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竞争下的深度观察:7万亿电商市场寻找下一个拼多多

电商市场在14-15年左右发生巨大变化,一个是移动端,一个是淘宝实现了千人千面

作者:Demon

来源: TNBT

电商市场在14-15年左右发生巨大变化,一个是移动端,一个是淘宝实现了千人千面。这些让当时的垂直电商非常难过,东西比你多,还比你更精准。所以有了一波从贝贝网到贝店,楚楚街到楚楚推的转型。当时的贝贝叫自己为“分众人群电商”,后来在淘宝的千人千面下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成功。文玩这个品类倒是有一些分众人群的特征,它更需要平台的信任机制,它的目标人群大都是一些公务员、传统民营企业家等,他们并不活跃在主流电商平台上,而从品类上,珠宝翡翠买到花鸟鱼虫、茶、酒,真正有了分众生意的特征。 

整体来看,阿里和拼多多打的是宏观层面上的竞争,包括商品流转效率、商品价值、消费者触达、商家体系等。其实我们很难界定拼多多到底是一个渠道品牌,还是一个交易平台(注:渠道品牌更多自己管控货品和进行消费者洞察,比如costco;交易平台通过规则和机制,来促成交易,比如淘宝)。只是基于黄峥公开场合的演讲,我们知道它的对标模型是costco,且它的运营逻辑确实是以sku为主而非店铺。我们可以将它大概看成一个有交易机制的“渠道品牌”。拼多多起量靠微信去中心化的流量红利,并且相对于淘宝构筑起短期壁垒,长远靠中心化的品牌心智。作为渠道品牌的商业逻辑,品牌本身有独占的消费者心智便非常重要,比如costco的基本满足日常必需品+有明显区隔的性价比(不然也不会发生茅台酒倒卖),才会使得它成为指向性目的地,消费者不远十里地驱车而去。而在线上,可以是一个更“千人千面”的costco,但它的性价比必须是经得起长年累月的比较以及深入人心的。

而要对标成一个线上的costco,核心是稳定而强大高效的集单能力。因为在淘宝和京东上,一件商品要最终触达消费者,得经过平台和店铺的层层漏斗,效率较低。而在拼多多和云集上,它可以更直接地通过拼团或密密麻麻的小B同时推荐,快速高效地触达消费者,从而瞬间收集原本可能产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订单。这样的订单收集,对于工厂价值巨大。只是目前看起来,拼多多因为自己就是中心化渠道,集单能力很稳定。而云集对应的分销市场,网络效应不强,哪怕有头部公司,整体市场格局也会更分散一些,导致集单能力不稳定。

而如果仅从这个维度来看,社区团购企业如果能在一个小区赢者通吃,无疑会更稳定一些,因为一个小区的生活类需求(比如柴米油盐、水果、纸巾)更稳定,同样,开在社区门口的小店作为分销和服务节点相比社会化的小B也会更稳定一些。这样平台会有更稳定的订单赋能给到工厂。所以我们其实可以理解这样的企业为“具有稳定集单能力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因为他们不同于拼多多,在C端的露出并不多,消费者更多感知的是小B的推荐和交付服务。而作为供应链管理公司,我们认为除了订单赋能给工厂,以及集约化的物流履约之外,未来还可以提供更多消费者的共性化需求(比如纸巾的规格、包装大小、哪种材质更受欢迎?),真正帮助工厂从原材料、工艺、设备以及商品包装等生产资料元素源头进行改造升级,从而真正地帮助中国的制造业进行升级。

除开宏观效率上的市场外,我们认为服务垂直人群的机会依然存在。而这个机会并非是2015年前我们一般理解的商品和人群上的垂直,可能更多来自于“千人千服务”。因为大平台追求统一的运营指标和统一的服务,才能有整体最优的效率。比如京东就是一个典型的商品服务,但它是标品,它最终的利润率应该取决于消费者对纯服务溢价的对比感知程度。而非标品的服务电商可能利润率要更高,比如二手、文玩等等,它们对应的是非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甚至是“孤品”,消费者可能会为此类服务付出更高的溢价。大平台很难为此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流量灌给孤品并不经济。以二手电商举例,相比标准化供给,这些平台起量会稍慢一些,因为供给难组织,爱回收更是需要把回收体系铺成线下网络,二手包平台需要把买家变成卖家,提升上下行的重合度。平台在供给调度、供需匹配的算法、消费者决策端都会有很重的运营壁垒,但最终头部公司依据市场大小,会有机会跑出几十亿美金的公司,并且会有不错的利润水平。

另外,图文、短视频、直播的富媒体形态+5G,也会对许多品类商品的展示、品牌story带来新的机遇。未来,品牌会百花齐放,社交媒介给予了品牌直接与消费者沟通的机会,并且相比传统电视广告,还能在传播内容上做到更饱满,给予更多的品牌溢价。比如在一条上,因为有了优质内容的赋能,一款万元价位的收音机,也能卖出上万台。这是优质内容+精准人群的一个典型场景。也许未来,拼多多给我们带来更具性价比的商品,而抖音、快手带来更多符合我们精神需要的品牌story,零售市场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分层了。而不经意间,这些平台都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优、更多样化的体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