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陷阱

最早是西藏,后来是丽江,现在是重庆苏杭,最早是新马泰,后来是日韩,现在是去冰岛看极光。

作者/来源:张江名媛  

黄金周在家宅了四五天,今天想炖点鸡汤,缺根葱,就去家旁边的一个小菜摊,结果,两分钟的路走了一刻钟,路上都是车,都是人,乱成一锅粥。

地铁口的喇叭不断循环播放:xx博物馆今天的预约已经全满,请不要擅自前往,想去的游客请提前在网上预约。

买完葱赶紧溜回家,黄金周就是害怕人多才没出去,万万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挤成这样。也难怪,谁让我住在一个所谓的网红城市呢?!

那个博物馆是每个来这座城市旅游的人必去打卡的地方。但是其实这个城市最最好玩的地儿多了去了,有数不清的私家园林,有相当不错的独立书店,有很棒的菜市场,可是都无人问津。

旅游本来是要冒险,去放松,去探寻某种未知,但是在今天却变成疯狂打卡,变成千篇一律,变成一种负担。

其实不光在境内,在境外也一样。

前一阵去宝岛呆了半个把月,每天晚上到酒店都累成狗,我在想我究竟特么是来旅游的还是来受虐的。我还一个景点都没去就累成这样,要是变成那种景点游不知道会累成啥样。

我大概说下我每天的行程你们就知道累的点在哪了。每天至少吃八顿,去两个咖啡馆,两个书店,晚上去一个酒吧,临睡前还要去夜市再狂吃一顿,回到酒店根本睡不着,因为太撑。。。

我本来计划是来放松的,可为毛到了之后会这么赶呢?我想了想,主要还是太爱贪便宜。宝岛物价简直亲民的感人,在我们这喝一杯手冲的价格,在人家那至少能喝三杯,而且环境服务口感还一级棒。

有时候想在某间咖啡馆发呆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但又觉得这样会吃亏,来都来了,还不如多去几家,拍个照,发个九宫格,让祖国同胞也见见世面。

这就不是贪便宜的心理作祟了,而是虚荣心作祟了。

回到问题的根本,我们为什么要出去旅游?

是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是搬砖搬的太苦逼我想去放个空?还是为了朋友圈摄影大赛不能输?

这些年虽然去过不少地方,但回头想想,我去了那个城市那个国家,我就真的对他们了解了吗?我本来出去是为了逃离当下但为什么每次回来反而更失落呢?花了那么多钱参加朋友圈大赛最后赢了又能怎样?

哥伦布航海是为了发现了新大陆,利玛窦到中国是为了传播西方文明,徐霞客游历大江大河是为了记录中国。而我们呢,出去玩只是因为大家都说那里好玩,所以我也必须去打个卡。

最早是西藏,后来是丽江,现在是重庆苏杭,最早是新马泰,后来是日韩,现在是去冰岛看极光。哪里火就去哪,哪里在朋友圈有面儿就去哪,而不是你真的喜欢那个地方。

可是再仔细想想,我们的盲从又是怎样造成的呢?除了自身的无知和群体性无意识,跟信息的垄断和误导是不是也有关?

这次去台南一个酒吧,老板问我为什么想来宝岛,我说宝岛的服务真好,老板笑了笑说,你知道为什么吗?我说可能是你们的温良恭俭让传统没丢吧,他说,你错了,那是因为现在的消费者都得罪不起,你稍微服务怠慢了点,就给你谷歌一星好评。

我说这些评论不能刷吗?他瞪大眼睛问我,怎么刷?我说我们那好像没有不刷的。

其实我只要出去玩,尤其是到境外,谷歌是我唯一信得过的评分系统,基本上,按照上边的指南去找,一般都不会出错。但是不管是国内的大众点评小红书飞猪携程马蜂窝,还是国外的猫途鹰yelp,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你看了半天,根本不知道这个点评是游客发自内心写的,还是花钱买来的。

你想想,这些软件一方面要靠这些餐厅酒店旅游景点赚钱,一方面又说人家坏话,你觉得可能吗?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它就算标榜自己很公正你也不敢信啊。

记得有一回在暹粒,找了一家在大众点评和猫途鹰上好评都很高的餐厅,去了一看,里里外外都是游客,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终于吃上了,但也就中国大排档的水平。

还有一回在平遥,找了家携程上五星好评的酒店,去了一看,就是一个简易的炕,但我就算想给他差评也不敢啊,毕竟人家知道我的身份证和家庭住址啊,万一杀。过来咋整?又不是没发生过这种事。

后来听朋友说,这些点评都是可以刷可以买的,有一整套上下游产业链。所以你发现没有,表面上好像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但实际上你的信息筛选成本反而大大增加了,因为你获得的大部分都是未经过滤的碎片化信息,而且其中充斥着大量软文游记和付费的评论,让你反而变得比以前更难辨真伪。

可是你没得选。我可能因为踩过的坑比较多,所以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被这些旅游预定平台这些信息平台带着走,现在夸张到什么程度,有时候一条短视频就可以带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

比如恩施。去年我们去恩施玩,特想去抖音里传的很广的那个碧蓝碧蓝的河,导游说还是算了,进去的路挺危险的。后来去了其他几个景点,发现也就凑活,根本没宣传里宣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听当地人说,恩施大峡谷本来当地都没人去,先是被一个老外发现,在海外先出名了,政府发现这是个商机,就圈出一块地开始收门票,可旅游配套建设的速度完全跟上它火的速度。

就像很多人去了越南一个叫芽庄的地方,发现卧槽,不就是一个小渔村吗?可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宣传里,明明是东方马尔代夫啊。前一阵看报道说,芽庄岘港这样的地方完全是中国的旅行业者炒作出来的一个外国度假地,去的游客90%都是中国人。

造一个新景点如此轻松,毁掉一个景点也易如反掌。前段时间我看朋友圈很多人都在转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大家以后千万别再去泰国了,那里治安很乱吸毒泛滥blabla,卧槽,可是前几年新闻里不是还说泰国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吗?

其实不要说这些那些被炒作出来的景点,就算那些所谓的全球知名景点你要真去了一看,会发现也可能是照。。。骗。。。

你以为泰姬陵是人间天堂,去了之后发现旁边都被贫民窟包围。你以为希腊那个圣托里尼岛是梦幻之岛,其实是一个希腊版的丽江。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秀他们的旅游照骗的时候,我就有点想笑。我自己也经历过好几次。

有一次去京都的琉璃光院看枫叶,大老远地跑过去了,乖乖,两层小楼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举着长枪短炮的游客,我蹲下来趴在榻榻米上,像个游击队员一样虎视眈眈瞅着前方,一看到有人往后挪动,立马往前移动抢占最佳拍摄角度。

这还不算啥,更可怕的是玩到半路还把你拉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购物。现在的团队游基本上都难逃这样的命运,即便在日本这样的发达社会都难免。

上次看到日本有家媒体报道说,日本有些免税店只针对中国团队游客开放,东西都是市场价的好几倍。买回来一看,还是madeinchina。有人开玩笑说,在国内买的纪念品都是madein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国外买的都是madeinchina。

如果吃点闷亏能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也就算了,也算做了点善事,但其实绝大部分的钱都被大财团给赚走了,大财团吃肉,老百姓顶多喝点汤,更严重的是当地生态还被破坏得一塌糊涂。

巴厘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个名叫RichardHorner的英国潜水爱好者在巴厘岛定居了将近十年,他发现这些年巴厘岛的海洋环境一年不如一年,简直就是一个海洋垃圾场。

他在潜水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被塑料袋缠住的鱼,甚至有一次亲眼看到魔鬼鱼奋力地把塑料制品往外吐却吐不出来。魔鬼鱼是一种只有在巴厘岛才有的鱼类,最长的可达8米。

但是旅游财团不可能告诉你这些,他们只会告诉你这是一个离天堂最近的乐园。在巴厘岛这样的地方,稍微像样的私人海滩都被全球那几家知名五星级酒店集团瓜分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离那不远的地方就是当地农民住的简易木板房。

我发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某个地方一旦变成度假胜地之后就会陷入这种窘境。泰国、越南、柬埔寨都是如此。

几年前苏梅岛还不像现在这么火,我从住的五星级酒店出来,就像从欧洲闯进了非洲,通往大马路的小路泥泞不堪,路边满是动物腐烂的味道,傍晚在一个野海滩,遇到几个渔民的小孩,衣衫褴褛。

那一刻我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感。我住在一晚上好几千的五星级别墅里,而这些孩子每天的生活费可能只有一两美金,他们穷其一生估计都不可能过上我们正在过的生活。

有时跟身边朋友聊起这些,他们觉得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国家的人太笨太懒了。说这些话的不是那种不怎么出国的,而是去过不少国家,发达的欠发达的都见识过的。

所以你们发现没有,我们老以为旅游能帮我们开拓眼界,帮我们拉近跟别国人民的距离,当有一天别人遇到困难或者两边有些什么不愉快的时候,我们能将心比心更多地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一下。

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有的人就算去了月球,他如果以前是个井底之蛙,去过之后依然是个井底之蛙。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自助餐厅抢虾古迹上刻字酒店里偷马桶盖这些就不说了,有的都在那留学了都在那定居了,人家的优点没学会也就算了,还反过来倒打一耙,说人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前一阵有个叫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公号被纽约客给周扒皮了,据说这个号在美国有百万中国留学生粉丝,可是一看内容,卧槽,通篇全都是煽动性情绪化的语言,乍一看还以为是我们小时候在火车站看到的那种地摊文学。

纽约客,一个将近百年的精英杂志为了一个中国的地摊文学写了好几个版,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个“北留”非但一点悔意都没有,还说人纽约客是故意栽赃。。。。所以我老觉得我们被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是天底下最大的谎言。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万里路那个路走的不对。

你去的每个景点外边都套着一个叫做岁月静好的壳,都是经过精心布置和安排的,你根本不可能从里头看到人间烟火看到这个国家最最真实的面貌。

我自己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大家都知道,我很喜欢去宝岛和日本,前几次去的时候都觉得哪哪都好,街道很干净人很有礼貌,上次写了篇《从苏北到台北有多远》,还被我宝岛的朋友吐槽,说你太不了解宝岛的年轻人了,现在大家想的根本不是长江黄河,而是富士山和鸭川。

我后来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因为我去的地方都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比如跟民国有关的跟历史人物有关的,但是几乎不怎么接触本地的年轻人,也不怎么去本地的咖啡馆和酒吧,更别说菜市场了。

这次去宝岛特地去了很多人间烟火的地方,才发现,卧槽,原来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一个德性,到了网红咖啡馆,大家也是拍照一小时喝咖啡三分钟的那种。

记得很多年前出国一定要买一本叫做lonelyplanet的书,那时候互联网还不像今天这么普及,LP几乎成了旅行者的圣经,后来互联网一起来,LP就迅速变成一个老古董被雪藏了起来。

这几年,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出国之前又开始翻LP了。这种回归实际上也是一种旅游价值的回归,一种对旅游消费主义的反叛。不跟团只自由行是一种反叛,不住酒店只做沙发客是一种反叛,不坐飞机只骑车是一种反叛。

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城市文明,哪一次大的进步不是在这种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中完成的?虽然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把世界变成平的,可是也把世界推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淖,旅游业无疑最首当其冲。

飞机越造越大,酒店一个比一个奢华,景点一个比一个刺激,餐厅都向米其林看齐,免税店建的比皇宫还美,私人订制一个比一个牛逼,互联网让一切触手可及,只要一个按钮,从行程预定到出关回家全部搞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旅行却越来越索然无味。

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去上海看看外滩就好了,到了上海又在想有一天我要是能在欧洲的草坪上裸晒就好了,到了欧洲又在想我要是有一天能去战地穿越下就好了,到了战地又在想我要是能有钱把这个国家的小孩弄到中国这些更和平的地方就好了。

那天去看《徒手攀岩》,整个手心一直在出汗,一方面是因为紧张,一方面也是在自责在反思。人家旅行是为了挑战极限,我却是为了享受为了不让自己被抛弃在旅游鄙视链的最底层。

但是有多少人可以踏出这一步?那天是周末,电影院基本上被我包场了,很多人连看一部不一样的电影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来一趟不一样的旅行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