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中年危机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

作者:君临团队

来源:君临

9月19日,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6)发布。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

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

纽约、伦敦、香港仍然位居前三,但评分较上一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伦敦和香港评分各下降14分和12分,与排名第一的纽约评分差距拉大。

上海和新加坡的评分差距由上期的2分缩小为本期的1分,上海与排名前四的金融中心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

深圳表现最亮眼,排名较上期提升5位,晋身第九名,并且评分达到739分,与排名第8的迪拜仅相差1分。

今年对深圳和上海而言,都是喜事临门的一年。

8月6日,上海临港被划入自贸区;8月18日,深圳被作为先行示范区。

特别是在深圳隔壁闹事的背景下,深圳的“先行示范区”“全球标杆城市”等定位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深圳成为中国未来的最佳代言人。

而前两天君临做上市公司中报梳理的时候统计了几组数据,也对深圳和上海多了一些思考。

先看一张图:

数据来源:Choice,君临研究院

2012年之前,上海的A股上市公司无论是总收入还是总净利润都占据明显优势,2012年之后深圳开始狂奔,上海则后劲不足。

2017年深圳总净利润超越上海,今年上半年更是甩开上海520亿。

再看一张图:

数据来源:Choice,君临研究院

上海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50%,国企占比38.7%,上海的国企占比高于全国的30%。

深圳则是民企占比70%,国企占比19.2%。

和深圳比,上海的老干部气质过于浓厚。

2018年深圳的平均年龄32岁,依旧是中国平均年龄最小的城市。

上海则廉颇老矣。

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就算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率27.5%,上海2018年的老龄化率23%,直追世界最顶尖水平。

要知道,2015年的时候,上海的这个比例还是19.2%,三年时间就提升了3.8个百分点。

上海的老年人比深圳的户籍人口都多。

上海一个长度不足150米的广场可以有6队广场舞大妈Battle。

深圳不可能这样。

年轻的深圳还在持续创造奇迹。

2018年,深圳GDP 24691亿,增速7.5%;上海GDP 32679亿,增速6.6%。

深圳用上海二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相当于上海四分之三的GDP。深圳还在缩小与上海的差距。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

2013年深圳的人均GDP已超越上海。

现在就连上海先搞的自贸区很多指标都被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超越。

很多迹象都表明,上海正在被深圳全面超越。

上海不行了吗?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想多了。

君临要告诉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1、共和国的脊梁

1923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来到上海,回国后写了一本书《魔都》。

这本书问世的80年后,一个中国学者翻译了过来,“魔都”成为上海的代名词。

这本书问世的80年前,大清和西方签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上海就此开埠。

当时的上海已是江南重镇,但英国人建立租界,才是上海真正辉煌的开始。

“览西人官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这是1880年康有为到香港、上海之后的感叹。

殖民统治丧权辱国,却也让上海获得了现代化的改造。

中西结合、海纳百川、十里洋场、万紫千红,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

中外名人聚集于此,各种思潮汇集于此。

1921年我党在上海诞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时间来到1949年5月,上海战役即将打响。

蒋中正要求国军抓住最后的机会死守半年。

国军修筑大量工事,而此时的我军却被陈毅和粟裕按在江苏丹阳天天背诵《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里面写着什么是红绿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甚至要求士兵不能留胡子,要体面。

解放上海是政治任务。

上海不仅是我党诞生地,更是中国最大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同时还是中国对外的窗口。保全上海对于建设新中国至关重要,对于让我党获得国际认可也至关重要。

战斗打响,我军没有使用重武器,即便如此,没几天国军司令汤恩伯就跑路台湾。

16天后上海解放,期间全市不断水、不断电,甚至邮政都不断。

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清晨当上海市民看到露宿街头的解放军,无不动容。

解放后的上海没有让党和人民失望。

那个年代的“上海造”代表了中国最高工业水准,也风靡中国每个角落。

最关键的是,上海每年为中央缴纳超高的财税,几乎每年上缴一个上海。

1980年10月3日的上海地方官煤《解放日报》卖到脱销。

当天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的文章。

文章罗列了上海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十项全国第一。

资料来源:上海社科院

可以说,上海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国。

但上海也有五个倒数第一。

资料来源:上海社科院

1979年中国人均GDP 184美元,同期上海高达1590美元,和韩国相当。

但上海90%的财政收入上缴国家,国家每年给上海的基建投资平均只占上海上缴的7.38%,所以上海城市建设非常差。

每两户上海人家就有一户住房困难。

弄堂是上海人温馨的回忆,也是逼仄甚至是带着屎尿味的回忆。那并不是一个文艺的地方。

“蜗居”这个词就是那个年代上海人形容自己的。

当时还有不少上海人每天饮用已经被污染了的苏州河的水,挤公交就如印度人挤火车一般。

上海掏空了自己,服务了全国。

当然国家也给上海调拨了大量资源,比如上海拥有数量最多的飞地。

A股有一家公司叫上海能源,他的实际办公地点在江苏沛县。

这是一家煤矿企业,现在隶属于中煤集团,曾经却属于上海。

远在苏北的煤矿为宝钢供应了大量优质低价的煤炭。

国家的支持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原因。

建国后有工业底子的地方太少,上海和东北是共和国的希望,他们都获得了资源扶持,但他们的贡献也都大于所得。

上海不仅上缴巨额财税,还长期支援全国各地,包括同为工业基地的东北。

上海的飞地也受益匪浅。

上海围绕上海能源建设了一个设施齐全的城镇,城市化水平远高当地。企业职工福利待遇按照上海国企标准,子女上学参加上海中高考。

有很多年上海能源所在的镇是苏北地区税收最高的镇之一。全国煤炭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上海能源依靠宝钢成为全国盈利情况最好的煤炭企业。

也因为和上海的这层关系,很多苏北小镇人民在上海房价没这么高的时候就已经在上海买房,子女也获得上海户口。

上海的每个飞地情况都类似。飞地为上海提供资源,上海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职工收入也更高,三赢。

2、上海精神与十年转型

进入80年代,上海危机骤降。

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做到了一个城市所能做到的一切,也到了强弩之末。

1979年3月,深圳市成立,第二年8月深圳市内横亘一道铁丝网,深圳特区成立。

整个广东开始狂奔。

耗尽财力又积累大量顽疾的上海老态龙钟。

改革开放后“上海造”成为老土,上海工业大幅衰退。

过去国家调拨资源,改革开放后上海丧失特权,缺乏资源也成为一座大山。

上海市领导一趟趟去资源和农业大省请求合作。

小平总说上海是中国的王牌,这张王牌却即将成为烂牌。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上海,和东北何其相似。

1982年,上海的经济增速只有全国一半,成为改革开放最失意的城市。

这不是没有原因。

小平一直强调要胆子大一点,自己却在上海问题上小心翼翼。

他后来说最后悔的就是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没把上海加进去。

因为上海要做为中国的后卫,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是前锋。

深圳们失败了,还有上海。上海失败了,国家靠谁?

就这样,上海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眼看“被时代抛弃”的上海主动求变。上海人展现了自己最可贵的优点-学以致用。

很多人说上海敢为天下先、极具创新精神。

他们都不懂上海。

上海的敢为天下先更多的是敢为中国先,而且上海绝非一个以自主创新见长的城市。

他的特点是愿意学习别人经验然后进行本地化以及标准化改造。

很多事情上海之所以敢为中国先也是因为上海知道那些东西已经得到过验证,不妨一试。

上海做过无数在国内看上去前卫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都适用于以上分析。

这种特点,上海和深圳第一大公司中国平安非常像。

很多地方政府都说要学习发达地区经验,但真学真用的是真少。

上海也给各地阐述了一个道理,大部分情况下没必要把创新挂在嘴边,而是好好学习。

0-1可遇不可求,先想办法把1做到10。

也因为上海人从善如流的性格,牛人在上海能获得比在其他地方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在上海也更有可能做成事。

1982年上海市政府开始组织大量调研,在研究很多国内外城市案例后得出结论,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革。

简而言之,技术救市。

1984年,上海又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简而言之,重振金融。

目标有了,还缺带路人。

1985年6月,一位扬州籍官员成为上海市长。

从1945年-1985年间,他有超过15年在上海度过,与前任上海市长是好友,他熟悉上海。

他还是深圳的拓荒人之一。

4个经济特区范围的划定都是他带队考察之后做的抉择,特区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很多也由他牵头制定。

他精通多国语言,有阅历,思维开阔,是小平理念最早的实践者。

他还是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如果不从政,他或许是个优秀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

他的政治生涯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技术领域,成为上海市长之前担任电子工业部部长。

这样一个人来主政上海,也是历史的安排。

他明白“上海人民商业才干有余,但智慧不足”,“过去靠国家调拨便宜原材料、吃皇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他决心让上海打一场翻身仗。

当时上海非常破败,交通极其不便。火车站是1907年时建造,虹桥机场规模很小,没有像样的港口和客运码头。

“首先要把上海的陆、海、空三张Face变得漂亮起来。”

一系列大型基建和旧房改造工程上马,破败老城终于有了欣欣向荣之态。

可钱从哪来?

这位市长同志是中国最早做对外贸易工作的人的之一。

上海市政府两年筹到30多亿美元外资,一半用于基建。

随后上海又有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发明”。

1987年11月29日,上海学习香港推出《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

这份文件成为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蓝本。

《暂行条例》已经暂行29年,中国还没有出现更好的文件。

文件规定不同用途的土地出让年限不同,成为国内最早的一部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条例。

巧的是,两天后的12月1日,深圳敲下了土地公开拍卖第一槌。

沪深两地几乎同时开启土地改革。

土地有偿转让细则的出现给外国人投资上海又开了口子。

科技工作者出身的市长对上海工业和科技进行了梳理,促进了工厂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他任期内,宝钢一期竣工、上海大众成立并国产化“一代神车”桑塔纳、与麦道合作生产大飞机、研制成功“长征三号”、研制成功秦山核电站设备。。。。。。

上海不再是一个以轻纺和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

难得的是,他在那个时候就非常重视集成电路。

1984年上海漕河泾科技园成立,喊出“加快中国微电子(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赶上全球第三次科技浪潮。”

漕河泾的项目正中市长下怀,他在政策上给予了大量支持,漕河也成为最早的国家级科技园之一,也成为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的科技园之一,现在和张江高科一起让上海制霸中国半导体产业。

日后这位上海市长成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他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不少细则就来自他在上海的实践。

但城市变革非一蹴而就,即便上海在新市长的带领下有了改观,工商业也逐渐向好,但积患多年、资金匮乏的上海还是财政收入连年下滑。

终于在1987年底召开的十三大上,上海向中央无奈诉苦。

从1980年到1987年,上海获得的资源急剧减少,却依然承担约12%的全国财政。

中央决定给上海减负,允许采用“大包干”财政体制。

广东从1980年采用这种制度,成为发展快速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0-1987年,广东累计上缴75.76亿,同期上海平均每年上缴137亿。

这8年间广东GDP从上海GDP的80%增长到155%。

即便是上海采用大包干了,每年上缴的比例也超过60%,远超广东,不过总算喘了口气。

紧接着已经兼任市委书记的扬州籍市长又带队到广东8个县市考察,回来后组织了一场为期6天的万人大会。

广东的敢想敢干触动了上海。

不过上海改革开放最大的动作两年后才到来。

3、金融先行与浦东大开发

从1980年-1989年,这是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的10年,却也是上海最艰难的10年。

好在上海在下落过程中努力复飞。

这期间上海除了在工业和城建领域做出了改变,金融领域也有突破。

80年代初的中国开始躁动。

1980年8月,武汉花木公司和抚顺红砖厂发行了新中国最早的股票。

1983年7月,中国宝安的前身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更接近现代股票的准股票。

虽然这些股票都还有设计缺陷,但它们毕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者,本应该大书特书。

然而它们都被历史掩埋,只因为上海人的出现。

上海曾是远东金融中心,金融理念已经融入上海人血液。

1984年11月18日,上海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公开发行的规范化股票飞乐音响

这也展现了上海人的另一个特征,不一定是最早做事情的人,但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把事情做像样的人。

飞乐音响点燃了上海人炒股的热情,1986年9月26日首个证券交易柜台在上海诞生。

这家由理发店改造的交易柜台宣告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到来,也宣告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回归。

1986年11月14日,小平在北京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凡尔霖,并送给凡尔霖一张飞乐音响的股票,凡尔霖专程来到上海那个小小的证券交易柜台办理过户手续。

多说个小细节。最初要送给凡尔霖的并非是飞乐音响,而是广东和辽宁等地的股票,但是这些股票规格凌乱、印刷粗糙,最终急调采用国际规格以及按照人民币工艺印刷的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

凡尔霖现身上海证券交易柜台让国内外媒体集体高潮。

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接纳,也鼓励了那一代金融人。

上海金融界趁热打铁。

1987年4月1日,重组后的交通银行正式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8年,参考深圳外汇调剂中心,上海成立国内第一家外汇调剂公开交易市场。

1990年12月,上交所抢在深交所之前正式营业。

遗憾的是80年代上海的这些金融变革在当年并没有给上海带来实质帮助,但后来他们成为上海发展的关键所在。

冥冥之中,他们都是在为一件事做准备。

那就是开发浦东。

1986年起扬州籍的市长/书记就决定开发浦东,但由于项目过于重大,方案难产,后来他去了中央。

好在上海还有一个长沙籍市长。

他是个彻底的实干家。1988年4月的那场竞选市长的演讲至今被上海人传颂。他的一句“呜呼上海,不改革,要完蛋。”也让整个上海震耳发聩。

他在上海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菜篮子工程”,这也是扬州籍市长到上海之后做的第一件事。

80年代的上海人吃饭成了大问题,经过两代市长的努力上海终于基本能实现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

长沙籍市长还为上海做了大量简政放权、吸引外资的工作。1991年他又借鉴新加坡在上海推行住房公积金政策,为住房问题严重的上海带来曙光。

以上都是大事,但都不如浦东大开发来得惊天动地。

他成为上海市长前的3个月,84岁的小平到上海过年。

那时上海爆发了严重的甲肝疫情,几乎十分之一的上海人患病。小平坚持参加公开活动并与人握手。

耄耋之年,不顾自己安危,小平是在鼓励上海,他多希望已经落后近10年的上海能跟上去。

他对上海在浦东的问题上战战兢兢感到心急如焚。

此后每一年小平都到上海过年,小平的鼓励终于让长沙籍市长在1990年2月拿出了一份不尽如意的浦东开发方案。

但这不要紧,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伟大尝试,没有完善可言。

1990年4月18日时任总理宣布国家决定开发浦东。

当时国家不再批准特区,浦东成了第一个新区。

小平说“深圳的开放是面对着香港的,珠海的开放是面对着澳门的,厦门的开放是面对着台湾的,而上海浦东的开放是面对世界的。”

落后10年的上海被提到中场位置,终于迎来转机。

上海最擅长的就是后来居上。何况几个特区已经给了浦东足够的经验去参考。

浦东新区把经济特区的政策都抄了一遍,然后还制定了特区都没有的政策,包括办保税区,办证券交易所,以及外资可以办银行、保险、财务公司等。

参与制定政策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最懂金融的黄市长。

金融先行是浦东的核心策略。

长沙籍市长坐着直升机看遍浦东每个角落,他给浦东规划了4个功能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自贸区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由于自贸区的概念过于超前,改成了保税区。

陆家嘴是重中之重。

陆家嘴和外滩隔江相望,外滩是到上海必去的景点,建设好陆家嘴就能和外滩一起加强大家对于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认知。

但最初陆家嘴的建设并不顺利,当时正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受到冲击,投资浦东的外资纷纷撤离。

1990年上海所有金融机构存款只有500多亿,资金缺口让多个在建工程停工。

这又激发了上海金融家的学习热情。

1991年2月,上海多家银行效仿西方在国内第一次实行了银团贷款,几家银行联合给东方明珠项目放款,共担风险。

这种模式后来成为浦东的大杀器。

1993年底陆家嘴、浦东金桥、外高桥又同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拿到了钱。

再加上此前上海做的各项金融创新与改革,越来越多的钱到了浦东,建设也越来越顺利。

1995年年中位于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和央行上海分行大楼相继落成。

1995年6月28日,央行上海分行正式迁往陆家嘴。开业仪式上出现一头小山羊,身上彩带写着“领头羊”。很快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陆家嘴,他们也带来更多的资金,特别是宝贵的外资。

而在1994年4月,上海市政府率先从外滩迁出,随后占据外滩的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也全部迁出。金融机构再次入驻外滩,远东华尔街辉煌再现。

一边是极具现代感的摩天大厦,一边是极具历史感的万国建筑。精明的上海人把上海打造成了表里如一又美轮美奂的金融中心。

论规划和包装,上海人不服谁。

再后来无数国内外金融巨头和交易所落户在这弹丸之地,上海成为中国金融要素最多的城市。

陆家嘴也站上了中国金融鄙视链的顶端。

2018年5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扩大金融业开放,推出23个金融开放业务。

上海已是世界前五的金融中心,但还只是业务量很大。逐渐开放金融市场,是上海真正的逆袭机会。

90年代末,陆家嘴、金桥、外高桥都已日渐成型,1999年浦东新区就再造了一个上海。

不过浦东的第四个功能区张江高科被落下了。

而此时上海迎来了一个关键项目和一个关键人物。

1996年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半导体项目“909工程”落户浦东金桥,1999年投产。

1997年江上舟调任上海。

作为中国科技界和官场难得的人才,江上舟把最好的生涯给了海南洋浦,但总的来说一事无成,原本有望成为第二个深圳的洋浦早已无人问津。到上海后他功勋卓著,其中奥秘不言而喻。

江上舟是战略家,他看准了高科技西风东渐的趋势,也看出了上海产业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于是提出“聚焦张江”。

借着“909工程”的带动,他帮助上海正式把半导体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2000年初,张汝京想在HK办厂,他看中了HK的便利,但无法承受高昂的租金,希望获得优惠。

他去的正是时候,在“八万五”、“数码港”计划上遭遇挫折的董先生刚刚又提出了“矽港”计划,两人一拍即合。

HK市民却散步反对。

张汝京说我不买了,租可不可以?

HK市民继续散步反对。

张汝京于是把目标定在深圳和北京,上海主动联系了他。当张汝京来到上海,江上舟和他一见如故,很快中芯国际拔地而起。

半年后中芯国际的对面,宏力半导体也破土动工。

以这两家投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企业为中心,张江聚集了全产业链的半导体公司。

“909工程”和宏力合并后,张江高科也真正成为“中国硅谷”。

2018年全国集成电路销售额6532亿,其中上海销售额1450亿,占比22%。

张江销售额894.49亿,占上海、全国的比例分别是61.7%、13.7%。

同期整个深圳市的集成电路销售额897.94亿元,其中华为海思占比56%;北京市的集成电路销售额968.9亿。

一个张江就打平了深圳。

当很多人说上海已经在科技领域被其他城市甩开并以此为理由说上海终将没落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看到上海的半导体产业。

当其他城市都在跟风而投资互联网的时候,上海更多的精力在费时费力费钱的半导体上。

去数一下科创板有几家半导体公司,再看看它们又在什么地方。

那些人也不知道上海正在做的大飞机、飞机发动机的重要性远比几个互联网公司或者电子设备厂要重要的多。

上海确实没有BAT。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上海诞生过头部互联网公司,比如盛大、土豆等。

后来上海也诞生过很多互联网明星企业,但是总归不是最强的那个,而且大多被兼并收购。

因为上海的土壤真心不太适合互联网。

互联网的起步还挺高大上,这符合上海的城市气质,所以早期上海的互联网不弱。

互联网普及之后得“D丝”者得天下,而且发展靠的是快速迭代、野蛮生长,不怕产品有BUG、流氓路线,员工996。

上海人则更倾向于把产品做得尽可能像样,跟不上节奏,运营成本也高。再加上上海人法律意识强,在996风气还没有现在这么浓厚的时候,上海没几个企业敢这么做。

不过善于后发制人的上海这两年互联网也有起色。工信部发布的互联网百强企业中上海有19家。

数据来源:工信部

张江也逐渐成了上海的互联网中心。

张江高科的面积只有中关村的1/6、东湖高新的1/10,张江高科除了形成了“硅谷”还发展成了“药谷”,现在又逐渐把互联网做起来,着实不易。

凭借4大功能区定位明确、发展迅猛,浦东一直领改革开放之先。

2008年浦东GDP 3151亿,相当于上海GDP的22.34%,相当于深圳GDP的40.46%。

当时的浦东新区面积只有533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面积的8.4%、深圳面积的26.68%。

浦东的单位面积GDP超过深圳。

但是地少限制了浦东进一步发展,而且天津滨海新区强势追击。

虽然很少有人知道滨海新区到底有什么产业,但滨海新区的GDP增长很快,2008年已经和浦东新区相差无几。

浦东新区的领导赶紧到滨海新区学习考察,滨海新区领导热情传授经验。

滨海新区的面积是浦东新区的4倍,一旦超越浦东,浦东可能再无机会。

这种背景下,2009年5月浦东新区和隔壁南汇区合并,面积扩大一倍以上。

浦东迎来第二次机会。

2018年浦东新区成为第一个真正GDP破万亿的新区,各项指标全面优于其他新区。

小平曾连续7年在上海过年,直到身体不再支撑远行,浦东的这个成绩他当欣慰。

4、增速回落再现危机

虽然在浦西人民眼里,浦东除了陆家嘴依旧是乡下,但是他们必须要承认,正是依靠浦东带动上海,他们也才能继续保持骄傲。

因为浦东,上海一扫老气横秋,重新成为活力之都,捍卫了自己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地位。

可悄悄的,上海的势头又不行了。

2010年之后,网上不时出现比较上海和深圳的帖子,几乎毫无例外地唱多深圳、唱空上海。

而且不少传播很广的文章,据说还是上海人自己写的。

高冷的上海人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现状。

大量的负面评价绝非空穴来风。

上海人喜欢细节、体面、讲究、小资、安稳、高大上。。。。。。

他们可以排一整夜队去买老字号的鲜肉月饼,也可以排一整天队去买网红奶茶,但却并不乐意打拼创业,所以作为金融之都的上海VC/PE非常少。

上海国企聚集,国企也深受上海人民喜爱。

2017年上海国企平均工资13.5万,民企平均工资8.1万,这更加让上海人对国企趋之若鹜。

国企本身效率就低,加上大多是在传统行业,经济活力怎么和深圳比?

就在大家乐此不疲地“黑”上海的时候,上海自己又一直做“招黑”的事情。

这些年但凡有点追求的城市都在抢人,但有两个例外,北京和上海。

那个冬天,帝都故事是一群人难以忘却的心酸。

而上海早在2014年就大量拆除违建和隔断间。

上海的居委会阿姨一旦发现某小区有陌生人住进来,立马报警,蜀黍就会上门关心住户:一定要防范电信诈骗。然后登记个人信息。

哪套房子有违建,哪套房子住几个人住了谁,尽在掌握。

隔断间的隐患自然很大,但也给大量从事低门槛工作的外来人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容身之所。

没钱租房子,只好花自飘零水自流。

上海的居住证政策也相当无敌。

2018年一年时间居住证政策调整4次。

此前找个在上海有房子的亲戚朋友去居委会登记一下即可,现在居委会阿姨大早上或者大晚上上门查看,确认本人居住后再开证明,然后还要等半年才能办理,比很多地方落户都费劲。

2018年1月,上海推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让人震惊的是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和2035年,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万。

而且控制人口规模是“四个底线”之首。

大家普遍认为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800万。

图片来源:城市数据团

多出的300万怎么办?

无独有偶,2017年9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赫然提到,到2035年把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

最大的两个城市,都把控制人口当作要务。

这事出有因。

1980年国家推出《城市发展基本方针》,要求“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1989年国家推出《城市规划法》,再次强调这一方针。

但从2008年起,《城市规划法》被《城乡规划法》取代,新的法律删掉了以上要求。

1980年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时候还有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刚刚推出了计划生育。

而现在我们已经全面放开了二孩。

显然帝都和魔都还是旧思维。

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也提到控制大城市市区人口,但没有明确的数字要求,也就意味着比较灵活。

人多从来都不是城市拥堵的正当理由,规划烂才是。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几乎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可避免,大城市通过常规手段是控制不了人口的。

也因为人口的不断涌入,才给大城市带来了人才和活力。

对上海而言,限制人口更加不妥,因为老龄化过于严重。而且论晚婚晚育、晚婚不育,上海“全球领先”。

2015年,上海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女性初育年龄为29岁。

上海常住人口中超过40%是外来人口,他们帮助上海把老龄化率降低到14%,也是上海的活力担当、建设担当。

但上海1000多万的外来人口,每年只有1万多人可以落户。

本身外地人就没有太多的归属感,现在不仅不“善待”,还要控制,确实容易引发议论。

说好的海纳百川呢?

深圳喊出的口号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虽然来了深圳也没有太多人想当深圳人,但是有个更加热情的姿态会激发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也更愿意积极工作。

5、上海依旧是上海

所以,上海真的不行了吗?

在君临看来,那些“黑”上海以及看空上海的人,连起码的政治常识都没有。

他们没有考虑过上海在中国真正的定位是什么,也不懂得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是为了让资本主义“正确”的东西为我所用,并不是为了变成资本主义。

国家要你打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不代表要你忘记姓“资”姓“社”。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这才是上海真正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刚好也是上海真正的能力所在。

上海的城市特点就是中性保守、中性积极,把握平衡和尺度是他们的特长。

为什么小平说“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捷径的终点又是什么?

上海人最不偏激、最守规矩、最相信政府,同时又很潮。他们对“正确”的事情的接受能力全国绝无仅有。

认真思考哪些是“正确”的东西。

为什么金融业开放、自贸试验区都是由上海先来打样板?为什么都盯着上海国企改革?

因为这些领域都不可能彻底放开,要把握度,这是艺术。

交给上海做国家才放心。

上海一直承担着中场的职责,攻守兼备,自己要发展,还要帮衬队友、带领球队,立场坚定、红旗不倒。

这太难了。

上海有“义务”保证自己的性格和品格。

北京也一样。

这是为什么这两个城市明明土地够用,却要控制人口。

其中内涵自己体会。

以这种思维,再去看临港自贸区和深圳示范区你会有全新的理解。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意味着能大刀阔斧去改并且还不动及根基的东西不多了。

为何轰轰烈烈的自贸区后来声音不大了?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自贸区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协定,要和其他国家磋商,费时费力。开放太浅意义不大,一下子开放太深我们又不愿意。

几年下来我们发现还是以点带面更适合自己。

所以临港的自贸区实际上变成了自贸园区,自贸园区就是划出一块地方,在区域内大胆去搞,做坏了对大局无碍,做好了能创造奇迹。

一字之差,操作难度降低了大半。

这不就是当年铁丝网内的深圳特区吗?

上海有30年开发浦东的经验,完全有能力驾驭这个“新特区”。

那么先行示范区呢?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宏大的概念。

2017年5月深圳提出要做“先行区”,这个层次并不高。可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深圳对外宣布中央要求深圳“做先行示范区”,然后今年8月中央批准了深圳的具体规划。

两字之差,操作难度提高了几倍。

深圳建市以来最大的机会和挑战来了。

就好比一个长期以进球为责任的前锋,现在不仅需要进球,更要有大局观、带动队友进球,而且红旗也要扛起来,做精神领袖。

这不就是上海长期以来做的事情吗?

国家把原本深圳做的“特区”让上海去做,把原本上海做的“把握平衡”让深圳去做,两个城市各补短板。

上海位置适当前提,深圳位置适当后撤,战略层面两个城市做更好的衔接。

上海做成了临港自贸园区,经济活力会大幅提高;深圳做成了先行示范区,城市地位会大幅提高。

但改革开放40年历史告诉我们,上海这次率先取得成效的概率更大。

而且上海自己的城市发展与国家任务也完美重合,上下同欲。

翻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会看到上海的用地规划。

土地政策永远是王道。

到2035年,要增加城镇居住用地、大幅减少农村居住用地、大幅增加公共设施用地、大幅减少工业仓储用地、大幅增加绿化广场用地、大幅增加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大幅降低耕地、大幅增加林地。

控制人口总数,把农村居住用地改成城镇居住用地,提高了用地效率。虽然总体上全部的居住用地减少,但是不至于造成房价大幅上涨,当然也不会下跌。

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只有深圳和北京的一半,所以未来绿化是重点,用地增幅也最大。

此外增加公共设施用地、增加道路交通用地都很合理。

可是要大幅降低工业仓储用地这个让人意外。

这也很合理。

2017年上海工业总产值36094.36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占比94.57%。而他们用地面积不足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40%。

另外几个国家级园区的单位面积土地绩效超过一般乡镇级园区的20倍以上。

2017年深圳工业总产值33550.41亿,相当于上海的92.95%,但是深圳的工业用地面积只有上海的32%。

深圳的居住用地只有200平方公里,这些年为了确保工业用地深圳甚至还在缩减居住用地。

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小的居民用地面积,这是深圳房价高耸的很大原因。

相比较深圳,上海在用地问题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砍掉低效工业园区和企业,把他们的地用来修路、建公园、建图书馆。用更多的精力发展高新产业并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和现代,这是明智之举。

那些低效工业企业的员工怎么办?

自己体会。

未来的上海低门槛工作岗位会逐渐减少,而且也将会被更多的上海中老年人占据。

有人戏言,未来上海土著的三大职业:保安、保洁、协管。

上海需要的是中高端人才。

他们会来吗?

有更好的城市就不怕吸引不到人才。

但上海房价太高,会打击人才积极性,而且上海也打算疏解市区人口,调整各区域人口密度,浦东再次成为关键。

今年6月25日上海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放权。

而对浦东来说,最佳突破点就是临港。

临港本是荒凉之地,远离市区,房价只有上海均价的三分之一,但又是多年打造的高端装备基地。

把人才引到临港,把这个城市洼地做起来,任务就完成大半。

一个多月后国家宣布临港划入自贸区。

看来一切早已安排妥当。

随即上海针对临港大幅降低落户和购房门槛。

消息出来的2天内,临港地区的房屋销量超过去年一年,整夜排队、打架抢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还给临港安排了一档的小学,这是究极必杀技。

好的小学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

无数自以为拥有智慧、有趣灵魂的父母在学区房面前毫无尊严。

深圳人尤其明白其中痛楚。

上海有50多所一档小学,基本都在市区。人口占上海四分之一、面积占上海五分之一的浦东新区至今只有4所一档小学,不到10个分校,而且也集中在浦东最发达的地区。

临港已经有一档和二档小学,以后还会增加。

临港还有几家不错的幼儿园和初高中,以规划人口而言,好学校数量已经不少。再配合落户政策和产业发展,临港不怕没人去。

规划未到,学校先行。

临港的起步条件很好,上海已经默默开发了十几年。

国产大飞机发动机总装试车基地、上汽集团发动机工厂、特斯拉超级工厂都落户于此。

中国唯一的大硅片公司上海新昇也在临港。

顺便说一句,上海新阳依旧直接和间接持有上海新昇8.9%的股份。

君临敢于断言,上海新昇是个巨大的宝库,而不管硅产业集团能否上市,上海新阳都会受益匪浅。

临港还有很多其他科技巨头和新兴科技企业已经入驻。

临港有着极其便利的海陆空运输渠道,一旦深度开放,加之都是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实现到2035年再造一个浦东的计划完全有戏。到时候至少深圳难以再缩小和上海GDP总量的差距,虽然GDP总量本身也没什么。

一举N得的事情,上海必然全力以赴。

6、没有谁会被取代

上海和深圳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城市。

上海适合搞科研,深圳适合搞创新。

所以上海出不了华为腾讯,但上海一直坚持做半导体、大飞机、飞机发动机、创新药等等需要长期高投入、短期却看不到效果的项目。

2018年上海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205.2亿,占GDP比例3.93%。深圳2017年的数据是976.9亿元,占比4.35%。

绝对值上看,上海比深圳的投入要多。

上海适合写“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为,而深圳更适合写开放式作文。

深圳是打破规则,上海是充分利用规则。

长期以来深圳没有太多包袱,上海则不然,有来自中央的任务,还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要改革开放,一方面还要维护意识形态。

深圳的狼性是上海不具备的。

做金融的都知道,深圳的同行路子比较“野”,另外山寨就是来自深圳的缩写“SZ”。

上海的精益求精是深圳不具备的,在中国最有工匠精神的就是上海。

由于土壤和性格不一样,深圳诞生了很多巨无霸公司,但巨无霸也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营养不良。拿掉几个巨无霸,深圳经济一落千丈。

上海企业相对没那么大的贫富差距,但是品牌影响力却也不及。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性,不要轻言谁会取代谁。

你真的以为上海和深圳GDP超过HK了就能全面碾压HK?

你真的以为临港搞自贸园区、深圳搞示范区就能取代HK?

Naive。

上海短期也不会被深圳超越和取代。

上海手里有牌,临港、国企改革、金融业开放都有不可估量的前景。

而且上海是一座韧性十足的城市,这座城市善于引领潮流也善于自我修正。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上海从一枝独秀再到“失去的十年”,然后再创辉煌,可谓历经风雨。

他的学习并后发制人的能力保证了他不会轻易被击败。

深圳的活力和潜力令人赞叹,大湾区的规划激动人心,示范区给深圳带来的前景更加无限美好。

但无疑深圳也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相信的是两座城市会并肩前进,国家也是这么安排得明明白白。

国家的策略,短期对上海利益更大,中期对深圳利益更大,长期看各自造化。

所以,上海不行了吗?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