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规划出炉,机构解读5000亿市场空间

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来源:Wind资讯

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出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聚焦5大热点

《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规划》从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机构解读市场机遇

8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而早在2017年,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发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规划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

兴业证券李跃博研报分析,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增速为5.7%,较2016年增长了约827万,而总人口在2018年增速仅为0.38%,同年出生率也仅为10.94‰。2003年至2018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速达到3.66%,同期我国人口增速为0.52%,老龄人口比重连年不断增加。

报告预测,2055年后,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趋于稳态。

报告分析,我国养老产业仍面临重大缺位,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养老和老年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养老床位水平较国务院颁布的2020年养老床位目标差距为每千人4张床位,预计有待拓展市场规模达到4000亿元,机遇无限。

报告分析,居家养老将是国内养老未来发展的重点,全国多地颁布类似“9064”的计划,预计将有90%的老人居家养老;发展方向包括上门护理、居家智能养老设备、适老家居改造等。

光大证券林小伟、梁东旭此前研报分析,中国“未富先老”矛盾突出,养老供需矛盾严峻,按“9073”发展目标计,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合计潜在市场空间可超5000亿。

报告认为,养老产业供不应求现象明显,支付能力不足问题正逐步改善,政策也支持供应端扩大供给。今年养老产业在支付和供给端的政策边际变化带来较好的养老主题投资机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