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切换的海外经验:从美国和日本谈起

以美国90年代新经济时期和日本70-80年代制造业升级时期为例,观察历史上的美国与日本在新旧动能切换时期的宏观经济表现究竟如何。

作者:董德志 金佳琦 

来源: 国信固收研究

《新旧动能切换的曙光!-20190829》报告中,我们认为高技术制造业会是中国未来经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点,新动能的崛起将推动未来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企稳,从而带动经济增速回升。在《两个维度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是否存在增长空间-20190927》报告中,我们提出从企业杠杆和企业盈利两个维度均可以论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在未来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新旧动能切换是否有史可寻呢?在本报告中,我们从海外经济体中寻求经验,以美国90年代新经济时期和日本70-80年代制造业升级时期为例,观察历史上的美国与日本在新旧动能切换时期的宏观经济表现究竟如何。

一、美国新旧动能切换时期的经济表现

美国经济增速在长周期的下行中,总能实现阶段性企稳于某一平台,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产业升级过程中成功推进了经济的新旧动能切换。以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革命时期为例,由于70-80年代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以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美国经济旧动能开始丧失国际竞争力,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动能。

新动能的崛起为经济提供了新的支撑,开始引导美国经济增长方向企稳向上,1992-2000年,美国经济迎来历史上最长的连续增长期,与此同时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胀维持低位,经济运行态势形成了“一高两低”(即“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理想组合。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新经济时期”。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经济新动能推动的不只是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一个更高效、更高质量且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美国产业升级的历史回顾

美国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以农业为主(工业化前),转向以工业为主(工业化阶段),继而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后工业化经济)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转型,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了明显的升级换代。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经济一直以农业为重心,GDP中第一产业占有50%以上的比重;进入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革命完成最后阶段,第二产业占比逐渐超过第一产业占比,成功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随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经历了从轻工业向重工业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国民经济的重心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制造业重心逐步向高级技术工业转移。从1948年到2018年间,美国第三产业占比从52%增长至78%,第二产业占比从38%下降至21%,第一产业占比则从10%下降至1%

与之对应的是,美国GDP增速在长周期中波动下行,但并非一次性线性回落,而是呈现多次下平台。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随后的19世纪50-6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高增速时期,GDP实际增长波动上限高达6-8%70年代,增速降至4-6%区间;80年代,经历拉美债务危机的大起大落后,美国GDP增速回落至4%以下,中枢处于3-4%区间;90年代,美国经济迎来持续稳定的复苏期,GDP增速一度突破4%,波动区间稳定在3-5%;进入20世纪,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之后的美国,经济增速再下台阶,目前稳定在1-3%区间波动。

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在长周期的增速下行中,总能实现阶段性地企稳于某一平台,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产业升级过程中成功推进了经济的新旧动能切换。下面,我们以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革命时期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美国90年代信息化革命下的新旧动能切换

纵观美国的产业升级路径,最近一次明显的新旧动能切换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70-80年代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以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美国经济旧动能开始丧失国际竞争力,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动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最大亮点在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增长,随着80-90年代美国硅谷产业园的兴起和发展,信息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从美国GDP的各行业构成来看,信息产业革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细分行业上:一是大类行业的信息业,二是分属制造业行业细分的计算机电子业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电子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快速上升,1990年的0.9%大幅升至2000年的5.7%,十年间提升近7倍,从而拉动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企稳回升,扭转了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美国信息业在GDP中的比重也逐年提升,从1990年的3.2%逐步提升至2000年的3.5%

从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来看,上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计算机电子制造业和信息业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速,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

1)美国计算机电子制造业在70年代的平均增速为11.9%80年代提升至14.8%90年代进一步提至24.7%2000年当年同比增速高达51.6%

2)美国信息业在70-90年代平均增速为4.8%,高于同时期美国GDP平均增速3.2%,由于信息软件业的基数较大,增速较计算机制造业低不少,但在70年代之后中枢始终高于经济增长中枢。

以计算机电子为代表的美国高技术制造业在1970-2000年这30年间持续高增速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从新旧动能对GDP的拉动作用来看,我们以美国计算机电子制造业和其他传统制造业(总制造业剔除计算机电子制造业)为新动能与旧动能的表征,可以发现上世纪80年代旧动能对美国GDP的拉动明显回落,到了90年代新动能开始快速崛起,对GDP的拉动在短短十年间翻了10倍。

新旧动能切换后的美国“新经济”

新动能的崛起为经济提供了新的支撑,开始引导美国经济增长方向企稳向上,与此同时失业率持续下降,通胀维持低位,美国迎来90年代著名的“新经济”时期。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经济新动能推动的不只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一个更高效、更高质量且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后的短暂低增速之后,开始快速复苏,1992-2000年,美国经济迎来历史上最长的连续增长期,且经济运行态势形成了“一高两低”(即“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理想组合。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新经济时期”。

从实际GDP增速来看,美国经济增长在1991年一季度触及底部-0.95%,随后复苏回升,1992年四季度已升至4.38%,重回80年代中后期水平。在之后的1993-1995年三年中,经济增速有所起伏,中枢为3.16%。到1996年之后,美国经济开启稳定上行的态势,从1996年二季度至2000年一季度,美国GDP实际增长持续4年维持在4-5%的高水平,中枢4.48%

与此同时,美国通胀率在90年代持续下行,核心CPI维持在2%-4%区间,核心PCE维持在1%-3%区间,基本保持在美国政策目标所设定的合理水平附近。就业方面也保持了良好的态势,美国失业率从19927月的7.7%一路回落至199912月的4%

可见这一时期的美国宏观经济形成了高经济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并存的新特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经济新动能推动的不只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一个更高效、更高质量且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二、日本新旧动能切换时期的经济表现

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目前的中国最具参考价值,我们以此为例。将日本制造业分为轻工业、低技术重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三类,则可以观察到日本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在1975年前后超越低技术重工业,成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随着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提升,其更高速的增长率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我们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特征是,1975-1985年间,日本高技术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从10.2%提升至21.9%,低技术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则从18.7%的高点下降至负值。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崛起,以低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旧动能回落,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转型成功的核心体现。

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为日本经济提供了新动能,1975-1985年日本经济增长表现十分强劲,GDP增速从1975年的4.3%回升至1985年的7.5%,与此同时,通胀率回落,物价平稳运行,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的较低水平。这一时期的日本宏观经济与90年代的美国宏观经济十分相似,新旧动能的切换同时带来了经济增速的企稳、物价平稳运行以及充分就业。

日本产业升级的历史回顾

日本在上世纪的产业升级路径也非常清晰,从二战后到90年代,先后经历了“纺服轻工产业-钢铁煤炭重工业-家电化工加工业-汽车机械高附加值加工业”的升级过程。其中,70-80年代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技术升级对目前的中国最具参考价值。

具体来看,在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利用劳动力红利优先发展纺织服装、造纸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后产业结构向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倾斜。进入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价格经历大幅波动,日本开始将重心向家电、化工等技术加工型产业转变。80年代,在“科技立国”政策指导下,日本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进一步向高附加值的加工型转变,汽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比重提高。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实现第三产业占比超越第二产业,此后第三产业占比逐步从50%上升至目前的70%,第二产业占比从43%降至29%。第二产业比重的滑坡期发生在90年代之后,1975年日本第二产业占比38.7%1990年占比37.4%,期间基本保持稳定,但到了2000年这一占比已降至32%2010年进一步降至28%。因此总体来看,90年代之前是日本工业平稳发展的时代,90年代之后日本第三产业才迎来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方面,日本GDP增速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两次下平台:170年代初第一次下平台。经过二战后的恢复期,日本经济在50年代初-70年代初迎来高速增长期,GDP实际增速平均维持在9%以上的高水平,此时的经济主要由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推动;70年代初,日本在保持20年经济高增长后,开始面临转型压力,经济增长中枢自然回落,70年代初-90年代初日本GDP增速下至5%附近的平台期;290年代初第二次下平台。随着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停滞,GDP增速进一步下至2%附近。

从日本经济的长期表现来看,其在70-80年代的持续稳定增长得益于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转型,特别是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升级。下面我们就以这一时期为例展开分析。

日本70-80年代制造业升级的新旧动能切换

从制造业结构来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明显的内部结构升级,重心从技术含量较低的钢铁、煤炭等原料型制造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电、汽车、机械等加工型制造业切换。

为便于分析,我们将日本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轻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纤维、纸制品三个细分,第二类是低技术重工业,包括化学、石油煤炭、非金属矿、基本金属、金属制品五个细分,第三类是高技术制造业,包括一般机械、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四个细分。例如70-80年代日本迅速发展的家电产业(属于电气机械)、汽车产业(属于运输机械)均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类别。

从制造业内部比重来看,日本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从二战后逐步提升,1975年前后超越低技术重工业,成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制造业中轻工业产值占比最高,随后其逐渐回落,低技术重工业取而代之,成为制造业核心力量。直至70年代中期,日本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上升至35%以上,超越低技术重工业,成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

从行业增速和对GDP的贡献来看,70-80年代日本制造业产值增速排序为: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重工业>轻工业,随着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提升,其更高速的增长率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1970-1989年,日本高技术制造业的年均增速为9.7%,同一时期日本低技术重工业年均增速为8.0%,轻工业年均增速为7.5%。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远高于后两者。

随着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超越低技术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变动方向开始由高技术制造业所主导,高比重叠加高速增长率,新动能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显著。我们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特征是,1975-1985年间,日本高技术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从10.2%提升至21.9%,低技术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则从18.7%的高点下降至负值。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崛起,以低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旧动能回落,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转型成功的核心体现。

新旧动能切换后的日本经济:黄金的“1975-1985”

如前所述,1975-1985,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为日本经济提供了新动能,新旧切换时期日本经济增长表现十分强劲,GDP增速从1975年的4.3%回升至1985年的7.5%,与此同时,通胀率回落,物价平稳运行,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的较低水平。

70年代初,恶性通胀的蔓延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GDP增速在1974年触及底部。1975年之后,在家电、汽车、机械产业快速崛起的带动下,日本经济迅速复苏回暖,1975年日本GDP实际增速已恢复至4.3%,随后稳步上行,1985年达到7.5%。尽管期间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但日本经济10年间始终保持较强的韧性,平均增速为4.27%

日本通胀率在70年代初跳高后,从1975年开始稳步下行,CPI同比从19751月的16.8%降至198512月的1.9%,物价回落至合理水平。就业方面,这一时期的日本失业率小幅上行,但仍保持在3%以下的较低水平。

这一时期的日本宏观经济与90年代的美国宏观经济十分相似,新旧动能的切换同时带来了经济增速的企稳、物价平稳运行以及充分就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