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行情的前车之鉴

逻辑与情绪的悖论。

武汉市长表示,截至1月20日24时,已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58例,死亡6例。

病毒在扩散,恐慌在蔓延,港、A两市今日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市场前后两个交易日的走势天差地别,港股的跌幅要更大一些,回顾非典时期,香港的疫情相较于内地的确也的确为严重一些,当然港股下跌还有部分原因归于穆迪下调对香港的评级。

大家会很自然的把非典时期的股市走势套用在当前时期。

以A股为例,明面上,非典问题真正开始发酵跟当时同期上证指数的短期顶部是比较贴合的,并且随后市场表现很差,最长周期的月线级别的调整(5连阴)恰好发生在2003年

武汉疫情当前虽有升温之势,但目前规模远不及非典时期,没有人能够预测事情的走向。如此一来,投资者恐慌是情理之中的。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当然不能如此简单线性的去对比两个时期,我们从几个角度去理理这其中的关系。

首先,需要看的是,非典疫情的演变跟上证指数走势的联动性,在时间上是否真如想象中的高度重合?事实上,国家真正开始干预非典疫情是03年4月,国务院重点强调防疫工作并执行。可是股市并没有明显的下挫,甚至有所上涨;

4月中旬联动性较高,非典防疫工作步入高峰,股市快速下挫;随后市场再度走高。

截至2003年5月底,非典工作步入尾声,以近2个月的市场走势来看,非典疫情的演变对于市场中期走向没有实质影响,03年股市大幅的下挫发生在后半年,可以断定与非典疫情无关

再说回当前武汉疫情,结合近2个交易日的盘面走势,几个细节是值得推敲的:

1、市场投机情绪犹在,换言之,疫情本质上没有影响市场的交投活跃度,只不过更多的是短线逻辑。医药股的持续大涨,跟消费出行需求息息相关的旅游、酒店、影视、航空等板块持续扩大跌幅。包括因为武汉市宣布实施人员管控,在机场、火车站等客运点安装红外线测温仪,高德红外应声涨停,市场还是有活跃资金的。

2、对于消费类板块的杀跌,扩散到了食品饮料。白酒板块跌幅靠前,外资结束了10余天的持续净流入。

3、市场恐慌情绪有所释放,但未到高潮。众所周知,一年一度全球最浩大的人口流动即将上映,加上疫情起源地武汉,春运集散地的重中之重,全球最大大学生注册地,人流涌动自然助长病毒传播。或许也是本次疫情所面临最大的挑战。

因此节后的疫情进展显得尤为关键,随着新增病例的持续报出,不排除市场短期会有更为剧烈的波动。

其次,还需要看的是,疫情效应逐步消散后,市场会作何演变?

我们重点参考非典时期与当前的政策面,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创历史的月线5连阴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就货币政策而言,当时可谓是宽松到收紧的转折点。对于印象流而言,非典成了背锅侠。

而当前的市场流动性,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央妈近期很忙,超预期放水,确保了市场的流动性。小阳春还是大概率值得期待的,尽管天空前后飘来两只黑天鹅。

需要坚信的是,本次疫情事件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2003年已是过去时了,我们的国家早已今非昔比。我们更应该去甄别,市场是否存在错杀机会,或者说,有哪些板块只是顺势歇歇脚?

比如白酒,重点还是看龙头,本质上赚的是业绩增长的钱,核心看估值,若市场反应过激,

或有估值修复的介入机会。再比如跌幅榜前列的酒店、旅游、航空,投资逻辑并不复杂,技术面上可能存在超跌,基本面看也可能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无非是看谁的逻辑更硬,估值修复起来的速度自然不同。

而涨幅榜靠前的医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强行从华东、乐普的阴影中走出来,随即投入到新一轮的追涨之旅。撇去短线炒作,医药股的投资逻辑跟白酒等消费股又有所不同。更看重的是其成长性,而不是是否足够便宜

包括近期持续大涨的科技股估值需要参考,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投资依据,更看重的是本身行业的景气度和产业趋势。市场对于科技股有一个这样的共识:先是概念炒作,再是业绩兑现期,真正涨到最后的,多半是业绩超预期的。泡沫终有破的一天,但不会一蹴而就的。

逻辑归中长逻辑,情绪归短期情绪。市场里留一手,生活中做好防范措施。最重要的是,黑天鹅死去后,你还活着。

更多数据深入解读,劳您关注微信公众号:勾股大数据PLUS,为投资者的超额收益赋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