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理论是异端邪说么?

理论都是对的,但又是极其片面的,得看清楚假设,用对地方。这才是经济学最特殊的地方。

作者:沧海一土狗

来源:沧海一土狗

分歧

最近,孙国峰司长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做《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判》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和反对“现代货币理论”(简称“MMT理论”)的人都比较有名,所以,关于它的争议很大。支持这个理论的人主要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里奥,他认为,我们所知的央行体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货币理论”取代它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这个理论有点颠覆性,所以反对他的人也比较多,伯南克、鲍威尔、拉加德和巴菲特等人都发表过反对它的言论。

那么,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呢?它最颠覆的点又在哪里?这个理论认为,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该通过支出和税收管理经济,而不是依靠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来管理;政府平衡财政预算没有什么意义,一国也没有必要在意国家债务规模和预算赤字,潜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用增加税负解决。

这跟传统经济学理论针尖对麦芒,传统论却认为,政府平衡财政预算十分重要,否则,将带来恶性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在平衡预算的前提下,充分就业要靠货币政策。

那么,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代货币理论是否是“异端邪说”呢?

评价理论的不同标准

为了更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绕一些远路,讨论一下评价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还记得,在我刚开始念数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讲,数学是形式逻辑,也叫套套逻辑,不存在什么对错,只关心是否well-defined,假设什么,得到什么。所以,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只要理论自洽,他们都是好的理论。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理论的自洽性,我们还可以提高标准。拿不同的理论跟现实比较——谁能比较好描述现实世界,谁就是一个好的理论。那么,是不是无法描述现实世界的理论,就一点意义没有呢?并不是这样的。

熟悉数学史的人都知道,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都是对的,即自洽的系统,他们的差别只在于一条假设——平行公设(第五公设)。

如果一条线段与两条直线相交,在某一侧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和,那么这两条直线在不断延伸后,会在内角和小于两直角和的一侧相交。

第五公设跟前面的公设独立,符合第五公设的叫欧式几何,可以很好的描述我们肉眼看见的这个世界;不符合那个公设的叫非欧几何,可以描述一些扭曲的空间,它在物理学里应用得很广泛。

掉这个书袋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是在设想这样的一个可能性,传统经济学和MMT理论逻辑上都是自洽的,但是,二者在某一个关键假设上不同,导致二者描述了不同的世界。同时了解这两个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知道各个理论的边界,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知道欧式几何适合解决一个平面上的几何问题,非欧几何适合解决曲面上的几何问题。这样会避免我们把正确的理论运用到错误的地方。

毕竟,我们要明白,经济运行机制是复杂的,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工具完全刻画经济运行,所以,我们要适应每种工具的局限性,

经济学的艺术就在于,明白什么时候假设是一种澄清,什么时候假设是一种误导。

——曼昆

关键假设的不同

我数学学得不好,无法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抓出所谓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五公设”,只能凭着某种直觉本能去带着大家探索这个问题。

我们先回到“现代货币理论”,依据三部门均衡理论,它得到一个十分关键的命题“政府部门的财政赤字等于非政府部门的盈余”,所以,财政赤字不单纯的是坏事儿,他的另一面是好事儿。最后,沿着这个逻辑,他得出了一个推论“财政平衡没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这个命题隐含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假设——资产负债表平衡是一个边际紧约束。怎么说呢?

一般来说,一个个体会面临两类约束,一类是财务约束(第一类约束),现金流量的收入支出;另一类是资产负债约束,资产负债表要配平(第二类约束)。但是,大家一般不太会注意这两个约束的松紧程度,事实上,前者是一个比后者更紧的约束,流动性问题优先于资产负债表的问题,也就是说,尽管一个企业净资产为正,但是,也会因为流动性不足遭遇挤兑而破产;尽管一个企业资不抵债,但是,只要现金流量表转得起来,他可以靠借新还旧的庞氏手段维持。

很多人会以为所有的个体面临的约束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不是,有的个体不存在第一类约束,有的个体要同时面临两类约束。在不考核监管指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是不存在第一类约束的——财务约束(其实,在以前多篇关于货币银行学的文章中,我们有讨论到这个问题);但是,其他的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个人都要面临两类约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拿资产负债表的逻辑来分析商业银行,但是,不能拿资产负债表的逻辑来分析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个人。这是因为这些个体还面临一个更紧的约束——财务约束。

所以,资产负债表约束是否为一个紧约束,就是一个关键的假设。如果我们认为现金流量表确实比资产负债约束更紧,那么,还是传统理论更符合实际;反之,则是MMT更符合实际。

那么,在现实中,到底是现金流量表约束更紧还是资产负债表约束更紧呢?实际经验给了我们一种直觉,现金流量表更紧。所以,传统理论之所以成为传统自有他的道理。

负利率的影响

写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能放心地认为对MMT的批判大获全胜,可以丢书包了呢?不是的,还有蛋疼的补考。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形式逻辑推导;其次,关于现金流量表约束直觉上还有放松的手段

数学太烂,先不讨论形式逻辑推导。我们主要讨论经济学直觉方面的东西。零利率或者说负利率的政策,的确有可能让我们绕过现金流量表的约束——非银总是能从央行那里借到便宜钱(即便不是负的)。也就是说,负利率政策可以让现金流量表的约束不必那么紧,至少是相对于资产负债表约束是的;更进一步,它存在把现金流量表约束放松至资产负债表约束相同地步的可能性。

那么,是不是零利率能拯救MMT理论呢?也不是,如果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个对MMT理论很严重的挑战:MMT走的是先得病,后治理的路子。由于现代经济极其复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可测,我们明明可以靠财政平衡杜绝后续不可测度的风险,没有必要先得病,后去走钢丝绳——我们无法事先知道我们会在哪里玩脱。

总之,我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保守的,我不会因为手术技术高超,在知道会得脑血栓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大吃大喝提高血脂。

零利率或者说QE就是各国央行手里的那把不知道能不能治百病的手术刀。

无法结束的争论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么MMT理论的关键假设不靠谱——因为非银必须面临财务约束,要么靠QE放松非银财务约束不靠谱(首先,不知道是否可以放松;其次,先得病后治疗的路子吓人),在这时,我们是否可以大喘一口气,把这个理论给扔进垃圾堆呢?

不是,还有得救。

这个牛逼的救法来自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理论研究必然需要做出不符合现实的假设,假设是否符合现实完全无关紧要,理论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才是重要的。

意思就是,假设是否跟现实一致不重要,能预测对了,有用就行。当然,他说这段话不是为了救MMT,而是为了救“人都是理性的”这个让经济学家又爱又恨的假设。

弗里德曼能这么为理性人假设辩护,MMT理论的拥趸也可以。

结束语

好了,我们终于绕完了这个圈儿。如果数学不够好,我们是无法通过形式逻辑的推导平息争论的。但是,如果退而求其次,从经济学直觉上绕,我们会猛然发现,打赢一场经济学争论会有多么艰难。当然,这也是经济学论文如此众多的原因,要不然大家都毕不了业。

事实上,我不认为,理论上有什么太过明确的结论,但是,这个争吵的过程也不是无意义的,它至少向我们展示了,运用颠覆理论带来的风险,以及我们可能面临的取舍。

或许,二者都是自洽的,只不过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就像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一样。但是,在没有对所有假设做细致研究的情况下,我建议还是谨慎为好,毕竟历史上“不节制的政府赤字”,曾经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砸烂了整个商业体系。迄今为止,我们也没能发现,到底改变哪个假设条件,不节制的政府赤字就不会造成恶性通胀了。

最终,我们会折服于一些理论形式上的优美,结论上的简洁,但是,在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里,我还是倾向于经验主义的,毕竟它太复杂了,我们无法条件可控地探究它的每一条假设。

一些题外话

想必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很能理解我说的那两个词儿“形式逻辑”和“经济学直觉”,其实,他们背后分别对应着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推理起来简洁、迅速并符合直觉,但是,容易在假设上自说自话。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关于一个话题,两个人讲的道理都很对,但他们的基础假设差别很大,一直都在各说各的。

一般而言,在大家平常讨论中运用的经济学原理都是基于局部均衡的,所以,经济学的道理往往像成功学的道理,

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知道很多经济学知识仍然做不好投资。

这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这门学科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有太多的假设条件,这就导致一些分析有很多暗含假设,所以,局部均衡讲的道理往往都是一些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换掉一批假设,基于局部均衡的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我们运用的工具往往都是都是基于局部均衡的,是有残缺的,但又不得不用,所以,就需要我们看清楚假设,用对地方。这也是我老引用曼昆的那句话的原因。

理论都是对的,但又是极其片面的,得看清楚假设,用对地方。这才是经济学最特殊的地方。

ps: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判》,孙国峰;《现代货币理论》,兰德尔;《宏观经济学》,曼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