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披露招股书:冯大刚持股超刘成城,上半年增值服务营收1亿

“要让一部分人看见未来”的36氪现在已经让自己的高管看见了未来。

作者:王玥

来源首席科创官

近日,36氪媒体业务所在的36氪控股公司(36Kr Holdings Inc.)(以下简称“36氪”)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1亿美元。

以创投内容服务起家的36氪自成立之初便宣称要“让一部分人看见未来”,此后随着其触角在孵化器、投融资等领域的不断蔓延,这位“创业导师”的盘子也越来越大。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36氪很多重要财务数据也一一揭开了面纱。在过去一个完整的财年,36氪的营收达到2.99亿元,净利润为4051.8万元;而在今年上半年,IPO冲刺阶段的36氪却出现了近5000万元的大额亏损。

除了经营数据被首次公之于众以外,首席科创官(微信公号:sxkcg666)还注意到了一些颇有意思的情况。例如,36氪媒体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一般媒体的广告收入,而是企业增值服务;年轻有为的创始人已不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6.2%;相比之下,后进入的高管或许反而能凭借着最大的持股比例“先看到”未来……

增收不增利,企业增值服务为主要收入

作为科技媒体领域的佼佼者,36氪的盈利模式颇受市场的关注。首席科创官(微信公号:sxkcg666)发现,36氪似乎正在逐渐脱离以广告为收入主要来源的盈利模式,转向靠企业增值业务造血。

招股书显示,36氪2017年和2018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05亿元和2.99亿元,同比增长148.2%;净利润分别为792万元和4051万元,暴涨411.4%。

2019年的前六个月,36氪的营收虽然较2018年同期仍然增长了178.9%,达到了2.019亿元,但净亏损却从2018年同期的831万元增至4550万元。

这其中,企业增值服务营收增长十分迅猛。

2018年,36氪2.991亿元的总营收中,在线广告服务营收1.738亿元,为第一大业务;企业增值服务营收1.002亿元;订阅服务营收2510万元。

而在2019年上半年,36氪线上广告的收入仅为7947.7万元,企业增值服务则达到了1.01亿元,不仅是去年同期的6倍,还超过线上广告费用,成为营收的主要来源。

实际上,36氪虽然通过内容起家,但想打破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做大做强“增值服务”的想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

早前,36氪媒体业务的总裁冯大刚就曾表示,传统传媒的商业模式只是面向读者提供信息,传媒和读者间关联不紧密,提供的服务过于浅层。而“理想”的新模式是要从服务读者变为服务用户,从仅仅提供信息的浅层关系,到提供更深度的服务。

创始人位居股东榜第7位,

持股比例仅为6.2%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36氪媒体业务方面目前的持股情况也令人颇感意外——创始人刘成城仅持股6.2%;相反,后加入的冯大刚才是第一大股东。

成立9年,36氪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股东名单不乏蚂蚁金服、IDG资本 、经纬创投、华泰瑞麟等明星投资机构。

今年9月份,也就是IPO之前,36氪发行了3999万股的D股优先股,获得了Lotus Walk Inc,Nikkei Inc,Krystal Imagine Investments Limited,Red Better Limited和Homshin Innovations Ltd四家公司规模2400万美元的融资。

同时,36氪还与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非束性条款购买价值500万美元的股份,与中国移动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签订非约束条款购买价值1400万美元的股份。

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前,36氪的董事和高管合计持有公司234,324,181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24.9%。

其中,冯大刚持有164,445,601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17.5%,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刘成城持有58,749,000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6.2%。

其他股东方面,蚂蚁金服通过全资子公司API持股占比16.1%,成为36氪的第二大股东;此外,第三、四、五大股东分别是Tembusu Limited、国宏嘉信、北京九合云起投资,持股占比分别为10.8%、7.6%、6.9%。

如此以来,仅就此次上市的媒体业务板块来说,创始人刘成城的持股比例不仅低于后引入的高管冯大刚,甚至已经排到了第7位。

冯大刚的加盟与36氪的裂变

刘成城创办36氪的故事在创投圈同样极具话题性。

2010年,还在北邮上大四的刘成城创造了36氪;如今随着36氪的IPO, 30出头的刘成城也将踏入最年轻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行列。

2011年,从北邮毕业后的刘成城进入中科院读研,同年将36氪正式注册成为公司。

据官方介绍,从创立初期至2017年,国内90%早期项目的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平台上完成;通过36氪的报道,有54%的项目最终获机构投资。随着平台品牌效应越来越大,36氪也成为了早期创业者决定创业项目和国内投资人发掘融资项目的重要参考渠道。

36氪在完成了最初媒体平台的建设后,随之亦开始从创业项目的见证者向孵化者转型。

2014年,36氪推出氪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融资、办公场地、法务税务咨询公司对接等服务。2016年,36氪推出融资服务平台36氪创投助手,后来,该创投助手升级为鲸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36氪逐步将业务拆分成了36氪传媒、氪空间、鲸准三大子公司。

同年7月,36氪通过内部邮件宣布,将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创业媒体业务分拆出来,独立运营,由冯大刚出任媒体公司总裁。

至此,36氪由最初一个简单的网站逐步发展成拥有三大核心业务的集团公司——新商业媒体业务36氪传媒、联合办公室空间业务氪空间及一级市场金融数据提供商鲸准,而36氪也不再是最初那个单纯的新商业媒体。

说起冯大刚,2007年,他曾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参与了《第一财经周刊》的创办。

此后五年,其又以助理总编辑、市场部总经理的身份,见证了这本被誉为“公司新闻第一刊”的杂志的快速成长以及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2012年,冯大刚暂别媒体行业,进入了经纬创投。在之后近五年的时间内,他主导和参与了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及交易平台领域的多个重要投资,并在超过10家被投公司出任董事。

加入36氪以前,冯大刚已经积累了10年以上的媒体经验和近5年的创业投资经验。而他之所以选择重回媒体行业,据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36氪让其“重新发现了媒体的价值”。

冯大刚加入后,36氪组建了深度报道团队,推出深氪品牌,提升了旗下媒体业务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今天的36氪,已成长为一家集金融与数据于一身的科创综合服务集团。旗下的三大业务板块也逐渐形成“前中后”的商业闭环——作为前台的“媒体业务”负责沉淀新商业数据;中台的“鲸准”对接各方资源,推动数据变现;后台的“氪空间”则作为线下的共享办公空间,为创业公司提供服务。

其中36氪最核心、也是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媒体业务,就是此次上市的主体。

业界看来,业务边界几度扩张的36氪,未来很有可能对标估值近1000亿美元的彭博社。后者的核心业务包括了金融数据终端、即时沟通IM、商业新闻信息、资产交易平台等板块业务,36氪目前的商业数据生态及传媒服务与其相似程度很高。

不过,虽然媒体素有“无冕之王”的称号,但在资本市场上,天花板不高的商业模式并不受宠。但无论如何,“要让一部分人看见未来”的36氪现在已经让自己的高管看见了未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