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的新征途:后移动支付时代的突围战

2019年之于移动支付行业,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启。

作者:洪偌馨

来源: 馨金融

微软CEO纳德拉: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点时,都应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2019年之于移动支付行业,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启。

流量红利见顶、市场份额稳定、补贴战偃旗息鼓,曾经移动支付战场上的重点都在成为过去式。

取而代之的是新技术进入市场——刷脸支付进入大规模投放阶段、服务升级——产业支付生态成为新机遇,以及技术与服务革新所带来的格局之变。

风云变幻的后移动支付时代正在开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是,银联在过去两年里的强势突围。

2019年12月12日,银联云闪付发布迎来两周年,总用户数突破2.2亿,成为2019年移动支付行业中的最大黑马。

在C端市场份额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背后,不只是一场关于产品、服务、支付体系建设的变革,更是一次商业模式的进化——撬动G端与F端,成为联动产业各方的「枢纽」

不久前,在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提到,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科技的发展,除了推动社会经济增长以外,也在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上发挥了更大作用。

「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带动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餐饮外卖、共享出行、O2O等一大批新业态的产生,这些新业态改变了产业结构。在部分地区,这些新业态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如今,移动支付之于新兴产业业态的作用不止于流量、入口、支付功能本身,而是驱动产业进化的关键一环。

1

增长「黑马」

过去一年,云闪付注册用户数从去年的1亿增长至2.2亿,累计增长规模超过1.2亿。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持续衰退。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已经大顶。

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6%。

换言之,在流量见顶的时代,即使放眼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超亿级的用户增长也并不多见。更关键的是,除了单纯的数量增长之外,用户真正的活跃度、打开率、使用率增长变得更加困难。

Questmobile报告指出,截止到今年6月,在MAU(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及以上的top增速榜中,云闪付用户量暴增3.6倍,排在首位。 

与增速紧随其后的「好看视频」依托百度系APP引流不同,也与小红书、快手这样的社交电商、短视频平台的火爆有所区别,作为一款移动支付领域的工具型产品,要实现规模化的活跃用户增长,既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有足够强的体验优势,还要配合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

过去一年,各大移动支付平台陆续宣布信用卡收费,无形中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缺口——用户迫切需要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信用卡综合服务平台。

在这个市场窗口期,云闪付基于银联在银行端的优势,持续拓展银行卡服务。通过信用卡还款免费的策略迅速聚拢用户,在此基础上,提供线上线下的支付优惠、信息推荐等服务,提升用户活跃度。

2019年12月,云闪付APP正式发布7.0版本,新版本支持在线申请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20多家银行的200余种信用卡,150多家银行信用卡账单查询与还款,570多家银行借记卡余额查询,成为名副其实的银行业移动支付统一入口和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

从这个角度看,云闪付采取的策略,并非是工具类产品单纯依靠服务叠加所带来的「高频打低频」,而是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建立起线上优势和壁垒。

而在线下,和今年的几大移动互联网黑马一样,银联捕捉到了下沉市场的机会。

众所周知,高频的移动支付场景一直是支付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但一二线城市的服务趋于饱和,如「毛细血管」般分散的下沉市场开发起来难度更大,典型如公共交通出行场景,需要一城一县的「攻克」。

但央行近年来对于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推进,成为了新的契机。

2018年,银联开始大力推进包括公交地铁、交通罚没、医疗健康、菜市场、公共缴费、校园、食堂、自助售货、超市便利、餐饮等在内的「十大便民」场景。

2019年,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再进一步,从国内100个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

交通场景下,银联移动支付已覆盖全国逾1400城市和县区公交、30城地铁,在巨头角力的公共出行领域占得先机。

菜市场场景可能是一个更加直观的案例,截止到目前,全国范围内逾14000家菜场、逾3000个周边生活圈、超过12万家菜场及周边生活圈商户都已经开通银联移动支付。

此外,今年云闪付在支付终端的推广也再进一步,市场中主流手机基本全部支持手机闪付功能,Huawei Pay、Mi Pay、OPPO Pay、vivo Pay、Apple Pay、Samsung Pay、Meizu Pay,都属于银联手机闪付。

通过下沉场景跑马圈地、终端推广,配合「62生活节」等支付活动,云闪付线下场景的支付频率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5月31日到6月2日活动三天,银联二维码日均交易笔数达2018年银联62节的近3倍,云闪付APP日均交易笔数达2018年银联62节的2倍,创历史新高。

2

产业生态

支付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只有C端的产品与服务已经无法支撑起一个支付平台的扩张。

2019年开始,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也为支付在各个垂直产业的渗透提供了新机遇——产业支付生态正式拉开大幕。

在诸多新业态的发展中,支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C端用户、获取流量、积累数据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B端服务升级的重要抓手。

尤其是在服务小微、赋能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支付行业的价值更进一步凸显。

以云闪付为例,此前,云闪付推出合作伙伴开放平台,近千家服务商围绕云闪付产品完善和场景建设发力,应用轻量化收款方案、云码枪、云喇叭等增值服务工具,为包括小微商户在内的B端用户提供服务。

不久前,银联还专门推出「小微企业卡服务」体系。以小微企业支付为切入口,通过数据积累和技术支持,在满足小微企业支付结算、融资经营等需求之外,进一步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9日,央行召开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其中提到,要坚持合力共建,加强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产业各方的协作。

换言之,从C端向B端、G端的延伸,也是支付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在零售、教育、物流等经营在线化相对成熟的行业,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已经逐渐渗透并开始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进而形成竞争壁垒。典型如蚂蚁金服之于零售商、美团金融之于商户都是如此。

而更多生态之外的商户服务、产业升级需求,也正在成为巨头角力的焦点。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今年以来「刷脸支付」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热词的关键。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刷脸支付」不只是C端支付方式从智能硬件向生物识别的转变,更是支付平台为B端商户提供服务的升级与迭代。

在过去一年「刷脸支付」大规模投放入市场的过程中,从硬件更迭到软件服务,商户支付方式迭代门槛不断降低,而附加值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数字化营销方面,基于人脸识别建立起的管理体系、识别机制,使得无论多么小规模的商户,都有自己的数字化后台作为支撑,能够更早锁定用户,适时了解用户需求、调整服务方案。

在「刷脸支付」的新一轮的角力中,银联也是先行者。

公开信息显示,银联从2015年开始就在探索人脸支付的相关产品。2019年10月,在乌镇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银联联合60多家机构发布「刷脸付」产品。随后,银联商务还率先发力刷脸支付的聚合终端,能够兼容「银联刷脸付」和「微信刷脸付」两套不同的体系。 

支付方式的迭代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机遇,通过刷脸实现交易路由,避免了硬件使用、APP打开等环节,这意味着谁能在C端内提供更好的体验,在B端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有机会在新阶段抢占更大的市场。

银联在这场卡位战中占得了先机。

3

科技至上

纵观2019年支付行业之争,核心是一场金融科技能力之战、数据驱动变化之争

以前述「刷脸支付」为例,支付方式变化牵动了一条更长的产业链条——从硬件开发与合作,到数据脱敏、分散存储、活体检测、密码技术、实时风控等措施。在优化支付体验、提升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尤其是在生物信息采集和保护方面,人脸特征采集须明确获得客户授权,严控数据使用范围,采用支付标记化、多方安全计算、分散存储等技术,才能严防信息泄漏、篡改与滥用。

生物信息识别、存储、使用对于平台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的要求,要远高于以往。尤其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之后,还要经受不同市场环境的考验,比如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高并发场景。

12月12日,银联启动「全民回报节」,三天时间,超过4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参与,百万涉及零售、洗衣、生鲜、培训、保险金融等各类生活场景,前所未有的活动规模背后是对新一代移动支付产品、运维力量、转接清算系统的一次大考。

在新的发展阶段,支付机构面临一场关于底层技术能力的全面考验在所难免,这不仅关乎支付方式变革,更取决于商业模式变化。

此前,爱分析在报告中指出,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带来新模式——「支付即服务」落地,即支付公司基于标准的开放API接口,将账户管理、交易、风控等一系列支付核心服务开放到产业服务生态中。

与之相对应的,是支付市场需求从传统的支付服务向深层的「支付+增值服务」生态体系发展。

也是云闪付正在打造的以支付为基础、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的发展模式——在电子账户赋能、场景赋能、商户服务、支付增值服务共享等方面着力提升服务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稍作回望,银联作为中国支付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成立于2002年。

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金融创新的关键一步——结束了银行卡混乱割据的局面,打开了支付市场的新局面。而特殊的市场角色也决定了它必须始终保持开放创新,才能帮助银行业、支付产业迸发新的活力。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次创业」两年之后,银联能够在整个行业变化之际,再次突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