”代表供应链风险的即时性与程度最为严重。我们认为供应链短期区域性的风险更多集中在汽车与通信部分子行业,其中化工的一些子行业可能也有些压力。总体上,尚未有行业的供应链存在“五颗星”的压力风险(图19)。

共性行业方面

医药生物,供应链风险有限,但后续需要关注原料药的供应影响。医药生物中化学制剂上游原料药企业相对分散,而且龙头企业大多已具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能力,虽然整体供应链风险相对较小,但湖北省作为2018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第三大省,产量在35.4万吨占全国12.5%左右,且原料药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龙头供应的减弱或会对产业链带来扰动。医疗器械企业中,诊断试剂、手套等与疫情直接相关产品,供应链基本不受影响,监护、彩超、呼吸机等在疫区销售拉升较快,在非疫区销售可能受影响,存在结构性分化。

化工行业,供应链风险有限,更多是需求抑制带来的风险。湖北在化学原料方面存在一些纯碱、氯碱、无机盐上市公司,化学制品方面则有部分复合肥、民爆用品、农药相关上市公司,相比之下浙江、广东化工上市企业在化工制品覆盖面更广一些,存在一些塑料、橡胶公司。我们认为化工产业链较长,下游需求覆盖面广,且生产具备连续性,原料与制品的可替代性较高,因此或仅仅对于区域半径内的供应链带来一定短期风险。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湖北产量相对集中的化学原料与制品,如磷矿石、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百草枯、复合肥和草甘膦等。后续疫情带来的终端需求减弱也可能加剧部分企业的经营风险。

电子行业供应链由于产能弹性大、备货充足,风险有限。湖北省作为通信、电子相关产业集群大省,在上述两个行业的供应链上具有重要地位。电子方面,我们看到湖北在光学光电子的LED、光学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存在一些龙头企业,本地除龙头企业外,在显示面板、消费电子终端生产领域设有一些龙头公司的产能线,但上述行业替代品大多较为充足,且消费电子终端生产龙头企业产能分布较广,产能间可以实行有效替代,复工生产弹性大等都会弱化冲击。电子供应链的风险除了产业集群集中的问题外,还包含劳动密集生产带来的问题,特别是浙江、广东在电子领域包含了一些电子零部件制造、电子系统组装以及印制电路板元件龙头企业,因此复工后续影响有待观察。

通信领域的供应链风险,当前来看或较电子可能暴露更多一些,特别是通信设备中通信传输设备的光纤、光模块制造相关,由于劳动密集属性叠加区域生产集中,部分区域公司市占率较高,若疫情持续加剧,在供应链角度存在一定风险。但总体而言,一季度作为电子、通信行业淡季,若疫情2月内可控,整体影响将非常有限。

汽车行业供应链风险同样较高。湖北作为全国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18年底,湖北省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482家,2019年湖北省生产汽车224万台,占全国8.8%。作为“车都”的武汉更是有东风汽车龙头企业。汽车行业供应链风险,主要由于零部件厂商的生产与输送受阻,进而对整车制造企业带来影响。由于零部件生产区域性的特征,以及零部件短期替换适配流程较长,造成零部件短期可替代性较弱。整车组装的及时生产特性也带来了零部件低库存的特征,因此若疫情持续较长,汽车制造业内部存在一定结构性的供应链风险。

特有行业方面

湖北本地的建材行业或因封城面临一定问题,但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当前复工推迟带来的需求下滑矛盾更加突出,供给替代带来的机遇以及供应短缺风险当前都不充分。

机械设备行业风险有限,湖北省在工程机械相关产业链上并不突出,整体对机械行业供应链风险有限,因此后续需关注广东、浙江疫情进展。当前核心影响仍在于交运管制带来的设备交付、安装、验收影响,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以及终端需求的影响,其中一方面是内需项目开工受到影响,主要集中于工程机械领域。另一方面是外需不确定性影响下的航运设备(集装箱、港机、船舶等),以及轻工产品衍生带来的注塑设备、印刷包装设备等。

家电行业整体供应链风险有限,核心矛盾在需求端。首先,家电生产在广东、浙江相比于湖北更加集中,其次,龙头白电行业产能分布较广(例如格力、美的空调线产能在武汉占比不到10%),且自身垂直一体化生产能力强,核心零部件掌控能力高,同时低端零部件供应相对分散且充足,可替代性高。其次龙头厂商当前也保有一定库存。因此,从供应链角度来看,短期家电行业并不存在较大风险,更多影响源于需求侧问题。特别是地产后周期与出口订单不确定性两个维度。

五、历史疫情时期的制造业生产表现如何?

我们再度观察SARS时期以及甲流时期细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变化,以判断制造业生产的影响。历史情况同样反映出疫情短期冲击生产,但修复迅速的情况,影响节奏但不影响趋势。

以SARS时期疫情最为严重的北京和广东,2003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方面,北京在二季度下降1.5个点,广东出现单月增速下降,但整体累计增速始终处于提升。全国角度, 4月和5月全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连续两月出现明显下降,疫情短期冲击下对工业企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但进入三季度后出现回升(图20,图21)。无论区域还是全国层面,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较2002年出现大幅提升。

甲流疫情2009年10月爆发以来,2010年2月疫情大幅减弱,4月疫情基本被扑灭,我们认为中国大陆甲流疫情冲击主要集中于2009年第四季度。结合细分项数据来看,与2008和2010年同期增速相比,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轻工制造、通用设备行业所受冲击较大,整体结论与投入产出表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图22)。但两轮疫情在对交运和生产管制力度的核心差异,或将带来化工品相关行业的表现差异。

六、纳入支持政策的再思考

当前,中央从财政、货币两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支撑,其中:

  • 货币政策方面。(1)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2)加强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围绕内部资源配置、激励考核安排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要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 财政政策方面。当前,对于制造业政策关注点仍集中在为疫情防控用具用品及其上游关键材料、零部件生产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大力缓解医护资源紧缺。我们相信随着疫情减弱,复工开始,后续对于制造业企业的支撑将有效缓解当前暴露的生产风险。

  • 商务部政策方面。为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工作,商务部办公厅2月6日发布关于组织做好商贸企业复工营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采取措施,指导企业做好货源采购、调运、配送、补货工作,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顺利复工营业。预计后续政府会加大供应链方面的恢复措施。

在政策呵护下,产业链与供应链风险更多将呈现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同时也为部分行业带来相应机遇。对于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后续判断,我们认为短期需要关注两个层面的信号,一是各省政府对交通运输管制与人员隔离措施的调整,二是下游终端需求的变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