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2020年对外贸易走势展望

2019年以来,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进出口增速如期回落。2020年美国大选将至,中国外部压力有望缓解。我们对2019年中国贸易现状进行回顾,并对2020年贸易部门走势进行展望。

作者:李湛

来源:湛述宏观

2019年以来,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进出口增速如期回落。2020年美国大选将至,中国外部压力有望缓解。我们对2019年中国贸易现状进行回顾,并对2020年贸易部门走势进行展望。整体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外部形势较为复杂多变,对美贸易政策需在保持克制的同时,积极布局未来可能成为贸易新动能的方向,伺机而动。所以,我们将标题取为“或跃在渊”,引自《易经》乾卦卦辞,意为根据时机需要,或进或退皆可。

2019年5月以来,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贸易顺差处于舒适区间。从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来看,2019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和中国香港出口减少份额部分由欧盟和东盟替代;除东盟外,7月以来,中国对主要国家进口增速已进入负增长区间,但进口占比排名前二的欧盟和东盟进口份额继续扩大。从主要进出口商品来看,机电产品作为进出口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出口增速较低迷是拖累进出口增速的主要原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疲软等影响,优势逐渐减少;原油、铁矿石、初级形状塑料等大宗商品进口增速与其在国际市场的定价密切相关;农产品进口增速则受到中美贸易谈判和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影响较多。

在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下,中国的贸易结构不得不被迫主动作出调整,既有政策层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自发调整的影响。政策层面,政府主要是通过提升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程度稳定进出口增速、表明对外开放立场稳定投资者信心以及推进区域贸易合作和人民币互换协议促进产业链融合。企业层面,我们用纺织服装品出口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正在加速低端产业的外迁,但东南亚国家在短期内想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还是非常困难。不过,如果中国应对不恰当,中美一定程度的贸易脱钩有可能发生。

对于政府来说,目前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低端产业外迁的速度与适龄劳动力下降的速度相匹配,避免出现失业率大幅激增的情况。在此过程中,需加大促进产业结构向高质量转型的力度,同时,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本国产业发展重心不能过度依赖虚拟经济,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这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放弃发展制造业后想要再恢复本国的制造业可能难度会非常大,所以,国内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应该长期保持不变。

从美国自身的贸易情况来看,对华贸易制裁如果继续加码升级,对美国其实是弊大于利的:一是美国发动的贸易摩擦其实是把双刃剑,时间拖得越长,对其本国贸易的负面影响也越大。二是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部分中国输美商品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如果短期内强硬加码制裁,对其国内消费会造成较大打击。三是美国国内正在积极推动加征关税排除计划,目前(截至2019年11月29日)已经进行了16轮,250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涉及金额占比达到46.5%;500亿美元清单美进口增速已经开始反弹,2000亿美元清单美进口增速有趋稳迹象,但3000亿美元清单加税影响还在初期。

考虑到2020年美国即将大选,特朗普为了连任,需要在经济方面有更多政绩,预计2020年中美在贸易层面的冲突有望得到阶段性缓和,但受制于内外需疲软,进出口增速不具备大幅反弹的条件。我们预计,按美元计,2020年出口增速可能在2~3%之间,进口增速可能在-2.5%~-1.5%之间,贸易顺差略有缩小,可能在3300亿元左右。

1.2019年走势分析: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

2019年以来,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进出口增速不及我们在2018年终贸易策略中的预期,但出口增速又好于我们在2019年年中贸易策略中的预期。如图1所示,按美元计,从2018年11月开始,进出口增速明显下滑,2019年5月以来,出口增速在0%上下波动,进口增速在-6%上下波动,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1-10月贸易顺差为3402.9亿元,同比增加880.02亿元,“衰退式”贸易顺差有所扩大,贸易顺差仍处于舒适区间,但“衰退式”贸易顺差不具有可持续性。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进出口增速回落基本在预料之中,但出口增速的降幅好于预期,说明中国出口还是有一定韧性。一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冲了部分加税影响。二是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世界第一,并且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短期内想找到产能相当、性价比超越中国产品的替代方案还是比较困难。三是可能部分厂商正在通过调整业务辐射区域、更新设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尽可能将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降至最低。四是政府也有出台一定的政策稳外贸,比如增加出口退税、减税降费、增加出口便利化等。

中国的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增速,可能同时受到需求减少和进口替代的影响。5月以来,进口增速基本上比较稳定地低于出口增速6个百分点左右。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外需减少,外贸型企业和服务于贸易型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营收下降,导致其进口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过于依赖进口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敞口,政府和企业层面都有动力推动核心进口部件的进口替代。

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来看,2019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和中国香港出口占比减少的份额部分由欧盟和东盟替代;中国对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基本上在负增长区间,中国对欧盟和东盟的出口增速基本上在正增长区间。1至10月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香港出口金额占同期中国出口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7.07%、17.31%、5.78%、4.47%、14.09%和11.04%,合计为69.76%;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香港出口占比分别较去年同期变化-2.14个百分点、0.82个百分点、-0.12个百分点、0.13个百分点、1.32个百分点和-1.08个百分点,合计占比变化-1.07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和中国香港出口占比减少的份额(减少3.22个百分点)部分由欧盟和东盟(增加2.14个百分点)代替。日本和韩国出口份额变化幅度基本相当。

如图2所示,2019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基本上在负增长区间,中国对欧盟和东盟的出口增速基本上在正增长区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速则涨跌互现。10月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为-16.21%、3.1%、-7.85%、5.53%、15.79%和-15.45%,分别较今年1月减少13.44个百分点、减少11.38个百分点、减少13.49个百分点、减少8.5个百分点、增加4.3个百分点和减少18个百分点。除东盟以外,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较今年年初全面回落。

从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来看,2019年以来,进口占比排名前二的欧盟和东盟进口份额继续扩大;中国对主要国家的进口增速较去年10月全面回落;除东盟外,7月以来,中国对主要国家进口增速已进入负增长区间。1至10月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进口金额占同期中国进口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89%、13.36%、8.24%、8.44%、13.51%和8.27%,合计为57.71%;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进口占比分别较去年同期变化-1.6个百分点、0.68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1.29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合计占比变化-1.62个百分点。

如图3所示,2019年以来,中国对主要国家的进口增速较去年10月全面回落;除东盟外,7月以来,中国对主要国家进口增速已进入负增长区间。10月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增速为-14.34%、-2.98%、-7.31%、-17.54%、2.34%和-5.39%,分别较去年10月减少12.58个百分点、15.27个百分点、18.68个百分点、34.41个百分点、17.01个百分点和19.83个百分点。从7月以来,除东盟外,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口增速均已进入负增长区间。

欧盟和东盟本就是中国进口占比排名前二的地区,在中国进口规模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对欧盟和东盟的进口占比不降反增,说明其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商品可能有一定的刚性需求。

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2019年以来,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在0%上下波动;除玩具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趋于收敛。如图4所示,2019年以来,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6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金额加总后计算所得,具体产品种类见后文)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在0%上下波动。10月,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分别为0.55%、-0.4%和-2.38%。从8月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已经在负增长区间。如图5所示,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细分项来看,玩具的出口增速在3月至8月保持在15%以上,但从9月开始快速回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箱包及类似容器,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家具及其零件的出口增速在0%附近趋于收敛。

从主要进口商品来看,2019年以来,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一直处于负增长区间;铁矿石进口增速处于历史高位,9月以后有所回落;原油进口增速从8月开始进入负增长区间;初级形状塑料进口增速基本上位于负增长区间;农产品进口增速从7月开始处于正增长区间。如图6所示,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从2018年11月开始进入负增长区间,2019年以来基本上呈震荡下行趋势;铁矿石进口增速由2019年1月的-2.06%增至8月的高点80.63%后,回落至10月的36.3%,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历史高位;原油进口增速由6月的高点8.24%一路回落至10月的-9.63%,从8月开始一直处于负增长区间;初级形状塑料进口增速5月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区间,呈震荡下行趋势;农产品进口增速7月以来处于正增长区间,维持在4.7%以上。

机电产品作为进出口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出口增速较低迷是拖累进出口增速的主要原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疲软等因素影响,优势正在逐渐减少;原油、铁矿石、初级形状塑料等大宗商品进口增速与其在国际市场的定价密切相关;农产品进口增速则受到中美贸易谈判和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影响较多。由于机电产品是中国进出口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2018年为例,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8.74%,机电产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45.21%),2019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在0%上下波动、进口增速在负增长区间震荡下行是导致进出口增速不振的主要原因。

2019年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基本上在0%上下趋于收敛,较去年明显回落。一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采购方由于担忧未来可能加征的关税导致成本上升,正在寻找替代方案,导致来自美国商户的订单减少。二是全球经济下行,外需减少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受到冲击。三是随着中国人口拐点出现、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促使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的国家转移。

如图7所示,原油、铁矿石、初级形状塑料的进口数量增速虽然呈现震荡趋势,但是增速中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中国国内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其实比较稳定,其进口金额增速的变化更多的是受到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影响。2019年以来,受需求不足影响,国际油价较去年明显回落,虽然地缘政治事件导致油价出现阶段性的反弹,但缺乏持续上涨动力,所以今年原油的进口增速持续下滑;铁矿石则由于年初的巴西淡水河谷矿难导致供给骤降,价格持续攀升,所以今年铁矿石进口增速居高不下;初级形状塑料由于需求不足,价格走低,所以今年初级形状塑料进口增速震荡下行。

2.贸易结构调整可能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更加侧重于国内市场,但贸易的变化主要来自总量层面,结构层面的变化较为缓慢。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外部冲击下,中国的贸易结构不得不被迫主动作出调整,既有政策层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自发调整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其实是必然趋势性。当前的外部冲击至多是加速了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进程,短期内对失业率有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并不是件坏事。

(1)政策层面的调整

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贸易的扶持力度,并且在战略性布局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减免关税、出口退税等方式,增加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程度,稳定进出口增速。如附录1所示,我们整理了2019年1月至11月29日期间,海关总署发布的有关于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到,27份文件中有22份是关于降低制度性成本的,6份是关于减免关税的(其中2份同时包括降低制度性成本)、1份是关于出口退税的。今年以来,海关部门在提高审批效率,促进行政办公电子化、信息化,规范申报流程,加快制度规章的国际化对标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改进。另外,今年政府采取了取消QFII/RQFII的额度限制、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措施,提高贸易的自由化程度。

二是通过立法保护外商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权益、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扩大自贸区范围、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表明对外开放的坚定态度,稳定国际投资者预期。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一再表示坚定对外开放的态度不动摇,并将此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先是在3月1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同时,在6月30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公布了2019年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其次,在7月22日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并且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时点提前至2020年。

再次,在8月26日新批复山东、广西、江苏、云南、黑龙江和河北6省的自贸区试验方案,这样,我国有自贸区省份的数量扩展至18个,占我国31个省份的比例过半,地域上以沿海沿边地带为主,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最后,在11月5日至10日举办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参展国家、累计意向成交金额、参展企业数量、展厅面积等方面均较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中国广阔的市场对国际投资者是有非常巨大的吸引力的。以上一系列措施都表明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不动摇,有利于稳定国际投资者预期和信心,促进中国和国际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我们可以大胆预判,只要中国不主动关上贸易的大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贸易往来始终会非常频繁。

三是通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促成RCEP、推广人民币互换协议等,加强双边和多边区域贸易合作,有望在部分区域内先行试点“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政策,促进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多赢局面。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与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优惠税率、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并逐步推进“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政策的试点合作,促进中国企业深入融入全球上下游产业链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相关项目主要有:第一,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截至2019年11月29日,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有143个,相较于2014年10月的首批20个创始成员国而言,数量增加了6倍多。我们搜集了有数据的137个(缺失的6个国家分别为南苏丹、纽埃、多米尼克、波黑、北马其顿和蒙古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的相关贸易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统计。

137个“一带一路”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31.39%来自亚洲,30.66%来自非洲,18.25%来自欧洲,7.3%来自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6.57%来自大洋洲,5.84%来自南美洲。但进出口贸易金额以亚洲为主,2019年1月至9月,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金额分布为,亚洲占比67.3%,欧洲占比15.8%,非洲占比10.2%,南美洲占比4.6%,大洋洲占比1.2%,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占比0.9%。

2019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增加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中欧洲国家的进口。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2017年和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速与中国的平均出口增速基本上是相当的,在部分时间段,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速甚至低于中国的平均出口增速,但从2019年开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出口增速,差距呈扩大趋势,从2019年2月的0.03个百分点增至9月的5.5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一带一路”中亚洲和欧洲国家的出口增速基本上保持在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增速与平均进口增速之间的差距较去年其实是有所缩小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中亚洲国家的进口增速低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平均进口增速。并且,结合前文中的分析结果来看,2019年以来,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增速呈上升趋势,而东盟都是“一带一路”成员国,说明中国对除东盟以外的“一带一路”亚洲国家的进口增速明显回落。不过,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中欧洲国家的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平均增速。

第二,促进RCEP协议的达成。目前(截至2019年12月2日),除印度和日本外的14个RCEP成员国有意向于2020年将签署区域贸易协议。同意签署RCEP的14个成员国分别有中国、韩国、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基本上以亚洲国家为主,RCEP的签订将有利于亚洲区域一体化的形成。同时,RCEP的成员国基本上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达成RCEP协议,并在自贸区内逐步试点“零补贴、零关税、零壁垒”的三零政策,有利于产业链的进一步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自贸区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成员国的国际话语权,对所有成员国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事情。

第三,推动人民币互换协议。如表1所示,根据央行的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11月29日仍在有效期内的人民币互换协议大约有15份,合计约1.95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约为21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互换协议约占9%。但是,如果我们将外汇储备剔除约14万亿元人民币的外债,那么人民币互换协议占比为1.95/(21-14)=27.85%。更大规模和更广覆盖率地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币互换协议,是非常好的缓解外汇储备压力的方式之一,也能够促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和支付业务、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因此,我们预计中国未来可能会持续推动人民币互换协议。

此外,11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34条”,从培育贸易竞争优势、优化贸易结构、均衡发展、培育新业态、促进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全面布局促进中国外贸发展。

上述政策对中国贸易结构调整的影响多是战略层面的,具有长期性。这也意味着,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可能会持续存在。考虑到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其他国家正在积极寻找新的贸易盟友,未来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多极化特征会非常明显,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机遇。

(2)企业自发的结构调整

随着土地、厂房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消退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商模式的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趋势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由中国向周边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较为廉价的亚洲国家转移。

2015年以来,中国房价的普遍式上涨,并带动地价的上涨,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向周边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较为廉价的亚洲国家转移。而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并没有改变中国低端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加速了低端产业的外迁。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使用HS编码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出口数据代表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情况。如图10所示,分析2009年以来纺织服装业出口金额占比以及出口增速与平均出口增速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2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纺织服装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在2009年至2017年还比较平缓,从2018年以来纺织服装品出口占比回落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至2017年,纺织服装品出口占比大约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2018年至2019年10月则下降了2个百分点。

第二,2015年至2016年纺织服装品出口增速陷入负增长区间;2017年以后,纺织服装品出口增速低于平均出口增速。考虑到2018年存在“抢出口”效应,纺织服装品出口增速却依然大幅低于平均出口增速,纺织服装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正在加速产业外迁。可能是因为纺织服装企业出于对中美贸易前景的担忧,正在主动改变企业生产的全球布局,向东南亚要素成本较为廉价的国家转移生产线。

目前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外转移,并且集中于某些特定国家,比如,越南、柬埔寨等,这些国家以后会不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我们认为,东南亚国家在短期内想要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中国应对不恰当,中美一定程度的贸易脱钩有可能发生。

考虑到美国是世界第一的消费大国,我们仍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分析美国从中国和非中国地区进口纺织服装品的组成结构,同样以HS编码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相关贸易数据代表纺织服装品的贸易数据。

中国占美国纺织服装品进口的份额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缓慢减少,美国对非中国地区纺织服装品的进口并没有与中国形成明显的完全替代关系,而且作为美国纺织服装品的第二大进口国越南的进口量约为中国的36%,按现有规律来看,至少在10年内,越南不具备取代中国的能力。如图11所示,中国占美国纺织服装品进口的比例基本上呈现每年约减1个百分点的趋势。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并没有对这种趋势产生太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虽然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品的出口增速下降,但美国纺织服装品的整体进口增速也出现了下降,这导致中国占美国纺织服装品进口的比例没有出现加速下滑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很有意思的,中国对美的纺织服装品出口下降导致美国居民对进口纺织服装品的消费减少,说明中国的纺织服装品在美国的纺织服装品市场中基本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图12所示,美国对中国和对非中国地区的纺织服装品进口增量并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即美国对中国和非中国地区的纺织服装品进口增量无法实现完全替代,大部分时间内甚至是同方向变化的。如图13所示,中国是美国纺织服装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中国占美国纺织服装品进口份额的近40%,第二名越南只占中国份额的36%左右。如果以中国占美国纺织服装品进口份额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的速度来看,且中国减少份额完全由越南替代,至少10内,越南不具备替代中国的可能性。

(3)贸易结构的调整喜忧参半

综上所述,政策和企业层面的布局调整导致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外迁基本上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会发生的趋势,中美贸易摩擦至多是加速了这个趋势的演变进程。

虽然短期来看,贸易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导致部分外向型企业的盈利受损,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失业率上升。但中美贸易摩擦也为中国敲响警钟,政府已经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集中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转型。而且,从中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顺利完成,这种贸易结构的主动调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提升,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趋势不可逆,用机器部分替代人力的方式,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也会催生新的劳动力需求,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产业链,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且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增加在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及增加服务贸易占比,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也是增加盈利的有效途径,并不一定比直接提供商品贸易获得的收益低。

因此,对于政府来说,目前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低端产业外迁的速度与适龄劳动力下降的速度相匹配,避免出现失业率大幅激增的情况。在此过程中,需加大促进产业结构向高质量转型的力度,发展和挖掘新的增长动能,同时,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加劳动力的高质量供给。

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本国产业发展重心不能过度依赖虚拟经济,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这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放弃发展制造业后想要再恢复本国的制造业可能难度会非常大,所以,国内发展中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应该长期保持不变。

3.中美贸易层面冲突在2020年有望得到阶段性缓和

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以来经历了多轮谈判、升级到暂停的过程,从一开始大家觉得很快就会有一个结果,到目前大家基本上都已经形成共识,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是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发动的,但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从现有的中美贸易摩擦进程来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类似于我们2019年中期报告判断的情景二(对2500亿美元清单加征25%+对3000亿美元清单加征10%)。目前(截至2019年11月29日)美国是对2500亿美元清单加征25%(但美方有威胁要加征30%,生效时间还不确定),对部分3000亿美元清单加征15%。

考虑到2020年美国大选将至,为在经济层面取得更好的成绩,特朗普是有意缓和中美在贸易层面的冲突的,但不排除开辟另外制裁领域的可能性。另外,从美国自身贸易情况来看,其为中美贸易摩擦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对华贸易制裁如果继续加码升级,对美国其实是弊大于利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美国发动的贸易摩擦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美国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间拖得越长,对其本国贸易的负面影响也越大。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导致中国的贸易规模萎缩,对美国而言,贸易也受到冲击,其贸易逆差还有扩大趋势,可以说中美贸易摩擦,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双输局面。2019年以来,美国的出口增速由1月的2.2%降至9月-1.79%,减少4.1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在0%上下波动;1至9月的贸易逆差为4813.29亿美元,较去年增加247.95亿美元。

二是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部分中国输美商品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是难以找到相应体量物美价廉替代品的,如果短期内强硬加码制裁,对其国内消费会造成较大打击。如图14所示,2019年以来,2500亿美元清单商品的美国进口规模较去年明显减少,说明美国对这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已经显现。如图15所示,3000亿美元清单商品的美国进口规模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说明这部分商品在美国居民日常消费中占比偏高,短期内是无法做到快速替代的。

结合前文中纺织服装品的案例来看,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品出口增速的下滑,导致美国对纺织服装品进口增速的下滑,说明美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中国生产的纺织服装品,在中国生产的纺织服装品减少后,由于短期内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美国居民可能减少了对纺织服装品的消费。所以,对于部分产品而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是难以找到相应体量物美价廉替代品的。

三是美国国内正在积极推动加征关税排除计划,目前(截至2019年11月29日)已经进行了16轮,250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涉及金额占比达到46.5%(以2017年贸易额计算);就最新的数据来看,500亿美元清单美进口增速已经开始反弹,2000亿美元清单美进口增速有趋稳迹象,但3000亿美元清单加税影响还在初期。如表2所示,目前(截至2019年11月29日)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排除计划已经进行了16轮,都是针对2500亿美元清单的排除计划,300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还在申请排除过程中。16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涉及金额为102.54亿美元,占160亿美元的64%;34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涉及金额240.78亿美元,占340亿美元的70.8%;200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涉及金额819.27亿美元,占2000亿美元的41%。那么,2500亿美元清单排除计划涉及金额1162.59亿美元,占2500亿美元的46.5%。

如图16所示,在美方如此大力度的关税排除计划之下,160亿美元和340亿美元清单美国进口增速均出现明显反弹,考虑到500亿美元清单主要是以机电产品为主,说明美方对中国机电产品的打压对其本土的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00亿美元清单美国进口增速的降幅正在逐渐缩小,有趋稳迹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排除计划,2000亿美元清单美国进口增速反弹可期。3000亿美元清单加征关税的影响还在初期,未来的走向有待观察,但以2500亿美元清单的趋势来看,预计美国很快也会推出一系列的排除计划,有利于减少加税对美国企业的负面影响。

4.2020年贸易走势展望

从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其实对中美双方、甚至是世界贸易增长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想要通过打贸易牌逼迫中国妥协,其实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时间拖得越长,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越大。

考虑到2020年美国即将大选,特朗普为了连任,需要在经济方面有更多政绩,预计2020年中美在贸易层面的冲突有望得到阶段性缓和。但是,外部压力有望缓和,加上较低的贸易基数,并不意味着2020年中国进出口增速将会出现大幅反弹。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下行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出口受制于外需不足;而进口同时受到内需疲软、国产替代以及创汇需求的影响,进口增速大概率会低于出口增速且与之保持较为稳定的差值。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按美元计,2020年出口增速可能在2~3%之间,进口增速可能在-2.5%~-1.5%之间,贸易顺差略有缩小,可能在3300亿元左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