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

北京、上海只要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0.2%和0.1%,就可以让公立教育覆盖80%的学前儿童。可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也。

作者:林采宜

来源:林采宜

北京、上海只要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0.2%和0.1%,就可以让公立教育覆盖80%的学前儿童。可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也。

1. 公共财政人均教育支出决定各国的公民受教育水平。目前中国人教育支出为92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中国70%成年公民的学历为小学、中学的重要原因

2. 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劳动者生产效率。

3. 面对老龄化叠加低出生率,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是中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人口红利。

一、各国公共财政收支结构及教育支出总量水平

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主要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比在11%左右,其中美国高达15.8%,日本仅8.2%分别为两个极端。在新兴国家中,中国、印度的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在13%-15%区间。从趋势来看,教育支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占比逐渐上升,中国2003年公共财政开支中教育支出占比仅为12%,并于2018年升至14.6%。

从财政教育支出占各国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GDP仅3.6%,和美国6.0%及欧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二、人均教育支出决定各国受教育水平

从总量看上,中国、印度的教育总支出并不少,但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中国30岁以下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约为92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国公民中小学、初中学历的人口占比超过7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是初中、高中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超70%。印度的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其文盲比例就高达41.4%。

三、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决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根据OECD对欧盟23国的平均测算数据,以高中学历收入水平为基准10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者其相对收入越高,尤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横向比较来看,各国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之间相关性较高,人均GDP达4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大约在12年左右。由于人均教育支出较少,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印度为6.4年。

四、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老龄化叠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大幅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抚养压力

自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突破7%以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的趋势下,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并未带来持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自2016年达到小高峰5.86‰后,自然增长率下滑至3.81‰的历史低位。根据联合国预测,至2100年,中国15-64岁的人口所承担的老年及儿童抚养比高达83.9%,甚至会略超过较发达国家。当前中国老年抚养比仅17%,面对未来将大幅上升的老年抚养比和低增速的新增人口,加大教育支出力度、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均劳动生产效率,是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动力的必要举措。

2. 城镇公立教育政策及供给的滞后,导致非户籍儿童(少年)在校率偏低

随着城镇化发展,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截至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达2.41亿。流动儿童主要跟随父母工作迁移,约80%以上集中在城镇地区,占全部城镇儿童总数的20%。鉴于城镇公立教育的供给是初期根据城镇当地人口增长预测计算的,并未考虑到流动人口的需求,因而造成了城镇公立教育的缺口,尤其是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15-17岁),受公立学校当地户籍优先政策的影响,非城镇户籍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

3. 从民办教育渗透率来看,学前公立教育存在显著的供求缺口

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育阶段的人口占比远远高于其教育支出占比,同时该阶段的民办教育渗透率较高,体现了学前阶段的教育需求和公立教育之间存在缺口,而学前阶段是儿童智力、心理甚至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根据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未来政府将会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到80%。目前北京上海的户籍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标,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缺口才是主要问题。

假设民办幼儿园全部为非普惠性,则目前北京、上海的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分别约为59%和62%,要在2020年达到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的目标,则各地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以北京、上海为例,按照当地幼儿园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标准计算,北京、上海在2018-2020年间共需增加35亿和22亿元的财政教育支出,平均每年增加教育支出分别为约11.7亿和7.3亿元,占北京、上海当年财政收入的0.2%和0.1%。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