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为何也放水

全球央行越来越偏鸽派,为什么?

作者:丁爽

来源: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本文节选自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在【鸿儒论道】的演讲

如果简短总结下对全球经济的看法,就是全球经济会减速,但是减速幅度不会让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状况——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我们预测还是在3%以上,相比去年的3.7%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减速,但是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进入衰退。

这当中一个比较特别需要关注的,就是全球央行越来越偏鸽派,为什么?

有好几个原因:一个从经济增速来说,经济是下行的,上图是20国集团经济增长的预测,总体来说,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都是下降的,而且它的增速都是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率;另外从通货膨胀来说,通货膨胀偏低,即便是中国的通胀,如果去掉猪肉价格,通胀是很低的;第三个因素是全球经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包括中美贸易战、英国脱欧、全球很多地方的示威游行,另外还有一些地缘政治的风险,包括沙特跟伊朗这个很重要的中东不确定性。

这三个原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央行都偏向于宽松,一个表现就是大家竞相降息,另外很多央行本来是要缩表的,现在也停止缩表了,甚至可能扩表,欧洲中央银行就没有缩过表,现在也开始扩表,这也是一个非常鸽派的立场。如果看一下新兴市场,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个央行会降息。

美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经济的下行、通货膨胀、外部的不确定性,使得美联储今年本来在应该加息的环境中,采取了减息的措施。

为什么说美国本来应该加息的?美国经济增长2018年是2.9%,远高于潜在增长率(据测算,美国的潜在增长率是2%左右);其次,美国的失业率虽然每个月都不太一样,但介于3.5-4%之间,而美国即便是比较正常的充分就业情况下,失业率差不多是4%左右,也就是说,目前的失业率已经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一般来说,这样的增长率和就业率组合下,美联储应该处在加息的通道,但在今年,美联储从加息到降息的决策转换非常快,有哪些原因?

1、经济走势

从经济走势看,美国的确开始有减速的迹象,当然,即便是减速,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率,我们预测有2.3%。

  • 但从长周期的角度,美国的经济扩张期已经有120个月了,已经平了历史记录,上一次是1991到2001年的扩张期也是120个月,但是今年三季度肯定又是扩张的,所以破纪录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 而从OECD的领先指数看,美国的数据也是连续下滑;

  • 另外,美国的PMI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落到了50以下,这也是很多年以来没有出现的;

  • 还有大家比较关心的金融指标,特别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倒挂——在今年的很多时间段,美国十年期的国债的收益率是低于两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照理应该是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从金融市场角度而言,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衰退的先行指标,因为从70年代以来,美国的每一次经济衰退之前,国债收益率曲线都是出现过倒挂。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出现倒挂以后必然都是经济衰退,逻辑上来说,判断是不是出现衰退,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这个指标,看来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通胀率

从通货膨胀来说,不管是当期的通货膨胀还是通货膨胀预期,都相对比较平稳,这也是美联储放松政策的一个条件。

3、不确定性

但可能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全球外部的不确定性、贸易战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是美联储这次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

4、被市场所绑架

此外,我个人觉得美联储实际上是被特朗普以及被市场所绑架。

虽然大家都强调美联储是要保持独立性的,但是特朗普在很多场合都攻击鲍威尔,尽管只是言词上攻击,但他实际上是为美联储降息不断在创造条件,也就是让中美贸易战激化,从而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加。众所周知,美联储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使得经济能够持续,所以特朗普通过增加衰退的风险来迫使美联储降息,这应该说美联储是受到了特朗普的绑架。

另外是市场的绑架。我觉得市场在这当中也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市场在很早以前就预期美联储要降息,而且做了很多非常激进的假设,这样市场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映了这种预期,比如说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联储比市场预期的要偏更加鹰派的情况下,这个市场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和调整。所以,美联储越来越在乎市场的看法,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所绑架。

总结一下,央行偏鸽派,一个形式是降息,另外一个形式是增加流动性供应,从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银行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表中,0以上的说明是扩表,0以下的是缩表,可以预计今后的情况会恢复到扩表的状况。这两个因素最后在很多国家都会体现为负利率的状况。负利率的后果其实大家还不能完全的了解,因为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实际上它的影响还是要慢慢的来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