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中小银行如何突围?

中小行易发生关联交易风险,强监管下其经营稳健性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来源:CITICS债券研究

报告要点

根据证券时报报道,11月12日银保监会举行吹风会,就当前中小银行运行情况作出最新回应。城市银行部副主任刘荣强调,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会进一步加强,要求银行加强舆情监测,守住风险底线。当前银行负债成本仍呈现上涨态势,对于中小行的风险治理和政策支持有助于保障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中小行易发生关联交易风险,强监管下其经营稳健性面临严峻挑战。中小行是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力量,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金融体系中较为脆弱的一环,中小银行自身易出现股权结构分散的问题,从而引发关联交易风险,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一旦其中某一个体发生流动性或信用风险,可能引发市场恐慌,进而将风险蔓延至其他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另一方面,新LPR机制下客户拥有更大的选择金融机构的余地,中小行信贷业务方面的同业竞争愈发激烈,其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随着表外理财纳入了广义信贷考核,监管体系新增流动性匹配率等新指标,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理财回归净值型产品等一系列严监管措施执行,中小行迎来业务转型的挑战,先天优势不足使得其经营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资产增速降幅明显,未来银行缩表可能性和同业风险传导仍不容忽视。通过比较2011年以来各规模银行总资产的同比变化情况,发现大型银行资产增速相对稳定,中小型银行的降幅则十分明显,其中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同比增速从高峰期的40%下降到2018年末低谷期的10%以下。虽然19年6月各类型银行的资产同比增速略微有所回升,但整体而言资产增速仍在低水平徘徊,加之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河南伊川农商行突发挤兑等敏感事件的影响,因此仍要警惕未来银行缩表的可能性。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在资金盈余状况、流动性需求、风险偏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小银行较之大型银行揽储能力不足,对资金需求更强烈,也更加依赖同业渠道满足其流动性。在当前交叉的金融业务模式下,跨机构、跨市场的各类风险的相互交织联动,同业业务的风险传导链条更加复杂、风险转移速度更快、风险传播范围更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更要谨慎防范银行间的同业风险传导,加强对中小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守住风险底线。

有效监管下风险水平整体可控,众多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整合重组的问题。当前银行业保险业整体经营稳健,虽有个别机构存在一些问题,不过由于这些机构规模小、风险暴露少,加上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中小银行风险水平整体处于可控状态。央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坚持依照“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原则,针对不同银行配套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如对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分别采取接管、引入战略投资者、政府注资的措施化解风险。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众多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整合重组的问题。根据彭博报道,监管正在考虑推动一揽子方案以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及防范化解风险。对于总资产1000亿以下的有潜在风险的小型银行鼓励合并重组。11月15日哈尔滨银行的股权变更事件预示着中小行股东整合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建立了包括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存款准备金、流动性再贷款在内的 “四道防线”,有效遏制了包商银行风险的蔓延,防范中小行流动性风险,保障了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增强中小行资本实力,有效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根据和讯网报道,11月15日,台州银行成功发行我国首单城商行永续债。此前徽商银行于11月7日宣布已获准发行不超过100亿元的永续债。两家城商行永续债获批传递了中小行永续债发行准入的信号,与金融委提出的“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的指导思想一致。深化中小银行改革,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行发展机制问题,建立健全符合中小行发展特点的风控体系。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是防范和抵御风险的重要前提,当前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行补充资本,不仅能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也使得银行有充足条件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

银行负债端压力倍增,落实定向降准支持中小银行。近一个月来各类型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有小幅提升,各行负债端压力倍增。银行负债成本的增长限制了实体融资成本的下行空间,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各行业利润稀薄,企业没有扩大规模的动力,10月份社融大幅下滑也显示了实体需求疲软。11月15日央行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本次定向降准有助于缓解中小银行的负债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针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监管部门采取了灵活多样的风险处置手段和措施防范风险,中小银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对银行负债成本的测算结果显示近一个月来各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考虑到近一个月来银行负债成本不降反升,预计11月LPR报价下调幅度最多达5BP。我们估算了不同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从估算结果来看,国有银行负债成本为1.8301%,较其他各类银行优势明显,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为2.3248%,城商行负债成本为2.4452%,农商行负债成本为2.3837%。对比来看,近一个月来国有银行负债成本增加0.29个基点,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增加0.18个基点,城商行负债成本增加1.38个基点,农商行负债成本增加1.67个基点。不同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均呈上涨态势,主要原因在于同业负债成本的上升。城商行、农商行成本上升幅度较高,显示了中小行压力巨大。从2019年3季度报表银行负债结构来看,吸收存款占比较大;向央行借款的比重普遍低于5%,利率下行对银行负债成本的直接传导作用是有限的。

三季报显示宁波、常熟、南京、邮储、招商等12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要求2倍之上。从目前公布的上市银行2019年三季报数据来看,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远在监管要求150%之上,其中宁波银行(525%)、常熟银行(467%)、南京银行(416%)、招商银行(409%)、邮储银行(391%)、泸州银行(389%)、渝农商行(369%)、上海银行(333%)、杭州银行(312%)、青农商行(309%)、无锡银行(305%)、徽商银行(301%)12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因H股银行暂未公布三季报数据,泸州银行、渝农商行、徽商银行数据沿用半年报数据)。除上海银行、泸州银行、渝农商行、徽商银行外,其余八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中报均有增厚,杭州银行、无锡银行为新加入的拨备覆盖率超300%的银行。上市银行中,除了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外,其他各行拨备覆盖率均超过了150%。

拨备覆盖率不降反升,银行资产不良压力普遍较大。根据《征求意见稿》,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按照这一监管标准进行计算,12家“超标”银行合计还原超额计提部分1195.11亿元。2019年9月末,A股和H股上市的50家银行总资产规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84.81%,按照这一百分比估算得商业银行共还原超额拨备部分达1409.22亿元,测算结果高于根据半年报数据测算的超额拨备1296.79亿元。《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的首次季报显示,绝大多数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不降反升,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当下的不良贷款率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为了应对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各行仍需要保持足够的拨备计提。对于新规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银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下一步拨备覆盖率会如何变化还有待后续的观察和验证。假设银行负债成本不变,我们重新测算了如果按照监管要求对两倍监管标准以上超额拨备部分进行还原,且将超额计提的拨备用来让利以降低贷款利率报价,LPR还有多少下调空间?测算结果显示,未来一年内LPR下调空间在54BP-120BP之间。

未来要继续加大对中小行的风险治理力度,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根本任务引导中小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小型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方面贡献巨大。相比于大型银行而言中小行议价能力较弱,随着监管环境趋严以及新科技潮流袭来,中小行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对其风险治理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总体思路,通过股东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补充资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中小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引导中小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对于已经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尽量通过接管、兼并重组等方式减少损失,而对于不具备继续经营条件的金融机构,应依法有序地退出市场,将高风险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冲击实现最小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改革小微企业贷款方式,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缓解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合力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正文

风险加剧下中小行如何突出重围?

根据证券时报报道,11月12日银保监会举行吹风会,就当前中小银行运行情况作出最新回应。城市银行部副主任刘荣强调,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会进一步加强,要求银行加强舆情监测,守住风险底线。当前银行负债成本仍呈现上涨态势,对于中小行的风险治理和政策支持有助于保障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加强中小行风险防控,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中小行易发生关联交易风险,强监管下其经营稳健性面临严峻挑战。中小行是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力量,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金融体系中较为脆弱的一环,中小银行自身易出现股权结构分散的问题,从而引发关联交易风险,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一旦其中某一个体发生流动性或信用风险,可能引发市场恐慌,进而将风险蔓延至其他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另一方面,新LPR机制下客户拥有更大的选择金融机构的余地,中小行信贷业务方面的同业竞争愈发激烈,其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随着表外理财纳入了广义信贷考核,监管体系新增流动性匹配率等新指标,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理财回归净值型产品等一系列严监管措施执行,中小行迎来业务转型的挑战,先天优势不足使得其经营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中小行资产增速降幅明显,未来银行缩表可能性不容忽视。通过比较2011年以来各规模银行总资产的同比变化情况,发现大型银行资产增速相对稳定,中小型银行的降幅则十分明显,其中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同比增速从高峰期的40%下降到2018年末低谷期的10%以下。虽然19年6月各类型银行的资产同比增速略微有所回升,但整体而言资产增速仍在低水平徘徊,加之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河南伊川农商行突发挤兑等敏感事件的影响,因此仍要警惕未来银行缩表的可能性。

加强中小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谨慎防范银行间同业风险传导。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在资金盈余状况、流动性需求、风险偏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小银行较之大型银行揽储能力不足,对资金需求更强烈,也更加依赖同业渠道满足其流动性。同业刚兑预期的打破也对同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小银行的同业业务进一步陷入困境。在当前交叉的金融业务模式下,跨机构、跨市场的各类风险的相互交织联动,同业业务的风险传导链条更加复杂、风险转移速度更快、风险传播范围更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更要谨慎防范银行间的同业风险传导,加强对中小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守住风险底线。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众多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整合重组的问题。当前银行业保险业整体经营稳健,虽有个别机构存在一些问题,不过由于这些机构规模小、风险暴露少,加上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中小银行风险水平整体处于可控状态。一方面,目前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较高,可以抵御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已经清楚掌握了不同领域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水平,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风险处置手段和措施防范风险。央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坚持依照“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原则,针对不同银行配套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如对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分别采取接管、引入战略投资者、政府注资的措施化解风险。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众多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整合重组的问题。根据彭博报道,监管正在考虑推动一揽子方案以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及防范化解风险。对于总资产1000亿以下的有潜在风险的小型银行鼓励合并重组。11月15日哈尔滨银行的股权变更事件预示着中小行股东整合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建立了包括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存款准备金、流动性再贷款在内的 “四道防线”,有效遏制了包商银行风险的蔓延,防范中小行流动性风险,保障了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增强中小行资本实力,有效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根据和讯网报道,11月15日,台州银行成功发行我国首单城商行永续债,本次债券发行后,台州银行将按照监管要求把资金定向输送小微,切实履行“服务民营企业第一责任人”的金融机构职责,推动小微企业从“毛细血管”成长为“经济动脉”。此前徽商银行于11月7日宣布已获准发行不超过100亿元的永续债。两家城商行永续债获批传递了中小行永续债发行准入的信号,与金融委提出的“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的指导思想一致。深化中小银行改革,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行发展机制问题,建立健全符合中小行发展特点的风控体系。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是防范和抵御风险的重要前提,当前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行补充资本,不仅能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也使得银行有充足条件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

银行负债端压力倍增

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小幅提升,银行负债端压力倍增。近一个月来各类型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有小幅提升,11月15日,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3个月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1个月前分别上涨35BP、31BP、33BP、5BP。银行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加之针对同业负债的监管政策频发,各行负债端压力倍增。

结构性存款连续两月回升,成为银行缓解流动性压力的工具。从结构性存款规模来看,2019年9月份结构性存款总额10.85万亿元,较8月增加0.39万亿元,涨幅达3.68%。今年自3月份以来结构性存款连续数月缩减,直至8月有所回升。在同业负债受限、保本理财出表、大额存单受自律约束的种种限制下,结构性存款开拓了银行的业务渠道,成为银行突破存款利率上限吸收众多小额存款的有利工具。但扩大结构性存款规模产生的影响除了一般性存款的增加,还有银行负债成本的增长,给实体经济增加了融资压力。

10月社融大幅下滑,实体需求疲软。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89亿元,较上月减少73.46%;人民币贷款10月新增5470亿元,较上月减少68.94%。10月份社融大幅下滑显示了实体需求疲软,银行负债成本的增长限制了实体融资成本的下行空间,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各行业利润稀薄,企业没有扩大规模的动力,实体需求疲软。今年以来各部门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当务之急是督促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落实定向降准缓解中小银行负债困境,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11月15日,央行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约400亿元资金,这是9月宣布降准后的最后一轮政策落地。近期银行同业存单利率快速上行至5月份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前后的水平,反映出银行负债端压力逐渐加大。本次定向降准有助于缓解中小银行的负债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负债成本的测算

各类银行吸收存款比重最高,股份行同业负债占比较大。商业银行表内负债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为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四类。从2019年3季度报表银行负债结构来看,吸收存款占比较大,其中国有银行吸收存款比重最高,达83.84%;农商行吸收存款比重次之,达75.61%;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吸收存款占比相近,大约在65%。向央行借款的比重普遍低于5%,利率下行对银行负债成本的直接传导作用是有限的;同业负债主要包括同业和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股份制银行占比较大,达到18.38%,其他银行均在15%以下;应付债券包括同业存单、金融债、次级债、大额存单等,国有银行占比约为4.06%,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达到17.07%和15.69%。

为了得到银行负债成本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分析LPR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影响,我们对不同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进行再次测算。假定2019年银行负债结构变动不大,按照2019年3季度的负债结构,我们对银行的负债成本进行粗略估算,其中向央行借款参考一年期MLF操作利率;吸收存款主要依据上市银行披露的负债端存款付息率计算;同业负债中,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按照3个月期限同业存款价格计算成本,拆入资金按照SHIBOR隔夜利率均值计算,卖出回购成本按照银行间 7 日回购利率DR007计算;应付债券成本按照3个月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值计算。其中吸收存款成本根据各行2019年三季报数据估算而得,其他不同类型负债成本均取2019年以来的平均值(截止至11月1日)来计算。

测算结果显示近一个月来各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依据上述计算方法,我们估算了不同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从估算结果来看,国有银行负债成本为1.8301%,较其他各类银行优势明显,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为2.3248%,城商行负债成本为2.4452%,农商行负债成本为2.3837%。在《如何看待银行负债成本和LPR的利差》中我们曾测得9月末国有银行负债成本为1.8272%,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为2.3230%,城商行负债成本为2.4314%,农商行负债成本为2.3670%。对比来看,近一个月来国有银行负债成本增加0.29个基点,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增加0.18个基点,城商行负债成本增加1.38个基点,农商行负债成本增加1.67个基点。不同类型银行的负债成本均呈上涨态势,主要原因在于同业负债成本的上升。城商行、农商行成本上升幅度较高,显示了中小行压力巨大。

11月5日MLF到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此次下调MLF操作利率幅度虽小,但信号意义更大,释放出货币政策更关注稳增长和降成本的信号。新LPR机制下的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直接挂钩,将LPR与MLF直接挂钩建立了比较顺畅的传导机制,MLF本次调降步幅与LPR报价步长一致。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更多代表了一种政策信号的指引,其是否调整要综合考虑汇率、通胀、经济增长等宏观因素,而LPR的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短期内与MLF可以不完全同步,但长期内两者调整步调会趋向一致。

提高MLF操作频率,强化LPR锚的作用。11月15日,央行开展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操作利率维持3.25%,此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在10月和11月两次新作MLF,一方面是进行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和对冲到期,另一方面也是加大MLF操作规模、提高操作频率来强化LPR锚的作用,通过加大MLF操作规模投放中长期流动性来引导资金成本下行,最终引导LPR下行以实现降低实际融资成本的目的。

考虑到近一个月来银行负债成本不降反升,预计11月LPR报价下调幅度最多达5BP。新LPR机制下的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直接挂钩,采用MLF利率加点方式形成,11月的LPR报价在即,本次小幅下调MLF操作利率有望降低LPR报价基准、压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11月LPR报价下行。由于银行负债成本不降反升,因此预计11月的LPR报价下调空间不大,最多进行5BP幅度的下调。

超额拨备部分还原后 LPR 有多少下调空间?

三季报显示宁波、常熟、南京、邮储、招商等12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要求2倍之上。9月26日财政部发布关于《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新规鼓励银行在满足正常经营和风险防御要求的情况下将超额拨备部分还原成利润,增强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推进行业公平竞争。从目前公布的上市银行2019年三季报数据来看,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远在监管要求150%之上,其中宁波银行(525%)、常熟银行(467%)、南京银行(416%)、招商银行(409%)、邮储银行(391%)、泸州银行(389%)、渝农商行(369%)、上海银行(333%)、杭州银行(312%)、青农商行(309%)、无锡银行(305%)、徽商银行(301%)12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因H股银行暂未公布三季报数据,泸州银行、渝农商行、徽商银行数据沿用半年报数据)。除上海银行、泸州银行、渝农商行、徽商银行外,其余八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中报均有增厚,杭州银行、无锡银行为新加入的拨备覆盖率超300%的银行。上市银行中,除了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外,其他各行拨备覆盖率均超过了150%。

拨备覆盖率不降反升,银行资产不良压力普遍较大。根据《征求意见稿》,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按照这一监管标准进行计算,宁波银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泸州银行、渝农商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青农商行、无锡银行、徽商银行将分别还原超额计提部分87.99亿元、17.15亿元、57.89亿元、582.73亿元、364.97亿元、2.41亿元、35.54亿元、37.39亿元、6.27亿元、2.33亿元、0.43亿元、0.61亿元,合计还原超额计提部分1195.11亿元。2019年9月末,A股和H股上市的50家银行总资产规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84.81%,按照这一百分比估算得商业银行共还原超额拨备部分达1409.22亿元,测算结果高于根据半年报数据测算的超额拨备1296.79亿元。《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的首次季报显示,绝大多数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不降反升,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当下的不良贷款率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为了应对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各行仍需要保持足够的拨备计提。对于新规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银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下一步拨备覆盖率会如何变化还有待后续的观察和验证。

假设银行负债成本不变,我们重新测算了如果按照监管要求对两倍监管标准以上超额拨备部分进行还原,且将超额计提的拨备用来让利以降低贷款利率报价,LPR还有多少下调空间?测算结果显示,未来一年内LPR下调空间在54BP-120BP之间。短期来看,拨备还原为未分配利润会使得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如果银行通过减少当期计提拨备来适应监管要求,在保证净利润的基础上参考LPR定价的贷款利率未来可以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在《LPR的下调空间有多大?》中我们曾基于半年报数据测算了LPR的下降空间在50BP-114BP之间,本文在这里基于三季报再次对LPR的下调空间进行一个粗略测算,具体操作还要考虑监管细则、各行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按照一种假设,即假设截至2020年3月末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LPR运用按照56%的比例估算,其后新增人民币贷款中LPR运用按照80%的比例估算,而估算的超2倍监管标准超额拨备部分又假设为整个银行业在未来一年内逐渐还原的规模,并且所还原的利润不进行分配而是全部用来让利以降低贷款利率报价,且银行负债成本不变,则以LPR为基准的贷款利率下调空间约120BP。按照另一种假设,即假设截至12月末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LPR运用按照56%的比例估算,其后新增人民币贷款中LPR运用按照80%的比例估算,如果超额拨备部分在未来两年内逐渐还原,则贷款利率下调空间约54BP。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上述超2倍标准计提拨备的上市银行中仅招商银行位列LPR报价行之列,况且测算中作了将银行业超2倍超额拨备作为整个银行业还原利润并让利的假设,故对LPR报价下调的影响只能谨慎看待,利润释放究竟能否有助报价下行、多大程度帮助报价下降,根本还是取决于银行业让利的意愿、能力、强度和节奏。

LPR改革加大银行息差压力

各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增长幅度有所减缓,中小型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有所下滑。2019年2季度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分别环比上浮5BP、6BP、3BP,农商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下降0.91BP。整体来看,各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仍继续增加,但增长幅度有所减缓。计息负债成本率方面,除了国有行之外的其他中小行负债成本有所下滑,2019年2季度国有行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上升12BP,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分别下降14BP、15BP、10BP。

非对称降息下银行有一定压力,净息差和贷款利率变化的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在新的LPR形成机制下,各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主要参考LPR定价,大型优质企业的议价能力提升,进而打破了银行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让LPR 参考政策或市场利率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下降压力。基于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压力的考虑,在央行的政策调控下存款利率的变化幅度不会过大。非对称降息模式下,银行资产端价格下行,负债端成本则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银行存贷款净息差存在一定压力。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放开仍需一定时限,因此净息差和贷款利率变化的具有更强的关联性。

商业银行净息差整体微有上涨,分类别来看民营银行和农商行净息差较高。商业银行净息差近几年来保持在2.1%左右,整体微有上涨。从不同银行净息差变动情况来看,民营银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总体高于其他银行。民营银行净息差总体上大幅下滑,农商行净息差在2019年一季度出现下滑,二季度略有回升。相比这两个类型的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外资银行净息差总体较为稳定,目前外资银行净息差最低,总体上在1.85%的水平上下浮动,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长期稳定在2.1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从2019年以前的不足1.9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2.10%附近,城商行净息差变动情况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类似,目前同样稳定在2.10%附近。存贷款利率分开走的形势下,2019年下半年银行可能背负着一定的息差压力,资质条件不足、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更甚。

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共振

LPR衍生业务迅速升温,要求银行不断提升衍生业务服务能力。LPR改革下银行存款端优势削弱,银行普遍愿意以更高价格的结构性存款进行融资,负债成本管理成为关键,这对银行业务、成本、定价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来看银行整体的风险水平和复杂性有所增加,客户分层愈演愈烈。资产端方面,挂钩LPR的贷款利率按月浮动,银行资产、企业负债也将随之波动,以LP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等衍生业务应运而生。随着挂钩LPR的贷款发放规模扩大,企业会更有动力对冲利率波动的风险,银行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提升LPR衍生业务的服务能力和定价能力。

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由量控转向价控,稳增长与促改革并进。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进程中,金融改革的深化加剧了货币供应的不可控性,数量调控方式效力逐渐褪化,价格机制的透明性和稳定性优势日益凸显。LPR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疏通了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渠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向价格调控迈出了一大步。11月5日MLF的下调,显示了央行稳定经济意图明确。在当前全球货币宽松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仍保持定力,兼顾内外平衡,关注经济长远发展,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有助于金融业的稳健经营,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共振。

中小型银行议价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给予差异化引导。大型银行由于具备优良的客户基础、完善的风控体系和较强的议价能力,所受影响相对会小一些。MLF的交易方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中小型银行因资质条件不足而不能以MLF的价格融资,而其资产端贷款定价需要参考MLF,导致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分化进一步加剧。中小型银行的客户稳定性差、利率敏感性高,在寻求降低负债端成本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流动性状况。在接下来配套的组合政策中,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差异化措施,给予中小行相对灵活的空间,使其逐渐适应新环境和新政策,促进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重中之重。监管部门的重要目标是维护市场稳定,将高风险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冲击实现最小化,对于已经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尽量通过接管、兼并重组等方式减少损失,而对于不具备继续经营条件的金融机构,应依法有序地退出市场。无论是接管、兼并重组还是退出市场,都是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根本任务,关键在于风险的疏导、识别和管理。

加大对中小行的支持力度,推助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城市银行部副主任刘荣在11月12日吹风会上介绍,城商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功不可没,40%的贷款投向小微企业。整体来看,城商行和农商行各项经营发展指标符合监管要求,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为了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一行一策,分类监管”的总体思路,通过股东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补充资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中小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引导中小行回归基层、服务实体。同时配合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改革小微企业贷款方式,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缓解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合力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一周市场回顾

国内宏观:进出口企稳,未来仍面临不确定性

总量数据

2019年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金融数据,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613亿元,预期8179亿元,前值106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89亿元,前值22724亿元;10月M2同比8.4%,预期8.4%,前值8.4%,M1货币供应同比3.3%,前值3.4%,M0货币供应同比4.7%,前值4%。 

短期信贷呈现弱势,结构性通胀或是诱因。观察短期信贷,企业短贷10月降1178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居民部门短贷10月增6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284亿元:①结构性通胀逐渐加剧,食品需求较为刚性可能对非食品消费产生挤出效应;②经济增速相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居民收入端大概率承压;③“双11”购物节同样会压缩10月消费需求。票据融资10月增214亿元,同比减少850亿元。短期贷款&票据融资有所收缩,预计季末后短期经济运行有所减弱。10月信贷边际呈现“短期好,中长期稳定”的特征,我们认为结构性通胀以及企业借贷成本改善可能是是主要影响因素。但从长期来看,信贷数据基本持平反应“宽信用”挑战仍在,信贷需求仍然处于底部。

“专项债”依赖较为明显。10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骤降,净融资减少200亿元,四季度专项债发行计划仍然值得关注;企业债10月净融资1622亿元,“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贷款核销”两项分别贡献623亿元、415亿元。观察社融数据,专项债同比少增(同比少1068亿元)对社融(同比少1185亿元)影响较大,同时10月非银贷款项新增较多(增1123亿元)也造成了信贷相较社融数值更多。在排除专项债因素后,社融增量同去年基本持平,但增量依旧显示不足。

高频数据

房地产市场方面,截至11月15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上升7.09%,其中一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15.72%,二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3.31%,三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8.28%。上周整体成交面积较前一周下降0.84个百分点,一、二、三线城市周环比分别变动4.53%、-12.88%、21.02%。重点城市方面,截至11月15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涨跌幅分别为28.48%、0.47%、18.35%、20.22%,周环比分别变动-29.14%、31.06%、9.74%、-25.52%。11月11日,深圳调整普通住房认定标准,容积率在1.0以上,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为普通住宅,满两年免征增值税。

发电耗煤方面,截至11月15日,发电耗煤量同比上升15.27%。涨幅较前一周减少1.14个百分点。上周南部沿海地区气温有所回落,居民用电量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统计的发电耗煤量增幅减少。

高炉开工方面,截至11月15日,全国高炉开工率达到66.02%,涨幅较前一周增加1.79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新疆地区的高炉生产状况变化较大,部分钢厂全面停产至明年,部分检修至十二月,预计本月下旬高炉开工率下滑。

航运指数方面,截至11月15日,BDI指数下降1.52%,CDFI指数上升0.34%。其中巴拿马型船运指数继续下滑,海峡型船运指数有所回升,但总体船运指数因需求疲软依旧走弱。

通货膨胀:猪肉价格上涨,鸡蛋价格下跌,工业品价格涨跌互现

截至11月15日,农业部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较上周上涨0.05%。从主要农产品来看,截至11月15日,生意社公布的外三元猪肉价格为36.23元/千克,周下降6.86%;鸡蛋价格为9.99元/千克,周下降8.77%。

猪肉价格方面,上周猪肉价格大幅下跌。陕西、山西猪价下滑最快,两广地区猪价持续下跌,南北差距缩小。大批冷冻白条猪进入屠宰场,替代鲜白条猪促使价格明显回落。鸡蛋价格方面,上周鸡蛋价格大幅回落。受猪肉价格下跌影响,加之处于季节性消费淡季,鸡蛋价格承压下跌。

截至11月15日,南华工业品指数较前一周下跌0.43%。能源价格方面,截至11月15日,WTI原油期货价格报收57.72美元/桶,较前一周上升0.84%。钢铁产业链方面,截至11月15日,Myspic综合钢价指数较前一周上涨1.44%。经销商螺纹钢价格较前一周上涨5.03%,上游澳洲铁矿石价格较前一周下降4.53%。建材价格方面,截至11月15日,水泥价格较上周上涨4.69%。受环保限产影响,螺纹钢产量下降,而年底赶工需求使得钢厂去库存较快,供不应求导致螺纹钢价格走高。

重大事件回顾

11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强调要全力恢复生猪生产,多方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努力促进禽肉、牛羊肉、水产品等猪肉替代品生产;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确保完成今年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新闻来源:农业农村部)

11月12日,国务院领导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更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完善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等政策,适时适度调控,完善政策协同、传导和落实机制,增强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支持,提振市场信心。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继续做好支持企业稳岗、拓展就业空间等工作,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就业大局稳定。(新闻来源:新华社)

1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促进有效投资,下调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不超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和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项目,可通过发行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筹措资本金。会议部署对安全生产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生产管理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新闻来源:新华社)

11月14日,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公告,即日起解除对美国禽肉进口的限制,允许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的美国禽肉进口。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解除美国禽肉进口限制后,将进一步拓展我国禽肉进口来源市场,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新闻来源:新华社)

11月15日,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新闻来源:国家发改委)

国际宏观:美国、欧洲制造业疲软

美国方面

根据美国劳工部11月13日公布的数据,美国10月环比CPI经过季调以后为0.4,高于前值0;10月同比CPI为1.8%,高于前值1.7%;环比核心CPI经过季调以后为0.2,高于前值0.1;同比核心CPI为2.3%,低于前值2.4%。物价指数的小幅回升,经济衰退担忧缓和,为美联储不再进一步降息提供了支撑。(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

根据美国劳工部11月14日公布的数据,美国10月的环比最终需求PPI经季调以后为0.4%,高于前值-0.3%;剔除食品和能源的环比最终需求PPI经季调后为0.3,高于前值-0.3;剔除食品和能源的同比最终需求PPI经季调后为1.5,低于前值1.9;同比最终需求PPI经季调以后为1.4%,低于前值1%;环比核心PPI经过季调之后为0%,高于前值-0.1%;同比核心PPI经季调之后为0.6%,低于前值0.9%。环比数据总体有所提升,取得6个月以来最大涨幅。(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

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11月9日当周初申请失业金人数经季调之后为22.5万人,高于前值21.2万人,通用汽车罢工事件可能对这一数据产生影响。(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美国10月核心零售总额季调环比0.29%,前值-0.25%。10月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季调同比3.10%前值4.07%,10月零售总额环比季调0.34%,前值-0.49%。10月美国零售数据出现好转,归功于汽车经销商和加油站销售的增长,而服饰、家具等类别零售销售下降限制整体涨幅。(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欧洲方面

11月11日,英国统计局公布英国经季调后的第三季度同比GDP初值为0.97%,低于预期1.4%,低于前值1.31%。(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

欧盟11月12日公布11月ZEW经济景气指数,今值为-1,高于前值-23.5。欧元区对于未来一个月的经济形势乐观预期增加。(数据来源:欧洲经济研究中心)

根据英国统计局的数据,10月英国环比CPI为-0.2%,低于前值0.1%,低于预期0.2%;10月环比核心CPI为0.09%,低于前值0.19%,低于预期0.2%。(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欧元区经季调后的环比实际GDP的初值为0.2%,与前值和预期值持平;第三季度同比实际GDP经季调后的初值为1.2%,高于预期1.1%,与前值持平。虽然经济迎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增长,不过,英国脱欧和全球经济下行仍然为前景蒙上阴影。(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月欧盟同比CPI1.1%,前值1.2%;10月欧元区环比CPI为0.1%,前值和预期为0.2%;10月欧元区同比CPI为0.7%,低于前值0.8%,与预期持平。物价水平总体平稳,CPI放缓,低于或平于预期。(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

日本方面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日本环比GDP经过季调以后的初值为0.1%,低于前值0.4%;第三季度日本同比GDP初值为1.3%,高于前值0.9%;GDP总量初值为135.9496万亿日元,低于前值138.0407万亿日元。日本经济可能继续温和复苏,支持消费贷的基本面依旧强劲,但是消费者信心疲软;另外受到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日韩贸易摩擦的影响,日本第三季度出口继续走低,这也是影响日本GDP增长的重要动因。(数据来源:日本内阁府)

流动性监测:银质押利率全面上行

公开市场操作:预计本周无自然回笼资金

上周(11月11日~11月15日)进行2000亿MLF操作,无资金自然回笼。本周(11月18日~11月22日)预计无投放与自然回笼资金。

货币市场:银行间质押回购加权利率全面上行。11月15日,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为2.71%,较上周上升81.08bps;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为2.78%,较上周上升31.6bps;DR014加权平均利率为2.83%,较上周上升38.41bps;DR021加权平均利率为2.91%,较前一周上升45.89bps;DR1M加权平均利率为2.97%,较前一周上升29bps。截至11月15日,SHIBOR方面,隔夜、7天、1个月、3个月分别变动71.1bps、16.7bps、2.9bps、6.7bps至2.69%、2.74%、2.79%、3.02%。

国际金融市场:美股、欧股全面上涨

国市场:美股上周全面上涨

上周美股全面上涨,道指周涨1.17%,标普500指数周涨0.89%,纳指周涨0.77%。

周一美国三大股指低开高走,收盘涨跌不一,标普500指数收跌6.10点,跌幅0.20%,报3087.01点;纳斯达克指数收跌11.00点,跌幅0.13%,报8464.28点;道琼斯指数收涨10.30点,涨幅0.04%,报27691.49点。波音股价大涨推动道指再创收盘新高,标普500指数四个交易日以来首次收盘走低,成交量较100日平均值低接近20%。周二美国三大股指基本收涨,道琼斯指数收平,报27691.49点;标普500指数收涨4.80点,涨幅0.16%,报3091.84点;纳斯达克指数收涨21.80点,涨幅0.26%,报8486.09点。标普500指数11大板块涨跌各异,7大板块收涨,4大板块收跌;其中,医疗保健板块领涨,其次是材料板块;房地产板块领跌,其次是能源板块,投资者权衡美中达成部分贸易协议的可能性。周三美国三大股指涨跌不一,道琼斯指数收涨92.10点,涨幅0.33%,报27783.59点;标普500指数收涨2.20点,涨幅0.07%,报3094.03点;纳斯达克指数收跌4.00点,跌幅0.05%,报8482.10点。投资者正在评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国会证词、美国国会针对特朗普弹劾案的首次公开听证会、以及国际贸易局势的进展。周四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道琼斯指数收跌1.60点,跌幅0.01%,报27781.96点;标普500指数收涨2.60点,涨幅0.08%,报3096.64点;纳斯达克指数收跌3.10点,跌幅0.04%,报8479.02点。周五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涨,标普500指数收涨23.80点,涨幅0.77%,报3120.45点;纳斯达克指数收涨61.80点,涨幅0.73%,报8540.83点;道琼斯指数收涨222.70点,涨幅0.80%,报28004.69点。道指上涨220点,史上首次突破28000点里程碑,三大股指均创历史最高盘中与收盘纪录。关于贸易协议进展的官员讲话提振了市场情绪。投资者同时还在关注美国零售销售等多项经济数据。

欧洲市场:欧股上周涨跌不一

上周欧股涨跌不一,英国富时100指数周-0.77%,德国DAX指数周0.10%,法国CAC40指数周0.84%。周一欧股涨跌互现,法国CAC40指数0.07%,德国DAX指数-0.23%,英国富时100指数-0.42%。周二欧股全面上涨,德国DAX指0.65%,英国富时100指数0.50%,法国CAC40指数0.44%。周三欧股集体下行,德国DAX指数-0.40%,法国CAC40指数-0.21%,英国富时100指数-0.19%。周四欧洲三大股指继续下行,德国DAX指数-0.38%,法国CAC40指数-0.10%,英国富时100指数-0.80%。周五欧股小幅回升,德国DAX指数0.47%,法国CAC40指数0.65%,英国富时100指数0.14%。

 债市数据盘点:利率债收益率大体下行

一级市场:本周预计发行利率债8只

上周(11月11日-11月15日)一级市场共发行19只利率债,实际发行总额1854.7亿元。一级市场本周(11月18日-11月22日)计划发行利率债8只。

二级市场:利率债收益率大体下行

上周利率债收益率涨跌互现。截至11月15日,国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2.98bps、 -0.78bps、 -1.39bps、 -4.1bps。国开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分别变动-0.05bps、 -3.04bps、 -6.52bps、 -8.49bps。非国开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分别变动-1.32bps、-1.39bps、-4.11bps、-6.86bps。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