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主业还是多元转型?贝因美两难

贝因美正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由于盲目扩张带来的恶果仍未清理完毕,公司正在剥离不良资产,专注主业;但退市风险或临,公司又不得不尝试多元化转型,来扩大业绩。

作者: 李国强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贝因美正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由于盲目扩张带来的恶果仍未清理完毕,公司正在剥离不良资产,专注主业;但退市风险或临,公司又不得不尝试多元化转型,来扩大业绩。

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当时几乎所有婴幼儿奶粉都被查处,只有两个品牌完美达标,其中之一就是贝因美(002570.SZ)。

公司于2011年上市后,业绩在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一落千丈。2016年起开始亏损,2018年账面净利润虽然为正数,但扣非净利润依旧亏损。

从其发展来看,激进扩张导致业绩退步,于是贝因美开始被动式的多元化转型,成败与否,目前还难预料。

扩张过度的后遗症

贝因美2019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6亿元,同比增长5.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亿元,同比下降1,527.62%。其中奶粉业务仅增加0.68%,米粉业务下降20.79%,其他类业务增加134%(销售原料和代加工业务)。

从半年报看,公司的财务指标变化明显。除了业绩糟糕,综合毛利率为52.11%,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经过2017年和2018年年报连续两年的“洗大澡”,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有所好转,分别降低到104天和132天。

但公司的营业成本远高于营业收入,如果不能改善经营模式,2019年年报面临着亏损的风险。

从招股书数据可以发现,上市之前,公司的财务数据称得上优异。2011年上市后也起步不错,2011-2013年营收分别是47.27亿元、53.54亿元和61.17亿元,净利润分别是4.36亿元、5.09亿元和7.21亿元。

上市给公司带来了充裕的资金,但也带来了相应的副作用。公司错误地判断了行业趋势,利用募集资金进行了激进的扩张和多元化转型,2011-2013年投资性现金流出22.64亿元,仅2013年一年,公司投资性现金流出高达18.66亿元。

但是高昂的投资成本并未换回更多的业绩,由于进口奶粉的冲击以及海淘的兴起,2014年,公司营收迅速下降到27.64亿元,净利润也缩水至不及上年的十分之一。

2015年,公司的营收进一步下滑。靠着1.24亿元的政府补助,勉强实现了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2016年和2017年,分别亏损7.8亿元和10.57亿元。也就是说,公司上市以来的全部盈利都在这两年亏了回去。到了2018年,虽然实现了4111万元的归母净利润,但扣非净利润依旧亏损。

对于市场形势的错误判断,让公司吃了苦头。2019年,不堪重负的贝因美尝试多元化转型。

多元化转型招来问询函

2019年9月12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增加经营范围“技术推广服务,自有房屋租赁,健康管理(不含诊疗),日用品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并拟将公司全称由“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

从公告内容看,公司准备进行多元化转型。

但是,比较离奇的是,公司董事何晓华、JohannesGerardus Maria Priem在对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中,分别投了弃权票与反对票。

这说明公司董事会成员对多元化转型的意见并不一致,持反对意见的董事们认为,相关事项未经战略委员会审议批准、无法判断相关战略和业务调整的战略合理性、公司应集中精力专注于解决当前主营业务面临的问题。

而且,公司的公告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第一时间发去了关注函。而贝因美对此解释:本次议案审议,由于信息沟通不充分,造成个别董事的误解。

藏在财报里的信号显示转型不得已

从公司近年的财务数据看,进行转型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甚至在2013年巅峰时期的财报里,一部分财务指标也预示了今天的困境。

先是存货急增。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的存货从上年同期的5.46亿元增加到8.65亿元,同时存货周转天数略有增加,较上年同期增加了近2天,公司的存货跌价风险已经初步显现。

其次是预收账款下降。2012年,公司的预收账款余额为1.5亿元。两大核心产品——奶粉和米粉都受到市场的追捧,从财务数据看,经销商预交定金较为积极。而2013年,公司业绩冲向新高的时候,预收账款余额降为了5672万元,只有大约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预收账款的迅速下滑说明公司的产品不再畅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公司的业绩虽好,可持续性将大打折扣。

再看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如果说净利润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那么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代表了公司把盈利能力变成现金的能力。对于消费品公司来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往往比净利润更为重要。

2013年,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从上年的10.09亿元断崖式下跌到2.1亿元,说明公司销售出的商品,并没有全部变现,从资产负债表看,公司账面出现了巨额应收款。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的经营风险变的非常大,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的锐减,是一个几乎可以一票否决的指标。

商场如战场,但对于经营困境,公司并没有及时解决。2014年,公司管理层简单地采用了降价促销的策略。而长期降价的策略对经销商的打击是致命的。此后,公司历年财报中,预收款螺旋式下降,应收款快速攀升。市场疲软导致经销商回款乏力,为2017年公司业绩暴雷埋下了隐患。

在A股上市的奶粉企业中,贝因美是最特别的一个。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均以液态乳为主,兼营奶粉。因此当奶粉业务受到冲击的时候,核心液态乳业务影响不大。但贝因美上市之初就押注奶粉和米粉业务,公司募资的用途也是扩展奶粉和米粉生产线。虽然中途将6000吨米粉生产线压缩至3000吨,相应资金投入到儿童液态奶生产线,但仍未卡准市场的需要。

2017年,公司的经销商体系全面崩盘,出现5.34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其中以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为主。

此时再谈转型,为时已晚。

注册制下孕育的机会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境内和境外生产的配方奶粉品类必须经过中国政府的注册,才能流入中国市场进行销售。

对于早早通过注册的贝因美来说,这本应是一个极佳的机会。公司凭借6家工厂获得51个配方注册名额,其中包含5个特殊医学配方,成功完成了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包揽了国家婴幼0001-0009号配方编号。

这也从侧面显示了公司在奶粉领域的技术实力,但技术实力并没有顺利转化为营收。公司近年来疲于应对当初盲目扩张的恶果,于是,在未来形势看好的情况下,公司仍在为决策失误的代价买单。

为了应对已经到来的奶粉行业的市场格局变化,公司在半年报里提出了新的发展规划:其中最核心的思路是深耕三四线城市和加强客户渠道合作。

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投资成立了六家子公司,分别是安达贝佳满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安达市贝佳满食品销售有限公司、黑龙江益得莱乳业科技有限公司、贝因美(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贝铂仕(上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和贝铂仕营销管理(杭州)有限公司。前三家子公司均为利用黑龙江安达市的闲置资产成立,主要目的是通过已经投入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优势实现新的增长点;后三家子公司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业务布局,提高公司在婴幼儿食品领域的市场地位。

可见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公司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

对比近年来的财报情况,不难发现,公司的发展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盲目扩张带来的恶果仍未清理完毕,公司正在剥离不良资产,专注主业;另一方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濒临退市警告的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成长机会,公司又不得不尝试多元化转型,来扩大业绩。

这或许就是在公司变更经营范围的时候,董事会出现了不同意见的原因。

从半年报数据看,公司账面有8.9亿元的货币资金,但资产负债率超过60%,长短期借款超过15亿元,半年利息支出超过3000万元,存在着一定的偿债风险。

收缩规模,专注主业经营,在新的注册制下,公司或许还有盈利的希望。而转型扩大经营范围,从事公司并不擅长的业务,公司的资金很难经得起折腾,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赌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