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前后的车市特征

目前国内车市呈现逐步企稳的特征

作者:崔东树 

来源:崔东树

2008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在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车市已经出现一定增长压力,但2009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车市快速复苏,日韩系品牌在经济危机时刻表现相对优秀。但随着经济逐渐走强,美国车市逐步回归以皮卡、SUV为主导的市场,低油耗的轿车市场逐步边缘化。

从美国车市的回升周期看,中国车市在连续两年下行后,也面临着逐步复苏的巨大机遇,我们应该坚定发展信心。

一、美国车市近几年总体走势特征

1、美国车市总体走势

美国车市2007年销量是1648万台,2008年锐减到1350万台,2009年进一步下滑到1061万台,这也是美国车市进入谷底。

随后2010年回升到1178万台,2011年逐步回升到1300万台,2012年销量逐步进一步回升到1484万台,2013年达到1600万台,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2、美国车市增速特征

从美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来看,2007年美国车市下滑3%,2008年美国车市下滑18%,2009年美国车市下滑21%呈现加速下行态势。

但2009年的四季度,美国车市已经出现了5%的正增长,随后2010年美国车市增速11%,2012年美国车市增长14%,2013年美国车市增长7%,

美国车市增速的变化点是在2009年的四季度,也是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形成了当时的一个谷底时刻,随之一年后,在低基数的促进下,美国车市进入了复苏时期。

3、美国车市月度走势

此图的近年均值是2015年到2019年的月度销量均值,可见2007年与近期的销量走势基本是相近的情况,但到三季度出现相对稍低的一个走势。

2008年美国车市走势大幅低于2007年的走势,在9月份出现了更进一步的剧烈下滑。

2009年10月份开始,美国车市进入了反弹周期,随后形成了一路较好的增长特征。

二、美国车型结构走势

1、车型结构走势

在美国汽车市场,轿车相对并非主力,而皮卡是相对的主力。2008年进入车市下滑期间,美国的皮卡销量大幅下降,而轿车市场占比大幅提升。

但随着2009年车市逐步走出谷底,皮卡的销量逐步回升,美国车市进入了正常的消费周期。近几年美国皮卡的销量在持续的增长之中,在2019年已经达到68%的较高比例。

美国车市结构与厂家策略相关。当时美国企业的负债情况严峻,对应措施有力度。2008年,福特汽车总负债为2344.44亿美元,股东权益为-161.16亿美元,已经资不抵债。 福特的做法是卖资产。在2008年之前,福特公司有八大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福特、捷豹、路虎、林肯、马自达、水星和沃尔沃,然后公司将除福特和林肯之外的汽车业务资产和债务一起对外销售,从而公司的负债情况大为好转。

当时福特CEO认为福特汽车的主旨是“价格低廉,谁都买得起”,未来价格低廉的私家车才是市场销售的主要车型,公司不能将精力分散在豪华车和越野车上。因此当时福特大量生产轿车类产品。但近期福特已经逐步放弃轿车类产品,逐渐转向以轻卡为核心。

而通用的处境更为艰难,2008年通用总负债为1761.15亿美元,股东权益为-850.76亿美元,同样是资不抵债,但没有福特的措施坚决,最终走向破产重组。

2、美国主力集团表现

金融危机期间日本车企表现大幅提升,从2006年的33%上升到2009年的39%,随后下降到2011年的34%。

2007年美国车企的销量在美国市场表现逐步下行,从2006年的54%下降到2007年的52%,2008年进一步下滑到48%,最后2019年进入44%的低水平。

美国政府果断为通用汽车提供数百亿美元贷款,目的是帮助其重组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公司。在奥巴马政府的主导下,拉特纳的工作小组对通用与克莱斯勒两家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救助款项。

破产重组后,通用瘦身。随后的“贷转股”成为通用成功实施债务重组的核心。削减产能、重塑竞争力、重建公司治理,是通用得以获得新生的关键举措。

三、美国车市的启示:中国车市也将逐步走出谷底

自2018年车市下滑以来。中国车市目前也呈现连续两年的下行态势,而且总量也已经下降300万台。目前国内车市呈现逐步企稳的特征。

从美国作为成熟市场的角度看,车市下调后仍有顽强的回升动力。庞大保有群体的换购惯性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消费需求仍是不可阻挡。

中国车市目前远未达到饱和的程度,未来仍然有上行空间。只要经济不出现严峻的异常下行,车市将有逐步企稳回升的潜力。

目前的消费信心低迷,应该是已经较为严重。只要未来贸易战稳定和楼市不崩盘,车市消费信心不会有更大的打击。而贸易战升级和失业潮暴增的可能性很小,楼市也能控制买卖确保不崩盘。因此车市应该会明显回升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