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时代!中国区域经济40年之大变局!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来的重中之重!往大城市去!往中心城市去!

作者:老船长

来源:米筐投资

临近年末,大事不断。

第二届进博会开幕,领导人去年提出的几项关键任务,长三角一体化、科创板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另一件大事,就是重要会议发布的《重大决定》,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制度、行政制度等方方面面,分量很重。

很多朋友期待对这份文件的解读,但说实话,很多东西不能说,也不敢说。

但船长关注的城市发展方面,依然给出了重要指示: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这其中包含的两层意思,再次确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1

第一层含义,“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管理要更加扁平化。

字面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指的就是近些年来一些城市的行政区划更改潮,主要是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等形式。

当然,一些城市早已迈出了这一步。

2019年9月,浙江省龙港镇撤镇设立县级市;

2019年1月,山东省地级市莱芜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莱芜区;

2017年9月,山东省县级市即墨,撤县级市划入青岛,设即墨区;

2017年11月,福建省县级市长乐,撤县级市划入福州,设长乐区;

2016年5月,四川省县级市简阳,划入成都市代管;

……

笔者曾在《中国经济强大的秘密,藏在每一个县城里!一文中提到,2016年时,中国共有945个市辖区,2019年时增加了18个;2016年时,县级市为361个,2019年时增加了21个。

而撤县设区,就是优化行政区划、扁平化管理的直接体现。

既然很多城市都默默在做这件事了,为什么还要在重大决定中强调?这背后还有两层意思。

一是,中央确定了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才会在之前默许了许多城市的这一做法。

二是,中国很多中心城市的面积尤其是建成区面积太小了,与自身经济体量和地位不匹配。

比如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40个大中城市中只比厦门大一些,建成区面积也只有总面积的不到一半,与其经济规模和地位是不匹配的。

比如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城市,其土地面积仅排在35位,而建成区面积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与东莞、深圳差别不大,可想而知平均效益有多高。

于是,深圳向北扩充面积,“吞并惠阳”“吞并惠州”“吞并东莞”的声音,也不时响起。

此外,近些年迅速崛起的一些强二线城市的面积,比如武汉、郑州、南京等城市的面积以及建成区面积,都比较小。

而通过合并其他县市镇的物理模式,成为做大经济体量最直接的办法。济南走的就是这条路,再之前的合肥,也吞下了巢湖的三分之一。

此次重大决定中的这一提法,势必再次坚定一些大中城市的信心,未来或许还能看到更多的“吞并”戏码。

2

第二层含义,再次确定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位置。

而这一定调,已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3.0版本了。

说到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1.0和2.0版本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如何淡出历史的。

区域经济1.0时代:1978-1994年,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总设计师的“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指示,政策、资金、人口都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故而称为“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这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个:

一是,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79年深圳从宝安县改制为地级市,并成为经济特区之一,从此开启了中国绝无仅有的城市逆袭之路。

二是,在东部沿海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和14个开放城市。其中,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又新增一个海南。

又在1984年,设立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外商准入、金融优惠等政策,先进的制造技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等红利,纷纷流入东部沿海城市,大大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从而让东部地区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

广交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义乌的无所不有的小商品、深圳的股票市场,都成为当时人们争相“东南飞”的目标,东部沿海可谓遍地是黄金,遍地是机会。

▲1988年,深圳股市狂潮

有数据统计,1978-1993年中国名义GDP增长了近9倍,其中东部地区的GDP占比从43.6%提高到50.1%,占了中国的一半之多。

但如此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1978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西部的1.7和1.8倍,到了1993年则扩大到2.1倍和2.2倍。

不均衡现象越来越突出,发展思路不得不转变。

3

区域经济2.0时代:1995-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995年之后,中央开始有意识的转变发展思路,从全力支持东部率先发展,转变为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开启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0时代。

先是在“九五”计划中,明确了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目标指引。此后,各个地区获得政策倾斜变得密集起来。

1999年,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提出;

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

自此,中国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每个版块都得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实行差异化规划发展。

三大战略的提出,确实提升了中西部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基建投资、交通等方面的改善,最为明显。

在此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政策事件,也成为不小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分税制改革。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重新划分,中央财政大幅度提高。而分税制带来的另一项改变,就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个省份都上缴一部分资金,由中央统一划分。

当然,更多的资金给到了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大多成为了“贡献省”。

区域经济战略2.0时代,历经20年,三大区域协调战略的提出,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有缩小吗?

答案是,并没有。正相反,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依旧在扩大。

▲图片来源:联讯证券

在全国GDP占比中,东部的占比一直在稳步提升,1994年之后便一直在50%以上;而中西部占比基本维持在20%上下,东北的占比则在2003年之后下降到10%以下。

而转移支付制度,不但没有缩小各省份差距,加上制度执行层面的不规范,也成为地区差距拉大的一大原因。

▲图片来源:联讯证券

2011-2016年间,只有9个省份是净上缴,除了辽宁其他8个省份都位于东部。有22个省份是净补助省份,都是经济水平不发达的省份,除了海南和河北之外,全部来自中西部。

而在人口流动上,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在市场配置资源要素流动的规律面前,利用行政手段抹平地区之间的差距,再次败下阵来。

4

困局不能突破,只能再次转换思路。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3.0时代:2014年至今,区域中心联动式发展战略。

其实早在2013年,中央就有了转换思路的想法,即“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国内设立多个节点和枢纽城市,与国内外城市联动。

之后,国家不再强调东中西东北大区块的战略,而是转向更精细化的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

以中心城市为排头兵,带动周边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之间再发生经济联动,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这期间最明显的,就是国家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政策红利的释放:

短短5年时间,国家就颁布了5个国家战略、4个国家中心城市、1个千年大计雄安,以及超过10个城市群规划的相关政策,可以确认,区域经济已经进入3.0时代。

尤其是在今年,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重视,为此后的区域经济格局奠定基调:

2018年11月,中央巡视组对引领作用不强的济南、南京等省会城市作出批评;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

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如果你对政策足够敏感,你会发现国家很早就直白的喊出来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来的重中之重!往大城市去!往中心城市去!

与2.0时代的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不同,3.0时代突出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更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规律,也能再政策倾斜、产业联动发展上,做到更加精细化。

而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大都采用了这一模式,“集聚”和“非均衡”才是发展的主流。比如美国TOP25的大城市,创造了美国一半的GDP;比如日本,占国土面积不到3.5%的东京都市圈地区创造了日本 1/3 的 GDP。

这一规律放在中国,同样适用。比如近两年的“抢人大战”,大中城市吸引人才,与国家的新战略是相匹配的, 因此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制止。

观察这40年来的中国区域格局变化,不能说政策主导全部错误,只能说一种发展模式,只适合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适用。

比如在80年代,那时的中国经济必须找到龙头区域、龙头城市,探索经验,作出表率。而到了高度全球化的当下,市场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显现出来,行政手段只能作为补充,这也是中国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另一种表现。

而在区域战略3.0中,又有两个地区成为重中之重——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二者在获得的政策红利基础上,融合动作也更加迅速,近来也是动作不断:

2019年8月,深圳获批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2019年10月,长三角吸纳安徽省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

2019年10月,长三角示范区先行启动区660平方公里,包括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和姚庄;

2019年11月,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的3800余家医疗机构成为定点机构

……

这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更受人关注,由于HK事件的突发影响,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格局,也在做调整。


参考资料:联讯证券《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系列之5-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在此感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