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和科技(603256)13连板后疯狂砸盘至跌停,换手率堪比科创板

如果打新不中,那么对于刚上市的新股,投资者还是审慎理性看待为好

8月7日,新股宏和科技(603256.SH)在连续收获13个一字涨停板后开始上演疯狂收割大戏,当日从涨停板上直线放量跳水,截至收盘小幅收涨1.35%,而首日开板的换手率高达77.8%。

在今日,宏和科技开始大幅低开近5%,在盘中几轮挣扎后最终跌停,截至收盘,宏和科技已经封住跌停板,收报18.25元,市值160.2亿元,当日换手率高达57.68%,与科创板上市新股不逞多让,所有上一日入场的追风者惨遭闷杀。

image.png

宏合科技今日的暴跌表现,在主板与中小创均大幅反弹的背景下尤显刺眼。

通过板块对比可以发现,次新股板块近期的相对强势无疑离不开资金的推波助澜,而次新股本身筹码干净、盘子小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构在恐慌情绪逐渐蔓延背景下拉升股价的抛压。而作为一只新上市的新股,得益于板块的共振,宏和科技股价自然是水涨船高,但零和博弈的本质则决定了在部分人获利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高位套牢的困境。

不可否认的是,资金的追捧并不是对宏和科技基本面的认可,而是单纯意义上的资金炒作。虽然今日未能进入龙虎榜,但从昨日的龙虎榜数据看,买卖交易强烈的均为市场一线游资机构,其中华泰证券及华鑫证券旗下不同地区的多个营业部均有上榜。

image.png

从公司招股书看,宏和科技的股东背景颇有来头,其为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之子所控制。

公司是一家中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著名的中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专业厂商。其主要产品为中高端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系列产品,主要包括极薄型、超薄型、薄型电子级玻璃纤维布。

2015-2018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宏和科技分别实现营收6.19亿元、6.77亿元、7.79亿元和4.19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7227万元、1.17亿元、1.63亿元和8027万元。

数据显示,宏和科技的经营状况在行业内处于中上的水平,无论是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还是净资产收益率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同样应当看到的是,当前宏和科技的经营状况正逐步趋于恶化。

从宏和科技于7月18日公布的半年报中不难发现,其自身营收同比下降24.38%,净利润下滑27.78%,这也是宏和科技自2016年以来业绩的首次下滑,随着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提升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宏和科技的未来发展无疑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截至8月8日午盘,宏和科技的动态市盈率高达13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估值无疑相对偏高。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部分市场人士曾对宏和科技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质疑的原因则在于其对生益集团和松下的销售额在前后两版招股说明书中存在显著差异。

在2017年的招股说明书中,其销售额分别为8102.65万元与4817.54万元,而2018年的招股说明书中的数字则是8221.35万元与6972.54万元,而对照两版招股书披露的2016年度的主要客户销售额数据,就不存在差异,财务数字差异的客观存在令人疑惑。

宏和科技财务数据的谜团可不止“销售数据异常”这一处,采购数据也让人看不懂。

据招股书披露,2017年,宏和科技的采购总额为3.88亿元。同年,公司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科目支出金额为2.53亿元。

考虑到同年应付款项余额的净增加金额约为4千万元,则对应着采购资金实际支出金额较采购总额的差额约为9千万元。在正常的会计核算逻辑下,相差的9千万元指向的是宏和科技采用票据背书方式支付的金额。

然而与此同时,招股书还披露了宏和科技在2017年的票据背书支付金额高达1.4亿元,明显超过前文所述的9千万元差额,何以两者之间会相差这么多,实在让人费解。

由此,宏和科技上市以来的惊艳表现在本质上属于由部分机构利用涨停板制度与自身资金优势主导的投机行为,而8月7日与8月8日的放量下跌宣告了这场击鼓传花的资本盛宴的终结。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次新股而言,由于上市时间比较短,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投资者很难对企业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投资次新股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而类似宏和科技这般爆炒新股的行为一直屡见不鲜,但往往是疯狂炒作之后股价快速回落,最终结局往往是冲高追进去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一地鸡毛收场。

不难想象,爆炒之后的宏和科技将走上漫长的价值回归之路。

同时,宏和科技股价的暴涨暴跌,也给我们值得深思的启示,从短期来看,资金诚然可以推动股价快速上涨,但在长期内决定股价的则只是企业自身的基本面,对于投资者来说,立足企业基本面的研究,回归价值投资分析才是理性投资的应有之义。

所以,如果打新不中,那么对于刚上市的新股,投资者还是审慎理性看待为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