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伊利(600887.SH)怎么看?

伊利是顺利完成了半年目标。在这个白马惊雷的市场,伊利算是给了市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 | 飞鼠溪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8月29日,伊利发布了2019年半年报,营收实现450.71亿元,净利润实现37.98亿元。根据之前2018年公布的计划,2019年的营收目标是900亿元。一般来说,乳品消费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上下半年基本对分,下半年略多一点点。

所以,伊利是顺利完成了半年目标。在这个白马惊雷的市场,伊利算是给了市场一份满意的答卷。

伊利是A股的大白马,按上市首日以来的涨幅计,伊利排在了第三,累计涨幅达到255倍。

伊利1996年上市,上市23年,累计涨幅255倍,这意味着伊利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了27%。但凡有点复利思维的人都明白27%的收益率意味着什么。

巴菲特被万人景仰,其年化收益率也是20%左右;彼得·林奇头发都熬白了,实现了29%的年化收益率,但跑了13年就跑不下去了。

有时候,选对了一家公司,就轻松实现了股神们的收益。

1

伊利发展简介

伊利上市的时候营收只有3.55亿,2018年是多少,790亿,增长了220倍,1996年伊利的净利润只有0.33亿,2018年是64亿,增长了190多倍。这就是伊利股价涨幅的来源,实打实的业绩增长。

很明显,伊利的成长速度远快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能超越平均的企业,都是因为押对了历史进程。

可能很难想象,今天伊利最大的业绩贡献者——液态奶竟然并不是伊利上市时的主业。1996年,伊利在做什么?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国内的收入水平有限,能吃点含乳的产品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是奢侈了。

但社会是往前发展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驱动着乳制品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其实从来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时尚名词,也从来不会只是这个阶段才有的名词,它会一直伴随经济的发展,给那些市场敏感者提供发展的契机和新的增长点。

1996年,伊利引进了一条无菌奶的生产线,1997年8月投产。那个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卖方市场,物质短缺,产品一经推出,即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到2000年时,伊利的无菌奶系列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产销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成为市场主导品牌。

当然,国内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时候也开始了微妙的变化,由卖方市场开始切向买方市场。中国乳品行业的诱人前景,再加上乳品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不仅吸引了国内大集团,也吸引了国际巨头。

各方势力纷纷看好中国的乳品市场,加大了投资力度,来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的利润率迅速缩小。

站在当时的时间点,很难就看出伊利会是未来的乳业霸主,谁都可能有机会。

2001年,伊利做了一件事,这或许是让它战略上与其他国内品牌拉开差距的起点。2001年,伊利构建了“中国伊利”的发展战略框架,提出了用全球资源做中国的市场,在迅速完善全国性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伊利选择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2002年到2008年,是行业混战期。这个时期,一方面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乳品行业蛋糕的变大,增量意味着攻城掠地的机会。另一方面,行业的规范还没起来,行业进入门槛也不高,国际巨头国内巨头都盯上这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我们看这个时期的伊利,规模是越来越大,表明伊利扩张的成功,另一方面,毛利率不断走低。

2008年中国的乳品企业迎来了整合的机遇,尤其是自2012年来,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全球经济面临放缓压力,行业整合更加明显了。2009年到2013年,我们可以发现,伊利的毛利率再次走低。

原材料价格高企,需求放缓,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走出来的企业,将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回报。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之后,伊利的毛利率持续上升,一直至今。

2

伊利的竞争优势

那么,为什么会是伊利跑出来了呢?

衡量一家食品饮料企业的竞争力,无非是看三力,品牌力、产品力和渠道力。

品牌要往上做,立势能,从上往下打比较容易做,从下往上打就很难了。伊利进入这块市场比较早,品牌的知名度本就立起来了。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自然而然会更青睐于品牌力不错的产品。

2008年,伊利又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唯一乳制品赞助商,伊利的品牌形象在亿万人眼前不断闪现,这对品牌的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2010年,伊利又获得了另一场盛会的赞助权,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乳制品高级赞助商。

品牌的宣传要借助渠道,近年来,媒介流量发生了转移,品牌传播渠道趋于多元化。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伊利仍然表现得相当出彩。就比如牵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等节目平台,这就将品牌宣传主题与节目活动内容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和生动展示,有效地整合了线上线下品牌传播资源。

2019年5月6日,根据BrandZ发布的“2019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伊利连续7年位列食品和乳品排行榜第一名。2019年7月,BrandFinance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食品品牌50强”名单,伊利连续2年高居全球三强。

我们知道,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会部分资产化,形成资产,其实食品饮料企业的品牌营销费用也形成了无形的资产,它当然不会记在资产负债表上,因为这个支出我们是全部费用化了,但没有人会否认和低估它们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推动作用(相反,真正记在了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很多时候其实是块鸡肋)。

第二点就是产品力了。中国改革开放41年了,美国上世纪的20年代被称为咆哮年代,以表示其经济发展之快,但这个咆哮年代在中国这40年前,完全是被秒杀的。

人的收入水平提升如此之快,对产品的需求也就迅速地变化着。响应不了市场需求变化的企业,哪怕是规模不小,可能也被新进入者在细分领域杀个措手不及。

乳品行业更加是这样一个行业,为了跳出同质化的竞争困境,新的产品总是层出不穷,这就对一家公司的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伊利在这块做得不错,公司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打造了不少成功的细分品牌,像“金典”、“安幕稀”、“畅轻”、“每益添”、“JoyDay”、“金领冠”、“巧乐兹”、“甄稀”、“畅意100”。2019年上半年这些重点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速同比达到了30%。

第三点就是渠道力了,渠道要往下沉,接地气。在这个物质过剩、消费流量见顶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渠道决定着你与消费者的接触面有多大。

根据凯度(总部位于伦敦,全球领先的数据、洞察和咨询公司之一)的调研数据,截至2019年6月,伊利常温液态类乳品的市场渗透率为83.9%,其中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为86.2%,可见伊利渠道下沉得不错。

除了传统渠道外,伊利也没有放过新兴的渠道,像便利店、电商平台和母婴店等。2019年上半年伊利的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94%。

这三力都是着眼于企业在消费者那里的竞争力,其实做乳制品还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上游奶源。乳制品的生产成本里,原材料占了差不多90%,原奶价格的波动会导致利润率非常大的波动。2012年以来的整合,原料奶的价格高位震荡是一个大促进因素。

伊利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奶源基地的建设,每年都有大笔的支出投在这个上面。在逐步完善国内核心奶源带产能布局的基础上,公司2013年4月,伊利在新西兰落下了第一个海外工厂基地,公司又与意大利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联手合建全美规模最大的奶粉厂,今年又收购了新西兰Westland Cooperation Dairy company Limited。这就逐步形成了全球奶源基地的战略布局,确保了奶源供应的稳定,有利于响应市场需求。

3

伊利的竞争优势

当然,能做到这些,又最终落到了人,人是最核心的因素。

回看中国过去的四十年,这真的是最好的一个时代。但不是所有人,所有企业都成功了。

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它要成功,归纳起来,是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方法做了正确的事情。

前面两个正确基本上是运气,伊利确实在正确的时候(伊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3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爆发前夜的中国)。

后面两个正确完全看个人的选择了。1996年伊利敏锐意识到液态乳产品的市场机会,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这是一个大赛道。如果只是做雪糕,伊利不可能做到今天几百亿的规模。

至于正确的方法,这点我们不用做过多评价,只看这个行业的发展即明白。乳品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即使杀到今天,集中度已经提升了不少,像伊利的营收已经拿下了整个乳业的三分之一,这个行业仍然竞争激烈。

在这样一个市场,是绝对不允许你犯错,尤其是大的错误的。

由此可见,伊利的管理团队是非常优秀的,没几把刷子走不到今日。

传统行业吧,不像后浪拍死前浪的科技领域,确定性要大得多。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消费者不喜欢乳制品了。

更何况,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说比上欧美,连消费习惯差不多的日韩也是比不上的,所以,这块的市场远没到天花板。政府今年多次提及要促进农村消费,很显然,乳品消费是农村消费升级必然的一环。

伊利拥有主观优势(优秀的管理层),又积累了必要的客观优势,比如品牌优势、渠道优势、资金优势、规模优势,这些优势还会相互加强,形成协同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之相对比的是小乳企们,传统行业是很难出现科技领域那种苹果对诺基亚的逆袭,它们身上背着三座大山(人工成本、社保税负、环保成本),竞争优势将逐渐消逝。

这种主观优势,叠加客观优势,是其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确保了伊利大概率还会继续是这条赛道的赢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