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disco背后的东北故事 | 地标70年

晚会开始不久,大家就不出意外地看到了今年最火的网络歌曲《野狼disco》的春晚特别版。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

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找到12个地点,用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呈现它们与这个国家的生动关系,全集已在西瓜视频上线,总播放量1.42亿,欢迎观看。

当有一天听说他要离开,我才意识到他一直在我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默默看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似乎有话要说,却又不知说些什么。时光荏苒,我试着做些什么,成功、失败,是美丽的风景,又或是一抹淡淡的记忆。

——电影《钢的琴》

历史一定会记住鼠年的这个不平静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困在了家里,往年南方城市常见的逛花市、去饭店吃年夜饭等等活动全部取消,这也使得这个鼠年的春晚成为近十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一届。

晚会开始不久,大家就不出意外地看到了今年最火的网络歌曲《野狼disco》的春晚特别版。

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

在你右边画一道彩虹

来左边跟我一起画彩虹

在你右边再画个龙

央视春晚节目《过年迪斯科》

(原名《野狼disco》)

舞台上,和偶像明星陈伟霆、张艺兴站在一起的,是这首歌的原创兼原唱董宝石。在上春晚之前,董宝石已经带着《野狼disco》上了四家卫视的跨年晚会,而就在两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有点文艺梦想的普通优步司机。

1996年,10岁的东北孩子董宝石开始跟着父亲出入夜总会,见各种纹着龙、自称大哥的生意人,大人们谈生意、喝酒、点歌,他就坐在旁边喝饮料。

董宝石的父母在邓小平南巡后的第二年,开始下海,一度赚了不少钱,家里早早住上了商品房。但好景不长,伴随90年代后期东北大规模下岗潮的来临,董宝石父亲的生意开始遭遇接连的失败,家境一落千丈。

1999年,还在新华社的吴老师来到东北调研国企改革:

当时我们去找体改委,体改委提供不出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企业。我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个厂长打电话,然后听到那个厂长说,你们不用再来了,我现在被他们逼在那个厂门口,我是半个身子探在窗户外面接你们这个电话的。

那是东北国企改革最艰难的世纪末,人心涣散,经济凋敝,同时也是董宝石最叛逆的时期。“母亲严厉的管教、沉闷的家庭气氛、贫穷的家庭状况,你觉得这一切都是狗屎。生活除了跟朋友在一起,得不到快乐,逃课也好,出去玩也好,怎么都好,反正比上学强。”董宝石回忆。

多年以后,董宝石将他的世纪末东北记忆写进了一首名为《野狼disco》的歌。

大背头BB机 舞池里的007

东北初代霹雳弟 DJ瞅我也着急

不管多热都不能脱下我的皮大衣

全场动作必须跟我整齐划一

这首混合着“东北粤语”的“土味”说唱被B站网友配上香奈儿中国代言人陈伟霆的舞蹈,散发出混杂着苦涩、幽默、市井和浪漫气息的奇特魅力,迅速引发了一场全民狂欢,在2019年的夏天屠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光微博热搜就上了五十几次,并且将曾经属于东北的独特记忆带进了整个互联网的视野。

网易的东北听众给这首歌留言说:

离开东北多年,那些当年让我极度反感的东北文化,却因为这一首歌,给了我一个去重新审视它们的机会。这不是它的机会,而是给我的机会,我和我故乡和解的机会。

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评价道:

像是歌曲版的《阿甘正传》,如冲决而来的泥石流,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一砖一石、一枝一叶,无论是记得的还是被遗忘的,都一齐翻腾奔涌到眼前。

二十年,中国的人均GDP从873美元增长到了近万美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每年生产全世界60%的消费品,并且先后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世界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国现在占据四席,世界500强的最新名单里,中国以129家的数量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对于“中国崛起”的各种担忧正充斥着西方媒体。

也正是在这奔腾辉煌的二十年,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东北,一度成为“失意”的代名词。

纪录片导演王兵在1999-2001年之间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铁西区》,缓慢的长镜头将一个个巨大、寒冷、破败的钢铁“废墟”推到了观众的面前,无声地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铁西区》剧照

在“一五”期间,沈阳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的重点建设目标,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更是重中之重。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东北占了57个,光铁西区就有3个项目。这里的工人村,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王兵镜头下的废旧钢铁厂曾经印刻了几代中国最优秀的工人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人生。

随后东北经历了改革开放最剧烈的阵痛,几乎一夜之间褪去荣光。王兵纪录铁西区拆迁的时间段,也正是东北国企改制引发下岗潮最激烈的时候。

吴老师在照片墙前

1999年,吴老师作为新华社记者在这里调研,当时他听到的心声是:

我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年、三十年,每一个厂房的边上都写了一行字,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你怎么能够给我二三十万,把主人翁赶走了呢?第二件事情是,我妈妈爸爸也是在这个工厂里当工人的。我妹妹,兄弟,我老婆,甚至我儿子未来也要到这个工厂来。你现在把我赶走以后,我到马路上到哪儿去找饭吃呢?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钢铁“废墟”怎么样了?当年的下岗工人去哪里了?今天的年轻人在做些什么?

2019年的秋天,吴老师带着“东北三问”和《地标70年》摄制组回到了铁西区。

当年的钢铁“废墟”怎么样了?

“这里已经非常安静了,几乎听不到任何的声音。但是在二十年前和半个世纪前,这里是非常喧嚣的,可以说是机器轰鸣。”吴老师坐的这个地方,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铸造车间,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里是位于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在原沈阳铸造厂基础上扩建而成,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2011年5月18日奠基开工,整体建筑采用新老建筑结合的方式,完整展现了百年中国工业发展史,2013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从这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工业走过的一步一步非常坚定的脚步。你看到的是自行车,看到的是汽车,但是它的底层部分是模具,是车床,是铸造,这些底层代表了一个大国的工业基础。

中国今天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每年生产全世界60%的消费品。那么它的基础的部分就是这些,而这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这个积累非常艰难,有的时候会被战乱打断,有的时候会被政治运动打断,但是它会一步一步非常坚定地往前走。当然这个坚定中有很多人的牺牲,有很多的血泪。

*曾经的铁西区,如今留下的只有这段作为纪念的墙,在这个纪念广场周围,和全国其他所有的商业区一样,是面包店、酒吧、商场以及星巴克。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8月,以沈阳低压开关厂搬迁改造为标志,铁西区正式拉开“东搬西建”序幕。

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6年1月,辽宁省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提出“以沈阳铁西区为龙头,建设沈西工业走廊”。

2008年12月7日,铁西区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

2011年9月26日,大型工业雕塑“力量”落成,铁西“一廊、一场、两馆、两园”格局形成。

今天的铁西区基本实现了功能条块的划分,城区建设日益完善,多数工业企业已经进入了开发区工业园区,在老城区原址上建起的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博物馆,是1905文化创业园,是矗立着名为“力量”的后现代雕塑的铁西广场,以及一到晚上就充满了抖音神曲、广场舞和直播的劳动公园。

吴老师在劳动公园跳广场舞

铁西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著名老工业区三十多年得以完成的改革之路。原来的工业遗址,被快速的城市建设抹去,唯留一堆已经成为艺术品的工业符号,提醒着人们,中国工业最强的脉搏曾在这里跳动。

当年的下岗工人去哪里了?

“当一个时代开始整体转向的时候,原来的排头兵立即变成了最后一名。”吴老师带着《地标70年》的摄制组回到沈阳的时候这样说道。

有家酒馆的名字叫“万顺啤酒屋”,位于沈阳市火车北站附近,老板娘英姐出生于1965年。1996年,分别隶属运输队和沈阳第八木制品厂的英姐和爱人先后下岗,之后便开始专心做起了小饭馆的生意。现在的这家啤酒屋于2002年开业。原来这块地方属于一家老国企,后来国企解体,楼也没人盖了,英姐和爱人拿出积蓄和贷款盘下了市口极好的地方,盖了间啤酒屋,一做就是十七年。

万顺啤酒屋的外景

万顺啤酒屋在铁西无人不知,开业近二十年从不打烊,环境简陋,价格更“简陋”。五块钱一大杯生啤,从2002年卖到了现在。英姐自己说:“到这边来的都是条件不怎么好的,工薪阶层,或者底层老百姓。”这两年,这里更是成了铁西下岗工人的怀旧地。

每天早上八点半,她的女儿先过来帮忙开店,九十点钟服务员陆陆续续到齐开始供应饭菜,英姐一般中午之前到,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招呼新老客人,会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英姐回忆说,那么多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顾客刘哥,原来是单位的干部,九十年代末也遭遇了下岗,因为喜欢这里的啤酒,就一直没事儿来坐坐。

那时候他儿子念大学,他刚退休,有一阵忽然特别苍老,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回事儿?他说媳妇得乳腺癌了,当时一听就感觉危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后来他媳妇动了手术,一来二去好了。

从早上八点半,到凌晨三四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对于很多像刘哥这样的老顾客来说,这里就像另外一个家,每当人生遇到兵荒马乱,过来坐一会儿,看看辛勤的老板娘和旁边相熟的老顾客,就会觉得一切都没有变,所有的事情都会好起来。

英姐和吴老师

吴老师:那刘哥现在怎么样了?还经常来吗?

英姐:现在也是,总上我这儿来。他现在又返聘回去了。

吴老师:又返聘了?

老板娘:对,返聘了,刘哥那个人挺好。

吴老师:都六十多岁?

老板娘:嗯,六十多岁,挺好。

今天的年轻人在做些什么?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叫《闯关东》,描绘了当时成千上万的关内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危险移居东北的图景。一百年前那场著名的移民潮,与今天东北年轻人的外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几年的投资界甚至有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不成文默契。

但这种情况随着这两年的短视频、直播以及与之相关模式的兴起正在发生改变。

是的,很多人都听过这句略带恶意的调侃,说今天的东北主要的发展重点是“轻工业喊麦,重工业烧烤”。

但在吴老师看来,“轻工业喊麦”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说法,它甚至蕴含着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有很多人说,大家玩儿抖音,玩儿快手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其实这个是新经济的一种模式,就是个人IP的爆发,然后把个人IP所产生的流量,从公共流量——抖音和快手是公共流量——能够倒到一个私域流量中,让他变成你的用户。最终,你卖的不仅仅是快乐、幽默,你卖的是某一个能够给到他的产品。”

个人IP+私域流量=美好商业全新出发

吴老师认为,这是未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商经济的一个新模型,并且这种商业模型带有典型的去中心化的特点,与原来东北的、以中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铁西模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态和面貌。而未来的铁西、未来的东北,也将经由这种对计划经济基因的解构获得重生。

王晓楠,是一个85后萨克斯管老师,他在抖音上开了一个个人号叫“大众萨克斯”,每周一到周五更新好听的萨克斯乐曲,周六、周日更新萨克斯的乐理和教学课程,同时顺便卖萨克斯管头和一些知识付费产品,并且通过后者获得了很好的营收,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铁西超过一万个。

王晓楠

吴老师认为:传播领域里面有个说法,你只要有两千个粉丝,就可以养活你一辈子了。直播和短视频的电商把原来最原始的口碑模式变成了互联网的高效率模式,只要大家家里还吃苹果、吃西红柿,买衬衫、弹钢琴,这些小而美的商业模式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这是一个千秋万代的事儿。

在采访的最后,吴老师问王晓楠,你小时候的家还在吗?王晓楠回答,他从小在工厂的宿舍区长大,现在早没有了。“我们家现在是一座立交桥。”吴老师问:“要不要去那里吹一段萨克斯?”王晓楠腼腆地一笑:“那还是算了吧。”

结语:关于东北的一组数据

1980年,东北三省的GDP总量为250亿美元,占全国13.2%,是印度的13.6%,是日本的2.3%,是台湾的59.1%,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拉出来参加世界GDP排名,排在世界第51位。

2000年,东北三省的GDP总量为1180亿美元,占全国9.8%,是印度GDP的24.5%,是日本的3.8%,是中国台湾的36.2%,排在世界第35位。

2018年,东北三省的GDP总量为8560亿美元,占全国6.2%,是印度GDP的31.4%,是日本的17.22%,是中国台湾的145%,排在世界第18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赖以生存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东北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可是放眼全球,改革开放后东北实际上在以飞快的速度进步,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也不断攀升。

不久前刚刚公布的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正式跨过了1万美元大关。属于铁西、属于东北、属于中国改革的另一段时代故事,才刚刚开始。

《铁西区》出现过的那些彷徨无措的工人,大部分如今已经来到了退休的年纪,当他们坐在万顺啤酒馆回望自己过去的二十年,不知是否已和生活达成了和解。而《野狼disco》在2019年夏天的风靡诉说着那些时代的落水者曾经的荣光与尊严,他们曾经的牺牲与拼搏会永远被铭记。

一百年前,一位旅欧的中国人写下了这样的话:

一千九百二十年是大战后第一年,新年向后回顾,是已经过去的一层一层愈远愈浓的黑暗,新年向前望去,却似有一步一步日新月进的光明。

史的巨轮已经来到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 2020年的第一个月份显得尤其的不平静,短短一个月却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从中东危机到澳洲大火再到武汉肺炎,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问题需要面对,有自己的命运需要去背负。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勇敢向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