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双屏手机:恭喜微软再次发明不存在的需求!

在消费电子市场,乃至任何2C市场当中,“用户体验”“生态系统”“经济性”的意义,都大于或至少等于“技术水平”。严格的说,就算在2B市场,你也不可能单纯依靠“技术领先”去赢得任何东西。

作者:裴培

来源: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 

差不多十二年前,本怪盗团团长当过一段时间的街头小混混(字面意思),白天招惹各路师姐师妹,晚上去一家名为D-22的酒吧喝霸王酒。D-22曾经是北京最好的实验音乐酒吧,现在早就没了;关于它名字的来历,有过一个非常下流的段子,在此就不复述了,防和谐。

D-22的老板、酒保、DJ(全是歪果仁)跟本团长都很熟——当时,本团长还不是团长,还是小混混,整天琢磨着怎么免掉一杯35元的芝华士,或者一杯20元的螺丝起子。跟我关系最好的是酒保,一个光头的纽约人,中文说的倍溜。他对我非常敬爱,因为我经常带不同的师姐师妹去喝霸王酒,巅峰期每周带三个不重样……咳咳,好像跑题了。无论如何,本怪盗团团长从来不是死肥宅,过去、现在都很受学霸妹子欢迎的好嘛?

没错,我说的就是牧濑红莉栖这样的学霸妹子

整整十二年前的半夜,本怪盗团团长在D-22遇见几个来中国出差的歪果仁半导体工程师,好像是英特尔的,也可能是英伟达,反正都姓英。当时,我的iPod Nano莫名其妙的坏了,想买个新的,正好微软推出了新款Zune,据说与Windows系统无缝兼容,我就动心了。我跟那几个歪果仁工程师聊到“要不要买Zune”的话题,对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

“如果那玩意是微软推出的,那肯定会沦为一个笑话。

(If it is from Microsoft, it is gonna be a piece of joke.)

我费解地追问“为什么”。对方耸耸肩:“微软从来不在乎用户体验,尤其是在硬件上。他们从来不是一家消费电子公司。他们甚至不是一家正经的2C公司。年轻人,千万别买Zune!

从那以后,我买过一部iPod、四部iPad、两部iPhone,但是从来没买过微软出品的任何消费电子产品。我的笔记本电脑确实搭载Windows系统,但都是索尼、惠普或联想生产的。就算在Surface Pro推出、全网一片夸奖之声时,我也丝毫没有买的欲望,只是给自己的iPad配了一个实体键盘(而且并不经常使用)。

现在,微软一口气推出了两个双屏产品:搭载Windows系统的Surface Neo,以及搭载安卓系统的Surface Duo。全网又是一片夸奖之声,我的微信朋友圈、“看一看”时间线都被刷屏了。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忍不住对几个朋友吐槽:“只有我一个人觉得Surface Neo/Duo是垃圾吗?”令我颇为惊讶且感动的是,这几位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本来就是垃圾啊。”

如果是牧濑红莉栖,她会更尖刻地回答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微软为什么会觉得“双屏折叠”的需求很重要?值得发两款旗舰产品来满足?无数的手机厂商早就推过折叠屏手机了,其中包括曾经被猛吹一通的Yoga——那个墨水屏确实有点惊艳。问题在于,主流消费者真的需要双屏吗?有人不厌其烦地列出了折叠双屏的应用场景,诸如一边看邮件、一边开PPT,一边阅读、一边书写,等等。恕我直言……这些都是伪需求。

本怪盗团的研究范围并不包括硬件设备,但是包括游戏主机。所以,本怪盗团对过去四十年发售过的每一款主流游戏硬件了如指掌。坦白说,不是我针对谁——微软等智能移动设备厂商的奇思妙想,与游戏主机厂商相比,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在技术条件极端简陋、工业标准尚不统一的年代,游戏主机厂商(雅达利、任天堂、世嘉、飞利浦、NEC、3DO、索尼、微软、诺基亚、苹果,等等等等)尝试过无数种奇怪的硬件造型,绝大部分都被消费者扔回去了——其中就包括双屏。

没错,游戏主机厂商早就注意到“双屏”的潜在优势了——用一个屏幕显示画面、另一个屏幕输入动作,或者两个屏幕显示不同的画面,听起来都很美。但是,绝大部分尝试双屏的主机都死透了,只有极少数例外——任天堂DS/3DS。它们是历史上卖的最好的掌机,拯救了任天堂。我相信,微软在研发Surface Neo/Duo的时候,肯定深入参考了任天堂DS/3DS。本怪盗团团长有一部3DS,还是《精灵宝可梦:日/月》的定制机,对它的双屏幕、裸眼3D功能颇有好感。然而,怎么说呢——它不能算是成功的硬件设备。

任天堂DS/3DS真的是成功的硬件方案吗?

让我直说吧——任天堂DS/3DS成功,有一大半靠的是第一方/第二方独占内容。如果没有《精灵宝可梦》《马里奥赛车》《任天狗》《脑锻炼》《火焰纹章》,DS/3DS的“双屏”只能成为一个笑话。直至今日,绝大部分第三方仍然不会高效率地使用“第二屏”。任天堂发明了一种非主流的功能,又用强大的第一方/第二方内容将这种功能发挥到极致。或许,同样的内容在通用平台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战果?或许,双屏需求本身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无法假设历史。

不可否认的是,任天堂在下一代主机Wii U当中故伎重演,玩起了更彻底的双屏:电视屏幕显示主要游戏内容,GamePad(手柄)屏幕负责输入和次要游戏内容。结果十分悲惨,玩家就是不买账,Wii U成为了历史上最短命的游戏主机。在任天堂的最新一代主机Switch当中,“双屏”设定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机/掌机二合一”概念,以及可拆卸手柄。玩家真的不需要同时看两个屏幕,也不需要把手柄变成次要屏幕。那么,“生产力用户”(商务用户)就需要吗?

至少我不太需要。我用一部Windows笔记本、一部iPad(带键盘)、一部iPhone和一部Kindle。我的轻薄本大约只有1.2公斤重,可以轻易塞进公文包或双肩包;我的iPad更轻,不过我不太常用它工作。在出差时,我经常为了“带哪个设备、不带哪个设备”而烦恼,但是,把所有设备都带上也不算太重。我甚至可以在旅行包的空隙放下一部任天堂Switch,它能够满足我的不少娱乐需求。

如果把其中一部设备——无论是笔记本、平板还是手机,换成双屏呢?会让我少带一部设备?会让我工作效率更高?会让我娱乐起来更爽?嗯,好像是吧,但都不是原则性问题。在消费电子领域,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多半就是伪命题。

牧濑红莉栖肯定会赞成我的上述说法

容我复述一下游戏主机行业,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二大的消费电子细分行业(第一大的是智能手机),留下的一些人生经验吧:

1.成本与售价非常重要,100美元的成本足以造成生与死的鸿沟;无论你的功能有多大的优势,如果售价过于没有吸引力,那么也注定扑街。(看看微软Surface Note的芯片是什么成本吧。

2.千万不要开发“非标准化”“可选”的功能,因为软件厂商无法适配这些功能,它们会迅速沦为鸡肋。(有几个软件厂商会认真适配双屏功能?

3.如果你推出了强大的新功能,最好用强大的第一方软件去适配这些功能,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些功能有多强大,这样第三方软件商才会跟上。(微软的第一方软件足够强吗?Office算一个吧。

写到这里,我已经知道很多人要如何抬杠了——他们要拿早年的iPhone跟我抬杠。iPhone的价格一直没有任何优势,经常推出新功能、可选功能。然而,我必须严肃地指出:iPhone是智能手机行业真正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开风气之先,拥有巨大的行动自由;严格的说,在2015年以前,苹果没有必要考虑“智能手机行业”如何,因为它自己就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创新源泉和供应链出发点。2016年以来,随着安卓手机产业链的日益发达,苹果逐渐丧失了这种自由权。微软有过这种自由权吗?嗯,如果当初的Windows Phone没有搞砸,或许会有吧……

牧濑红莉栖和凤凰院凶真肯定比我更擅长吐槽吧

在智能移动设备领域,微软具备一种“把事情搞砸”的神奇天赋,别人就算想学也学不会。从Windows Mobile到Windows Phone,这条路就是第三方开发者的“血泪之路”。我有个朋友,2015年买了一部诺基亚生产的Windows Phone,一直用到今年。前几天,我问他:“感想如何?”他说:“感觉很好,玩不了《王者荣耀》,刷不了抖音,连支付宝都用不了,正好安心工作。”请注意,他指的不是用Windows Phone工作,那玩意跟个板砖没多大区别;他指的是由于Windows Phone实在太没用,他就可以认真用自己的苹果MacBook Air工作了。听说,最近一段时间发了奖金,他换了一部iPhone XR,我还没来得及求证。

差不多三个月前,本怪盗团团长去见一个投资人,讨论互联网行业未来几个季度的投资机会。一开始,我们聊的很好。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机缘巧合,本团长随口说:

“如果我们放眼过去几十年,全球TMT行业的走势,就应该承认:技术从来不是任何行业、任何公司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即便是现在大热的云计算、5G、AI技术,最终的市场走向也不是单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我可以举出好几个与技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因素:用户体验;开发者生态系统;兼容性;经济性/性价比;文化环境;等等。”

我以为这应该是常识。令我震惊的是,对方非常愤慨,几乎是把我按在桌子上教训了一顿:“你竟然说技术不重要!用户体验、生态系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哪能跟技术相提并论?云计算、5G、AI、大数据,都是技术驱动的!技术,唯有技术,是决定大公司兴亡、大国崛起的最重要因素。说白了,你就是个不懂科学、不信科学的人……”

从这件事情,我得到了很多启发。我可以理解,为何在Surface Neo/Duo发布之后,我的朋友圈/看一看、微博、知乎上面,有那么多歌功颂德之词了。很多人认为,Surface Neo只要能运行Windows下的exe文件,就一定成功;微软的威势足以唤起无数第三方开发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适配双屏折叠功能。哎,如果这就是事实,那么今天肯定也不会有微软了——强大的、历史悠久的、在技术上无懈可击的IBM将统治世界。为什么总有人抱着“技术决定论”呢?真正搞技术的人可不会说大话。我认识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甚至达到CTO的级别,他们都虚心地赞同:技术是为用户需求服务的,没有生态系统就没有技术,没有商业公司能够垄断什么“划时代的技术”,而且技术脱离周边环境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作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牧濑红莉栖肯定赞成我的上述观点

我本来还想再写下去,但是夜已深了,我还想在睡前看完《命运石之门》剧场版,尤其是牧濑红莉栖与凤凰院凶真的恩爱秀。那么,请允许本怪盗团团长就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一下简短的陈词:

1.在消费电子市场,乃至任何2C市场当中,“用户体验”“生态系统”“经济性”的意义,都大于或至少等于“技术水平”。严格的说,就算在2B市场,你也不可能单纯依靠“技术领先”去赢得任何东西。

2.技术人员往往容易高估用户的水平(低估其愚蠢程度),做出一些非常反人性的设计,最后毁掉自己的产品——你只要回想一下被“Windows自动更新”所支配的恐怖就够了。

3.如果一款消费电子产品让你觉得“哇,真酷炫”或者“这是什么黑科技”,那么它多半要失败。在大众市场,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黑科技”。就算是初代iPhone,发布会也没那么惊艳。

4.只有极少数人能“发现隐藏的需求”,也就是比用户还懂需求。绝大部分人只能追随、满足现有的需求。遗憾的是,大部分开发者都过于高估自己,以为能像乔布斯或岩田聪一样,让用户“口嫌体直”。

5.乔布斯和岩田聪都因为绝症而英年早逝了,由此可见,“发现用户的隐藏需求”约等于“泄露天机”,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话说回来,我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预言是错误的。我希望人类的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不停的超过预期。如果Surface Neo/Duo能够取得成功,我将会非常高兴。毕竟,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的——谁知道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