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精神”、人文社会和香港经济盛衰的历史视角

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从早期到内地大规模投资建厂,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是对外开放最大的口岸。

作者:西泽研究院邓宇

来源:西泽研究院   

    【按语】香港具有十分开放的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效率较高的政府公务员队伍,特别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跟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香港的优势没有丧失,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没有降低。

——朱镕基,2002年11月19日

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从早期到内地大规模投资建厂,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是对外开放最大的口岸。过去三十多年,香港一直是内地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走向深层次和多领域,CEPA、自由行、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大湾区规划、亚投行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香港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在改革开放深化的过程中地位也更加重要。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版图的焦点,狮子山精神支撑了香江大地的崛起,充满港式人文的香港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也堆积了大量的问题,过度金融化、资本垄断、盲目民主化以及香港社会的“短视”心理等等,损耗了发展的愿景,并且正在成为其衰退的最大障碍。

图表1: 1997-201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GDP年度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9

 香港的崛起自始至终与内地共生共荣。1997年7月1日,别离155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记忆停格在那个激动人心的画面,五星红旗缓缓地在香港大地上空升起,700多万同胞有了强大的祖国后盾,不再是那个充满历史屈辱的殖民地。海风吹拂了五千年的大地,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回归的红利推动了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如果沉湎于过去的辉煌成就,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那份发展红利。2019年8月15日,香港政府宣布修订今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由原本的2%-3%下调至0%-1%,这一信号不仅源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战以及悲观的市场预期,更深层次的是源于香港经济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香港本土经济学家刘遵义认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最大优势是背靠内地,未来应深化与内地的合作。回到香港经济,历史沉淀的问题和经济模式的落后已经开始侵蚀香港的未来前景,融入内地以及重新思考与内地的关系更加重要。

一、“狮子山精神”与香江大地的共生共荣

殖民地的屈辱历史没有击垮香港人意志,在155年的斗争中香港人的韧劲令人赞叹。我们沉浸在狮子山的精神下,不服输的香港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同胞,我们的耳畔无时不刻不响起香港的音乐,无论是那《万里长城永不倒》里“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的大侠霍元甲,还是那《男儿当自强》里“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的黄飞鸿,在我们儿时的脑海里熠熠生辉。屈辱的历史早已荡然无存,迎来的是一个崛起的国家,一个可以依靠的强大后盾。尽管只有“弹丸之地”,香港同胞却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创造力和奋斗劲,与殖民地政府斗争,与艰难的命运抗争,令人钦佩和赞叹香港“四小龙”的奇迹。中产阶级为核心的香港社会的变革更加温和,而这部分群体正是早期那批创业者、实干家,日渐成为了香港经济社会的稳定器。

图表2:1997与2016年香港经济发展活力数据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南方财经频道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内战爆发,掀起了香港移民潮,赴港避难求生存,因而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不服输精神。时常都会想起TVB港剧里香港人的那种坚忍不拔、勤奋、勇担责任的气质。港剧让我们记住了“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记住了那些总是拼在最前线的香港阿sir,还有那些打拼的年轻人。港剧就是我们的美好记忆,有情有义的《天龙八部》,永不言败的《创世纪》,荡气回肠的《大时代》……每一部剧都那么热血澎湃,在时代的洪流里,每一个香港同胞都展现了勤奋和创新精神,守护法治、公正和繁荣的香港,令世人赞美。作为最早开放的口岸,香港的特殊性夹杂着港岛渔民社会、自由贸易融通的属地特征,在近现代历史上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社会性,并且在人文教育、文学艺术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回首每一次祖国遭遇到困难的时候,香港同胞都会冲在第一线,用他们的热忱、关爱和手足情给我们鼓劲加油,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援助大陆。1991年华东发生严重水灾,全港掀起捐赠救助华东水灾的热潮,香港200多位演艺界人士共同筹款,全港群众与大陆同舟共济;1998年百年一遇洪山灾害,香港同样冲锋在前,向内地捐款6.8亿元,居世界第一,同胞手足之情令人动容;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八方援助,香港同胞义不容辞,各界人士共捐出逾20亿港元。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祖国与香港同胞始终同舟共济,不分彼此,这就是无法割舍的爱。在香江崛起的多次转身中,始终有庞大的内地市场的支撑,勤劳与智慧的香江文化并非外界认为的那般“资本冷血”,相反,香港社会的人文气息弥漫在各个角落,褪去资本的力量,真实的香港社会更具有人情味,尤其是社会底层,“狮子山”精神成为香港经济崛起的核心。

图表3:2013-2019(4-6)经季节性调整失业率(%)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贸发局,2019

港式人文社会之所以有独特魅力即在于其厚重的历史、移民潮以及中西融合的文化特征,从155年的沧桑岁月中走过,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狮子山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原本物质匮乏、工业化落户的香港社会生存扎根。活跃在香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无一不是早期移民或移民的后代,正是这群曾经在香港经济从低迷到复苏、到繁荣的群体构成了香港社会的主流。2018年,香港地区人均GDP为381870港元,折合美元4.87万美元,早已跻身高收入群体社会,与发达经济体匹敌,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和较低失业率更加凸显了香港人的勤奋和智慧,敢拼敢闯的“狮子山精神”与香江大地共生共荣。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香港经济进入到赞新的阶段,而放眼于内地,追赶的步伐则日益逼近,时代的洪流正在冲击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香港同样无法避免。

二、港式人文社会里的多元文化与包容

香江大地,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明珠,那里的故事每天都在清晨的霞光和深夜的海港上演,每一个勤奋的香港人都在奋力打拼,为自己的爱人,为美好的生活追求,为年轻的创业理想。我们爱着那些深刻而激励人心的香港音乐,爱着那平凡中见证伟大的香港电视剧,也爱着那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香港电影,那接地气的香港美食。吹拂了五千年的海风,穿过避风塘、九龙塘,穿过天星码头,从香江到珠江,不惧风雨,不畏艰难,始终坚守着那份“狮子山精神”。这份精神蕴含了香港人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内外条件、因势利导的智慧,紧跟历史发展的“红利”,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布局,而港式的那种人文社会则依旧保持着那份活力。尽管香港经济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却保持了强有力的韧劲,并且失业率始终维持在合理水平,通过高度的国际化与社会化分工,以及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人才,形成了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

图表4: 2019年QS/泰晤士前100名香港各大院校排名分布

数据来源:Quacquarelli Symonds,香港全方位

香港的美食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日常的生活处处都是香江美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如美食家蔡澜所说“如果你喜欢吃,那么一定不能错过香港”,叉烧、点心、碗仔翅、云吞面、鸡蛋仔……融入香港同胞的饮食文化,不觉也打开了我们的味蕾。填饱基层香港人的美食真正代表了香港街头美食文化,永远是那么接地气,价廉物美。在香港的“百字号老店”遍地,充分展现了快节奏的香港同胞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即使人生面临许多的困难,却总能看到香港人那率真的笑容和乐观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和创造力将700多万人拧成了一股绳,将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在快节奏和高速发展的香港社会,美食琳琅的背后是香港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大熔炉”更能体现社会的包容,也是一个移民社会演进的必然规律。

图表5: 2009-2018香港对内地投资占比变化(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9

香港人电影文化充满了狭义、市井和都市文化,从早期以黄梅戏、京剧戏曲为代表的的国语片到兼具历史文化的粤语长片,再到黄金时代的英雄武侠、警匪、文艺和喜剧电影,多类型发展,充分表达了香港人文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与黄金岁月,正如香港电影的辉煌始于70/80年代,“东方好莱坞”名副其实,港产电影在东南亚市场,乃至于韩国、日本和欧美市场一时风头无两,而期间也是香港经济发展上升最快的时期。每一部经典的香港电影都在滋养着我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热忱、创造、奋进和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香港电影迷,这种根植于港岛文化的创新精神一直伴随着香港经济的崛起。黄金时期的香港经济一度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无论是大学创新指数、城市发展活力指数以及综合竞争力排名都在世界前列,显示其香港经济、社会、教育和人文、艺术的全方位发展。

近现代的历史给予香港不一样的土壤和风格,这座在日与夜中奋争的城市同样孕育了非比寻常的香港文学,香港虽然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700多万的人口,却诞生了无数个伟大的作家,中国第一位意识流作家——刘以鬯,武侠文学大师金庸,以及蔡澜、李碧华、亦舒、倪匡、西西等等一大批香港本土作家,无不用手里的笔记录着香港的历史与人生。开放、包容和自由的港口给予了香港文学同样的土壤,早期因为战火和救亡赴港的作家和文人共同延续了传统与新兴文化交融的风格,殖民地时代的历史则使得香港文学兼具中西融合的特性。这种文学代表了香港人文社会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关切,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在朴素的叙述中描绘阶层的演进历程,并在武侠、英雄、市井、历史的演绎中不断推陈出新。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与崛起的香港经济并存,给予经济繁荣背后更多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三、金融危机与“回归”后的成功崛起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由开放的市场、优良的法治传统、高效的公务员体制,愈是在艰难的时期,这种竞争力就愈突出,支撑香港渡过多次金融危机。犹然记得98年亚洲金融危机如海啸般涌向香江,彼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正处于回归后的第二年,资本的博弈和斗争暗流涌动。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虎视眈眈,东南亚各国经济下滑、固定汇率制度无法匹配,资本投机分子以香港为据点展开了大规模的“金融战”,资本外逃严重。8月正是立秋之初,两周的交易日港府动用1200亿外汇储备,北京全力支持,成为狙击国际炒家的最大后盾。8月28日,香港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港币的战斗中大获全胜,恒生指数定格7829点,全天交易额达史无前例的最高纪录790亿港币。这次金融危机充分展现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图表6:1986-201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生产总值(GDP:美元)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百度数说,201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信息系统自上而下的干预以及整个监管的松懈,导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引致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破产、重组,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自然成为其中的风暴眼。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到香港的经济发展,本土生产总值2008年第2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连续四个季度收缩,失业率小幅度下挫。此时,香港回归已经有11年,由于内地果断实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依靠其经济发展纵深、巨大的内需市场,安然渡过经济危机。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香港的整体冲击相对缓和,并未如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那般出现严重衰退,家庭财政状况和企业财政状况较佳,而且金融体制稳健,银行业风险承压可控,这一切都得益于内地强大的经济韧劲支持。

图表7: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榜单

数据来源:英国独立智库Z/Yen《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9

2019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显示,在全球180个经济体中,香港以90.2分继续蝉联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地区,连续25年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由于历史的特殊性造就了香港这一自由港经济的转身与崛起,从早期的渔港到国际贸易、金融集散地,而这也是建国初期的“封锁红利”,借助于口岸、对外交流窗口的优势,迅速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多次转型,最终成为“亚洲四小龙”,并且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与新加坡并驾齐驱。201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9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排名保持全球第二位,报告根据“政府效率”“营商效率”“经济表现”“基础设施”4项因素评估全球63个经济体。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香港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自回归后,这种表现日益突出。2015年底数据显示,香港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约17.4万亿元,国际投资者占比达68.5%。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封锁中国使得香港成为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率先崛起的发达经济体开始产业转移,香港以其廉价劳动力、资本基础以及自由港优势得以承接,实现快速资本积累。70年代后,内地改革开放大潮进一步推动香港成为中西资本、技术和人才融通的唯一出口,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为香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银行业中心,银行业成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代表,由于便利的政策、最惠国待遇、关税优势等,金融创新活力催生了香港成为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第五大金融衍生品中心和黄金交易中心。

图表8: 2019年香港银行业总资产排名分布(港元)

数据来源:毕马威《2019年香港银行业展望报告》,2019

自由港经济伴随着持之以恒的狮子山精神而成为最为黄金的发展时期。回顾香港崛起的发展之路,无处不体现内地的身影,甚至可以说,内地的每一段历史时期都给予了香港无可替代的发展机遇。在多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锤炼中,香港经济表现出了强大的韧劲,并且金融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金融服务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高达3000亿港币,占比超过16%,“一国两制”成为香港金融业腾飞的基石。但是,高度依赖金融业的模式也注定了其很容易遭受外部环境的挑战,以及金融风险问题,特别是在敏感的地缘政治、世界经济秩序大调整时期,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加之创新科技的发展不如深圳等地,内外部环境日益严峻。

四、正在走向技术性衰退中的香港经济

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GDP为24221.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高出香港221亿元左右,首次超过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一的城市。正如一家企业有着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香港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在被后来者居上,其实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注定了香港经济的潜在风险与挑战。2015年仲量联合发布的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全球20强中,深圳排名第四,前二十已经没有香港的踪影,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深圳已经排在香港之后,二者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2015年,香港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香港本土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提出香港经济发展的思维落后,对中国崛起和开放的判断失误。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虽然释放了生产力,将生产要素发挥到最大化,但是却忽视了这种体制背后所缺乏的“平等主义”,这也是西方自由经济体制的共性,并在屡次经济危机中演变为一种周期。

图表9:1996-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分布

数据来源:Wind,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9

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经历了多次崛起的发展机遇,然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内地的历史变迁。潜在的问题在于香港的资本垄断和过度金融化,以金融和地产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不仅削弱了香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动力,造成了“家族财团”垄断经济模式,而且不断丢失其原有的国际贸易、自由港的超然作用。从当年接近20%的年增速跌落至现在的2%-3%左右徘徊,颓势正在加速。因为过度金融化和地产业牢牢掌控香港经济的命脉,资本的逐利和依赖,产业结构的失衡,最终导致香港相继错过了互联网经济、生物科技、芯片研发等如今的核心产业,传统的行业早已黯淡无光。事实上,收入较高的行业已被金融业霸占,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紧随其后,而大部分的香港劳动力从事的则是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底层工作和岗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经济社会的社会分工问题。长此以往,中间收入阶层的获得感降低,并且受制于高房价和高消费带来的压力,中产阶级社会的稳定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表10:2017年香港四大主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情况(%)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贸发局,2019

虽然整体上香港经济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大量的数据佐证了香港的经济发展依然坚挺,比如排名世界前列的竞争力、创新发展指数,数所排名靠前的高等院校以及人均GDP的高速增长。但是,在这些数据背后更多的是香港经济正在“走下坡路”的隐忧,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在侵蚀香港的“狮子山”精神,产业机构不平衡、政府经济职权受限以及匮乏的民生服务成为香港社会“割裂”的催化剂。香港政务司与福利局发布的《香港贫穷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全港贫穷人口达137.7万人,创九年来新高,贫穷率达20.1%。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数据,1997-2015年,大学毕业生收入平均数增长只有7.5%,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达0.539,创过去四十多年新高。2019年以来,香港经济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仅为0.6%,为过去十年最低,形势比想象中严峻,技术性衰退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图表11:香港主要经济指标,2019年7月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贸发局,2019

历史变迁下理解香港经济社会的百年发展并不困难,从经济学视角论述香港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共识。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其过去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史,殖民地的共性与特性并存,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到了“衰退”和“没落”的边缘,完全放任的经济模式更不能持续下去。曾经风光无限的“亚洲四小龙”,依附于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如今都不约而同陷入到低迷的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经济、低生育率等因素叠加,加之内部财富集中、贫富悬殊,香港也不例外。反观当年的这些国家,台湾、韩国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后发优势如果没有继续深化改革和持续创新,很容易遭遇挑战,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出现乏力,产业机构发展极不平衡的阶段。2019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2019年半年经济报告》称:香港今年上半年的经济状况是2009年衰退以来最弱的。内地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发生巨变,珠江两岸相望的深圳早已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渔村成长为最具现代化、改革创新的国际大都市。

图表12:深圳与香港GDP发生逆转(人民币)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局,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9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酝酿成熟,在这片聚集了发展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深圳成为最被寄予厚望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设立深圳特区,目前已经跃升为人口超过1302万(2018年常住人口)、1997.47万平方公里,经济排名位于前列的超级城市。2019年8月18日,深圳正式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地位已跃然纸上。与之对应的是香港经济社会出现了转折期,从上图(11)的对比明显可以看到深港两地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被追赶超越的程度更深。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示范区规划等国家战略推进,香港如不抓住这两大战略机遇,错失最佳窗口,预估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五、结语与展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香港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变迁与角色演变的特色,殖民地经济以及内地封锁带来的巨大“红利”,催生了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和自由贸易港的快速崛起,在70/80年代迅速完成工业化,并在回归后借力内地的腹地与纵深崛起。时过境迁,屈辱的历史早已远去,却无法磨灭。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香港的故事,或是一首粤语歌曲,或是一部TVB剧集,或是一部港产电影,或是一部香港文学作品,或是一副海港夜景的照片,或是街头巷尾的一个美食小店。充满人文关怀的香港社会曾经与经济奇迹一道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狮子山精神”支撑起整个香港的经济腾飞,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许多的问题都被繁荣所掩盖,当潮水褪去,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变迁、贸易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弹丸之地”、以自由经济体制著称的香港自然被历史大潮所挟裹。

回顾历史正是为了警示今天。1842年8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8月29日《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从此香港与内地别离155年。时代变幻,以金融和地产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历史并非是虚无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发展的过程。回顾香港的经济崛起不可脱离内地的历史变迁,更不能脱离整个国家历史、社会和文化,否则就是虚无主义。以地产为核心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挤压香港阶层分化,透支了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给香港的未来提出了最佳路径,后来者深圳已加速前进,上海正在以自贸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出发,全面开放的步伐超出预期。拥有1106.34平方公里、748.25万人(2018年)的香港已无法回避自己的衰落态势,唯有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为依托,发挥自己的自由贸易港、金融中心和国际市场的作用,才能真正找到破题的出路,否则将永远错失良机。挽救香港经济已经成为时下精英阶层、中产阶级和政府的共识。

图表13:中国与其他国家GDP增长率好人均GDP增长率比较(%)

数据来源: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2018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前首席副校长王于渐表示,香港拥有“一国两制”优势,拥有良好基础条件、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未来是香港经济成长中,要积极抓住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应用,积极与内地合作、融入国家发展是必要途径。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崛起的国度已不可逆转,香江大地的转型也变革也无法停止。没有哪个模式、哪个地区可以“一劳永逸”,衰退与乱局中的香港必须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狮子山精神”仍然闪闪发亮,香港人的奋斗精神依旧动人,而打破偏见,走出误区,融入崛起的祖国才是最好的选项。我们感受着香港文化的独特魅力,浸润在中西融合、开放、自由的港岛文化,爱着那些街头的美食,那些奋斗在每个基层岗位上的香港同胞。百年未有之变局,香港也不例外,伴随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必须回归“初心”,避开云雾,厘清香港经济一路发展起来最为核心的驱动因素,谋求技术性衰退期到来时的转身,走出发展误区,解决不平等问题,改变传统的自由资本体制和产业机构,最终为民众谋福利。

图表14:20年来香港私人楼宇每平米租金和售价(港元/每平米)

数据来源: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屋统计,2017

可以清晰地预见,内地的经济将会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2018年中国GDP已达到90.03万亿元,约13.05万亿美元,增长率维持在6.5%,人均GDP已近1万美元(人均9732美元,2018),正式迈过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崛起的势头不可阻挡。尽管遭遇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挑战,贸易战、世界经济放缓以及内部经济调整,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从长期看,内地经济的韧劲、高科技产业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布局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香港经济的未来离不开内地的支持,更需要借助崛起的势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通过互联互通,产业优势互补,充分运用内地的庞大市场,立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才能扭转目前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困境。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如法国、韩国、英国、新加坡等等都存在这种发展不平衡问题,从经济问题延伸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香港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峻。对内而言,香港经济的失衡问题需要着力提升政府施政水平,加大民生惠民工程、科技产业、互联网经济等多元化投资,加大投入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医疗保障、教育和住房倾斜力度,改善民生环境和福利,巩固传统的以中产阶级为支柱的社会结构。唯有如此,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且共享内地崛起的红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