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维稳,基建作用几何?

“稳经济”逆周期调节加码,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发力。

作者:李少君 钟玲

来源:谈股问君(lishaojunPhD)

 导读 

“稳经济”逆周期调节加码,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发力。交通基础设施从短期项目及长远发展来看,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点,建议从三条主线进行配置

 摘要 

“稳经济”多次被强调,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加码。10月31日,人民日报发文“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稳增长”重要性被提升。在进入9月后,从中央到部委,都对“稳增长”频频发声,对“逆周期调节”也从“适时适度”逐渐转向“加大力度”。在经济内外承压的环境下,要实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需要维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因此,逆周期调节政策在四季度有望加码。

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现拐点,将成“稳经济”基石。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仍在下行,但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同比增速从8月起已连续两月上升。我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力,其主要原因在于:1)历史数据显示,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通常会在Q1出现高点,Q4迎来年末反弹;2)基建投资已进入补短板,重效用阶段,结构性看点重于整体;3)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专项债用途将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等方向倾斜,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作项目资本金。

项目储备叠加政策引导,驱动交通运输成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看点。在基础设施分项中,交通运输业的累计同比增速绝对值相对最高,且同样自8月起连续回升。从目前在建和储备的项目来看,发改委今年批复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额在11272亿,国家铁路集团2019年还有8000亿投资目标的1/3有待完成,一批总投资1200亿元的铁路专用项目也即将开建,此外还有高铁全覆盖和轨交提质的需求存在。从政策上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出台,未来交通布局将从区域化和立体化着手,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将进一步打开交通设施建设空间。

投资机会:三条主线配置。如从短期的项目储备出发,铁路轨交建设将是重点。若考虑到“稳外贸”,“区域协作”等中长期目标,港口和物流枢纽建设也不容忽视。我们建议,从三条主线进行配置:1)受益于铁路轨交建设的建筑、机械类公司,推荐个股: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受益标的:鼎汉技术、众合科技;2)受益于区域发展、港口资源整合和“智慧港口”建设的公司,推荐个股:上港集团,受益标的:北部湾港、宁波港、珠海港、振华重工等;3)受益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化建设的公司,受益标的:传化智联、东杰智能、诺力股份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建设落地情况不及预期,地方支持不及预期,相关上市公司受益情况不及预期,不可抗力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以及大盘系统性风险。

 正文 

1.经济承压,基建发力露角

“稳经济”重要性提高,基建数据连续两个月回升。内部转型与外部贸易的影响,使得今年以来经济一直承受较大的增长压力,2019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已回落到十年以来的季度最低点6%。从主要经济数据来看,贸易进出口增速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速为-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维持在8%左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在一季度后出现小幅下滑,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在4.5%。全球经济进入了缓步下行的阶段,国内的经济自不能独善其身。同时,中美关税问题以及地产政策不放松,也为目前经济的恢复增加了难度。2020年是我国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验收年,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需要今明两年经济增速保持在6.2%左右。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均以此为目标进行适时调节。但随着经济增长压力的增大,对“稳增长”和“逆周期调节”的态度在进入四季度后出现了转变。9月常务会议上,克强总理首次明确提出要“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而随后 10月召开的部分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把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发改委、央行、财政部等也纷纷就“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作出表态。因此,为缓解今年压力并为明年经济增长做好铺垫,逆周期调节政策将加码。

在政策向“稳增长”发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小幅回落,但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在8、9两个月连续回升。与市场对基建能否“稳增长”的疑虑不同,我们认为,基建不会缺席,其主要原因在于:

1.参考往年数据,基建单月同比增速通常会出现一季度高点,中间缓下,四季度再次提升的特征。因此,今年底和明年初基建单月同比增速将存在上行可能。

2.我国已度过城市化大建设时期,基建整体投资非两位数增长将是常态,但在“有效投资,补短板”的提倡下,结构性建设将是重点。

3.据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安排,2019年底将提前下达的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将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环保、民生等项目。同时,符合这些重点投向的专项债资金还可用于项目资本金。据国君宏观测算,若今年能提前发行明年7000-10000亿额度的专项债,按20%用作资本金,预计将拉动基建3.5到4.5个点。因此,基建有望持续发力。

2.基建回升,首看交通建设

有效投资引领,基础设施建设首看交通补短板。从今年基础设施建设的分项来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回升最快,但交通运输业的同比增速绝对值相对较高并在最近两个月回温。基建内部各方向增速涨跌不一,其主要在于“有效投资”的提倡下,补短板成为建设标准。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在强调“不能过度依赖投资”的同时,提出“要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结构优化的作用”。该趋势在发改委今年审批核准项目的情况中也得以印证,第三季度审批核准的35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便主要集中在交通等行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今年获批项目的存量和今后政策释放的新增储备,将继续对基建投资起到提振作用。而后期发行的专项债用途向高铁、道路等重大工程倾斜这一举措,也将进一步扩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空间。

2.1.  政策看交通建设空间

交通战略布局,区域化和立体化为建设两大特点。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建设交通强国视作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各项任务。”从长远的规划方向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居民出行绿色化、物流成本经济化、城乡发展协调化三大目标进行部署。眼下,即将迈入“十三五”最后一年,因此,达成“十三五”建设目标,奠定“十四五”规划的坚实基础将是2019-2020年的工作重心。

从“十三五规划”的指标数据来看,截止到2018年,铁路、内河高等级航道、通用机场数、城市轨道交通和油气管网里程完成情况不足90%,或将为接下来加强的方向。同时,考虑到今明两年的建设将是今后打造交通强国的奠基,交通基础设施如何根据我国特点和发展目标进行布局也是建设重要参考。从近年来的交通规划,我们发现,如今的建设方向有着区域化和立体化两大特点。区域化,在于解决不均衡和试点优先的问题;立体化,则志在建设综合一体的交通网络。

2.1.1.区域化:试金石与补短板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基建不完善的区域补短板,以及重点区域和试点城市的建设先导。由于我国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发达程度不同的问题,所以在政策上多次提及需注重“补短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就提出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而首要便是“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这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因此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做出了相应的任务部署,公路、铁路和通用机场都是今后的补足方向。地方区域而言,8月发布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其定义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并要求在2020年开动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随后,成都、重庆、广西等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建设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规模初现。

京津冀、长江三角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战略区域,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交通规划中都给予了中心位置,将是今后打造城市圈,搭建互联互通的一体化交通模式的先行区。在《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支持“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地方基础设施项目。此外,2019年有23个城市入选了全国大型枢纽承接点,13个省市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接下来1-2年的建设期对于这些省市至关重要,取得的成果有望在今后进行全国推广。因此,未来两年的交通建设将在各个点上开花结果。

2.1.2.      立体化:海陆空多层次布局

交通基础设施的立体化主要表现为:从海陆空多方位统筹布局,搭建网络化交通体系。我国交通体系目前存在绿色交通占比不高、乡村交通方式相对薄弱、物流运输结构亟需优化等问题,而城市群、乡村振兴、物流枢纽目标的提出,不仅带来了交通建设的新需求,也提供了优化交通结构的新契机。《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两大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对出行的便捷和物流的高效都给定了具体要求,多种交通方式的共同发展和互相衔接是关键。

出行上,要在全国建立“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交通圈。都市区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群的公路和铁路建网,以及全国范围的航空覆盖能力提升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努力方向。物流上,要形成“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物流圈。货物多式联运是物流今后发展的主流。为调整过去过度依赖公路运输的结构,和提高对全国甚至全球的运输效率,国务院办公厅在2018年10月印发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强运输结构中的铁路和水运运输。

2.2.  储备看交通建设方向

在建项目以及未来催化来看,铁路轨交、机场、港口和物流枢纽将是今后两年交通建设的核心。截止到今年十月,已获得发改委批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额已达11272亿元,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占比最高,为49.12%。若考虑建设年限,我们粗略估计,今后两年的平均每年建设规模约在3000亿元左右。

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四季度任务部署的会议上,董事长陆东福指出要“确保完成8000亿元铁路投资任务和实务工作量”。而今年1-9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45.6亿元,完成度为69%,这也就意味着最后一个季度需完成前三个季度50%的任务,投资加速不言而喻。此外,今明两年,发改委、交通部、国家铁路集团等联合实施的一批共127条铁路专用线项目还将展开,总投资约1200亿元。因此,2019年四季度起已经确认的建设投资就已达到3654亿元,为2019年全年总计划的46%。

对于后期计划项目,政策规划和部委表态揭示出铁路轨交、物流枢纽和港口将是主要方向。发改委召开的9月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孟玮就曾透露,“目前还有几个铁路骨干通道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条件一旦具备就会逐项批复”。而克强总理在银西高铁建设现场考察时,也提出“将目前高铁仍然空白的省份,尽快接入全国高铁网络”,青海和西藏高铁建设或将因此拉开帷幕。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从2018年12月起至今,已有上海、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多个地方共9个项目获得发改委批复,我们测算今后五年的每年建设规模约在 2000亿元。10月30日,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强调“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在打造交通圈和物流圈的目标下,铁路轨交密度将大幅提升。

10月24-25日,发改委同交通部在成都召开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完善建设方案、建立国家物流枢纽联盟等被列入近期重点工作。今明两年是物流枢纽建设的起步阶段,将重点依托入选城市来建立枢纽建设运行模式,因此相关城市的推进动作值得关注。作为物流枢纽和区域协作发展的一环,港口建设也将受到推动。10月16日,交通运输部审议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港口建设将开创新局面。

3.投资方向

短期建设及未来政策双重加码下,看好铁路轨交、港口、物流枢纽三大方向。面临当前下行的经济压力,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加码。虽然通胀走高对政策空间存在掣肘,但结构性措施将成为本轮调节的主线。在有效投资的政策引导下,交通基础设施在以交通强国为目标的建设过程中,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形成强力支撑。

从短期公布的项目来看,铁路轨交建设将是重点。无论是物流枢纽要求的最后“一公里”,大宗商品运输方式“公转铁”的调整,还是城市群推进带来的便捷交通圈,都对铁路轨交建设形成持续催化。从中长期来看,“稳外贸”前提下,一系列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在今年陆续出台,不断优化跨境贸易环境。随着今后跨境贸易的日益增多,国内产业的转移和衔接,以及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港口的投资机会不应被忽略。而无论是铁路还是港口,都是物流枢纽建设所需要完善的方向。2019-2020年,发改委将布局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物流枢纽,并协同相关部门研究支持国家物流枢纽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负责人表示,将提前研究制定2021—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方案。政策催化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进入“快车道”。

结合三个方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后期政策催化,我们建议从以下三条主线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配置:

1)受益于铁路轨交建设的建筑、机械类公司。今明两年项目的实施将带来相关公司的业绩增长,而城市群和区域协作的发展则形成长远的催化,推荐个股: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受益标的:鼎汉技术、众合科技

2)受益于区域发展、港口资源整合和“智慧港口”建设的公司。国家战略实施的区域,承担着对外开放和对内辐射的功能,相关港口将成为重点发展,推荐个股:上港集团;受益标的:北部湾港、宁波港。2019年下半年,多个区域出现资源整合以及“智慧港口”建设的趋势,随着《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和5G应用的推广,该趋势有望继续增强。受益标的:珠海港、连云港、大连港、振华重工

3)受益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化建设的公司。在2019-2020年入选国家物流枢纽的地方,物流枢纽已具备一定规模,如何整合已有资源,提升效率是建设看点。发改委针对近期的重点任务,就指出要“积极参与建立国家物流枢纽联盟,推动仓储、运输等设施设备升级,发展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等。因此,信息化改造将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模式的突破点,受益标的:传化智联、东杰智能、诺力股份。

4.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建设落地情况不及预期,地方支持不及预期,相关上市公司受益情况不及预期,不可抗力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以及大盘系统性风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