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会引爆全球“量化緊縮”吗?

最近国外的媒体制造了一个与量化宽松相对应的概念,“量化紧缩”(Quantitative Tightening),即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不是如早几年美联储及欧洲央行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而是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收缩。

作者:易宪容

最近国外的媒体制造了一个与量化宽松相对应的概念,“量化紧缩”(Quantitative Tightening),即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不是如早几年美联储及欧洲央行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而是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收缩。

根据法国兴业银行的统计,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受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贬值及所引发的全球股市风暴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抛售了106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弥补中国资金流出可能造成的流动性短缺。根据这种情况,国际市场担心,中国央行这种卖出美国国债的行为也可能带动新一波的新兴市场国家减持美国国债热,让全球性陷入“量化紧缩”。目前这种担忧已经开始在全球市场升温。

华尔街见闻报道,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由于全球股市的暴跌从而使得全球股市的总市值蒸发了8万亿美元,不过,尽管全球股市蒸发这样厉害或股市风险这样高,但是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国国债的价格并没有由于这种情况而上涨。不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与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有关。

国际投资银行的分析人员认为,由于中国央行突然让人民币大幅贬值,从而立即形成了比如强烈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导致大量的资金从中国流出压力增大,或流出人民币的资产增大,为了减缓资本外流的压力,中国央行不得不抛售美国国债,放入人民币,以保证人民币的企稳甚至于再升值。特别是在上个星期四、星期五,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量放大,原因也可能是如此。国际投资银行就把这种中国央行抛售外汇存底,降低持有固定收益资产的部位也称为“量化紧缩”。据统计,2014年3月至今年5月,中国总计约抛售1,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同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仅下跌0.6%。

不过,外国投资银行认为中国央行抛售美国国债会导致全球市场的“量化紧缩”,是有点杞人忧天了。一是这场由人民币贬值所引发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连锁贬值潮基本上会告一段落。从最近中国央行决心及行为来看,中国央行短期内一定会让人民币企稳并略有升值,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能够企稳及略微升值,那么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继续承受贬值的压力就会舒缓,这些国家也不需要用外汇储备存底来稳定本国货币,或这些国家不需要通过抛售美国国债来稳定本国货币。国际投资银行所认为的“量化紧缩”潮也就不会发生。

还有,按照传统的理论或惯性思维,如果美国升息,就可能让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都回流到美国。但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升息可能对新兴市场国家是个好消息,而且美国升息幅度越大、升得越早对新兴市场国家越是会有利,因为资金会从美国流入新兴市场。

IMF的研究报告指出,关键是在于美国究竟为何要升息?报告指出,三种形势的震撼会使发达国家的国债利率上升。一是央行采取意外措施所引发的货币震撼;二是经济展望好转引发的实质震撼;三是市场参与者风险意识升高所造成的风险震撼。如果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升息,应该属于所指的实质震撼所引发升息,这种升息对新兴市场的好处大于货币震撼。

IMF的研究显示,如果美国10期国债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标准的情况是使新兴市场的国债利率上升约0.45个百分点,各国举债成本都上升,然而资金也会流入新兴市场。美国国债利率上升三个月后,资金流入这些新兴国家的GDP会增加0.03%,一年后工业生产将上升2%。美国锐联资产管理公司对1994年到今年7月止的资料分析显示,美国国债利率下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通常偏弱;反之则反是。也就是说,美国利率上升,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报酬率和风险偏好正相关,投资者愿意让资金流出美国分散投资。流向新兴国家的资金不是减少而是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的股市汇率价格都可能上涨。新兴市场国家也就不需要抛售美国国债来稳定货币了。所谓的“量化紧缩”也不会发生了。

(百度百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