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任正非……他们的钱被谁拿了?

当大国崛起,企业家开始走近科学。

作者:安小曼

来源:华商韬略

1896年5月,莫斯科大教堂,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各国国歌轮奏。

大清无歌可奏,73岁的李鸿章缓缓起身,沙哑着唱了曲家乡庐剧。

告别俄国,启程欧美,李鸿章掉进了一场由火车、汽车、轮船、高楼拼接而成的幻境。身披黄马褂的李大人,伫在“工业革命”的街头,迷惘不知所措。

彼时的东西方,正隔着无垠的深海,海浪下是科技的鸿沟。

1

海浪汹涌了大半个世纪,鸿沟愈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那天,参阅的飞机不够,飞了两遍。当时的飞机一共不足100架,能飞的只有17架。

《枪炮、钢铁与病菌》里写到,“从间接的意义来说,要发展枪炮和钢铁,粮食生产是先决条件。”新中国的这个先决条件,直到70年代才有所好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7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是中国第一批被幸运光临的人。

他们生于和平年代,看到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躲过了饥谨的六零年代,开始用白米饭填饱肚子,不再害怕高墙外巨人的觊觎,还赶上了高考恢复。

他们的童年是广阔的,站在中国最黄金三十年的开端,向上流动的门对他们完全敞开着。

今天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一批企业家,马化腾、李彦宏、丁磊、张志东、张磊等都是那个年代出生的。

中国的科学,某种程度上,从那时才引起重视。

1978改革开放那年,时任副总理谷牧决定率团考察西欧五国。

出发前,礼宾司司长提醒大家:欧洲到处玻璃门,十分干净,小心碰头。

到了欧洲,礼宾司司长自己在酒店玻璃门上撞碎了眼镜。

刚刚庆幸着白米可以填饱肚子的中国考察团员们,在西方的酒店第一次吃到了冰激凌。有人怕凉,同伴问:能热吗?

归来后,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做汇报。

这场汇报一分钟没断地进行了7个小时45分钟,他们委婉地说:我们大体上落后西方二十年。

主要是,落后在科学技术上。

两年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刘华清第一次看到了美军的航母。

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碰仪器,64岁的刘华清踮起脚、前倾着上身,渴望的目光像个孩子。后来,他说出了那句震人发聩的话:“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三年后的1983年,美国国防部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其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真正的Internet诞生了。

彼时,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这一年直播,在农村,方圆几百里都找不到一台电视。

2

1975年,邓小平就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但这句话真正被普罗大众落实,已是10年后了。

其中一个标志是,北京北角的中关村挂上了“中国硅谷”的招牌,“电子一条街”的大风席卷而来。

《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硅谷热》等国际畅销书,一经出版,立刻洛阳纸贵。

1994年,windows开始被中国用户认知,比尔·盖茨以休假旅游的名义首次来到了中国。

千人报告大会上,他发现中国的年轻人就算买黄牛票,扒高窗户也要看他演讲,热情难挡。

当时中国的年轻人很少能触碰到科学边界。中国科研一线的学科带头人的年龄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1992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平均年龄为53岁。

九十年代初,在中南海发言的时候,二十岁出头的陈章良说: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例如,美国用总统基金资助杰出青年科学家,并邀请他们到白宫做客。我们是否每年也能从总理基金中拿出5000万元人民币,资助100位海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回国效力?”

年轻人的这番话把大家逗乐了。当时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每年资助的经费只有2万~3万元。

李鹏也笑了,他说:“我的总理基金并没有多少钱,大家却都盯上了。

但总理最后还是办了这件事,比尔·盖茨访华的这一年,他批示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正式设立。

也是这一年的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诞生了。

而后,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临了:

见证了硅谷崛起传奇的海归派,得以视角大开,将西方的传奇模式复制到中国。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相继成立,打开了中国互联网的大门。

走在潮流最前线的极客们,比99%的人更先接触到了互联网这个神奇的世界。在大门打开的一瞬间,得以最先享受时代的红利。

1998年,马化腾创立了腾讯,它实现了“人”和“人”的连接;1999年,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它将“人”和“商品”连接;2000年,李彦宏创立了百度,他将“人”和“信息”连接。

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2.0时代。

与互联网奇迹伴随的,还有中国科技的整体提升。神舟五号、“中国天眼”“悟空号”“墨子号”“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中国科技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践行“跟踪为主”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2019年初,日媒公布30项尖端科研排名,中国拿下23个第一,美国仅拿下7个第一。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空梯队战鹰列列,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

进步与发展背后,是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自201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超过日本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截至目前,中国试验研究经费(16396.7亿元)已居世界第一,今年基础研究经费(1090.4亿元)也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但我们依然不够。尤其在基础科学层面,甚至在科技文化和意识的培育上。

这个时候,最先受益科技的那批人站了出来。

3

一年前,美国媒体用大数据分析了硅谷创业家马斯克的语言习惯,发现这人工科思维太重,说话太直接,张嘴闭嘴都是数据,于是得出结论——这样的人冷酷无情,很难合作。

华尔街日报公开说他就是“独断专行的暴君”。

但这位暴君一点也没有生气,后来还专程跑到中国上海,温柔地大谈了一番他对人类的关心。比如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会,移民火星,比如机器人如果越来越厉害,我们应该如何加入AI队伍……

中国的企业家和美国硅谷的企业家不同,前者在过去搭建自己商业帝国的过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这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美国商业环境繁荣多年,增长缓慢但平稳,规则明确,不可控因素少。这种环境下,“创新”也许真的能和“颠覆”画上等号。

但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里,内地的商业经历了野蛮生长。不管是马云、马化腾、张磊还是任正非,他们的创业故事都告诉我们,对于中国企业家的成败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搭上新时代的列车,活好当下。

但当列车已然启程,一切飞速发展,企业家开始将视线从当下的实用主义挪开,聚焦至人类的明天,他们出现了新的想法。

比如,去年7月华为在深圳总部举行颁奖典礼,向5G极化码(Polar码)的发现者颁发特别奖项,任正非原地站立20分钟等待。

今年他又提出,发展科技(芯片),过去的方针是砸钱,但是光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比如, 2016年,有着民间诺贝尔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单项奖奖金各100万美元。

李彦宏、沈南鹏、张磊、徐小平连同马化腾等企业家都是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者,他们什么都不管,只管出钱。

比如,同年年底由施一公担任院长,马化腾、吴亚军、王东辉、王健林等多位企业家捐赠的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在杭州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此诞生。

比如,在2018年的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上,马化腾公开谈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他说,“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竞争起来的话,你的实力也不够。现在这个时候,大家要更加关注基础学科的研究。”

“过去,大家更关注实用主义,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做基础科学研究。”

讲话结束后,腾讯团队很快就向科技界咨询设奖的建议。座谈会上,与会的14位科学家来自全国不同省市,专业背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计算机以及交叉学科,年龄分布从35岁到76岁。

去年光棍节那天,正值腾讯成立20周年之际,腾讯基金会宣布将投入10亿元的启动资金资助设立“科学探索奖”。

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2019年11月2日,科学探索奖颁奖仪式上,杨振宁身着深蓝色针织衫,拄着拐杖,缓缓上台,对获奖人说:你们真幸运啊,这么年轻就进入了科研的队伍。

是啊,真是幸运啊,未来5年,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腾讯给予的300万资助。

不是国家给的,不用跑断腿跑出来的,是一家公司的基金送上门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到民间,中国的科学发展的土壤和氛围,终于渐渐让杨振宁先生都用幸运来形容了。

4

去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南仁东、柳传志、袁隆平、屠呦呦等科技领域人物获得了改革先锋的称号。

获奖评语里说,马化腾是“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

其实,他还是“科学”的探索者和普及者。

2013年11月10日,深圳市后海滨路的保利剧院里,座无虚席。聚光灯下有人讲着:“在FaceBook上,爱笑的人朋友多20%。在社交网络中,一个人朋友的多少,46%由基因决定的。

那是腾讯主办的首届科学WE大会,数名全球顶尖科学家被邀请至此进行同台演讲。

此后每一年的11月,科学WE大会都如期举办。这个舞台不谈商业,不谈企业竞争,只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今年,在科学探索奖结束后的两天里,腾讯除了一如往常地举行了科学WE大会,还举办了首届医学ME大会,三场大会共同构成“腾讯科学周”。

后两个大会的主题分别为:“小宇宙”和“生命之问”。

马化腾寄语说,“要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

屠呦呦还给ME大会写了一封信,说:“生命健康关乎人类共同命运”。

科学事业更关乎人类的共同命运。11月3日的科学WE大会上,腾讯CXO网大为出场时惊叹“我们在线人数达1000万”。

这批观众,再不需要买黄牛票,扒高窗户。

一位腾讯工作人员说,从WE大会到升级的科学周,观众正在越来越年轻,甚至开始低龄化。

这是好事儿。今年的ME大会现场,一位带着儿子前来的父亲说:孩子虽然小,也有可能听不懂。但即便如此,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他能被科学熏陶到,我们来这趟就有意义。

33年前,十五岁的马化腾用父母花4个月工资给他买的天文望远镜,成功地观测到了哈雷彗星的回归,他感叹宇宙之浩瀚,生命之渺小。

如今,腾讯发起科学周扶持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支持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并号召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渺小的人类终于能有机会和后代一起,用一个全新的、理性的、富有逻辑的态度重新看待这个广阔的世界。


参考资料:

1.《百年风雨,渡过那片海》摩登中产

2.《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R&D经费达19677.9亿元,同比增长11.8%》中国经济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