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通信 | 2020年投资策略:流量革命,沃土生花

5G建设良性展开,上游品种持续复苏。

作者:宋嘉吉、黄瀚 

来源:吉时通信

摘要

回顾2019年,市场关注5G更多的是投资周期和基站侧创新;展望2020,5G的定义应更加广泛。5G+云的流量革命将成为主线,5G应用百花盛开,泛5G有望成为主流,寻觅业绩“沃土”和应用“花果”是新方向。

5G建设良性展开,上游品种持续复苏。截至目前,国内运营商已规划十余万座5G基站,2020年有望进一步扩大建网规模。结合收入/净利润增速、毛利率、净利率4个指标,我们发现在通信子行业中部分基站上游品种已经出现明显提升,例如天线射频、光模块、PCB等。市场担心基站放量后价格压力较大,但我们认为放量降价是每一轮通信设备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渠道拓展才是维持盈利能力的关键,优选赛道和公司尤为重要。

5G战略地位再上新高度,外部环境坚定自主可控大方向。因为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阶段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倾向于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内需。基建将成为逆周期的稳定器,通信基建有望再度成为抓手。同时由于中美等贸易摩擦因素,国产供应商有望迎来发展良机,国产芯片、高频高速PCB、数通设备、技术软件及操作系统等5G上下游产品大有可为。

勤施肥,培沃土,流量革命进行时。5G对于流量的拉动十分直观,韩国在5G推出半年的时间点,实现了流量近3倍增长(DOU从约8G到25G)。数据中心的扩容以及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导入都是大势所趋。海外市场400G逐步起量,北美FANG的云计算资本开支拐点初现;而国内BAT也逐步进入流量投资周期,叠加中移动、国家电网对云、智能网络的投资,相关的IDC、光通信、网络设备等流量基础设施也都将迎来新一轮的需求周期。

寻花香,觅花果,泛5G应用扬帆起。4G时代造就了诸如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也层出不穷:流量变现、共享经济等等。5G相较4G,在传输速率,延时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5G所定义的三大场景:eMBB/URLLC/mMTC也衍生出了众多可能的应用方向,例如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市场担心5G尚未看到应用,对信息基建投入的信心不足,但回想4G初期,国内人均DOU仅为400M,谁能想象在游戏、视频、电商等应用的带领下,出现了20多倍的增长。我们判断,随着5G的网络不断成熟,新的应用和业态有望不断落地。

守望业绩,展望流量,眺望应用。2020年,5G仍是通信行业乃至全市场的确定性机会。随着2020年5G建设的推进,通信板块的业绩中枢有望持续上行,重点关注无线主设备、承载网升级相关方向。同时,流量的拉动将刺激全球新一轮数据中心扩容的展开,重点关注网络数通设备、光通信相关方向。随着网络逐步成熟,应用端的机会将逐步显现,重点关注云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游戏、AR/VR、区块链应用等相关方向。

推荐标的:新易盛300502、星网锐捷002396、太辰光300570、中际旭创30038、亿联网络300628、沪电股份002463、梦网集团002123、移远通信603236、移为通信300590、天孚通信300394、中兴通讯000063。

风险提示:5G进度不达预期,运营商资本开支继续下滑,全球贸易摩擦加剧。

1.展望2020,流量革命、“泛5G”应用成关键词

5G已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回顾2019,作为中国5G元年,市场主要关注投资周期、基站侧技术的边际变化,“拆基站”成为主要研究方法,纵观全年,几乎把基站设备中价值量较大的部分一一遍历;展望2020,投资主线将有怎样的变化?我们概括如下:

当前市场担心什么?

1)运营商利润下滑,5G放量是否存在较大降价压力?

2)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评估?

3)基建建设周期之后,通信还能看什么?

投资策略上如何应对?

1)基建建设带来的放量降价是每一轮通信周期的必由之路,行业必然经历一波洗礼,回顾2G-4G的历史,具有技术及资本护城河,掌握渠道优势的公司走的更长,需要深入评估每个赛道的竞争格局和公司治理能力。

2)国产替代是这轮5G的确定性机遇。通信从早年的“七国八制”到TDD标准领先,再到5G的领跑全球,成为中国科技行业的名片。但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兴、华为的挑战或将是未来几年都必须考虑的问题,通信的短板不在通信行业本身,而在上下游的半导体芯片、高端材料、仿真工具及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2020年,我们坚定看好国产替代在各个细分领域的推进。

3)基建打底,应用为纲。信息基建不仅局限于5G基站,还包括IDC云基础设施、承载网等,流量驱动下的5G+云是明年的核心,光模块、网络设备、IDC都是确定性较高的赛道。同时,每一轮通信建设之后都带来了应用的兴起,3G时代的电商,游戏,到4G的视频,2020年,“泛5G”应用方兴未艾。

1.1. 2020年通信板块业绩释放后看什么?

业绩释放及逻辑演绎方面。5G建网展开之后,整体通信板块的业绩有望持续上行,展望2020年,更多关注运营商等的招标集采进展,以及相关厂商的份额变化,把握基站侧业绩超预期的阶段性机会。我们以典型的周期弹性品种——武汉凡谷和大富科技为例,在2013年12月发放第一张4G牌照之后,伴随4G的建设,公司的业绩持续上行,在业绩连续几个季度快速释放的阶段,由于叠加了新业务逻辑,例如大富科技与特斯拉的合作等,超额收益明显。因此,我们认为,2020年将不是简单的业绩释放,业务转型方面的“新故事”可能成为新的催化剂,上一轮4G周期中大多数都涉及互联网方向,例如手游、互联网广告等,结合当前的产业需求和政策方向,半导体芯片、高端材料、核心器件有望成为新方向。

此次,5G的建设与流量的需求将息息相关。一方面:5G网络的成熟会催化应用的爆发,带动流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流量的提升会带来网络承载的压力,刺激5G的进一步建设。所以在2020年5G建设放量的起点,我们认为关注整体建设的节奏以及厂商份额对于5G基站侧的标的投资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5G的推进,必将对流量有极其明显的拉动,而流量的增长必将带来基础设施的新一轮扩容,包括数据中心、光通信、边缘计算等相关产业都有望迎来新一轮腾飞。5G百花盛开之后,各种实际应用将逐步落地,商业模式也将逐步成型,类比4G之后所衍生出的即时通信、短视频等应用,我们发觉在未来5G后时代,包括云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方向有望诞生出新的业态和企业。

1.2. CAPEX稳中有升,国网、广电或是变量,无线侧仍是重点

运营商资本开支方面。2019年国内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企稳回升。中国移动2019年资本开支预计为1660亿元,同比下滑0.7%,中国电信2019年资本开支预计780亿元,同比增长4%,中国联通2019年资本开支预计580亿元,同比大幅提升。2019年整体资本开支合计约3020亿元,同比回升约4%。

2020年或将出现的变量在于:

1)共建共享的推进。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公布将在国内推进5G网络的共建共享,但其中也会涉及较多的协调成本,面对市场拓展、中移动竞争,共建共享实际推进情况将部分影响资本开支进程。

2)中国铁塔的角色。中国铁塔是三大运营商为了节省站址基建成本而设立的合资公司,受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压力的影响,铁塔租金收入方面亦受拖累,中国铁塔能否利用现有约200万站址的资源拓展新能源和物联网业务值得关注。

3)国家电网和广电的增量投资。除三大运营商外,国家电网在2019年首提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同时“三站合一”剑指部分5G基础业务,市场预期国家电网将以合作方式更多涉足5G建设,若投资加码,则对通信设备行业形成新的需求;与此类似,广电在获得5G牌照后也处于筹备阶段,未来也有可能产生增量资本开支。我们预计该部分资本开支约带来总体投资的15%-20%增量。

而从运营商Capex细项拆分来看,无线网的投资回暖最为明显,也表明在整个通信板块当中,结构性的机会在未来会持续体现,展望2020年,无线侧的投资仍是重中之重。

而从2019年前三季度所反应出来的业绩增速来看:(1)5G前周期部分行业边际改善显著,代表为天线射频、光模块逐步起量。(2)应用侧,云视讯、物联网持续高景气度。(3)PCB处于黄金上行周期,业绩持续超预期。

2.以流量基建为纲,觅5G应用之光

2.1. 勤施肥,培沃土,流量革命进行时

5G对于流量的拉动十分直观,韩国在5G推出半年的时间点,实现了流量近3倍增长(DOU从约8G到25G)。数据中心的扩容以及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导入都是大势所趋。相关的IDC、光通信、网络设备等子行业也都将迎来新一轮的集采周期。

(一)流量驱动下,公有云、IDC迎来新一轮增长契机 

5G与400G数据中心是双生式同步发展。当前,全球主要国家正在积极参与5G的商用化。运营商正在全速部署下一代网络设备,为2020年及以后的5G服务做好准备。4K/8K高清视频、直播、视频会议、VR/AR等大带宽的持续发酵酝酿,NB-IoT等技术引发物联网产业新一轮增长,海量移动设备的接入,应用端的发展正指向着流量的大爆发。

在当下5G应用尚未大规模兴起的情况下,依靠高清视频、AR/VR等既有业务,韩国在5G推出半年的时间点,实现了流量近3倍增长(DOU从约8G到25G)。以KT为例,截止2019年第二季度,其LTE用户的DOU为8.8G,而5G用户DOU则高达22.5G,增加2.5倍。而LTE不限量套餐和限量套餐的差距较大,也从侧面表明了用户的需求弹性,进入5G时代,由于新应用尚未起量,5G不限量套餐相比普通套餐差异并不大。结合未来不断涌现的新型应用,我们预计在5G时代随着高宽带应用的逐步落地,流量的爆发将会是数十倍的量级,DOU达到100G以上。

云成为大趋势,大型数据中心规模继续增长。根据Synergy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年底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已经达到430个,美国占据其中40%。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增长势头不减,公司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4%,而资本支出增长则超过40%——其中大部分用于建设和装备数据中心。据思科预测,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增长到每年20.5ZB,且95%的数据中心流量将是云流量。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流量的爆发将汇聚成数字海啸。过去几年,海外云厂商经历了从需求爆发到去库存的周期轮回,但随着5G到来,我们认为,数据中心的需求增长仍是确定性的。近期市场担心四季度海外能否起量也仅是短期维度的压制因素,随着2020年5G整体起量,大型数据中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超大型数据中心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亚太地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截至2017年底,全球拥有386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其中北美占据最大份额,占46%,其次是亚太地区,占30%,西欧占19%,拉丁美洲则是4%。亚太地区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地区增长最快的地区,并将在未来五年内继续快速增长,到2021年底占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39%,占据领先地位。与服务器一样,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占数据中心总体数据、流量和处理能力的很大一部分。到2021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内的流量将翻两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已占所有数据中心总流量的39%,到2021年将占55%。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也将占据数据中心存储的所有数据的65%。占数据中心总处理能力的69%。

我国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高速增长。根据《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18)》,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达到了166万架,同比增长33.4%。超大型数据中心共计36个,机架规模达到28.3万架;大型数据中心共计166个,机架规模达到54.5万架,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增速达到68%。

云计算对IDC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云计算迅速发展,数据中心突破了原有的机柜出租、线路带宽共享、主机托管维护、应用托管等服务,更注重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的虚拟化、设备维护管理的综合化。新一代数据中心采用高性能基础架构,实现资源按需提供服务,并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能耗。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等云计算技术,提供传统的数据中心业务和各种新型网络应用服务。随着微软 Azure、亚马逊 AWS、IBM、VMware 等国际云服务商的到来,以及国内阿里、百度和腾讯在云计算服务领域的大力布局,均采用大量租赁数据中心的方式建设公有云平台,给国内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提供了新的市场发展机遇。

5G时代流量爆发的势头将持续。根据思科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每年规模将达到175ZB,全球IDC流量将到达20.6ZB,保持较高速增长趋势。我们认为流量持续爆发仍将持续,5G时代DOU将较当前扩大10倍。根据中国联通数据,2018年其手机用户DOU达5.9GB,为17年的2.5倍。我们判断流量仍将持续爆发,受益于政策因素(提速降费)、应用拓展(AR/VR、高清视频等),5G时代DOU将达到50-60G,较当前扩大10倍。

数据的爆发增长将给IDC行业带来的巨大增长空间。根据Structured Research预测, 全球主机托管数据中心市场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7%,其中亚太区未来两年在全球主机托管市场的份额将升至40%,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的主机托管市场。IDC 圈预测,随着5G、物联网等终端侧对 IDC 的应用场景的扩大,到 2020 年中国 IDC 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增长,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 亿元。

公有云厂商资本开支回暖,中移动千亿入局公有云。我们草根调研了解,受宏观经济和互联网流量增长趋缓的影响,2019年零售型IDC出租率并不高,非核心城市则尤为明显,使得市场整体预期较为悲观。从北美主要四家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的资本支出情况来看,19年Q1的增速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下滑,达到近两年低点,在Q2出现增速回暖后,Q3资本开支继续回升。从总量上看,19Q3四家云厂商的资本支出达到170.34亿美元,同比增长15.45%,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谷后,资本开支连续两季度提升。同时,11月14日,在2019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副总经理吴世俊表示:“移动云的发展目标是三年内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三年投资总规模在千亿级以上”。我们预计中国移动3年千亿的投资规模对于国内云计算总资本开支的影响在15%-43%之间,增量显著。以上种种均从投资侧表明在未来2-3年,整体云计算仍将处于上行周期,而此轮云+5G的信息基建将成为培育5G应用的沃土。

(二)网络设备迎来升级换代新周期

交换机率先实现400G高密度转发,节省能耗、降低成本。交换机在整个数据中心的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是整个数据中心的骨架。交换机的升级对于数据中心整体升级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对于400G密度升级而言,交换机需先升级至支持400G型号的产品,再至上而下的对光模块、布线等进行逐一升级。自17年博通400G交换机芯片送样后,400G交换机进展顺利,18年思科、Arista、Junpier等主流交换机厂商争相发布400G交换机产品,到19年已能提供丰富的400G系列产品,而国内的数通厂商如新华三、锐捷也于19年陆续推出400G交换机产品,交换机率先实现了400G高密度转发。

交换机芯片发展顺利,各大厂商陆续推出400G交换机。用于交换机的56G PAM-4 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功能日益强大,这些新型的ASIC 可以提供12.8Tbps的带宽,从而使得下一代交换机可提供32个400 Gbps 的端口。从时间线上看,Juniper在2018年7月宣布计划将400G创新成果注入到PTX IP传输系列,QFX数据中心系列和MX WAN系列的交换机中。2018年10月,思科加入了400G行列中,宣布面向超大规模云提供商,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和电信提供商,提供400G交换机。思科为网络用户推出两款新的Nexus 3400-S固定交换机,并为其大型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常用的应用中心基础设施(ACI)架构推出两款新的Nexus 9000交换机,这四个交换机都向后兼容Cisco的100G平台。18年10月,Arista公布了一条支持400G的新型交换机产品线,新的400G固定系统主要针对的是超大规模云和数据中心网络。Arista 7060X4系列还包括可为100G端口提供向后兼容性的光学器件。这使得客户可以灵活地构建高密度叶脊网络,包括与服务器的100G连接和叶脊结构中的400G连接。

从交换机与光模块的相关性看,400G有望在2019年底迎来规模商用。一般来说从交换芯片推出到光模块开始放量要有2-3年的时间,而且通常会有一个快速放量的过程。100G光模块的市场在首款32X100G交换芯片(博通 Tomahawk)开始送样是在2014年,2016年100G的光模块开始规模上量。以此类推,2017年底博通32X400G Tomahawk3芯片开始送样,预计到2020年400G有望迎来规模商用,结合流量爆发加速,这一过程有望更加迅速。

大型数据中心叶脊架构已成主流架构,新的交换模式可以带来更低的延时,传统三层架构退出历史舞台。首先大型云厂商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加速,大型云厂商数据规模越来越大,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已然占据主导地位,更适于数据中心内部数据交互的扁平胖宽的叶脊架构已成为数据中心的首选。叶脊架构使得数据中心规模变得更大、更扁平化,这使得整个数据中心需要更多的交换机,交换机之间也需要更快的传输速率以及更高的光纤覆盖率来满足内部海量流量的互通。我们在近期国内市场的走访中已经越来越多听到关于叶脊架构的讨论。

(三)400G光模块放量在即,光通信成为2020年确定性机会

400G光模块将快速放量。根据Ovum预测,2016-2020年全球光器件市场总体保持10%增长,2020年销售超过122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占比超过40%。2015年全球数通光模块市场空间26亿美元,预计2020年达到5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15%。根据Lightcounting相关预测,2018-2020年全球400G光模块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0.56亿美元,2.8亿美元和7.2亿美元,400G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迅速扩大。

数据中心光模块需求企稳回升。根据LightCounting最新的研报数据显示,光模块厂商无需担心主要云数据中心运营商需求的长期前景,明年就会看到需求恢复增长,且接下来的未来几年都回保持高速增长,需求的主力来自100GbE DR1,200GbE,2x200GbE和400GbE DR4。这与我们上文中云厂商资本开支分析结果趋于一致。

交换机之间连接都需要高端光模块来完成,叶脊架构所需高速光模块数量巨大。对于有1000个机柜(单机柜30台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总出口带宽1T,单服务器带宽10G,采用传统三层架构,核心层交换机4个,汇聚层交换机20个,接入层交换机2000个。则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40G/100G高速光模块4*20*2=160个。同样规模下采用叶脊架构的数据中心,需要的叶交换机数量在300个左右(单台叶交换机下行连接100台服务器),则下行带宽100*10G=1000G,为了保证收敛比,上行带宽约为330G,如果采用40G光模块,则对应脊交换机8个,则需要的高速光模块是300*8*2=4800个;如果采用100G光模块,则对应脊交换机4个,则需要的高速光模块是300*4*2=2400个。对比可知,叶脊架构所需的高速光模块数量是传统三层架构的15-30倍。对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而言,随着机柜和服务器数量增加,整体结构将更趋于大型化和复杂化,对应的叶脊架构下所需高速光模块的数量是巨大的,且数据中心规模越大,需求的加速度越大。

中国的云市场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增速 39.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65.2%,预计2019-2022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525亿元,较2017年增长23.1%,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2亿元。

全球范围加速云布局利好光模块。根据LC的数据分析,2020年数据中心光模块市场重新增长的原因是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当前的大型云数据中心市场中,亚马逊,阿里,Facebook,谷歌和微软占据了65%的市场,对这一市场格局有望发起挑战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除了已经进入前五名的阿里,百度、腾讯、金山云、青云、UCloud等公司也有望加入其中,还有潜在的可能加入竞争的公司如今日头条。同样被LightCounting看好的还有印度的公有云市场,这个未来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将是云市场的重中之重,全球地缘摩擦的加剧将刺激如印度等国家自建云服务,这些都将成为光模块发展的催化剂。

在过去5年中,我们看到100G崛起给国内厂商带来的机遇,而在过去两年中,随着海外需求增长放缓,市场将目光重新聚焦于400G。我们认为,100G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里程碑式产品,但对成本控制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以此来抵消产品价格的下降。而400G方兴未艾,虽然在放量时点上存在一定分歧,但从今年Google等龙头厂商的需求看,2020-2022年有望进入黄金期,为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太辰光、剑桥科技等公司带来新的机遇。

(四)B端or C端?边缘计算需求逐步释放

随着5G和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业务对边缘计算的需求十分迫切。在众多垂直行业新兴业务中,对边缘计算需求最明确的主要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直播游戏和车联网四个领域。之前市场将目光较多聚焦于B端低延时应用,但随着5G临近,大流量的C端业务对边缘计算的需求也在增长,而边缘计算的兴起对网络架构影响较大,需要较长一段时间,逐步释放需求。

但边缘层的设备往往资源有限,不像数据中心拥有大量的资源(CPU,内存,硬盘),所以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搭配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云计算适用于非实时、长周期数据、业务决策场景,而边缘计算在实时性、短周期数据、本地决策等场景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边缘计算与云计算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大重要支撑,两者在网络、业务、应用、智能等方面的协同将有助于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更广泛的场景与更大的价值创造。

在5G时代,基础网络构架将发生重要的变化,主要包括核心网分布在边缘网络部署、业务在不同节点终结和网络切片化,边缘网络计算迎来投资机遇。我们认为,5G时代,网构架将异于3G/4G时代,基于边缘网络计算的承载核心网由集中部署变为分布式部署,改变5G投资结构,核心网占比上升。相关设备和服务商将受益于核心网分布部署到边缘网络带来的需求增加。

SDN/NFV是实现网络切片的关键技术。为了实现网络切片,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是先决条件。NFV主要思想是将网络各种功能软件(即分组核心中的MMW、S/P-GW和PCRF以及RAN中的DU)都部署在商业服务器上的虚拟机(VM),而不是单独部署在专用网络设备商。云化后模块的VM直接使用SDN进行配置连接,确保高效和安全。

5G时代,基站之间快速爆发的横向流量和极低延时要求将依赖边缘网络实现。5G时代基站之间的横向流量将远远超过LTE时代的流量,延时要求甚至在1ms内,远远低于3GPP定义的LTE基站间理想时延(10ms)。LTE时代,核心网一般集中部署在汇聚骨干节点或核心层之上。5G时代,一方面,三层下挂基站将更多,路由条目数量将更大,三层设备流量调度任务中,如果还将核心网集中部署,其设备将不堪重负,一旦节点故障,影响范围很大;另一方面,核心网集中高置横向流量时延大,将不能满足5G时代基站间横向流量时延需求。核心网边缘分布带来两个好处:一,核心网设备下挂基站减少,流量减少,路由条目减少,压力大大降低,安全性能增加,故障影响范围也大大减少;二,基站间的横向流量跳数减少,时延减少,满足低时延场景要求。

边缘计算将使得5G核心网下沉到边缘网络,分布式部署,数量巨大。分散式核心网构架的具体设计是基于虚拟化的技术将核心网物理实体分离成多个虚拟核心网,并将它们分散于网络中。4G网络尽管采用扁平化构架,但核心网作为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离终端距离非常远,通过这种虚拟化分离和分散方式,有效克服了物理距离带来的时延。5G时代,随着超高清视频流、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兴起,5G网络将面对超大数据流量的挑战。超大规模的流量数据从eNB进入分组核心网,给回传网络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实现5G网络更低成本效率的目标,必须采用分散式核心网构架,既降低了时延,也减轻了回传网络负担。比如,基站侧部署内容服务器(或缓存服务器),对于用户来说,下载内容更快,同时,大量的数据不必经过回传到达核心网。

SDN/NFV:发力边缘,渐成趋势

运营商在C-RAN中引入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实现网络控制可编程化,灵活动态调整网络服务和应用。但此前受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限制,现网难以直接向SDN/NFV迁移,5G时代在应用及网络架构需求下,MEC根据无线网络环境对NFV进行优化,将移动接入网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并将云计算和云存储下沉到边缘数据中心(原本地接入机房),加速内容分发和下载,并向第三方提供开放接口以驱动创新。

网络边缘的传统定义是在无线蜂窝站和天线,但事实上,MEC工作于应用层,移动网络真正的边缘应该是用户终端。如果MEC部署在终端上,将会对用户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我们展望2020年,5G时代具备SDN/NFV能力的核心网供应商将充分受益,云化能力(SDN/NFV)将成为核心网供应商的关键竞争力。

2.2. 寻花香,觅花果,泛5G应用扬帆起

“4G催生移动支付、短视频,而未来移动通信新业态不是人们预先规划的,5G还会催生现在想象不到的多种业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一)云视讯:软硬兼修,渐成生态

云视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在当下智能终端无处不在的今天,云视频会议系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无须投入过多的成本,租用昂贵的线路,只要有USB摄像头、带麦克风的耳机等音、视频设备和IP互联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召开网络视频会议。

从技术方面来说,移动云技术是目前的方向。当前推动视频会议市场变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云”和“端”的配合让视频会议突破会议室的限制,成为市场发展的新助推器。视频会议行业的服务化转型正是基于云计算来展开,服务商通过建设或租用云计算资源,为客户提供PaaS、SaaS级别的会议通信服务。客户通过购买云服务来为员工、客户甚至公众提供视频会议工具,结合广泛普及的企业、家庭和移动宽带网络,为与会方带来随时随地的会议服务。

国内企业来看,有传统的二六三、全时、好视通、会畅通讯等企业从电话会议系统切入云视频会议系统,也有“云+端”同步推进的厂商包括亿联网络、华为、中兴、苏州科达、小鱼易连等。相比硬件,软件的编码率相差较多,但是便携性有较大优势,所以目前硬+软配套的模式更具普适性。

据IDC预测,包括视频会议、语音聊天、内容共享等在内的移动办公与协作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430亿美元。根据Gartner,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传统视频会议+云视频会议)的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71亿美元,驱动市场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云视频会议行业的增长。同时Gartner预计通过嵌入式音频会议参会的用户的比例将从2016年的10%增加到2022年的65%

企业协作产品(UC产品)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投资者经常会问,“电话会议系统有那么复杂吗?”,其实对于政企客户而言,UC产品是刚需。其按功能可以划分成6类: 

电话—这个领域包括固话、移动电话和软电话,也包括演进型的PBX和IP PBX。功能类别包括语音、视频通过传统的电话网络,也包括直接通过Internet。 

会议—这个领域包括多方视频(语音)会议。视频会议和web会议又包括文档、应用贡献功能和各种各样的统一会议功能单元。 

消息—这个领域包括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其他与此接近的统一消息功能。

在线状态和IM—即时消息允许个人实时地发送文本和其他信息给其他个人和组织。

客户端—统一的客户端允许使用统一的接口实现多样化的沟通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包括功能丰富的桌面客户端、浏览器客户端和移动设备上的客户端,比如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甚至包括嵌入在特殊商业应用上的客户端。

具有通信功能的应用—直接用于商业应用的并且通过文本交流的即时通讯功能。

这些产品和应用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工作和流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也能更有效地瞄准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

展望2020年,全球云视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我们跟踪情况看,海外SIP话机仍维持15%-20%左右的增长,逐步形成宝利通、思科、亿联网络、AVAYA等少数寡头竞争格局,产品及渠道护城河越来越明显。同时,大视频的兴起已成为UC产品的主力,不同厂家在产品、目标市场上的差异化,使得江山代有才人出,从早先的华平股份、迪威视讯到苏州科达、亿联网络等,而ZOOM的横空出世也进一步表明协作化、云化和智能化是未来视频会议的三大趋势:

1)未来的沟通模式将基于企业工作流过程中的数据共享,即时聊天,随时随地进行音视频沟通等进行协作;

2)以云计算为核心,通过部署在云端的视频会议服务平台进行跨国、跨地域即时通信和分享的云化协作;

3)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视频会议,落地为自动签到、实时字幕、会议纪要转写等功能的智能化协作。

(二)物联网:重塑5G时代新业态

万物互联是5G区别于此前通信代际的最重要特点,市场对物联网行业一直预期较高。随着NB-IoT、4G模组的逐步放量,作为新兴行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得到快速发展。

(1)连接数量上,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7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达到83.81亿台,预计 2020 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 204.12亿台。根据爱立信的统计,物联网连接数将3倍于移动互联网的增速,其中局域网链CAGR将保持18%的增长,广域网产业链(包括蜂窝和LPWA)CAGR将保持26%的增长。

(2)市场规模方面,根据IDC的预测,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6558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7万亿美元(CAGR 17%)。Gartner预计,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2.93万亿美元,保持年均25-30%的高速增长。

2020年物联网从芯片、模组、终端、传感器、平台、应用等多个层面的拓展将越来越丰富。我们将物联网从需求主线到产品主线按三纵、六横进行分类,每个需求方向及产品侧都有一定差异。

三纵:

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移动物联网,创新高度活跃,孕育出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车联网、健康养老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

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物联网,即物联网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行业物联网,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三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立体化信息采集系统正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应用集成创新的综合平台。

六横:

物联网芯片

随着设备入网增多,物联网市场规模扩大,处于上游核心地位的半导体市场规模也会增长数十倍。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的调查报告表明,物联网芯片市场将从2015年的45.8亿美元成长至2022年时达到107.8亿美元。

主要芯片厂商

NB-IoT芯片市场目前主要还是以高通、Intel、华为海思、联发科、锐迪科等为主。此前国内市场主要以高通、Intel为主,今年华为海思也开始发力,芯片并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会延伸出下游模组及终端生态,其周边也需要一些列的软件配套开发生态。2020年,华为AIoT生态的进一步扩展值得期待。

传感器

传感器行业近年迅速发展,至今全球大约有2.6万余种传感器。2013年之前,传感器市场规模低于1000亿美元。2012年里,传感器市场规模862亿美元。2013年,传感器市场规模则增长至1055亿美元。到2017年,传感器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

传感器底层技术创新缓慢,面向应用的创新特征显现。传感器的基础原理创新周期(包含研发、商业化、成本降低等阶段)较长,约为30年。虽然近年厂商已努力加快这一周期,但其仍在10年以上。面向硬件集成、终端安全和强化信号后端处理等下游应用需求的传感器创新成为当今市场的主要方向。

物联网模组

在物联网市场快速发展预期的刺激下,大量厂商进入模组领域,尤其是国内模组企业数量增长更快。根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统计数据,2017年的全球物联网蜂窝通信模块出货量为1.62亿片,到2022年将增长到3.13亿片。

按全球主要区域分析,中国、北美和欧洲市场是蜂窝通信模块需求最大的三个区域,并且自2015年起,中国取代北美成为需求量最大的单体市场。场景方面,从共享单车、智能表计、智能POS到跟踪器等陆续放量,部分投资者担心模组毛利率低下且成本受制于芯片厂家,盈利能力存疑。但在当前阶段,物联网模组的市场空间没有天花板,各种场景在5G催化下将层出不穷,跑马圈地尚未结束,市场份额还是行业参与者非常看重的指标。

广域模组寡头市场结构明显。广域通信模组尤其是蜂窝物联网模组具有更为明显的规模化效应,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少数几家出货量较高的寡头占据大部分市场,包括移远通信、Sierra Wireless、Telit、Gemalto等厂商的出货量占据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半数以上的份额。2020年,美格智能、广和通等公司也有望进一步发力。

物联网终端

Gartner估计2020年全球IoT设备数量将达208亿个,达到2016年三倍以上规模。华为预测,2025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接近1000亿个。按照此数据测算,未来十年物联网新增设备终端数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万物互联的时代开启。有投资者认为物联网终端同质化竞争明显,但通过移为通信、高新兴等企业的发展可见,未来的物联网终端将和场景、渠道紧密结合,构筑起垂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其下游场景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几大领域。

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从2010年的2%,上升到2015年的8%,并在突破8%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将突破5000万户,相较2014年,年均增幅达到33.48%,行业渗透率超过20%。

全球充满了对物联网行业的期待,但早期物联网似乎停留在电子标签层面,直到Apple Watch、Google Glasses挑动了大家的神经,智能穿戴市场开始爆发。

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达到6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2.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908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8.12%,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369亿元。

物联网运营商

从连接数的规模来看,中国移动仍然领先,联通电信紧随其后,占比大约为2:1:1,相较于用户数的差距来看有一定缩小。随着连接数的规模不断扩张,物联网的收入比重也将会不断上升。预计到2020年,国内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17亿个,超过了国内人的连接数。而且在2020年随着5G的商用,万物互联的脚步有望进一步提速,物联网在运营商的收入结构中将逐步提升。

以三大运营商2020年后10亿+以上的物联网连接数规模,每个连接的连接单价假设最低为20元/年,则每年带来的增长收入已达百亿以上的级别;根据Machina Re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及物联网收入在2015年-2025年之间将增长三倍,201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为60亿个,根据预期,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70亿个。而中国将引领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预计中国占据21%的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约57亿连接数,收入规模将上千亿级别。

物联网连接平台

围绕平台功能的产业运作模式初步形成,竞争和垄断态势共存。物联网平台按照功能划分为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使能平台、业务分析平台四大类平台,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态势初步成型。

设备管理平台基本由通信模组、通信设备提供商主导,目前形成博世BSI、DiGi、诺基亚Impact、SierraWireless四大主流DMP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一般不单独提供,多集成与端到端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之中。

网络管理平台由电信设备商、运营商主导,全球形成思科Jasper、爱立信、DCP三大阵营,两类运作模式,一是以Jasper为代表的纯连接式,即卡管理平台,目前规模最大,与全球超过100家运营商、3500家企业客户开展合作。二是以爱立信、DCP为代表的连接管理与核心网捆绑模式,目前规模明显小于Jasper,与全球超过20家运营商和1500家企业客户开展合作。

(三)工业互联网:政策加持,持续提速

随着5G的到来,将突破4G时代人与人的连接,开启工业变革的大门,5G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载体,将打通各个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而从政策层面看,5G不仅会带动消费互联网的进一步升级,但光“打游戏”、“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自主创新下,对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持续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广阔。2015年5月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就提出要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工信部、财政部2016年12月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2020年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中国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确定了两大时间点和十个重要任务,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措施亦快速落地,直接推动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我国工业化规模较大,增速逐步放缓。我国工业规模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30.5万亿元,随着规模扩大,增速逐渐放缓,自2015年起,全部工业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降低至6%左右,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细分制造业充分竞争,急需提质增效。细分制造业充分竞争,我们通过计算细分行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来衡量行业盈利能力,2018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利润率分为6.8%/6.9%/6.5%/5.4%,近年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进行转型、采取措施降本增效已迫在眉睫,这需要对标准化的制造流程进行全流程化的管理,催生工业互联网成长,向智能制造转型。同时,自主可控要求下,工业企业正向研发比例将大幅提升,众所周知,正向研发对工业仿真、智能控制要求将大幅提升,在这当前的国防军工、电子制造、铁路轨交、电力电网、汽车制造等大型离散工业场景下尤为重要。

在供给侧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下,工业制造领域需求持续复苏,进一步催生了制造领域对智能制造的市场需求。工业互联网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需求,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特点,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主要由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软件层、应用层构成。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中生产过程管控、资源配置协同、设备管理服务占比较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主要分为设备管理服务、生产过程管控、企业运营管理、资源配置协同、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与生产工艺,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的分布有所不同。国外应用最多的是设备管理服务,占比达49%,主要是因为国外工业数字化水平较高,对工业数据分析较深入,而国内仅占27%。国内应用占比最高的是生产过程管控,占比为32%,主要是由于我国应用市场需求高、普及率低,带来较多产线上云的应用实践,国外占比为24%。资源配置协同分析应用方面,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订单、解决贷款等问题的创新应用较多,占比高达21%,国外占比仅为6%。

3.投资策略及推荐标的

展望2020年,围绕“泛5G”成为核心方向。综上所述,在未来伴随5G整体的建设进入高峰期,整个板块的估值有望被快速消化,同时5G所带动的从设备到终端到应用的机会将逐步体现。5G投资进入新周期,重点关注“泛5G”产业链。一方面,基站侧进入业绩释放阶段,不同赛道、不同企业将会出现分化;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将会加速渗透,垂直行业、国内外渠道、产品技术将成为我们考量的主要维度。同时,各类增值服务也将逐步涌现,类似今年梦网集团的机会将会更多。

  • 5G基站侧:

行业边际变化:2020整体5G基站建设规模较2019年显著提升,对于通信主设备以及设备商上游的需求加速释放,整体建设规模有望超预期,行业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催化剂:运营商招标集采超预期、厂商份额以及业绩超预期;

重点标的:沪电股份002463、东山精密002384、世嘉科技002796、中兴通讯000063。

  • 流量增长:

光通信

行业边际变化:数据中心光模块与电信光模块需求共振,2020年5G光模块需求井喷,同时以北美为主的400G数通光模块需求有望爆发,光模块行业景气确定性上行,数据中心侧的光器件市场弹性在历经近两年的去库存之后更为明显。

催化剂:设备商招标规模超预期、北美云厂商招标规模超预期、厂商份额以及业绩超预期;

重点标的:新易盛300502、中际旭创300308、天孚通信300394、太辰光300570。

IDC

行业边际变化:过去两年海外云厂商投资维持低位,国内受宏观经济影响,非核心区域IDC出租率并不高。随着5G上量,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开始提前布局云基础设施,为1-2年后的流量爆发做准备,海外FANG和国内BATJ的资本开支已有拐点变化。

催化剂: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超预期、国内开放RAITS、新爆款应用出现;

重点标的:光环新网300383、宝信软件600845、数据港603881、奥飞数据300738。

网络设备

行业边际变化:一方面国产替代大背景下,数通设备华为、华三已占据较大份额,锐捷网络也在上升阶段,瘦客户终端成为政企客户重要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与云的逻辑一脉相承,超融合产品获得长尾客户青睐,成为公有云的重要补充,而云厂商“白盒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催化剂:国内外云厂商资本开支超预期、政企上云比例大幅提升;

重点标的:星网锐捷002396、紫光股份000938、深信服300454。

  • 5G应用:

云通信

行业边际变化:云通信行业受网络性能影响较大,故5G建网成熟将有助于行业爆发,超高清视频以及更多形式的交互功能的实现有望伴随5G网络成熟而不断落地。云通信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空间巨大;

催化剂:新商业模式不断体现;产品获客流量加速提升;公司业绩超预期;

重点标的:亿联网络300628、梦网集团002123。

物联网

行业边际变化:物联网作为5G最核心的应用之一,伴随5G建设,行业景气确定性上行。芯片-传感器-模组-终端-平台产业链有望同步发展。2020年5G规模建设后,入网设备数量有望超预期,设备智能化提升有望带动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

催化剂:物联网连接商业模式落地;物联网硬件出货量超预期;物联网下游行业应用扩散以及有爆款场景出现;

重点标的:移远通信603236、移为通信300590、美格智能002881、高新兴300098。

工业互联网 

行业边际变化:自主创新下,工业互联网成为5G的重要场景;之前我国工业软件基础较为薄弱,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家电网、华为、中国铁塔等巨头不断开放场景、加码投资,伴随着正向研发比例提升,先进制造的硬件设备、软件服务被不断导入;

催化剂:扶持政策加码;国内制造业巨头流程改造需求爆发

重点标的:能科股份603859、东土科技300353。

  • 国产替代:

行业边际变化:设备及相关产业链的国产厂商近几年产品质量提升明显;同时受贸易环境影响,有望从无单无产的恶性循环转为以量促产的良性循环。伴随5G建设逐步展开,国产厂商迎来发展良机,有望收获订单进入发展快车道;

催化剂:国产厂商份额提升;国产产品性能提升;

重点标的:生益科技600183、华正新材603186、天和防务300397。

4.附注:样本选择

 风险提示

1. 5G进度不达预期。如果5G的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相关产业及公司的业绩或收到一定影响。

2. 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如果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或对出口型以及进行海外采购的相关厂商的运营产生一定影响。

3. 运营商资本开支进一步下滑。如果运营商资本开支下滑,对整个通信产业链的收入规模将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