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五周年,北上资金如何改变A股?

北上资金持续流入,话语权与日俱增

作者:张启尧,张峻晓 

来源:尧望后势

核心观点

本周日(2019.11.17)沪港通开通将满5周年。回首五年来两地互联互通的发展历程,沪港通和深港通均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持仓规模和成交占比逐年提升,为两地股市注入了新鲜活力。本篇报告将整体回顾五年来北上资金对A股的影响和改变。

1、互联互通五周年,贡献巨幅增量资金

北上资金持续流入,话语权与日俱增。这5年来,北上资金持续流入,且流入节奏逐年加快,尤其是2017年以来,以北上资金为主导的外资成为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截至2019年11月15日,沪深股通持股规模已达8828.38亿元,持股占比自2014年的0.16%提升至目前的1.45%;与此同时,北上渠道的成交额也逐年抬升,今年以来,北上成交额已达8.47万亿元,成交占比更是自2014年的0.23%达到如今的7.58%。回顾大陆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持股规模还是成交规模,北上资金话语权均得到显著。

北上资金大幅流入,带动大盘绩优股风格占优。近年来,伴随互联互通机制的开放,外资对于A股市场风格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北上资金的流入,大盘股优势逐步凸显,绩优股估值溢价也愈发明显,这都离不开外资对于大盘蓝筹标的的配置偏好。同时,我们此前对于公募持仓的监测也可以发现,国内机构的持股集中度在外资的带动下也呈现出逐季提升趋势,更多筹码均在向大盘蓝筹集中,外资在影响市场风格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国内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外资对于A股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

2、互联互通有效拓宽外资入场渠道,替代QFII已成趋势

伴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成熟化,陆股通对QFII的替代已成趋势。首先,随着投资额度的放开,陆股通每日的额度上限几乎不可能构成交易限制;其次,深股通和沪股通标的已经覆盖了A股大多数核心公司,投资范围上基本与QFII接近;最后,由于陆股通交易的灵活性,其相对于QFII的吸引力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陆股通持股占比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最重要渠道。并且去年以来,已经出现了部分QFII资金向陆股通转移的迹象(由于无法获得QFII的持股数据,我们采用央行口径下的境外持股规模减陆股通倒推出QFII/RQFII的规模),目前陆股通对QFII的替代已成趋势。

同时,陆股通标的范围的国际化意义也日益彰显。2018年以来,国际三大指数相继纳入A股,而以MSCI为例,其纳入标的范围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该标的是否属于陆股通交易范围。因此,陆股通已经成为当前外资投资合格证的重要初筛平台,其投资范围的调整同时也在间接影响着国际指数后续扩容计划。

此外,外资规模与日俱增,与国内机构渐成“三足鼎立”之势2017年以来,叠加国际三大指数纳入与扩容,外资入场进一步加速,持股规模快速抬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外资持股总规模已经达到1.77万亿元,直逼国内主要投资机构持股水平,外资、公募和险资(股票与基金)已经逐步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截至目前,国际三大指数纳入A股因子仅为20%左右,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伴随国际指数扩容工作的持续推进,外资持股规模有望继续增加,外资话语权依旧具备巨大提升空间。

3、北上持续青睐消费板块,重仓行业话语权显著提升

大消费是北上资金持续偏好的板块。回顾北上资金持仓的行业分布,自开放以来,北上资金就持续偏好食品饮料行业,持股仓位始终位居榜首,同时家用电器、医药生物、银行和非银金融也持续受到北上资金的青睐。前五大重仓行业集中分布于消费和金融板块,仓位占比达到59.34%。

近年来,北上资金在其重仓行业中话语权显著提升消费板块获得巨大增量资金,外资的话语权显著增强(详见2018.08.21报告《长周期视角看外资对大消费板块的驱动——外资驱动下的消费配置框架系列三》中的预判)。我们此前强调A股将要经历的定价模式切换也在消费行业中率先上演(详见2019.09.16报告《全球股市定价变迁史:从PE到EPS》)。例如近年来,外资持续重仓的食品饮料行业的定价模式已开始经历从PE到EPS的转变:2017年以前,食饮板块走势更多由PE主导,而2017年之后,板块走势开始向EPS回归。外资引导下的价值化定价模式已初见端倪。

4、北上集中重仓细分领域龙头,龙头溢价有望持续凸显

北上资金持续青睐细分领域龙头标的。此前统计结果显示,外资个股配置集中度在行业内部尤为凸显,以申万28个行业为例,外资在各行业持仓规模最大的个股,基本都是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龙头。此外,从整体持仓来看,北上资金重仓的前20大标的基本覆盖了消费与金融细分领域的龙头,其中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和白色家电(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和海尔智家)行业重仓股名单甚至覆盖了领域前三。伴随北上资金的持续流入,行业龙头的估值溢价有望持续凸显。

   风险提示

1、海外市场波动加剧;2、汇率贬值风险;3、MSCI扩容或入富不达预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