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是躁动还是颠簸?

考虑到18年12月的低基数和19年12月进出口货运景气度的改善,12月进出口数据出现单月大幅改善基本符合预期,但并不能就此判断2020年出口将出现大幅复苏,外需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是判断出口的核心变量。

作者:天风证券研究所固收团队

摘要:

中美签字,人民币显著拉升,如何看待升值及其影响?周二资金面再度告急,20日临近,如何看待央行后续行为和流动性?2019年全年数据即将公布,有哪些值得关注?权益市场是否继续春季躁动?债券利率是否展开调整?

【宏观】

一、经济方面,考虑到18年12月的低基数和19年12月进出口货运景气度的改善,12月进出口数据出现单月大幅改善基本符合预期,但并不能就此判断2020年出口将出现大幅复苏,外需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是判断出口的核心变量。根据我们对美国经济上半年下行、下半年可能企稳的判断,我们认为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中期走弱,下半年可能接近本轮下行的底部。

二、通胀方面,12月CPI同比4.5低于市场预期约 0.2-0.3,主要是食品价格出现了环比下降。由于节前储备肉大量释放,猪肉价格环比涨幅低于预期,1月CPI仍将冲高,但高点将低于市场预期,预计1月CPI在5.0左右(4.9-5.1)。需要关注的是,今年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后的表现可能出现反季节性,即节前不涨、节后不跌,如此CPI高位回落的幅度也会低于预期。

三、流动性方面,央行在降准后连续多日暂停流动性投放,公开市场实现小额净回笼,随着专项债发行加快、年初缴税缴准、春节前资金需求加大等因素叠加,最近一周资金面有所收紧,银行间资金利率从过低水平明显上行。15日央行主动投放MLF+OMO共4000亿补充流动性,且维持利率不变,低于部分市场参与者预期,但MLF不降息其实合理,因为节前资金主要是量的问题,下调价格意义不大,而且一月已经降准,20日LPR大概率下调5bp,也不需要再降息引导。

四、利率方面,年初以来国债期货和利率债的上涨,是在基本面缺乏有效增量信息的情况下,由资金面、配置盘和期限利差共同主导的,同时还有12月CPI/PPI低于预期和MLF降息预期的助推。但是经济阶段性企稳已经到了预期兑现的阶段,名义增速回升和风险偏好回升对利率的利空尚未完全出尽,且质押式回购交易量显示当前债市杠杆较高,一旦资金面宽松的预期发生变化,利率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调整。

五、A 股方面,相对积极的宏观环境将持续至春节之后,“N字形”第三笔的趋势尚未结束。中美将于美国时间15日正式签署贸易协议,人民币汇率已升值至6.8X,接近我们去年10月判断的升值目标位。中东局势暂时性平息,黄金和原油价格已经回落到我们上周所说的基准区间。整体风险偏好仍将维持高位,结构仍然偏向低估值早周期(金融地产、建筑建材、机械汽车、有色化工)。需关注的是:今年节奏和去年相似,但躁动更早、起点更高,行情整体前置,因此普涨后对流动性利率的敏感度比去年同期更高,以及对个股的业绩趋势和估值之间的匹配度要求更高。

【策略】

1、在11月下旬开始的多篇报告和路演中我们提到,年度配置方向的胜负手,包括:【新能源车】、【PCB】、【光伏】、【面板】、【传媒】、【竣工链条】。目前来看,逻辑正在逐步兑现,这其中大部分板块在年末年初都有明显上涨。

2、但是当前大家担心的是,这其中很多板块,包括消费电子在内,经过轮番上阵以后,从估值和涨幅来看,已经过渡消耗了不少的预期。那么春季躁动过后,2020年是否可能面临压力?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展开:

(1)中短期持股(一年维度)决定股票超额收益的是什么?

(2)为什么对于长期持股估值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而短期持股几乎没有正面贡献?

(3)对于科技股,当前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4)实证检验:天风策略ROE选股模型如何验证上述问题?

【固收】

宏观环境开年以来波动不断,各种因素此起彼伏,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同时资金面有点紧张,央行虽然做了MLF和逆回购,但是市场仍然担忧,该怎么看汇率、利率以及流动性?

首先,MLF加逆回购操作从量价角度考虑略低于预期。

1月15日央行开展了3000亿的MLF、1000亿的逆回购操作。市场对本周MLF操作是有预期的,这在上周五的市场中已经有所反应。由于1月20号要公布最新的LPR,从降成本的角度来说LPR应该要往下调,从去年9月份以来的操作观察,LPR还是要靠MLF来引导,所以市场预期央行投放MLF的同时再下调MLF利率,结果是央行只投放了MLF,没有动利率,这个细节意味着价格工具可能会暂缓操作。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央行使用价格工具的两个前提:一是PPI显著转负;二是内外平衡。目前来看,这两个条件至少在一二月是不具备的,所以可能在短期内还看不到央行对价格工具的运用。

其次,央行流动性管理保持“灵活宽松”的方向不变。

针对缴税缴款以及春节前的季节性冲击,央行还是在积极地熨平资金波动。说明央行还是比较呵护资金面,节前预计资金状态会保持平稳。节后会如何?市场担心会进一步趋紧,我们估计不至于过于紧张,但是央行大概率是要回笼节前所投放的资金,所以需要适度留意。

第三,紧随其后的一个问题就是LPR动不动?

如果还动LPR那就意味着央行还是挤压银行,可以认为央行对银行的态度还是偏强。按照我们此前的分析,从9月份以来点差就保持不动,一直不动的很重要原因是银行负债有压力,央行要呵护。现在来看央行只是降准,这对银行负债成本的改善比较有限,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矛盾点。我们需要关注下周LPR是不是如市场所预测的那样1年期、5年期各降5个BP,因为如果降的话,主要是来自银行压缩点差所让度的空间。

第四,TMLF还会如何操作?

因为去年1月23号操作了第一笔一年期TMLF,这次就要关注是继续续,还是说做一笔增量。续作是中性的,增量是正面的,毕竟TMLF的利率比MLF要低,这从银行负债成本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个正面信号,值得关注。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央行当前操作对利率走势影响偏中性。虽然降准无熊市,但是最近确实市场太强。央行呵护了资金面,那么利率曲线的压力有所缓解,至少对长端的上限是明确的。我们反复强调十年国开3.75作为上限应该还是合理的。但是目前诸多因素总体对长端并不友好,所以短期应该还是振荡为主。

未来如何还是要关注2月中旬公布的一月份金融货币数据,我们认为这一数据将会给行情的选择提供关键的指示信号,如果M1、M2、社融、新增贷款都表现比较好,那么对债券而言肯定是不利的,如果说只是略低于12月的水平或者走平,那么市场可以进一步保持积极。

关于汇率和利率的关系,建议大家关注我们最近的报告。市场担心人民币升值,是不是利率也会调整,因为历史上来看,每次人民币贬值利率向下,人民币升值利率上升。但需要考虑的是以前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升值本身是一个基本面和风险偏好提升的结果,再加上资本项目的顺差,央行会锁流动性,导致短端偏紧,整个曲线会有调整。相反当出现经济压力或者避险情绪,央行要去呵护流动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5月5号的降准。那么现在这个阶段上人民币的升值,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还是看背后的逻辑。这次升值更多不是基本面的因素,而是谈判策略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目前升值大概率要回到去年年初的位置,大概在6.7-6.8。

那会不会还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呢?

这就要看基本面各方面的情况,更多还是要关注美元。美元现在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状态中,要关注美国经济以及美国经济波动带来的全球变化。是美国更弱一些、联储更宽松一些,还是说欧元区更弱一些,欧央行更宽松一些?短期内美元偏强,中期我们认为美元会弱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币应该是会在6.7-6.8这个位置上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为这一位置不反应基本面,央行应该也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干预,所以还是回到国内基本面和金融结构去看流动性状态。

2020年从开年就显得极不寻常,这半个月与2019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主导逻辑,我们认为关键是看一月份的信贷社融数据。毕竟主导中国经济金融的方向还是逆周期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政策力度方向一旦确定,对基本面、库存周期就有了方向指引,PPI是持续的在0附近振荡,还是说到了二季度还是有可能向-1甚至-1.5以下走?这对债券曲线至关重要。当然还要关注一下外围,包括第二阶段中美谈判进展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资金面应该还是一个以中性宽松为主的格局。利率短期继续震荡,2月中旬是第一个分水岭。

【金融工程】

最新数据显示,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环境的 wind 全 A 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 日)的距离继续扩大, 20 日线收于 4305 点, 120 日线收于 4109,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期的 3.27%扩大为 4.77%,均线距离超过 3%的阈值,从我们模型的定义来看,市场继续强化上行趋势走势。

市场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关注的核心指标是市场的赚钱效应,根据近期的成交情况,近期交易资金平均盈利 5.83%, 在赚钱效应转负之前,建议保持积极,顺大势,逆小势,如遇调整可增加股票配置。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 PE 和 PB 指标,各指数成分股 PE、 PB 中位数目前都处于相对自身的估值 40-60 分位点附近,属于正常估值区域,因此考虑长期配置角度,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绝对收益产品建议增加股票仓位至 80%。

均线距离距离由上期的 3.27%扩大为 4.77%,市场继续强化上行趋势走势。市场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关注的核心指标是市场的赚钱效应,根据近期的成交情况,近期交易资金平均盈利 5.83%,在赚钱效应转负之前,建议保持积极,顺大势,逆小势,如遇调整可增加股票配置。

【银行】

1)截至1月15日,A股共有5家上市银行(常熟、平安、成都、上海和中信银行)已经发布19年度业绩快报。19年盈利增速除成都银行外,均较3Q19略微下行,这反映了上市银行可能因某种因素主动压低盈利增速。资产质量均呈现稳中向好态势:5家银行中4家不良贷款率季度环比下降,1家持平。拨备覆盖率则大多上升,反映了上市银行在主动加大拨备计提力度。营收增速均有所放缓,这反映了息差缩窄压力,符合预期。

2)对于20年业绩无需悲观。尽管息差缩窄难以避免,但经济企稳之下,资产质量有望明显改善,信用成本下降对银行盈利增速弹性更大。此外,经济若能企稳,LPR降息压力也会下降,息差下降幅度有限。我们认为,20年经济将能企稳,上市银行盈利增速有望保持较好水平。

3)近期银行股走势低于预期,与年报业绩增速不确定性有感,也与资金炒作科技股有关,此外,市场对于经济企稳的预期仍有分歧。股价领先于基本面,跟随预期耳洞。过去两周表现不影响银行股全年走势,我们仍然坚定看好银行股,认为经济企稳,银行股估值提升。

4)经济企稳之下,低估值且基本面较好或反转标的估值弹性或更大。2020年我们主推低估值且基本面较好的兴业、工行、光大、张家港行及基本面反转的北京,看好浦发、江苏、招行、常熟等。

【非银】

时代背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进行时,监管鼓励股权融资的大江大海,证券行业正在承担时代重任,证券公司大有可为。

此前,“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已明确了12个方面重点任务。近期,新《证券法》明确了全面推行注册制,大幅提升违法成本,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银保监会方面也出台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展现了同样的政策导向。我们判断后续衍生品业务、投行业务将仍有利好政策落地,“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政策也值得期待。另外,我们判断2020年至少15家外资券商将进入中国市场,这会显著影响监管思路,进而推动创新业务发展。这个过程也或将伴随着中资券商的并购事件进一步增多,形成“航母级券商”。

转型方向:注册制改革大背景下,证券公司将从通道型向综合型投行转变,“投行+PE”新模式可提升头部券商的ROE。

投行将从通道发行回归定价与销售本源,投行业务将呈多元化。证券公司需要具备卓越的综合服务能力,并基于此能力打造“投行+PE”的新商业模式。我们判断来自于“投行+PE”的收入比重将会逐步提升,证券公司的杠杆率将会因此逐步提升,若股权投资规模与投资收益率达到预期,ROE将会迎来上行拐点。在“投行+PE”这一赛道中具备竞争优势的证券公司大概率将会享受估值溢价,而这要求研究、投行、投资等业务条线均强且可有效协同。

业绩测算:

一、科创板持续扩容,创业板改革推进,新三板改革+分拆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政策均已于2019年落地,2020年将是股权融资大年,亦是政策利好转化为业绩的一年。我们预计2020年投行业务收入至少同比+20%至662亿。此外,投行业务是激活业务资源的重要引擎,股权投资、资本中介、衍生品业务均可受益于此。

二、我们判断“投行+PE”模式将在2020年明确体现出业绩贡献,其对龙头券商的贡献程度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我们预计2020年160家科创板企业上市,中性假设下将为证券行业贡献50.28亿元的净利润,占2020年证券行业净利润的比例约为3.9%。中金公司等重点头部券商受到科创板影响更大,未来投行业务将进一步向龙头券商集中,我们预计2020年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科创板跟投收益+承销保荐费分别贡献2020年利润的11.9%、5.5%。而随着股权投资规模的不断累积,未来贡献的利润增量占比将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证券行业目前平均估值2.13x PB,大型券商估值在1.3-1.9x PB之间,行业的历史估值中位数为2.4x  PB(2012年至今)。我们坚定推荐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建议关注中信建投H、中金公司。

【地产】

为什么看好金科股份?

从成渝向全国扩张、布局二三线为主:1)公司全国战略布局初步完成:公司1998年成立于重庆,持续深耕川渝市场,2016年开始公司转变经营策略,开始积极扩张,提出“三圈一带”新战略,锁定“核心十城”,截至2018年,公司已完成“三圈一带、八大城市群、核心25城”战略布局;2)公司主力布局二三线、土储超5600万方:公司定位布局二三线为主,二三线城市占比80%以上。截止2019中报,公司在手土储可售建面约5600万方,对应货值约为5433亿元,足够未来2-3年销售。分地区来看,公司拿地结构出现调整,重庆下滑,长三角、湖南湖北、山东为重点新增区域。在2019H1新增土储面积中重庆+四川占比仅为27%,其中重庆占比从35%下降至12%,三大区总计占比仍为19%,但长三角占比升至16%。而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新增土储面积占比有所上升。

销售增速引领行业、结算盈利稳步提升:1)预计2020年销售将超2000亿元:公司于2017、2018年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7.49%与88.57%,2019H1销售金额同比增长40.10%,销售面积增速20.37%。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金额1803亿元,同比增速40%,超额现全年销售目标且增速行业领先。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000亿元。2)结算毛利率稳步提升、净负债率稳步下降:销售利润率上涨驱动的ROE提升显著,19H1归母净利润同比+289%,地产结算进入丰收期、预收款覆盖率进一步走高。公司毛利率和归母销售净利率分别为30.3%和12.13%,较2018年分别提升1.74pct和2.38pct;三费费率为10.2%,同比下降2.7pct,其中销售费率和财务费率分别下降1.5pct和1.0pct。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率分别为83.9%、147.5%,分别同比-0.9pct、-11.9%。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高于营收增速,主要源于17年高毛利项目进入结算丰收期,毛利率大幅提升。

物业服务行业前十、股权价值被低估:1)物业合同面积2.4亿平、行业前十:2019年金科物业服务位于百强排名第10名,合同管理面积约为2.39亿平,外拓竞争力极强,总市值逾百亿。2019H1物业营收规模达到12.03亿元,yoy84%,净利润达到1.59亿元,yoy260%。同时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19H1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3.6%、13.2%,利润水平可观。公司项目除了来自自身项目竣工交盘,在三方拓展方面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2016-2018公司进入城市数量从60+升至149+,超过地产项目布局的100城,在管项目数量从60上升至149,个,平均每个城市在管项目数在5个左右,基本稳定,表明公司在三方拓展方面竞争力强。2)预计物业估值近百亿、市场未充分发现、不排除拆分上市可能:目前行业第11、12名分别为港股上市公司中海物业、蓝光嘉宝物业,当前(2020年1月10日)市值分别为170亿港币、87.63亿港币,公司物业板块总市值逾百亿,归母市值约为76亿,不排除公司拆分上市可能。

优质成长和高分红吸引长期投资、股权结构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创始人黄红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0%左右,第二大股东融创系持股(不足30%要约收购红线),2019Q3前海人寿新进前十大股东,公司高分红、高股息,作为财务投资对象吸引力强。公司2019年6月通过了员工持股激励计划,并规定当2019-2022年公司净利润相较于2018年的增长达到30%、60%、90%、110%时,2018年公司分红比例48%、股息率5.82%,我们预计在分红可观的情况下,现有股权结构有望保持稳定。

公司从区域向全国布局战略成果显著,定位二三线为主,我们预计销售有望突破2000亿,增速引领行业,公司物管业务被低估,我们预计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08亿元、68.27亿元、82.87亿元,其中地产板块19年归母净利润为50.52亿元,参考可比公司2019年一致性预期PE 9倍,对应市值为454.71亿元,预计物业板块2019年归母净利润2.92亿元,我们给予公司物管业务2019年一致性预期PE26倍,对应市值为76.07亿,合理市值应为530.77亿元。对应目标价9.94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险提示

风险提示:经济环境恶化、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政策变化不及预期、公司业绩不达预期、中美摩擦领域进一步扩大、政策变化不及预期、项目开发进度不及预期、融资成本控制不及预期。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发布时间:2019年1月16日

本资料为格隆汇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未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许可或仿制本资料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资料授权发布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本平台不是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资料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资料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资料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