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达志:深圳距离真正的“示范区”还有多远?

“荣光”背后,深圳肩上担子很重

作者: 乘风 

来源:奶牛财经

“我们把国家缩小成一个家庭。参考朋友圈的一个笑话:女儿今年高考怎么样?考得不好,就考了个清华。另外一个人说你孩子怎么样?他说真的不争气,只是考了理工大学,哪个理工大学?麻省。

是不是牛皮一个比一个吹得大?这说明什么?说明父母的心情,冀望自己的儿子、女儿,各个都是争气的。

关键的是你争的是什么气?你明不明白你的发展目标?香港不是没有人才,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资本,不没有好的自由环境,税收最高,工资最高,人均GDP最高,你还想怎么样?就是没有想清楚,才往下掉。

总之,父母亲希望孩子个个都好,这就是我们国家对这几个城市的需求。

——魏达志

近日,获批“先行示范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深圳,很多人沉浸在一片欢乐中,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在冷静地思考。

· 深圳到底是个怎样的神奇之地?

· 为什么深圳能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且被不断强化?

·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里面多次提到深圳的未来?

“先行示范区”出台当月的最后一天,魏达志教授接受了腾讯房产&奶牛财经《毅见》栏目的专访,并提出上述设问。

魏达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在学术界,魏达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以紧跟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性步伐,探索中国道路与特区模式的关系为使命,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6部。41年的学术生涯,使得魏达志提出的话题总能引领风口浪尖、舆论关注。

“荣光”背后,深圳肩上担子很重

8月18日,深圳被赋予“先行示范区”称号,中央给深圳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间段:到2025,6年时间内要在创新方面实现单项突破,深圳要成为全球一流的城市,出现若干像华为这样的研发创新企业。

第二个时间段:到2035,要求深圳在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形成全球领先城市,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的、信息化的、高端的产业体系,在全球布局。该阶段深圳要对标的一定是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悉尼、旧金山这样的城市;

第三个时间段: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深圳要成为全球城市的典范、标杆。不但要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中心,也必须成为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艺术中心、海洋中心,在社会发展、民生发展、教育发展、医疗发展、养老保险等各方面成为典范,成为标杆。

这个从小渔村发家的南国小镇,三十多年来飞速成长,如今又扛着“先行示范区”这块烫金的招牌,它的潜力无限。

不过,魏达志看到的更多是深圳“荣光”下背负着的厚重使命。他做了以下解读:中央赋予深圳更多的先行示范的权利,并且成为世界一流、世界领先、世界标杆这样的先进城市,其定位是基于共和国、基于中国梦。

扪心自问,中央对深圳的要求,虽然鼓舞人心,但是责任非常重大。除了华为,还能够看到哪几个企业能够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方面有这样的苗头?这个使命担当太强大了,谁来完成?我们的经济主体在哪里?”魏达志谈到。

“中国版图上,多或少个直辖市,

于国家发展不是最核心的”

多年来,这位长者跑遍大江南北,工作之余他最喜欢去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走走,感受分析其人文特色、经济结构、人口构成、发展模式。在他的印象里,深圳是个特别具有城市精神的地方,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全国人的关注。

深圳刚刚度过她的39岁生日,深圳人的面貌和激情一直都在。

1984年的深圳深南大道。图片来源:网络

“我1984年到深圳,关注深圳任何的变化。如今突然发现这个城市口号有点问题。‘诚实守信’是市民行为守则,不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深圳要成先行示范区了,需要重新凝练城市精神,而且必须代表深圳人当前的面貌。”

深圳走到今天,魏达志认为深圳的城市精神需要重新考量,其依据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国家道路和特区探路的使命;二是国家崛起与特区担当的抱负;三是国家转型与特区先行的情怀;四是国家梦想与深圳模式的关系。

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魏达志曾多次提出深圳“直辖”的构想,到了现在,他却不再提议深圳“直辖”。他认为,因为在中国的版图上,多一个或者少一个直辖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不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是城市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可辐射、可领先、可标杆。

“若被号称为一线城市、世界城市,

能否在国家崛起中有所担当?

三年前,魏达志的一篇文章曾引发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其中写道:“长远看,上海不是深圳对手”,指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四大症结:

上海创新发展遭遇四大瓶颈:第一是历史性盘根错节的所有制痼疾;第二是文明选择错位将导致行为错位;第三是上海在战略定位上的迷茫;第四是上海创新资源存在严重的错配。

如今,他再次提到上海,总结出了有关一线城市发展的几大目标:

第一,把全球最牛的城市作为参照系,甚至要把它作为竞争对手;

第二,选择留恋过去的工业文明,还是拥抱未来的科技文明,这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分水岭;

第三,该城市能不能引领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共同发展?光自己发展不算,是否具有带动力?

第四,被号称为一线城市、世界城市,能否在国家崛起中有所担当?换言之,国家在崛起过程中,该城市贡献了什么?

“我坦率地判断,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具引领和带动的城市,因为它的辐射力太强,领先的动力、动能之结构太强。

魏达志不止一次对过去深圳的发展表示了肯定。他认为,深圳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生态、集约发展模式都走在前列。

魏达志判断,经济特区不能再像珠海过去那样“小而美,而是像现在的深圳这样,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

“深圳要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完美结合”

唯有“破”,才能立。

深圳扛着“先行示范区”这块烫金的招牌,甚至可以说是9999的金牌,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魏达志总结如下:

一是政策体系的突破。从实施了30多年的外向型经济,转换为开放型经济。

二是深圳要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强势突破。

三是要成为科技创新、经济综合竞争力全球的领先、一流、标杆。深圳需要更完备的知识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大科学装置、大的研发机构,企业的全球布局的研发机构,像华为这样的5G、鸿蒙系统这样的科学发现概念的东西,我们还是太少了。

深圳还有很多强势突破的地方,包括和香港、澳门、东莞、惠州一体化发展问题,还包括民生、社会、文化、医疗、教育、养老,平衡发展的突破、如何在自主创新上形成新的判断。

近年来,深圳为弥补高校不足的短板,不断引入名校。在魏达志看来,有些移植高校只引入了名校的名号,实际上没有带来优质的实验室和有效的师资力量。

“深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加强,中小学的短板也应该赶快补上,应通过旧改扩大现有学校规模,或者再建一批新的学校。”魏达志如是说。

“玩国家崛起的全球游戏,

这个游戏太厉害了”

2019年,北、上、港、深、广五大一线城市里,北京和广州比较稳定,而上海、香港和深圳,则出现了较大的“位移”。香港经济总量在“中国五大一线城市”中首次排到倒数第一。

近期,当“上海、深圳、香港互为取代“再次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时候,魏达志又站出来为香港“抱不平”。

魏达志表示,香港是深圳的老师,没必要谈“取代”,而是要聚焦到“责任”二字上。

“香港是深圳的老师,深圳引进外资中,70%来自香港;深圳现在虽然超过了香港,但是我们没有替代香港的意思。只是考虑国家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承担更多使命和责任。”

“如果香港人也在想,中国崛起,香港能为国家贡献什么。如果香港人有这个思路,她就上去了,就不会纠缠过去自己珠光宝气,现在你居然超过我了,心态很不舒服。我就来捣乱,什么都敢玩,现在差不多玩到头了。”

魏达志表示,香港要明白你为什么会掉下去?深圳为什么起来?你的发展路径告诉了我们什么,你的缺陷在哪里,你的长项在哪里,要不要继续发扬长项、克服短板?不思考这些问题,就发牢骚,有用吗?只会搞垮自己。

现在,深圳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使命,要是香港不太会玩,那我带着你一块儿玩,玩国家崛起的全球游戏,这个游戏太厉害了。

他进一步提出:深圳的优势在于“攻”,香港的优势在于“守”,要相互学习。深圳的医疗和养老、卫生这方面比较弱,香港的守势比较好,城市管理,法制环境非常好。

大国崛起,需要全球性的中心城市,共同支撑共和国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上海、深圳还是广州、北京,都应该成为支撑大国崛起的中坚力量,彼此分工不同,虽然存在博弈和竞争,但不应将这种竞争解读为城市战争。

美方压制,中国人应自立自强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遭受美国的压制越来越猛烈。楼市价格低迷,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下降、制造业产品出口难;中国对美国的反扑、导致买不了美国的农产品;人民币国际化受到冲击,通货膨胀加深了,国人被伤得很深……

如何突破世界强国对我们的封锁?

对于中美贸易战,魏达志的认识可谓清晰独到。在他看来,中美贸易战对美国确实是一个伪命题,但中国人不能坐以待毙,唯有自立自强,抓住科技这条主动脉。

“国内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有点幸灾乐祸,认为你杀我,我不动手你也自伤了。这个观点是很消极的,我不赞同。”

中国要不受人进行科技产业和高端产业的掣肘,唯有自立自强。中国的自主创新是三个层面的概念:

一是精神上的自主创新,我不依赖你;

二是法学层面的自主创新,我有专利保护;

三是制度的自主创新,要求有本领全球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我要冲出你的封锁,冲出你的牢笼。

魏达志提醒道:一个崛起中的国家,永远不能等待别人来挽救,永远不要妄想别人不来制裁你。全球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须遭受围剿,有史以来都是这样,就不解读了。中国只有自立自强,但是不是封闭,而是胸怀全球、拥抱科技。


附:对话实录

Q:三年前您写过上海跟深圳的关系,上海不如深圳,浦东干不过前海。但是现在有新问题了,这段时间上海临港片区很火,而且现在大家对深圳前海的前景还有一点点小分歧,比如写字楼空置率不低的问题,现在您对前海的未来还是这么看好吗?对上海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魏达志:2016年参加一次论坛的时,我谈到过上海的问题,主要讲上海创新遭遇的市场瓶颈。

关于上海和深圳的定位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主要的判断就是上海还在留恋工业时代,包括它城市定位一些主导产业的定位,就是工业文明时期的一些产品,而深圳却已经开始大规模的面向科技、拥抱科技,这是这两个城市的差异。

上海的产业结构、所有权结构以及创新主体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国家,这么大国家的崛起,他其实不光是需要哪一个层次的问题,它是需要一种城市能够成为全球性的中心城市,并共同来支撑共和国的崛起。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上海还是深圳或者是广州,或者北京都应该成为支撑大国崛起的中坚力量,可能彼此的分工会有些不同,彼此的定位会有一些差异,所以同时也存在国家崛起当中不同城市之间的博弈和竞争,但是我们不希望别人所解读的那种城市战争这样的隐晦,不同的城市在国家的版图之上进行不同特色的良性竞争,还是有必要的。

Q: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加上深圳示范区发布,在外界看来深圳要超越或取代香港,您对这种观点有什么解读?国家会不会有意的把深圳作为源头?

魏达志:我参加过香港举办的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研究会,每次参加这个会议时我基本上在批评香港,而且我的批评的得到香港的媒体还有不少市民的赞赏,他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但是现在面对对香港的未来前途一个抉择的时候,我倒不同意香港是被抛弃的,因为在国家层面也不存在这种认识。

而且香港在祖国发展当中前进的路上,还能继续发挥很多重大的内地城市不可替代的这样一个价值作用,香港依然可以发挥它很多的优长,为国家崛起服务。

至于中央赋予深圳更多的先行示范的权利,并且成为世界一流、世界领先、世界标杆这样的一个先进城市,对这样的定位,是基于共和国、基于中国梦。建党、建国一百周年,我们能够能不能够形成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等等。在国家崛起的当中,我们更加需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培养能够担当的中心城市。

深圳被中央列为先行的示范区,中国能不能形成若干个全球性城市?并非是用深圳来代替香港。

Q:香港目前面临的困局,有什么可以突破的?

魏达志:香港经济上的起伏很正常,不要发牢骚,要静下来分析。为什么香港的经济会掉下来?为什么内地特别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崛起,就是要从理论高度理性高度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能够找到香港的弱项,而且不要抵制国家的发展,而是要融入国家的发展,在这些重大的选择问题上没有其他的选择。

我相信无论是中央还是深圳,对支持香港的繁荣稳定,这是一贯的,但是如果你自己自暴自弃,别人是扶不上墙的。所以香港人要进行爱国教育,要进行自立自强的教育,要对问题的战略认识战略判断,提高这方面的认知水平,才能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Q:现在香港的优势主要是哪几个?

魏达志:香港的优势和深圳的优势不一样。深圳的优势主要是抢占全球制高点,香港的优势主要是守护城市管理社会有序。

深圳的优势处于攻势,而在守势方面比较弱,比如说我们的医疗,我们的养老,我们的卫生这方面就比较弱,香港的守势比较好,城市管理,法制环境,就是这些方面他比我们强。

所以香港一定要思考我在攻势方面还应该继续有哪些专长,深圳要学习香港的守势如何才能够保护城市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得到一个综合平衡,这都是两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的地方。

Q:过去有招商引资的概念,你现在认为深圳的成功、和对企业的吸引力是市场化的结果吗?

魏达志:深圳的成功,和全国各个不同地区的成功,应该可以说归纳为既是政策调控的有力调控的一个结果,也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发力的结果。

所以从十八大以来的文件中,我们很难再看到招商引资的字眼。中国大概从1991年之后,招商引资规模达到历史的顶点,约500亿美元的引资规模,但是到2011年的时候,中国对外的资本输出就超过了500亿,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一个叫做资本净输出的国家,输出超过了引入。

第二,中国同样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我们不是缺钱而是怎么为钱打开出路的问题,各级文献上极少提到,只有一些地方政府还在提,中央政府已经不太提到招商引资的字眼。

开放型经济到来后,应该自己独立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土地资源、财富资源等等。优质资源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比单向的招商引资的概念范畴要大得多!这个操作的路径也非常的辛苦,所以它是完全不同的两概念。

Q:深圳的高中太少,大学拼命建,您作为政府参事对深圳的教育的短板有没有一些建议?深圳应该是建更多大学还是更多的高中?

魏达志:作为在大学里的教师,我觉得深圳出现的这个问题,矛盾不在于大学和中学之间,而在于社会整个资源对教育的整体投入规模,是教育深层短板的问题。这并不是深圳的骄傲的地方,而是深圳的一个耻辱,这个发展的短板将会延缓深圳未来发展的进度、未来发展的高度。

所以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加强,中小学的短板也应该赶快补上,我想通过旧改或者是增加凝聚力,扩大现有学校规模,或者再建一批新的学校。

深圳的大学面临的问题是让那些移植的高校发展,光是让名校名号进来,实际上的实验室、著名的有效的师资力量如果没有进来的话,这等于是空头的一个大学的温床,所以深圳移植高校的恒久方案可能就破产了。

另外,深圳的高校能不能承担为深圳培养体系,并且吸引全国的优质人才进入深圳,这是第一个竞争人才的手段,不能把它忽略了。

深圳高校的研究力量怎么样去强化?应该从培训子弟、引进人才、强化科研这些方面看。深圳不能够光有名牌在身,得有内容在,这是教育发展很果断的事情。

魏达志演讲实录(有所删减):

深圳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深圳能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而且要强化这个核心引擎的功能?为什么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里面那么多次提到深圳未来的发展?

中央提出关于“要求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很多。

“先行示范区”让8月18日成为了特殊的日子,整个深圳几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当然也有不少人在进行冷静的思考。

中央给深圳规定了三个时段:

第一个时间段,2025,还有6年就到了;

第二个时间段,2035;

第三个时间段,本世纪中叶。

这三个时段都要求干什么呢?

第一个时间段,要求深圳在2025年,在创新方面要实现单项突破。这个突破要求深圳达到全世界一流城市水平,成为全球一流的城市。

深圳有华为,华为的特点就是在研发投入的强度上、产业创新的能力上、科研的全球布局上,在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方面,在科学发现5G、系统等方面,已经是全球一流。

中央要求深圳是若干家华为,包括华为这样的企业的后备力量要非常的雄厚,2025年才能达到标准,能够成为全球研发投入强度和产业创新能力一流的世界城市。

扪心自问,中央和国务院对深圳的要求,虽然鼓舞人心,但是责任非常重大。现在除了华为,还能够看到哪几个企业能够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方面有这样的苗头?深圳人虽然兴奋,但是肩上的担子是非常沉重的。

到了2035年,中央的要求更高,要求在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形成全球领先城市,而不是一般的城市。

全球领先,对标的是什么地方?一定是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悉尼、旧金山,而且要在经济综合力方面获得领先。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的、信息化的、高端的产业体系,还需要生产、研发、营销在全球布局。如果不到全球,还需要很多的品牌企业在全球证明那些市场空间。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怎么领先全球?怎么形成全球的领先城市?

同样,中央给我们规定的第二个战略时段,同样振奋,也同样责任重大。

第三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本世纪中叶是哪一年?他没说。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年头,就是2049年,因为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49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到那时候,中国梦、民族复兴的大梦,就是讲的两个一百年。(一个一百年是建党一百年,也就是后年,另外一个是建国一百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

中央需要深圳成为全球城市的典范、标杆。包括要求深圳不但要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中心,也必须成为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艺术中心、海洋中心,等等。

光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在社会发展、民生发展、教育发展、医疗发展、养老保险等各方面成为典范,成为标杆。

深圳人很激动,因为我们的未来有保障了。但是,同样责任重大。这个责任,这个使命担当太强大了。这些事情谁来做?谁来完成?我们的经济主体在哪里?一系列的问号,同时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跑遍了全国,所有的二线城市没有我没去过的地方,每到一个城市就有一个爱好,非常喜欢去品位这个城市的人文特色、经济结构、人口构成、发展模式,这些都是我喜欢观察的问题。

我经常说,一个城市需要有使命、有担当。那么深圳这个城市的特点是什么?走一圈下来,发现深圳这个城市是特别具有城市精神的地方,深圳出了什么问题,很多地方就会讨论。为什么?

1990年深圳出台过一个“城市精神”,八个字:开拓、创新、团结、奉献。

好不好?非常好!鼓舞了一代深圳人。

但是现在看这个城市精神放在哪里都合适。中国所有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用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会错吗?不会。都是对的,那深圳有什么独特的精神呢?

于是乎,在2002年,事隔12年之后又出来一个城市精神,加了8个字,叫做“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我1984年到深圳,关注深圳任何的变化。如今突然发现这个城市口号有点问题。“诚实守信”是市民行为守则,不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深圳到了这个结骨眼上,要成先行示范区了,就需要重新凝练城市精神,而且必须代表深圳人当前的面貌,必须要成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主力。

2002年到明年,事隔18年,深圳需要重新凝练城市精神、深圳精神,凝练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必须符合国家崛起的需要。现在深圳不是自己的事,是国家的事儿,建国一百年的时候是科技、经济、文化、海洋强国,你是标杆、是典范,你的城市精神里面就应该有所表达,所以我概括了四句话,都跟深圳和国家的发展休戚相关:

一是国家道路和特区探路的使命。

二是国家崛起与特区担当的抱负。国家要起来了,这个城市有没有抱负?有没有心胸?

三是国家转型与特区先行的情怀。

四是国家梦想与深圳模式的关系。关于深圳是不是直辖市,我在2003年是个非常起劲的学者,宣传深圳要直辖,但现在我觉得深圳是不是直辖市不重要。

因为在深圳的版图上,多一个或者少一个直辖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而是哪一个城市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是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可辐射、可领先、可标杆的模式。这个模式对共和国的未来发展是最重要的。

深圳创建39周年,过去到底创造了什么?

第一,这个城市必须要有非常好的战略定位。

比如珠海。珠海和深圳同一年挂上“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但是为什么珠海发展到现在,经济总量不过是深圳十分之一左右?其中有一条,就是城市定位出了问题:建设一个小而美的城市。

我前年去珠海调研,政府的职能部门跟我们介绍,说“我们很满意这个定位,小而美”,风景好,城市景观漂亮,人不多,但是人均GDP很高,在这里生活多愉快。

但是他们忘记了一条,如果这个口号出现在西藏、青海,我很欣赏,但是珠海不行,挨着澳门,是经济特区,不能关起门来小而美。

我今年又去了一趟珠海,发现珠海某些地方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我在横琴考察了两个项目,眼睛都直了,确实是好。大手笔、高起点、有眼光。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有前途。

如果让我给深圳城市定位,这样的城市定位有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能不能把全球最牛的城市作为你的参照系,甚至不要把它作为竞争对手;

第二个条件:留恋过去的工业文明,还是拥抱未来的科技文明,这是城市在这个结骨眼上发展的重大分水岭。

因此,2016年我批评上海的时候,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都已经跑到科技文明这边来了,你还在留恋工业文明,你怎么玩?

不同的文明阶段,任何一个历史性文明的消失,都会带来一批城镇的消失;任何一种新文明的崛起,都会带来很多的城市和国家的崛起。农业文明时代那些很兴旺的、著名的镇,当然现在可能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但是已经不能和北、上、广、深比了,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工业文明中的崛起来的城市。

同样,当工业文明出现衰落的时候,比如说美国的底特律,它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教训。因为它作为一个美国的汽车城,辉煌了一百年。一旦掉下去就起不来了,为什么?因为科技文明的曙光已经越然升起,留恋工业文明的企业和产业就要画上句号了,这是很残酷的。

第三个条件:这个城市能不能引领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共同发展?光自己发展不算,你是不是具有带动力?

我坦率地判断,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具有引领和带动的城市,因为它的辐射力太强,领先的动力、动能之结构太强。

第四个条件,若被号称为一线城市、世界城市,你能不能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有所担当?换言之,国家在崛起,你贡献了什么?若经济总量又小,城市又脏乱差,市民民不聊生,小孩子上学没地方去,可以吗?肯定不行!

另外,我夸奖得最多的是深圳的产业结构,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九大传统优势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也被人分成了几大类。这些结构是深圳产业结构的主体,目前我认为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中,这个结构是最优的。

深圳所有制结构也非常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先行示范区等等,这么高的定位谁来干?

深圳保持得最好的就是超过9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这里立足、聚集、发光发热。如果深圳没有这个结构,大家都在大锅饭里混,很麻烦的。

我最近给报社写文章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深圳要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

这个时候,深圳除了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之外,另外是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市场对这个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聚集的魅力,人才蜂涌而入的质量和速度,决定了这个城市未来的工作主体、生产主体、研发主体、营销主体都是什么构成的,所以非常的重要。

深圳还形成了一种模式,我称之为“集约发展模式”。就是用很小的土地面积,却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总量。粗放式发展就是投入很多要素,土地、人力、资本,收不上来东西。

深圳的面积如果跟其他城市比,仅仅是广州的26%。

广州人提出质疑:现在虽然深圳超过了广州,但是迟早广州会超过深圳,因为我的面积比你大,你那边来了大科学的装置,到哪里去布局?你建那么多的中学、大学,怎么布局?你要引进科研院所往哪里放?

深圳的面积是上海的30%,是北京的12%,但是深圳这个城市创造的经济总量,2016年的时候每平方公里产出9.7亿,2017年每平方公里创造了11.01亿,2018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因为那时候深汕合作区算进来了,但不管怎么说,深圳这个城市的基业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就是高强度的投入。如果把这些高楼全部变成平房,深圳实际居住的2500万人,在1996.85平方公里里面,而且还有一半的生态保护区,人口怎么容纳得下?所以深圳的产业发展非常棒。

可能有朋友问是不是深圳要替代香港的意思?学术界不应该做这种解读,因为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广州,还是深圳,还是香港,还是澳门,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色,在共和国崛起的过程中,都有它独特的功能。

我在香港会展中心的一个论坛上,连续7年在上面发表演讲,都是批评香港的,而且批评香港人,香港的媒体都说“魏教授你讲的都是有事实根据的批评,我们觉得挺好”。

但是现在我反过来帮香港说两句,香港是深圳的老师,深圳引进外资中,70%来自香港。深圳现在虽然超过了香港,但是我们没有替代香港的意思。只是考虑国家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如果香港人也在想,中国崛起,香港能为国家贡献什么。如果香港人有这个思路,他就上去了,他就不会纠缠于你居然超过我了,心态很不舒服,我就捣乱,什么都敢玩,我看现在差不多玩到头了。

香港人现在要端正心态,要明白你为什么会掉下去。深圳为什么起来,你的发展路径告诉了我们什么,你的缺陷在哪里,你的长项在哪里,要不要继续发扬长项、克服短板?都不思考这些问题,就发牢骚,有用吗?只会搞垮自己。

现在深圳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使命,你不太会玩,我带着你一块儿玩,玩国家崛起的全球游戏,这个游戏太厉害了。

说到这里就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深圳扛着“先行示范区”这块烫金的招牌,甚至可以说是9999的金牌,我们需要做哪些突破?

第一个突破就是政策体系的突破。政府首先要突破自己,因为外向型经济实施了30多年,现在要转换为开放型经济,这是整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变。

过去那套政策有问题,一到国际市场就会遭别人投诉,说我们那些倾斜性政策、扶持性政策、应急性政策、救援性政策都不行了,要换成激励型性政策、普惠性政策、常态性政策、系统性政策、战略性政策,这才是我们未来的前途,改革首先要在政策体系的转变上下工夫。

第二个是深圳要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完美结合上要进行强势突破。

现在看到调控的力量都非常大,给我们定的三大战略时段、五大战略定位都非常的高,但是谁来做?是政府来建设吗?肯定不是。

深圳这个城市妙就妙在今天出现一个华为,明天出现一个腾讯,后天谁出来还不知道。深圳深厚的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的环境和沃土,谁都不知道哪天会冒出一个独角兽。但是现在国家要求我们冒出独角兽的时间不是自然等待,而是要迅速的推进,市场加强调节,这个强势突破,两个都要强势,完美结合。

第三,深圳要成为科技创新、经济综合竞争力全球的领先、一流、标杆。

我们的创新体系有问题,过去叫做技术创新体系,很发达,以企业的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为主题的板块很强;但是在技术发明方面,深圳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也就是两三个,一等奖没看到。

我们需要什么体系?深圳需要知识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大科学装置、大的研发机构,企业的全球布局的研发机构,还要大量的增加,这个体系才够有力。像华为这样的5G、鸿蒙系统这样的科学发现概念的东西,我们还是太少了。这是我们要进行强势突破的第三个方面。

我们还有很多强势突破的地方,包括和香港、澳门、东莞、惠州的一体化的发展问题,还包括民生、社会、文化、医疗、教育、养老,平衡发展的突破;还包括如何在自主创新上形成新的判断,形成一种新制度,这种制度是能够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自主配置创新资源、优质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高端资源的制度体系。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发力的地方。

我们把国家缩小成一个家庭。参考微信上的一个笑话:女儿今年高考怎么样?考得不好,就考了个清华。另外一个人说你孩子怎么样?他说真的不争气,只是考了理工大学,哪个理工大学?麻省。

牛皮一个比一个吹得大?这说明什么?说明父母的心情,冀望自己的儿子、女儿,各个都是争气的。

现在剩下来问的是你争的是什么气?你明不明白现在已经有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香港不是没有人才,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资本,不没有好的自由环境,税收最高,工资最高,人均GDP最高,你还想怎么样?就是没有想清楚,才往下掉。

但是对共和国不这么看,对于深圳也不应该这样看。在我们眼里,香港还有很多的人才,还有很多的金融中心,比如说航运中心,因为如果珠三角不做制造加工的话,他的航运中心也要掉下来。他有高端珠宝研发等等,有很多产业,尤其是很多的律师事务所、国际事物所,各种各样的高端事务所,这种中介机构的人才构成,我坦白说,深圳一下子还跟不上。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的价值。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作为中国的重大资本市场,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国现在又来了临港自由贸易区,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博览会,身上承载了很多的国家功能。所以我希望老大是哈佛大学的,老二是麻省理工的,老三是清华的,老四是北大的,这没有计划生育之前生的,现在生不了那么多了。

总之父母亲希望孩子个个都好,这就是我们国家对这几个城市的需求。

中美贸易战对美国确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国这个国家,跟全球玩的是虚拟经济,他的科技是不跟你玩的,他的核心企业也不跟你玩,只赚你的钱。

你要引进他的技术是不可能的,还有军事不跟你玩,要玩就是打你。什么跟你玩?金融。玩什么?每个发行大量的货币,购买全球优质的产品,最好的性价比,最前沿、最前卫的为我所用,所以美国人民很幸福,工资高,买全球的东西。

当你们的手上美金多了,他们又发明一种东西,就是债券,把美金套回来。结果是把美国滥发钞票的通货膨胀的祸水引向了全世界。他打贸易战,是美国的企业卖不出去,美国人消费买不到东西,他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国人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有点幸灾乐祸,认为你杀我,我不动手你也自伤了。这个观点是很消极的,我不赞同。美国杀过来我们已经很受伤了,第一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在下降,第二是制造业面临很多的产品出口部了,第三是我们对美国进行反扑,原来购买的是美国的农产品,现在不买了,中国人民吃什么?另外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冲击,通货膨胀加深了影响,这些都是自伤部分。

楼市从中美贸易战开始,价格低迷;股市从贸易战开始,跌掉了几乎30%到一半;艺术品,本来就看不懂,干脆就不看了。所以我们遭到的冲击是很大的,现在已经冲到市场上去了,现在养猪的人走路的姿势都不同了,因为猪肉涨价了。

所以中国要不受人进行科技产业和高端产业的掣肘,唯有自立自强。中国的自主创新是三个层面的概念:

第一是精神上的自主创新,我不依赖你;

第二是法学层面的自主创新,我有专利保护;

第三是制度变革的自主创新,我的制度要求我有本领全球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我要充出你的封锁,冲出你的牢笼。

一个崛起中的国家,永远不能等待别人来挽救你,永远不要妄想别人不来制裁你,因为全球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须遭受围剿,有史以来都是这样,就不解读了。反正中国人民只有自立自强,但是不是封闭的自立自强,而是胸怀全球,拥抱科技的自立自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