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冷就业季,834万学弟学妹请挺住

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并不是工作难找了,而是以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变多了。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

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并不是工作难找了,而是以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变多了。

这几天是大学开学季,当新生欢喜入学时,刚毕业的师哥师姐可能并不欢喜。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称“最难就业季相比1999年88万的毕业人数20年时间增加了848%

考虑到几乎年年都喊最难,但是不是真有那么难,还得看数据。但从目前仅有的上半年数据看,恐怕并不乐观。

最直观的数据是,2019年上半年百度指数中求职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暴增。“找工作”“招聘”“招工信息”“失业金”等关键词,近90天的搜索量分别同比上涨482%、492%、80%、122%。

另一份调研数据显示,65.6%的职场人认为今年找工作困难,就业压力大。

不仅找工作有压力,连跳槽都有压力。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职场人年中盘点报告》显示,上半年有70.3%的白领未能成功跳槽。实现跳槽的白领中,仅12.1%的人薪酬福利得到提升,17.6%的人跳槽后的收入还不如跳槽前。

就业难,找到好工作更难,这届毕业生还有两个闹心的事:哪些行业最有钱景,哪个城市更值得去?

先来说说行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波新的热门趋势。在过去公务员、事业编制是人人追求的“金饭碗”。国际化热潮下,外贸、法律、计算机岗位最受“追捧”。互联网兴起后,IT、通信成了热门行业。而在过去五年,电商、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炙手可热。

这两年的趋势又变了。据领英中国数据显示,近几年最热门的新兴职业分别为:新媒体运营、前端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UI设计师、数据分析师。

BOSS直聘发布的《2019人才资本趋势报告》呈现类似趋势: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的岗位,薪酬总量正以倍数级速率膨胀

比如,2018年,所有要求掌握AI、算法、智能识别等相关技能的岗位,年度薪资总和规模至少达到15亿元,较2017年增长5.8倍。 

再来看看城市,在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下,新一线城市用丰厚的福利向毕业生抛出了橄榄枝。过去人们常问“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如今这个问题变成了“去一线还是新一线”。

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指出,2018届毕业生就业首选“新一线”城市比例(37%超越传统一线城市(31%

中高端人才的选择也有同样倾向。猎聘发布的《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过去六个季度,在全国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20的城市中,杭州以10.47%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名第一,宁波紧随其后,为10.22%。

进入前20的一线城市只有深圳和上海,人才净流入率为 3.79%、1.49%,排名第10、第15。最夸张的是北京首次出现了人才净流出,为-0.16%。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新一线”已强势逆袭,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分析完数据,小巴提了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1.2019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2.哪些行业最有“钱景”?

3.究竟去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

下面,就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2019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刘润

从长期宏观角度看,90后总人口比80后少了,按照这个逻辑,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应该在减少,但实际上却年年在增加。原因在于虽然90人口在减少,但由于大学扩招,最终导致高校毕业人数增加。

但社会的总体岗位需求,在行业未发生大变革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动。社会岗位不曾增加,高校毕业人数增加,且希望得到好工作的人数增加,岗位和就业者之间产生错配。

如果每个毕业生都要就业,必定需要有人去工厂或者送外卖。所以归根结底并不是工作难找了,而是以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变多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工作从来不难找。形象地说,今年毕业人数834万,从上往下数100万人,这批人找工作肯定容易,甚至年薪几十上百万,但从下往上数100万人,这批人找工作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

说到底,所谓的工作难找,除了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求职者的预期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

熊丙奇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每年都被叫做“最难就业季”。

在我看来,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整体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喜欢一窝蜂去热门城市、热门领域和热门岗位,导致整体就业压力上升。

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仅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多元化就业,考虑更多的区域和行业,起到分流作用。

哪些行业最有“钱景”?

刘润

社会高速发展时尤其需要科技人才,社会平稳发展时,相对比较需要文科、艺术类人才。长期来看,我认为科技永远是社会的底层推动力。

这个社会一定会鼓励愿意去啃真正硬技术的人。往硬科技的行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比如人工智能、医药、基因、编程等。

所谓的热门行业可能是暂时的,但是科技行业的趋势是长期的。

方军

在我看来,行业“钱景”是个陷阱问题,一是行业前景和个体前景不是一回事,二是我们还需考虑到个人优势与具体行业、岗位的匹配。与其关注行业,我更建议关注趋势,即超越单一行业的趋势性现象。

过去三十年、未来三十年,最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变革浪潮。互联网巨头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如苹果、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从个体看,过去20年一个人如果是从事互联网相关领域,他的个人成就和财富会超过没有触网的人。

这个趋势远到顶,仍处于钟形曲线的左侧快速上升区。正如过去十年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波波浪潮中看到的,新的可能性不断涌现。

对职场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数字化趋势。当下毕业生都是在互联网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果能把专业知识、个人兴趣和数字化浪潮结合起来,他们能更好地找到个人与事业的匹配,当然也能找到个人与财富的匹配。

熊丙奇

每年都会有各种调查显示某些行业的薪水更高,更有前景,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最终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看其个人能力和兴趣。

同一个行业不同岗位的差距很大,比如金融业,普通的柜台人员和研究分析师不能一概而论。

就算同一个岗位,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成长之路,有的人三五年依然做着重复的工作,有的人一两年就升职加薪。

去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

刘润

选择一个城市很重要,它就如同一个容器,决定着你未来能走多远。

高考填志愿时,我们有一次选择城市的机会,毕业后有第二次选择机会。

总体而言,大部分人只能降维选择,升维选择的概率较小。比如杭州高校毕业生回三四线老家很容易,但去上海北京的机会并不大。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有事业心,毕业后尽量往超一线城市跑,尽量去升维选择,但至少也要保底,尽量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

如果是追求相对的性价比,可以选择新一线城市,但在尚未考虑全面时,尽量不要一头扎进三四线城市。

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网络效应,大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才,人才带动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又会吸引人才,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小城市相对闭塞,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较少,周围缺少优秀的同龄人、聚会、论坛等等,慢慢地会让一个人进入到慵懒甚至颓废的通道。

方军

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的确是重大的选择。但如果不考虑家庭、房子等外在限制,城市选择的重要性在降低。

现在,优秀人才往往是移动性最强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强的城市定位,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哪个城市,而是哪里有发展机会。

比如我认识一个人用几年时间,在“北上深杭”转了一圈,或在公司内转岗,或因跳槽。由于互联网的某些细分行业特性,有的人在国内上学,其后工作地点在国际、国内城市间跳换,这几年也不再是很特别的情况。

再回到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角度看,互联网看似消除了空间限制,但这是对用户而言的,互联网的技术、商业创新的策源地是高度集聚的,在中心发生着高速变化。

远离中心,你就远离了变化。那些优秀人才移动的实质是,他们选择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城市与地点,而是数字化世界的超一线地点

因此,我的建议是,互联网数字化趋势是我们所处的最大趋势,如果不考虑生活住房等外在限制,如果你是愿意挑战的人,你应该去数字化世界的中心。

陆铭

这几年,新一线发展很快,比如杭州的IT产业发展迅速,但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包括金融、贸易、教育、文化等方面,跟临近的上海依然存在差距。可以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杭州不太可能拥有跟上海完全平起平坐的城市地位。

再比如,这几年成都、重庆发展很快,但位于中国西部,远离沿海大港口,对这些城市的规模扩张和能级提升造成一定的局限,导致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有限。

因此,既要看到新一线的发展速度,也要客观评价新一线与一线城市之间存在的发展条件和城市能级的差距。

毕业生择业去哪里,首要考虑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要看清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究竟是在一线城市更具竞争力,还是位于新一线的某些行业,这一点很重要。

此外,城市的综合生活质量也是毕业生需要考虑的维度,毕竟每个城市依据其自身特点形成的服务业形态、教育资源、文化沉淀都大不相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