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假期效应

对于从业人员来说,2010年的国庆假期跟2019年的一样,只要请1天假,前后加起来就有10天的假期。那年的假期前夕,办公室里的氛围充满了对假期的期待,基金经理们在考虑该持币过节还是持股过节而纠结。

作者:肖志刚

来源:雪球

对于从业人员来说,2010年的国庆假期跟2019年的一样,只要请1天假,前后加起来就有10天的假期。那年的假期前夕,办公室里的氛围充满了对假期的期待,基金经理们在考虑该持币过节还是持股过节而纠结。

于是我做了一个统计,从1999年的第一次黄金周到2010年的十来年间,所有假期复牌后的A股涨跌幅,与假期前后行情的相关性。发现每次牛市里面的假期,节后复牌必补涨,而且假期越长,复牌涨幅越大,熊市反之亦然。我把这个研究成果发给了基金经理们,他们看到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现在是牛市还是熊市呢?”,我很机智地回答“节后复牌就知道了,如果大涨说明是牛市,大跌那就说明是熊市”。

虽然这是个玩笑话,但我一直记得有这么一个规律存在,这些年也继续观察着每次假期的复牌情况。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国庆回来第一天暴跌,结果跌到元旦;春节回来第一天大涨,涨到清明节,清明节复牌第一天小跌,一直跌到五一,五一复牌第一天继续跌,于是跌到端午;中秋复牌第一天跌的,眼看着跌到了国庆。如果回看2015年股灾前后的两年时间里,市场趋势明显,这个规律也更为明显。虽然每次复牌的涨跌,大家都能找到当时的一些所谓的利好利空去解释,但这么多次的应验,也许是有某些原因。

这得从资产管理理论中的市场有效理论说起,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市场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是强有效还是弱有效。从大家的直观感受来说,有效市场就是有利好会涨,有利空会跌,如果出利好了不涨,出利空了不跌,大家就会觉得这市场是无效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用一个更通俗易懂的说法,可以把一波上涨趋势的牛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映过去的利好,即常见的价值回归,第二阶段是反映当下利好,第三阶段是透支未来利好,这就是泡沫了。牛市第三阶段的利空,则攒到熊市第一阶段反映,因此,一轮下跌趋势的熊市也同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8年下半年的行情就是典型的熊市第三阶段,其实这个时候市场攒了不少利好,但都等到2019年1季度释放。所以我一直说2019年上半年的上涨是牛市第一阶段,就是按照市场有效性的标准来说的。

按照这个模型,市场只有在牛市第二阶段、熊市第二阶段是有效的,另外四个阶段市场是无效的,对于当时发生的利好或利空,市场是选择性反映,要不只反映利好,要不只反映利空,区别在于是反映过去利空还是未来利空,如果是过去利空,这是熊市第一阶段,如果是未来利空,这是熊市第三阶段。按照这个分法也就简单了,市场在1/3的时间里是有效的,在2/3时间里是无效的。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不光要弄清楚有哪些利好利空的信息,更要弄明白当下的市场是在单边反映哪一种信息。一般来说,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可以说得上是可爱,比如在牛市里,投资者眼里的信息只有两种,利好和非利好,体现在股价上也只有涨和不涨两种结果,熊市里投资者眼里只有利空和非利空,结果也就只有跌和不跌两个结局。

对于牛市里的假期,虽然A股休市,但国际国内总会发生点事情的,投资者这时正处于单向把假期信息解读为利好的心态。等到假期一复牌,投资者把假期攒的那么多“主观利好”,集中释放出来,因此牛市里的第一天,多数是涨的,而且假期越长涨幅越大,毕竟时间久攒的信息也多嘛。这种上涨,与其说是反映这些“主观利好”中的利好两字,不如说是反映了“主观利好”中的主观两字。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可以拿节后第一天的涨跌,来观察甚至预测市场,因为投资者可以把这一天的涨跌当作温度计来看,可以看出市场的主观倾向,是主观上反映利好还是主观上反映利空,是主观反映过去还是主观反映未来。

其实应用这个有效理论,不光可以解释节假日效应,还可以解释其他日历效应,比如2019年春节后的上涨,几乎每个周一都是涨的,基本上周一涨幅跟周涨幅差不多,也就是说剩下四天就是波动,因此我之前说过“周一涨,一周涨“。以前经常有投资者问我定投该选周几,后来我就琢磨加观察,结论是牛市里应该后半周定投,熊市里应该前半周定投,大概率不错,如果分不清是牛市还是熊市,那就只好周三定投,可能更稳妥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