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押爆款”到“追求长尾”

最近云合数据推出了一个叫会员有效播放量的数据,它直接统计会员集在会员期的有效播放,相比于之前合计的播放量,这一指标直接显示了一款内容的付费价值,也对于正在崛起的付费订阅模式未来发展方向拥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 肖俨衍

来源:XYY的读书笔记

最近云合数据推出了一个叫会员有效播放量的数据,它直接统计会员集在会员期的有效播放,相比于之前合计的播放量,这一指标直接显示了一款内容的付费价值,也对于正在崛起的付费订阅模式未来发展方向拥有一定指导意义。

这里面最扎眼的可能就是《甄嬛传》,一部2011年剧集,优酷从乐视接受后,在自己平台上独播,且仅对会员开放,这部剧集在2019年1月到11月针对会员的有效播放量仍然高达7.1亿,甚至超过了《长安十二时辰》(会员仅抢先看,也可以免费看)。此外,爱奇艺的《延禧攻略》(2018年),腾讯的《新三国》(2010年)都仍处在榜单之中。

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视频行业成长真的只是靠一个个爆款实现增长吗?

爆款带来眼球,爆款带来关注度,爆款带来传播度,爆款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我们要追求爆款。然而,爆款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视频行业天然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这几乎是前期的市场共识。这种看法有没有道理?其实很有道理,爆款的魅力就是短期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是谁都无法抗拒的。然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视频行业应该直接以出爆款为第一目的吗?

一句话,笔者认为《甄嬛传》、以及美国等成熟市场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至少应该兼具追求一部作品的经典性(寿命)和短期爆发力(现象级),而由于后者可遇不可求,前者反而可以通过工业化,专业化来不断提升,整个产业的关注度应该往前者靠拢。

从内容特征来看,经典永流传,不褪色(衰减斜率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好的内容是永不过时的,就像四大名著,罗大佑的歌。也就是说,这一类内容是存在的。殊不知,一部《Friends》都成为了Netflix杀估值的核心原因,这就是经典作品的威力。此外,博主还关注到,近两年来,优酷等视频平台对诸多经典剧目进行了高清修复,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看下面第二张图)。包括西瓜视频引进了诸多经典内容之后,也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对标美国有线电视,其实美国当时有很多专门播放经典内容的频道,比如HBO即使现在还播放众多好莱坞电影,比如AMC(绝命毒师,行尸走肉)全名就叫American Movie Classic。

从壁垒来看,版权库+IP的价值将是传媒集团重要经营壁垒,护城河的深浅决定于版权库+IP的价值的大小,而从时间维度来看,在大家产能都一定的假设下,最终胜出的是有更多经典内容、版权价值or IP价值衰减慢的公司(迪士尼就是典型)。随着视频行业经过粗放式增长阶段,各家平台未来不仅仅会注重发展空间,更会注重铸就自己的经营壁垒(可能有时候要为了壁垒放弃一部分所谓的空间,一部分其实你拿到了也不长久的空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长期的增长复利。各位想想,为啥Netflix不要广告收入,以他现在的用户体量,拿几十亿广告收入不随便的事吗?

从制作流程来看,内容生产产业链工业化、专业化;内容产品系列化都无法解决持续生产现象级内容的问题,但是其着重解决的其实是延长内容寿命的问题。也就是说,制作更经典的内容,增加内容的长尾价值,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博主认为,是否能够持续生产具有强劲长尾价值的内容(也就是内容平均摊销寿命),可能是评估一个内容生产产业链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而不是是否能够持续产出爆款(可遇不可求)Netflix内容摊销平均时间是4年,而我们主流平台只有2年,这就是我们现在与美国的差距(而不是爆款爆发力,我们的《哪吒》《流浪地球》都可以进全球年度票房前10了,但这完全不代表我们的产业链就可以和他们齐平)。

从变现模式来看:现象级的内容能够短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吸引巨大的关注度,其实是广告变现模式最佳落地对象。在广告主的角度,一定是关注如何高效利用注意力获取用户心智,对长尾并不关心。然而,随着付费订阅模式崛起,广告逻辑开始式微,付费逻辑开始崛起,平台一定会站在自身经营和用户角度更多思考问题,那内容长尾价值一定会变得更加重要。而随着视频平台留存用户优先级越来越高,能够产生更强用户粘性的经典内容则更加重要。

正如迪士尼前CEO Michael Esiner说的:“我宁愿迪士尼作出叫好不叫座的作品,也不愿意作出叫座不叫好的作品”,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于现今好莱坞来说,版权长尾价值可能占一部内容产品收入40-50%,如果考虑IP衍生品,那会更多。我也曾经提到过一点,美国电视综艺始终无法替代剧集核心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综艺版权的长尾价值缺失,对于长期经营者来说,有一定局限性。当然,综艺节目也有自己很强劲的优势。

从运营思维来看:基于数据逻辑,可能能对内容爆发性给出一定发掘依据(发现当下最火的那个,当然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数据能够预测真正的大爆款),但是很难评估一个内容的寿命(长尾价值),后者需要依赖工业化体系和专业人士判断来解决(而工业化体系的成型,非常依赖于长期经营理念的大公司对行业的引领,需要中心化思维)。这也是互联网思维和传媒思维的核心差异点之一,这也是博主认为任何互联网公司进军内容领域,都需要保持敬畏心的原因。

从财务角度来看:如果爱奇艺内容成本也能按4年摊销,那可能当期就能接近盈利。

爆款和经典内容矛盾吗?其实不矛盾,我们刚才看的《甄嬛传》《延禧攻略》其实是两者都符合的。但是,追求爆款和追求经典(长尾)可能并不是一件事情。我们知道一个爆款的造就是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有必然因素,也有很多偶然因素。过于追求短期爆发力,可能会忽视一部分内容经典性。同时,很多经典作品由于种种因素可能没有成为爆款,例如《大明王朝1566》,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现在这部剧还被称为神剧(豆瓣评分国剧第一),博主看了3遍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作品,同样是成功的作品。各位想想,对于《甄嬛传》这样剧集,如果优酷有10部,绝对可以不怵爱奇艺、腾讯任何一家,那等他版权到期了,这价格便宜的了吗?

我们有生产经典内容的能力和资源吗?回首过去,《大明王朝》《新三国》《雍正王朝》《甄嬛传》等等一系列剧集至少证明我们曾经有过这种能力。博主一直认为,一部作品是资源组合的结果,同样的资源,换一个组局的人,换一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可能输出就会完全不一样。而如果我们创作理念慢慢从“追求爆款”到“追求经典”,则之前的那些剧目很可能又会回来。简单来讲,博主认为现在中国内容摊销2年,美国4年这一差距可能一半是资源本身问题(工业化),一半是资源配置的问题(内容投资方的倾向,商业模式等等),前者要解决是长期的,后者要解决可能会更快。

经典作品都有什么共性?这个博主之前说过,是同时拥有艺术性(深度,唯一性)和商业性(大众市场)。这个定位是结果导向,但落实到创作方法论上,则可能需要依赖更专业的内容人士来解答。

这篇文章对谁有用?对投资者更深度认识这个行业有用(并不是简单依赖爆款,而是长期积累的版权壁垒);对平台运营者有用,尤其是自制内容定位和导向(更重视长尾价值);对真正内容从业者来说,可能他们一直在等待这种创作环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