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从三个维度看自贸区新片区的定位、开放度与发展空间

自去年上海获得了科创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这三大利好政策之后,前两个均已实施,唯有自贸区新片区的功能定位、选址与规模以及给予怎样的优惠政策等均不明朗。为此,我们不妨根据已经发布的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推测新片区的大致发展模式及潜在投资机会。

作者:李迅雷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自去年上海获得了科创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这三大利好政策之后,前两个均已实施,唯有自贸区新片区的功能定位、选址与规模以及给予怎样的优惠政策等均不明朗。为此,我们不妨根据已经发布的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推测新片区的大致发展模式及潜在投资机会。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涵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35万平方公里土地、2亿人口的长三角区域走向一体化据报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拟定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日前已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印发。 

尽管已经印发,但仍没有向全社会公布,不过,从不久前上海市市长应勇在答记者问时所提到的三个重点发展区域,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新片区的大致方位了。

应勇指出,第一个重点区域是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目前中央已经明确在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嘉善和上海青浦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二个重点区域是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片区第三个是要建设虹桥商务区,将其打造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 

早在今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指出,上海对外开放,浦东新区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是重要载体;对内开放,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一直缺少一个核心承载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补上了这个“缺”。其与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一道,将有力带动上海一东一西“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对外、对内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做强上海更好为全国服务的大平台。 

从上述这段文字看,新片区显然是在“东翼”,对内开放的选址则在“西翼”。而南通市市长徐惠民7月12日在江苏《政风热线•市长上线》直播节目中公布: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将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和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共同组成上海航空主枢纽。 

由此可见,上海的东(浦东)南(浦东,原南汇)西(虹桥商务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北(崇明与南通机场)都已经形成或将形成对外辐射功能。 

如果说生态绿色区选择在浙江、上海和江苏的交界处,虹桥商务区选择在与国际国内相连的交通枢纽,那么,新片区大概率会选择港口区域了。而且,该区域不仅具有国际港的特征,而且还会设在与浙江或江苏的交界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发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功效。 

那么,新片区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呢?从公开信息中可获得应勇市长的讲话内容:第一,新片区要在探索实施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更加聚焦投资贸易自由化,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探索创新突破,并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探索更具竞争力的相关税制安排。 

第二,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实行有差别的探索,进行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产城融合、开放创新、智慧生态、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从立法维度看新片区在开放度上的突破 

近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自2019年7月26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浦东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围绕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依法决定在一定期限在浦东新区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本市地方性法规的部分规定,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该《决定》采用2014年曾经实施过的自贸区制度保障经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上海地方性法规与将要出台的国家法规可能出现不一致时,可以进行相应制度调整,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说,当前浦东新区承担着多项国家战略,要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需要不断先行先试,改革攻坚。

事实上,2019年年度上海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中,就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修改)(待定,适时初审)”的立法安排,这原本就是为了新片区建设而度身定制的,如今,赋予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权限,是否意味着为可能设立在浦东的新片区提供法律保障? 

之所以要对原有的自贸区条例进行修改,说明要赋予新片区更多的“权限”。从应勇市长的表述看,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那么,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贸区有哪几种类型,分别有哪些目前国内自贸区还不具备的制度安排?我认为,至少香港、迪拜、新加坡等是可以参照的。

具体而言,新片区至少要具有“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以及税制安排”等优势,才可以称得上“具有最强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新片区与现有的自贸试验区相比,在开放度上将有哪些新突破,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怎样的修改,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从浦东新区未来发展规划看新片区发展空间

今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7年左右努力,到2025年浦东新区GDP突破2万亿元,在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奋力打造新时代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实践范例。 

该《意见》提出20条举措全方位支持浦东新区发展,其中涉及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共有4条: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先行先试;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联通全球的大平台;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7年内要实现GDP翻番目标,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平均每年的名义GDP要维持11%左右的增速过去浦东新区的GDP增速确实很快,快于全国和上海的GDP增速。 

但这些年来,浦东的GDP增速也有所回落,如2018年浦东实际GDP增速为7.9%,名义为8.38%。今年上半年,上海的GDP增速降至5.9%,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所以,如果今后浦东经济如果不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年均11%的名义增速很难实现,则7年内也很难实现翻番。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只有把新片区纳入到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中,形成新的增长点,才有可能让浦东的GDP总量到2025年超过2万亿元。 

前不久,总理来到上海也视察了新片区,其中新闻联播上演示的一张自贸区新片区2035年发展目标规划图引人注目。即新片区要建成更具有国际视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将发展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国际贸易、高能级航运服务、跨境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到2035年,新片区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再造一个目前的浦东新区。 

来源:7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

那么,为什么新片区又叫“特殊经济功能区”呢?它的含义似乎比自贸区更广,即要打造成产城融合、开放创新、智慧生态、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也就是说,要把它建成一座城市,不仅仅是自贸区,更不限于保税区。而且,16年后新片区的经济体量要与如今的浦东旗鼓相当。 

要知道,截止2018年国内只有17个城市的GDP超过1万亿元,因此,未来新片区的占地面积和产业体量都将超乎想象。

当然,设立自贸区新片区,未必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面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速再度回落,民粹主义思潮泛起,西方某些国家试图推行逆全球化政策,这对于我国的外贸发展与吸引外资均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事实上,回顾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的过程,也不难发现,为何有些特区发展非常成功,而有些特区发展不尽人意呢?

如我国共批准设立六个经济特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省和喀什。深圳无疑是最成功的,汕头无疑是不尽人意的。海南还未见分晓,但海南省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现象,GDP增速也大幅低于全国水平;厦门、珠海发展则比较顺利。

喀什是2010年设立特区的,当时提出要倾全国之力建设喀什特区,五年内人均GDP达到全国水平。上海也是对口支援喀什的城市之一,且当初就有“东有深圳、西有喀什”的愿景,两大特区可以遥相呼应。

但是,五年之后的2015年,喀什的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2018年,喀什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2万元扩大到了4.5万元。人均GDP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从上述的案例看,区域经济能否发展,主要看是否具备区位优势,深圳的成功,与它在80年代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关联度较高。如今,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存量主导时代,区域分化现象愈加明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和以广深为龙头的珠三角明显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两大增长极。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发展机会就不如这两个区域大。因此,目前各地设立的自贸区所获得的机会势必会参差不齐。尤其要白手起家的难度更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海的自贸区新片区确实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将受益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风险提示:本文是基于公开信息对新片区所作推测,注意经济增速下行;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外部环境恶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