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手机印度销量暴跌四成,苹果神话要终结了?

可惜的是,硬件的颠覆性创新,在乔布斯去世后戛然而止。

7月8日消息,Counterpoint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iPhone手机在印度的出货量降至22万台,跌幅为42%。而今年的全年预计销量为150万至160万辆,也比2018年下降10-17%。且是苹果近五年来在印度的最差业绩表现。此消息一出,立马在行业内炸开了锅,不少业内人士表示:

“iPhone手机,在印度市场也不灵了!”

事实上,这不仅仅只是它在印度市场销量不行的一个表现,而是全球市场“失灵”的一个缩影。

据IDC数据显示,在全球,Apple在2017年Q4的市场份额为19.6%,2018年Q4下降为18.2%。在中国,Apple在2017年Q4的市场份额为12.9%,2018年Q4为11.5%。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亦或是印度,Apple的市场份额都在下降。

显然,从种种信号的结合来看——苹果的业绩神话似乎真得要终结了。

一季度印度出货量下跌42%

众所周知,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得其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而这一块市场份额对于失去逐渐失去中国市场的苹果来说,无疑是一片亟待开采的“沃土”。但没想到的是,iPhone手机似乎在印度“出师不利”。

据外媒报道,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iPhone在印度销量暴跌42%,仅卖出约22万部。第二季度伊始,受益于促销和打折,iPhone销量有所反弹,但最后到季度末又再次转跌。而该机构还预计,苹果iPhone今年在印度的总销量预计在150-160万部,较去年下滑10-17%。这也是苹果近四五年以来,在印度最差的业绩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Counterpoint统计的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中,目前,苹果手机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降至1%,苹果已经不在统计中被单独列出,被归类为“其他”类。而这个成绩,对于销量下滑的苹果来说,无疑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然而,有意思的是,相较于苹果在印度市场占有率不高的表现,苹果自身还是比较重视印度市场,一直想方设法地把iPhone卖到印度。

据外媒报道,2008年,苹果就将iPhone引入印度,最初为iPhone制定的目标是通过高端零售店吸引印度富裕阶层,不过后来通过月度支付计划将目标客户扩大到了中产阶层。到2015年,苹果在印度的年度销售额从2011年的1亿美元左右增至逾10亿美元。

而这个增长速度也引起了库克和苹果公司总部高管的关注。有知情人士透露,“库克他们想把印度打造为苹果的下一个增长市场,并拟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希望到2020年使苹果公司在印度的销售额增至50亿美元。”

事实上,正如库克认为印度一定是最具潜力的手机市场的观点一样,印度的确是世界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科技市场。

据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印度有13亿人口,但你目前仅24%的印度人拥有智能手机,而且该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增速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快,是世界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科技市场。

不过,根据以上数据来看,苹果似乎并不受印度民众的欢迎,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1.印度民众消费能力较低,但苹果手机价格高昂。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2018年人均GDP约为2030美元,仅为中国的1/5左右,这导致印度民众的消费能力较低。印度用户对智能手机的消费力仍处于“少于300美元”的接受阶段,不过这个价格还是与苹果最新款 iPhone 手机的高昂售价相去甚远。

据了解,iPhone 在印度的最低定价的 iPhone,售价一般也在 550 美元左右。当然还有更便宜的 iPhone,也就是更老已被淘汰的机型,例如 iPhone SE,但售价也在 250 美元左右。因此,对于消费能力较低的印度民众来说,高昂的苹果手机显然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2、iPhone手机不具备成本优势,进口税高。

与苹果公司相比,大多数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手机厂商,它们的成本优势之一是能够在印度当地生产手机。价格本来就高昂的 iPhone 从中国进口到印度还要加征 20% 关税,而对手则得以避免这项关税。

当然苹果本身也清楚这个情况,此前该公司曾向印度政府提出设立Apple Store的申请,但印度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开出的条件是——30%的iPhone零件需要在印度采购。但这个条件对大量生产线都在中国的苹果来说无法接受,因而时至今天,苹果在印度开设Apple Store的计划仍处于僵局。由此一来,印度较高的进口税便成了苹果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3、苹果对印度市场缺乏实际调研,导致竞争力低。

事实上,大量在印度竞争对手,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手机厂商善于对当地消费者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对其手机产品进行了明确的调整,比如延长电池寿命、推出定价较低的机型等,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再或者是,可实现更好的自拍或特殊效果的功能。

但相比之下,苹果在这一方面则实力较弱。据了解,由于苹果不做低端手机,从而无法对印度市场因地制宜,只能用几年前的iPhone6,iPhoneSE来打市场。可问题是这种设计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就连三星、小米都开始做全面屏的百元机了由此一来,老iPhone的竞争力就可想而知了。

而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苹果手机在印度市场占有率不高不是没有原因的。此外,相关资料显示,印度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机品牌中,除了三星电子之外,其他四家全部都是中国品牌,其中小米公司几个季度之前就已经超过了三星电子,成为印度手机市场的第一名。

失去创新基因的苹果

事实上,除了不断在市场上失利之外,苹果这家公司也在接连失去它的“灵魂”。

6月28日,苹果公司宣布多项人事任命。其中,最令众多果粉痛惜的是,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将于今年晚些时候离开该公司。在中国,他被果粉亲切地唤作“强纳肾”。

作为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纳森是乔布斯最为挚爱的老友,并且主导了包括 iPod、Mac、iPhone、iPad 等多条产品线的设计,他将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并定义了新一代消费产品。而由此,他从“乔布斯时代”到“库克时代”,也一直被视为“苹果公司的灵魂支柱”。

 可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灵魂支柱的人物还是离开了。而当天受此消息影响,苹果市值也一度蒸发90亿美元。

关于乔纳森的离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因为库克对产品开发不感兴趣,有些新产品库克甚至是在苹果发布会后的实际操作区第一次看到。此外,库克执掌下的苹果更加看重运营和业绩,设计部门已不再像乔布斯时代那样高高在上。

由此可以看出,让乔纳森离开的原因正是库克对设计的忽视让他失望至极。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充满了“极客精神”,乔布斯的理念是:不是用户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而是我设计什么用户使用什么。这代表了苹果对追求极致和创新的态度,而那个时代的苹果真的做到了。

据悉,iPhone 4及后续几款iPhone新产品的发布,都会出现万人空巷、争相抢购的场景。每年秋季苹果发布会就像是电子界的春晚,无论是果粉、科技迷还是各路投资人,都是翘首以盼,期望苹果能带来些新的黑科技,或者找到些新的投资机会。

但可惜的是,硬件的颠覆性创新,在乔布斯去世后戛然而止。

就拿Apple Watch来说,乔纳森和手表团队开会时说,2014年是他在苹果公司度过的最有挑战性的一年。他疲乏而“总是焦虑”。当年,Apple Watch面世。第一年的销量是100万左右,只有预计的四分之一。和爱马仕合作的黄金版本就更卖不动了。

此后,苹果的新品再无惊喜。硬件创新到了瓶颈,保持创新,成了乔纳森的挑战。

而去年9月,苹果的新机型iPhone XS、iPhone XR反响平平。情况严重到苹果都不再公布手机、电脑、平板的季度销量了。和销量一致的,苹果在技术上也一度落后——5G手机和折叠屏手机都被华为抢先。

是的,没错,在库克掌管下,苹果的这些创新基因正在逐渐消失,反而愈加像一家品牌消费品公司。

据相关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年薪最高的人不是库克,更不是研发或产品团队的主管,而是主管销售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安吉拉·阿伦茨,她2017年的薪酬总额为2421万美元(库克为1280万美元);在业绩更好的2014年,她的薪酬高达7340万美元。而在来到苹果之前,她是奢侈品牌Burberry的CEO。

品牌消费品最在意的是品牌,而不在产品本身。Burberry每年的风衣只是款式不同,最重要的还是Burberry品牌。如果iPhone最重要的价值是“被咬掉一口的苹果”,它注定要走向平庸,因为苹果公司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它了。

而目前,苹果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向软件和服务,更加不注重硬件创新了。今年3月,库克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大谈特谈新闻服务和原创视频流媒体服务。

今年6月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依然没有惊喜,苹果发布的唯一硬件产品是电脑工作站Mac Pro。Mac Pro被网友批评太丑,设计师只有挨骂的份,没什么功劳可言。

而即将到来的9月新品会,由于在5G技术的研发上落后一大截的苹果,估计大概率地推不出5G手机了,只是在原有的4G LTE设备上有所创新。但不得不说,在中国部分手机如华为、小米下半年相继推出5G手机的情况下,苹果真的要在5G时代落伍其他的手机品牌了。

如今看来,苹果在创新的路上已经越走越偏了。

小结

综上来看,苹果作为一个失去灵魂的产品,逐渐变得普通,甚至走向衰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而,这也并非因为库克不够忠实可靠,而是源于他承担了一项自相矛盾的任务。一个踏实的商品经理人,不可能理解驾驭大众的智慧,也无法复制出乔布斯的匠心精神。因此这也是导致他再也无法复制乔布斯神话的重要原因。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