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接近香港2倍,位居全球第二,澳门凭什么?

20年的飞速发展后,澳门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作者:张燕  罗赟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20年过去了,澳门这片仅有30.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之下,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澳人治澳”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从1999年到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从518.7亿澳门元增加到4446.7亿澳门元,人均GDP达8.3万美元;截至2018年底,澳门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88亿澳门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澳门元,分别是1999年的193倍和6.2倍;本地居民充分就业,1999年至2018年,失业率由6.3%降至1.8%。此外,澳门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的魅力更胜往昔。

20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坚持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不干预特区政府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坚决支持澳门特区政府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依法行政;坚决支持澳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特区政府有效施政提供了根本保证。

20 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充分发挥澳门的制度和区位优势,抓住国家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利用参与和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展澳门的发展空间,以“按照国家所需、发挥澳门所长”为原则,结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迎来了开埠数百年来最辉煌的时期。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20年的飞速发展后,澳门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澳门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大湾区发展建设的4个中心城市之一,澳门未来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及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人均 GDP全球第二,澳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999年澳门特区政府成立的时候,葡国政府移交的财政结余只有二十几亿澳门元。”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据他介绍,回归前,澳门社会管理混乱、治安差,营商环境更无从谈起。没有资本愿意到澳门投资兴业,整体经济低迷,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20年过去了,现在政府财政储备每年盈余滚存下来,最新的财政储备超过5700亿澳门元,这还没算外汇储备。加起来,我们有超过7000亿澳门元的财政储备。”柳智毅谈道。

2019年12月8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2019 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举行。新华社

澳门特区政府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底,澳门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88亿澳门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澳门元,较1999年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

这只是20年来反映澳门变化的其中一组数字。从1999年到2018年,澳门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20年来,澳门GDP由518.7亿澳门元增加到4446.7亿澳门元,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7%;人均GDP由1.5万美元提高到8.3万美元,接近香港的两倍。澳门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土地面积仅3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60多万的澳门,是如何在2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从一个经济低迷的海边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国际都市?

“这得益于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澳门保持了和谐稳定。这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澳门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说。

澳门特区成立之初,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2003年,突然暴发的非典疫情,给澳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澳门“自由行”,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等,从而帮助澳门恢复经济增长,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再次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澳门带来冲击和挑战。中央政府随即宣布了支持澳门经济稳定发展的9项具体措施,帮助澳门应对这次危机。随后,国家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支持澳门的重要举措——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签署《CEPA补充协议六》,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为澳门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维持澳门正常运转的90%以上的淡水、60%左右的电力、80%的粮食和几乎全部的活禽蔬菜,均由内地省份常年不间断供应。

“我们非常感激中央对澳门长期、及时的关心和支持。”澳门特区政府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说,“‘一国两制’中,‘一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2019年12月4日,澳门地标建筑大三巴上投射的庆回归光影秀

20年来,澳门与内地之间一直维持着紧密的经贸合作与人流往来。CEPA实施15年来,在货物贸易领域,两地已全面实现自由化。2018年,内地与澳门贸易额达到31.6亿美元,较回归前增长3.3倍;内地实际使用澳资12.8亿美元,较回归前增长3.1倍;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5.1亿美元,较回归前增长20.3倍。2019年1—10月,内地与澳门贸易额达到175.9亿元,同比增长5.5%。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出台之后,珠海横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深化粤澳经济合作的示范区。不仅澳门大学的新校区设在这里,这里还坐落了28个粤澳产业园区和2030家澳资企业。生活在澳门,办公在珠海横琴,已是不少澳门人生活的常态。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横琴新区的开发充分利用了澳门和横琴各自的优势,如澳门的国际市场、自由港体制、财政资金和博彩旅游业都给横琴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通过共同开发,能协助澳门突破土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经济发展瓶颈,进一步延伸澳门现有优势产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持续繁荣,与澳门实现水平分工,在深层次合作过程中互相支撑、互通有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大会上提到,成功实践‘一国两制’需要3个‘坚持’。我认为,澳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践行着习总书记强调的这3个‘坚持’。”近日,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主任傅自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此作了具体阐述:

一是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以来,始终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把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与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二是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坚持包容共济、促进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广泛团结。澳门素有爱国爱澳优良传统,始终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以澳门长远发展为重,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共同促进澳门繁荣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广大居民安居乐业

“澳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傅自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算了一笔账:在澳门,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享有以下福利——每月养老金3630澳门元,每年敬老金9000澳门元、现金分享10000澳门元、公积金7000澳门元、养老补贴3630澳门元,算下来平均每月可达6099澳门元。

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开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失业率从6.3%降至1.8%,就业人口月收入中位数从4920澳门元增至16000澳门元。通过现金分享计划,澳门永久居民每年领取的政府“派钱”,从2008年的5000澳门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00澳门元。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回归以来澳门特区善治研究》报告指出,八成以上的澳门公立医院病人享有免费专科诊治和康复护理,澳门人均寿命83.4岁,全球排名第二;澳门是中国首个实施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教育公平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澳门人均GDP 8.25万美元,排名世界第二。此外,澳门的经济房屋数量近8年上升了51%,一人家庭最低维生指数调升至4230澳门元,较2000年累计调升了225.3%。

11月12日,崔世安在立法会作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时表示,民生无小事,民生稳,则社会稳。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53岁的陈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20年前的澳门和今天的澳门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个时候澳门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治安情况严重恶化。自回归后,特区政府注重民生问题,提倡“发展成果共享”。现在每年除了薪资,他还能额外获得近3万澳门元的补贴,包括水电费补贴、医疗券、子女学习用品、书本津贴等等。

傅自应指出,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澳门特区政府全力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住房、教育、医疗、人才培养、防灾减灾六大民生长效机制,让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傅自应特别提到了澳门独有的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第一层是2011年澳门特区政府出台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过去仅保障本地雇员扩展至全民保障。公开数据显示,1999—2018年,第一层制度受益人数从196170人增加到485696人,增长近250%;人口覆盖率由44.79%提高到72.78%,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由4955人大幅增至110319人,是1999年的22.3倍。

第二层保障制度指的是2018年澳门特区政府实施的《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以储蓄积累式的退休基金作为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及雇主的供款,透过对供款进行投资增值以提高相关人员退休后生活水平。目前。澳门共有超过190个雇主加入,另有5万多自由职业居民参与公积金个人计划。为鼓励居民参与,自2010年开始特区政府向每名合资格居民发放一次性的鼓励性基本款项10000澳门元,以及至今连续10年进行预算盈余特别分配拨款,2019年每名合资格居民的公积金个人账户累积的款项最高可达75643澳门元,涉及总拨款约256亿澳门元,受惠总人数约446000人。

崔世安的施政报告指出,目前澳门推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建议的五支柱式的老年经济保障模式,除了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外,连同政府援助、个人储蓄、家庭支持等多层式支柱,透过多层次、多重保障模式,为居民提供适合的养老保障。

崔世安表示,为了保障在民生领域的资源投入,澳门特区政府创造性地建立了澳门财政储备制度。该制度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为建立民生长效机制提供了财政支持。2012年,财政储备初始规模为998.6亿澳门元,至2019年8月,财政储备增长至5722.5亿澳门元,增长了4.7倍。

“发展是我们一定要走的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民众的基本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方面。”崔世安说,“民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事实上,澳门不仅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片只有3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63万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000人。人口密度是香港的3倍。

人多地少,“上楼”难同样也是澳门社会的突出问题。自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坚持“社屋为主、经屋为辅”思路,制定《社会房屋的分配、租赁及管理》《经济房屋法》等法律法规,致力于改善澳门居民住房问题。

2019年11月18日,澳门福隆新街  新华社

2002年,澳门特区政府开始供应经济房屋,与社会房屋共同成为公共房屋资源。2005年,澳门特区政府提出了“三四五六”计划,即3年内建4000个公共房屋单位,5年内建6000个公共房屋单位。2008年,“万九公屋”兴建计划开始逐步推荐。施政报告指出,1999年至今,澳门特区政府已经落成并有居民入住的公共房屋超过24000户。在澳门半岛、氹仔及路环相继建成配备各项社会设施、公众休息区、公交总站、公共停车场等具有完善社区功能的大型公屋群,包括逾 2300 户的青洲坊大厦、2700户的湖畔大厦及 9000户的石排湾公屋项目。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蓝图逐步成为鲜活的现实。” 傅自应说。

为了优化澳门的交通运输系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澳门修建了连接其海、陆、空口岸的轻轨线。2019年12月10日,澳门首条轻轨线正式通车。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走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道路

20年的飞速发展后,澳门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澳门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大湾区发展建设的4个中心城市之一,澳门未来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及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作为最早开放的口岸,自400多年前开埠起,中西文化就在澳门碰撞、交融、落地生根。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充满岭南风格的历史城区,还能看到葡萄牙统治者留下的古老教堂、炮台和总督府。这里有镶嵌着西式彩色玻璃的中式大宅,也有长着西方面孔的中国哪吒。就连饮食,也同时保留了中国和西方的特色。

独特的文化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2018 年澳门全年入境旅客逾 3580 万人次,较回归时旅客增幅近5倍。截至 2018 年底,澳门共有4万多间酒店房间及41家娱乐场,为旅客提供高质素的休闲娱乐设施及活动。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统计,2018年澳门旅游收益达402亿美元,位居亚太地区第5位,全球第11位。

目前,澳门正在全力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成立“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委员会”,提出五年发展规划,以“优质旅游”“精品旅游”建设为目标,强化旅游城市的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此外,基于历史渊源,澳门与横跨四大洲、人口超过2.6亿的葡语国家有着紧密且广泛的联系,发挥着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2003年,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简称“论坛”)在澳门成立,论坛由中央政府发起、商务部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承办,是以经贸促进与发展为主题的非政治性政府间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共有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葡萄牙、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及东帝汶8个葡语国家参与。论坛创立时,中国与葡语国家的经贸额为110亿美元,至2018年已增长13倍,达1473亿美元;中国对葡语国家各类投资迄今累计约500亿美元,葡语国家对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约10亿美元。

傅自应指出,澳门要更加积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积极主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发挥澳门在促进东西方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澳门要加强“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建设,着力培育澳门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不过,目前澳门在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局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其一,澳门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尚未与内地完全对接,某些领域的基建水平甚至还落后于内地;其二,虽然澳门有不少科创人才,且政府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澳门的博彩业一业独大,科创人才和新兴产业难以在澳门找到赖以生存的产业链生态环境,继而也难以同湾区的发展大局相呼应。

其中,经济结构单一,博彩业所占比重较大已经成为影响澳门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央和澳门特区政府持续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贺一诚指出,博彩业给澳门带来了很大的税收收入,对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事业发挥着支撑作用,其他行业暂时没有办法立刻取代博彩业。特区政府已经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新一届特区政府会努力将资源转化为相关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博彩业是澳门经济的支柱,单一化产业结构给澳门经济产业转型及其社会结构带来严峻挑战。澳门产业主要依赖博彩业,对博彩业的依赖度高达90%,博彩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挤压作用。这种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25%以上的澳门劳动人口集中在博彩业就业。如果博彩业下滑,不仅澳门经济将遭受重创,失业率也会大幅攀升,严重影响澳门的社会稳定。虽然特区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产业适度多元化,但截至目前效果并不明显。”张光南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澳门结合自身优势和加强区域合作,双轨并行,逐步优化产业布局,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旅游业健康发展,而新兴的会议展览业、中医药、特色金融、文化创意产业亦稳步前行,取得一定成绩。截至2017年底,澳门的会展业、金融业、中医药产业及文创产业的增加值总额较2015年增加23.6%,占所有行业增加值总额的8.1%,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

会展业是特区政府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无论在会展活动数量、质量还是在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上都取得较好进展。2018年,澳门共举办1427次会议及展览,会展活动与会及入场人数达212.2万人次;2017年,会展活动在主要相关行业增加值的贡献达35.48亿澳门元,占所有行业的增加值总额0.89%,成绩斐然。国际展览业协会于2018年将澳门评为过去5年亚洲区内表现最出色的展览市场。

此外,徐奇渊指出,从澳门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基础来看,以金融业为抓手,有助于培育澳门经济新动能。

“金融业在澳门经济中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2017年,银行、保险、基金、租赁为内容的狭义金融业,已经占到澳门GDP的11%,如果再加上不动产金融,广义的金融业占比则可达到22%。”徐奇渊表示,澳门的资金来源充裕,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角度来看,粤港澳三地一体化,下一个最重要、最快见效的突破口,将是承载着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金融业。由于澳门是一个袖珍经济体,澳门发展金融业、对接国家战略的试错成本远小于香港。“澳门要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必然的选择。”傅自应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