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借外债?风险大不大?——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数据月报2019年6月

2019年一季度末我国外债总额为19717亿美元,季度环比小幅增长65亿美元。

作者:谢亚轩 林澍 

来源: 轩言全球宏观

核心观点:

1、2019年一季度末我国外债总额为19717亿美元,季度环比小幅增长65亿美元。从存量结构来看,银行负有47%的外债余额占比最高,而从外债增量来看,外债规模增长最大的部门仍为银行,一季度增加外债225亿美元,而与境内企业融资相关的“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以及“其他部门”这两项一季度合计减少168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各部门的外债余额增量明显下降,特别是与境内企业融资相关的两项,去年同期合计增长378亿美元明显高于今年。此外,今年一季度增长最多的为债务证券,单季度增加184亿美元,这与境外投资者积极增配人民币债券有密切关系。从相关的外债风险指标来看,本币外债占比水平近年来稳定在33%附近,短期外债占比也稳定在64%左右,未来1年内外债偿还压力较为稳定;而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目前为40%,相较2017年末上涨超过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00%。

2、与外债相关的中资美元债发行规模在今年1-7月份累计已超1400亿美元,相较2018年同期发行规模(996亿美元)明显扩大,累计同比接近43%,其中内地房企美元债券的发行规模为435亿美元,占比30.5%。在中资美元债总计8327亿美元的存量之中,年内到期规模约400亿美元,而此后3年仍处于到期高峰期,其中,内地房企年内仍有45亿美元中资美元债到期。

3、6月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形势有所反复,结售汇与代客结售汇均再度由顺转逆录得年内最大逆差规模,主要的拖累来自于结汇率的明显下降,6月结汇率下降将近9个百分点至62%。代表零售外汇市场的银行结售汇实现逆差1328亿元,较5月份环比弱化达1753亿元。其中银行自身结售汇逆差14亿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1314亿元(5月为顺差318亿元),边际弱化1632亿元。6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变动为-61.9亿元,央行仍未直接干预外汇市场符合我们的预期。6月末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余额为3.1万亿美元,环比增加182亿美元,根据我们的测算,汇率折算因素与资产价格变动仍是外储余额变动的主因。

4、陆股通方面,6月份单月外资净增持A股426亿元重回增持;债券方面,境外机构6月份共增持人民币债券747亿元,增持幅度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其中主要增持了国债276亿元、政金债55亿元、同业存单321亿元,6月平均达116bp的中美利差以及BBGA的指数纳入效应明显增强了人民币债券对外资的吸引力,下半年需要重点关注外资对于债券市场的边际影响。

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 外债风险仍可控

根据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我国外债总额为19717亿美元,较2018年末小幅增长65亿美元,近3个季度以来外债总额变动幅度相对较小。

从存量结构来看,银行负有47%的外债余额占比最高,其他部门(非银金融、其他等)负有29%的外债余额,广义政府、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中央银行则分别负有12%、11%、1%的外债余额。

而从外债增量的分部门结构来看,今年一季度外债余额增长最大的部门仍为银行,一季度增加外债规模为225亿美元,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广义政府则分别增加外债53、3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非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部门减少外债221亿美元,中央银行减少外债30亿美元。从与境内企业融资相关的“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以及“其他部门”这两项的外债规模变动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两项共计变动-168亿美元。

对比去年同期,今年各部门的外债余额增量明显下降。2018年一季度,我国整体外债余额增加1317亿美元,其中,银行累计增加外债规模693亿美元,在各部门增量中同样排名第一,其他部门(非银金融、企业等)增加外债278亿美元增幅第二,与境内企业融资相关的“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以及“其他部门”两项合计增加外债378亿美元。

从债务工具的角度来看,今年一季度增长最多的为债务证券,单季度增加184亿美元,这一项目与境外投资者积极增配人民币债券有密切关系。此外,货币与存款、贷款、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其它债务等项下分别增加外债127、69、53、48亿美元;今年一季度贸易信贷与预付款的外债规模下降幅度最大,减少416亿美元。

从我国相关的外债风险指标来看,本币外债的占比水平自201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33%附近;短期外债占比也基本稳定在64%左右,未来1年内外债偿还压力较为稳定;而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目前为40%,相较2017年末上涨超过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00%。

而与外债相关的中资美元债发行规模在今年1-7月份累计已超过1400亿美元,相较2018年同期发行规模(996亿美元)明显扩大,发行规模的累计同比增速接近43%,其中内地房地产企业美元债券的发行规模为434.5亿美元,占比30.5%。

在中资美元债总计8327亿美元的存量之中,今年年内到期规模约为400亿美元,而此后3年仍处于到期高峰期,其中,内地房企年内有45亿美元中资美元债到期。

二、 6月外汇零售市场供求形势有所反复

6月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形势有所反复,结售汇与代客结售汇均再度由顺转逆录得年内最大逆差规模,主要的拖累来自于结汇率的明显下降。

代表零售外汇市场的银行结售汇实现逆差1328亿元,较5月份环比弱化达1753亿元。其中银行自身结售汇逆差14亿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1314亿元(5月为顺差318亿元),边际弱化1632亿元。

分项目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再度扩大至1274亿元,逆差的环比扩张幅度达1266亿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转逆为-41亿元,背后主要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结汇减少、售汇增多的影响。

6月远期净结汇签约669亿元环比收窄,且弱于往年季节性,主要源于远期结汇签约量的下降,5月为净结汇1312亿元。

6月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实现逆差624亿元,逆差规模扩大210亿元,涉外外汇收支差额由小幅顺差转为逆差,而人民币收支部分逆差也有小幅扩大。从经常项目的情况来看,6月逆差扩大1312亿元至1762亿元;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080亿元较上月明显扩张1077亿元,其中证券投资项下涉外支出的减少更为明显。

从结售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看,6月份结汇率环比明显下降将近9个百分点至62%,而售汇率则抬升2个百分点至70%,结售汇率所描述的市场汇率预期出现走弱,这也是本月结售汇数据弱化的主因。

从今年二季度整体的情况来看,累计录得结售汇逆差1641亿元、代客结售汇逆差1528亿元,而今年一季度以上两者分别录得逆差607亿元、逆差157亿元,二季度整体的情况要弱于一季度。而从结售汇率的角度来看,二季度结汇率平均在66%,售汇率平均在69%,结汇率整体上仍低于售汇率显示汇率预期可能仍未见实质性改善。

6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变动为-61.9亿元,央行仍未直接干预外汇市场符合我们的预期。6月末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余额为3.1万亿美元,环比增加182亿美元,根据我们的测算,汇率折算因素与资产价格变动仍是外储余额变动的主因。

三、 6月陆港通资本流动速览

从陆股通的统计数据来看,在经历了5月份的外资资金大幅净流出之后,6月份单月外资净增持A股426亿元,截至7月30日的数据,7月陆股通累计净流入125亿元维持净增持状态。

其中,沪股通6月全月累计流入263亿元,深股通全月累计流入163亿元。此外,港股通6月份累计流入资金265亿港币,7月以来港股通继续处于净流入状态,目前已持续5个月。

AH股溢价维持在相对高位震荡,最新数据已接近130,港股的相对吸引力继续增强。

从外资的行业配置情况来看,6月份外资重新增持了食品饮料、银行等此前持续买入的行业。

6月份A股市场整体上呈现上涨状态,特别是食品饮料行业表现再度跑赢大盘指数。

四、 6月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托管情况

根据中债登与上清所最新发布的托管数据,境外机构6月份在中债登的债券托管总量达到16452亿元,6月份单月增持债券346亿元,增持规模相较上月下降420亿元(5月增持766亿元);境外机构6月份在上清所的债券托管总量为3090亿元,6月单月增持401亿元(5月增持326亿元),其中主要增持同业存单321亿元(5月增持256亿元)。

6月份单月,境外机构在中债登与上清所合计增持747亿元人民币债券,增持规模环比有所下降但仍维持相对高位,在强烈的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下中美利差在6月份平均达到116bp,人民币债券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仍较强,预计下半年境外机构持债将维持较高水平,后续需要继续关注外资对于债券市场的边际影响。境外机构截至2019年6月末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规模为19543亿元。

境外机构仍青睐利率债,本月主要增持了国债,对政金债的增持力度环比出现减弱。6月份单月境外机构共增持利率债332亿元,其中增持国债276亿元(境外机构5月增持国债250亿元),增持政金债55亿元(6月大幅增持507亿元)。中美利差在6月进一步走扩至116bp的较高水平,叠加纳入指数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债券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分机构情况来看,6月所有机构均不同程度增持了利率债,基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分别增持了1956亿元、499亿元、375亿元、26亿元利率债,广义基金增持力度明显增强,商业银行的增持幅度继续回落。

6月份境外机构增持同业存单321亿元,收益率的抬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边际走强增强了同业存单对外资的吸引力。

境外机构在我国国债市场中的占比进一步升至8.28%,环比抬升0.12个百分点;在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之中,境外机构占比继续上升至2.38%再创历史新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