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下的消费

个税减税总额超预期,也提振了居民收入增速,但对消费的影响比较间接。

作者:张晓娇,朱启兵

来源:朱启兵宏观研究

摘要

  • 个税减税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至5000元,二是增加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除此之外,个税税率级距有明显的变化、个税征收的方式也有所调整。一季度个人所得税减税1686亿元,即便个税改为累进征收,我们预计全年个税减税可超过4000亿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

  • 减税的“群分”效应更显著。从地域来看,减税主要惠及的是城镇居民,收入越高,减税金额越大,收入越低,减税比例越高。个税的主要来源是企业职工,减税有助于企业职工提高税后收入。

  • 个税起征点调整,对于文体娱、教育、租赁商服、公共管理和社服、以及交运仓储行业就业人员的减税比例影响最大。对包括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个税减税最明显。

  • 从已实施减税的两个季度城镇居民增量收入消费弹性来看,消费的倾向略有上升,2018年四季度更倾向于居住和医疗保健,2019年一季度更倾向于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

  • 从2017年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四省消费结构变化的共性来看,食品烟酒和衣着的占比都明显下降,从增量消费的结构看,衣着的占比都在0附近;从个性来看,江苏和浙江的居住以及交通通信消费明显偏高,同时医疗保健和食品烟酒、衣着消费占比明显偏低,湖北的交通通信消费占比偏低,但医疗保健占比偏高,四川的食品烟酒占比最高,交通通信占比较高。

  • 减税效果虽显著,消费还得看居民。从上述分析看,个税减税金额较大成果显著,受减税政策影响的城镇职工人数较多,受益范围广。这也反映在了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8.7%与2018年持平当中。但从减税提振消费的效果看,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3%,较2018年的8.4%继续下降。因此我们认为个税减税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但对消费的影响相对间接。消费的表现更多要看居民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倾向。

  • 下半年消费整体平稳,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从2019年社零数据特点来看,消费的内生动力仍在,但消费倾向确实边际有所下降,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速下降,弹性消费品表现较弱,日用品的消费反而相对较强,反映出在经济增速下行和收入增速潜在下行的背景下,消费存在顺周期收缩的趋势。但从预测来看,下半年社零增速在减税等政策刺激下,仍可能维持在8%左右,对经济稳增长将有所帮助,不过还是难以指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我们维持此前观点,今年国内经济增长保2(6.2%)争3(6.3%)的目标没有变化,稳增长的关键在于基建投资增速较2018年回暖和房地产投资维持在高位,加之货币政策创造较好的流动性环境,以及财政政策在减税降费政策下支持企业平稳发展。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数据低于预期。

目录

减税对政府的影响

    个税政策的变化

    减税的实际效果与测算结果

    减税对个税的影响

    小结:

减税对居民的影响

    减税的人群特点

    从两个季度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特点

    从四个地区看减税人群的消费特点

    小结:

减税对消费品类的潜在影响

    消费有自己的趋势

    限额以上社零的八大品类

    限额以上社零的三大品类

    小结:

结论:减税效果虽显著,消费还得看居民

减税对政府的影响

减税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最为直接。减税后,缴个税的人数比例从44%大约下降到15%;从今年一季度个税税收来看,减税幅度达到34.23%

 

个税政策的变化

调高起征点,增加抵扣项。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至5000元,二是增加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大体来看,月收入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

个税税率级距有变化。此次个税改革中,个税税率级距也有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税率3%、10%、20%三档级距扩大,25%税率一档级距缩小,30%、35%、45%三档级距不变。这样调整之后,实现了各档收入人群均有所减税,但收入越低减税越明显,特别是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下的最为明显。另外,除了个税税率有所变化,个税征收的方式也有所调整,由按月征收改为累进年收入征收,对于一次性收入的减税更加明显。考虑到税改前后个税征收方式的不同,为了与税改前相比较,我们采取将年收入折算为月收入方便对比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对比各收入区间个税税率的变化情况。

减税的实际效果与测算结果

一季度个人所得税减税1686亿元。从财政部的数据来看,2019年一季度个人所得税包括两部分,其一是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个税调整带来的翘尾减税1540亿元,其二是2019年新实施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新增减税146亿元。即便个税改为累进征收,我们预计全年个税减税可超过4000亿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

平均减税不作数,“群分”效应更显著。如果按照2018年底全国总人口13.95亿人来计算,一季度人均减个税120.83元,对比人均可支配收入8493.21元,减税效果微乎其微。但如果分拆来看各收入级距人群减税金额,则明显存在中低收入人群减税效果更大的特点。从地域来看,减税主要惠及的是城镇居民。若只简单考虑起征点和个税税率级距调整的影响,那么按照新的税率级距,各收入群体减税金额的分布如下。总的来看复合几个规律:收入越高,减税金额越大,收入越低,减税比例越高。

起征点和税率级距改革后的个税更多面向高收入人群。此次个税改革前,起征点为月收入3500元,改革后上调到5000元。从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分布来看,城镇居民前20%的高收入户月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25元,其中存在由于非劳动力人口从而被平均的情况,但整体看来改革后的个税,更多是面向了高收入的群体征税。因此在分析个税改革对消费的影响问题上,需要针对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做研究,特别是如月收入在1.5万-4万的人群,减税对提高其收入影响最大。

减税对个税的影响

个税双降。从2019年个税税收来看,1-4月个税收入3963亿元,累计同比增速-30.9%,可见个税减税效果显著。从各税种排序来看,此前个税在税收收入中仅排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后面,但2019年1-4月国内消费税已经实现了反超。从一季度的个税税收和减税数据来看,个税税收3239亿元,个税减税1686亿元,个税减税幅度达到34.23%。

细看个税。从2017年税务数据中的企业构成来看,个税的主要来源是内资企业,累计占比71.8%,其中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占比24.2%,股份有限公司占比17%,私营企业占比15%等,国有企业虽然人均年收入较高,但在个税总税收收入的占比仅有5.4%。从个税的收入来源结构来看,工资薪金所得占比67.8%,财产转让所得占比次之,仅为11.6%,其他占比显著的收入来源还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占比8.5%,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占比5%,劳务报酬所得占比4.1%。因此整体上看,个税的主要来源是企业职工,减税有助于企业职工提高税后收入。

小结:

1. 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个税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上调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抵扣、以及调整个税税率级距。

2. 根据官方数据,一季度个税减税总额1686亿元,结合个税税收来看,减税幅度达到34.23%。

3. 减税有明显的“群分”效应:收入越高,减税额越大;收入越低,减税比例越高。

4. 从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级来看,新的个税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若不考虑专项抵扣的影响,受减税影响,收入提升比例最显著的是月收入1.5万-4万的人群,这一人群同时受到起征点提高和税率级距拉大的双重影响。

5. 企业职工最受益于个税减税。

减税对居民的影响

一方面,个税减税对居民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比如宏观分析中地域,收入,年龄等因素都对受益于居民减税的程度有所影响;另一方面,减税人群的消费选择和消费倾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减税的人群特点

人数与企业

个税纳税人数量大幅下降。从2018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发布会答记者的内容看,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按照2017年城镇就业人数4.25亿人来推算,个税改革前城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约为1.87亿人,税改后下降到约6400万人。

非私营单位中国企职工减税效果明显。2017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74318元,其中国企平均工资81114元;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2461元,国企平均工资89474元。非私营单位中国企职工的减税效果最为明显。但结合前述2017年个税的企业构成来看,国企的个税占比仅为5.4%,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国企内部平均工资相对略高,但内部收入级差也相对较小,因此减税的影响面较大,受益人数多,且受益相对平均。

行业

细分城镇各行业非私营单位受到个税减税的影响。从就业人数来看,2017年城镇就业人员总数4.25亿人,其中非私营企业职工人数1.76亿人,占比约42%。从人均工资来看, 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均工资超过新的起征点的行业包括信息软件、金融业、科研技服等十个行业。如果简单的按照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就业人数比例来算,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测:城镇就业人员中处于人均收入之上的行业累计就业人数1.86亿人,以行业人均年收入计算均属于缴纳个税人群,按照提高起征点之后纳税人数来看,则仅剩余信息软件、金融业、科研技服、公共事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五个行业,就业人员共计约6689万人。因此个税起征点调整,对于文体娱、教育、租赁商服、公共管理和社服、以及交运仓储行业就业人员的减税比例影响最大。

2017年各行业个税总额。从产业税收的角度看,2017年个税总额1.2万亿,在全部税收中占比7.7%,其中第一产业个税28亿元,在第一产业税收总额中占比15.8%,第二产业个税总额2628亿元,在第二产业税收总额中占比3.9%,第三产业个税总额9304亿元,占比10.6%。从行业的情况来看,2017年个税总额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制造业和租赁商服,但个税在本行业税收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则分别是信息软件、租赁商服和住宿餐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行业劳动密集、人均收入、税收政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地域

东部地区个税减税最明显。综合2017年各省个税总额和城镇非私营单位员工平均工资来看,个税减税在地区之间的分布较不均衡。2017年个税总额较高的地区包括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其中广东省的个税收入80%来自深圳),整体来看,减税政策最利好东部地区各省。结合前述分析,收入越低(但月收入超过3500元),减税幅度越大,收入越高,减税额度越大,最受益于提高起征额和调整个税级距的是中高收入者来看,下面着重分析东部的浙江、江苏,中部的湖北,西部的四川,四个省居民的消费特点,以及减税可能对消费产生的影响。

从两个季度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特点

个税减税的两个季度消费的倾向有所上升。个税减税实施两个季度以来,对居民消费确实边际上有一定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增量收入的消费弹性上,我们计算的是(当年当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去年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当年当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去年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考虑到消费有季节效应,因此从边际上看,2018年四季度增量收入的消费弹性是73%,明显超过2017年的46%,2019年一季度增量收入的消费弹性是48%,也小幅超过了2018年的46%,并且是近三年首次实现一季度增量收入消费弹性的小幅回升。可见个税减税在边际上对居民消费有产生影响。

2018年四季度城镇居民增量收入下的消费更倾向于居住。从近四年的四季度消费倾向来看,2015年四季度消费倾向最高的是教育文化娱乐和食品,2016年是居住和交通通信,2017年是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2018年是居住和医疗保健,但与此前边际消费分布相对平均不同的是,2018年四季度,居住一项在城镇居民的消费弹性中占比越来越大,已经超过半数。

2019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增量收入下的消费更倾向于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城镇居民一季度的消费偏好与四季度又有不同,2016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偏好消费食品和教育文化娱乐,2017年偏好居住和交通通信,2018年偏好居住和医疗保健,2019年对居住的边际消费弹性有所下降,但依然同教育文化娱乐一起,是城镇居民消费的首选。

从四个地区看减税人群的消费特点

2017年全国和四省居民消费特点

共性特点。四省消费与全国消费一样,具备我们在《中国式消费》报告中提到的特点:食品烟酒的占比虽收入上升而下降,居住消费占比明显上升,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是接下来的消费热点,先富地区和人群的消费具有引导性等等。从四省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食品烟酒和衣着的占比都明显下降,从增量消费的结构看,衣着的占比都在0附近,这或许能够解释,市场对于“消费降级”的担忧。

个性特点。与全国的消费结构相比,江苏和浙江的居住以及交通通信消费明显偏高,同时医疗保健和食品烟酒、衣着消费占比明显偏低,表明东部地区存在房价偏高、人员偏年轻等特点;湖北的交通通信消费占比偏低,但医疗保健占比偏高;四川的食品烟酒占比最高,交通通信占比较高。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了2017年的增量消费结构上:四川增量消费约40%用于交通通信,湖北则是30%用于医疗保健。

关注中西部可能存在的问题。相对于江苏、浙江的城镇非私营企业员工人均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湖北、四川则仅为6.6万和6.9万,但无论从消费结构还是消费增速上,单就医疗保健这一项,湖北四川均超过江苏浙江,因此需格外警惕中西部地区可能存在的未富先老的现象。另外,湖北也继东部之后出现了居住项目增量消费结构明显超过其他项目的情况,因此也需要谨防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挤出居民消费能力。

四省居民消费受减税的潜在影响

中高收入户偏好买房。2017年四省中高收入户的新增消费量中超过30%用于居住消费,江苏、浙江*、湖北更是超过50%,除此之外,生活用品及服务的增量消费占比也平均较高,表明房地产及其下游消费品在消费中的占比整体较大。但各省的消费也有差异,如湖北在交通通信上的消费偏好极低,但食品烟酒的偏好极高;四川在交通通信上的消费偏好很高,但衣着上的消费偏好下降。

高收入户的消费偏好分散。与中高收入户相比,高收入户的消费偏好就少有共性。分省来看,江苏极偏好教育文化娱乐,且在其他消费如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项目上出现了挤出,浙江最偏好居住,湖北同时存在对居住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偏好,预计同时存在对交通通信消费的挤出,四川整体相对平均,偏好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保健,并且是四省中唯一对居住消费产生了挤出的省份。

整体看四省全体居民的消费偏好:江苏,爱买房,爱教育;浙江,爱买房,爱装修;湖北,爱买房,医疗多;四川,爱买车,医疗多;大家都爱下馆子。另外有个有趣的现象,东部的江苏浙江地区,对教育的消费偏好远超文化娱乐,而中西部的湖北四川则刚好相反。

小结:

1. 减个税主要影响工薪族。

2. 减税对国企的影响最大。

3. 从人均工资来看,个税减税额最明显的行业是信息软件、金融和科研,从个税总额看,减税总额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金融、制造业和租赁商服。

4. 从人均收入水平和个税的地域分布来看,东部都是最受益的地区。

5. 2014年-2017年,居民消费整体明显向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倾斜。

6. 以江苏、浙江、湖北、四川为例,减税可能刺激房地产及其后周期、汽车、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以及饮食服务等消费。

减税对消费品类的潜在影响

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是能够跟踪到的社零分类数据中最高频的消费数据,并且相对于社零数据包含抽查数据,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因此除了口径因每年调整存在差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对消费趋势的变化有较好的指向性。

 

消费有自己的趋势

趋势一: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比持续下降。2014年之前,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在社零中的占比持续上升,最高时达到46%,2014年之后则开始下行,2018年仅为35.7%,截至2019年5月下滑到33.6%。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比持续下行,显示出消费存在由限额以上向限额以下扩散的趋势,我们认为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渠道变化的影响。移动消费出现之后,传统的限额以上企业难以在移动消费时代维持此前销售渠道方面的强势,因此在销售渠道上,消费被移动端分流。

趋势二:商品消费在社零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上升,居民的服务类消费占比不断扩大,商品类消费占比逐渐下降。一方面,从社零统计数据来看,商品在社零消费中的占比在持续小幅下降,相比之下,餐饮消费的占比在小幅上升,另一方面,也是社零统计数据的不足之处,居民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在医疗保健、文体娱乐、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但社零并未反映上述服务类消费总额。

趋势三:消费上网的趋势持续上行。消费上网是我国近年来最为显著的趋势性消费特点。从社零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初网上实物商品消费在社零商品消费中的占比仅为9.3%,到2019年5月该占比已经上升到了21.2%,且截至5月网上消费的增速仍维持在17.8%的较高水平,远超社零增速的8.1%,预计消费上网的趋势未来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趋势四:关注消费品类的变化与关注社零增速的变化一样重要。随着消费的上网趋势、渠道扩散趋势、以及服务消费趋势的演进,我们认为社零增速对消费的整体代表性在下降,理论上社零的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应该纳入服务消费和网上消费的总额。但考虑到上述消费的统计难度,我们认为作为社零增速的补充,应该在分析社零增速的同时更加注重各消费品类的变化趋势。因此根据限额以上单位给出的月度统计数据,我们将其分为两个口径进行分析,一是根据CPI的八个大项目分类,我们将限额以上单位披露的数据归类进行分析,二是根据消费的频次和弹性,将限额以上消费品分为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弹性消费品三大类,分别进行归类分析。通过上述两个维度,分析消费的结构和增速变化,推测消费的变化趋势。

限额以上社零的八大品类

结合CPI来看限额以上商品销售的量价变化。可以发现,交通通信中汽车的消费偏好在快速下降,带动石油制品的消费增速也快速下滑,粮油食品乃至饮料的消费稳中有升,生活用品消费则有所分化,其中家电消费好于家具,日用品好于奢侈品。

消费结构:偏向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

消费结构下降的大品类主要是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和服务,另外食品烟酒也有小幅下降。2018年相比2015年,限额以上消费品中中西药品类占比从5.9%下滑至4.1%,占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其他类消费的占比则从5.1%下滑至3.4%,下降了1.6个百分点,是结构下滑最为显著的两个分类,食品烟酒的占比小幅下降了0.1个百分点,整体变化不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所反映出的变化趋势不相符,特别是医疗保健项目上,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增速、CPI中医疗保健价格表现都远超限额以上商品消费所表现出的结构下降趋势,这或许与限额以上单位的统计口径有关,以及消费的统计方法有关。

交通通信的消费结构上升最显著。其中汽车类消费结构从2015年的26.9%上升到2018年的28.6%,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汽车消费的偏好明显,另一方面也解释了汽车消费增速下滑对社零的巨大拖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上升,石油制品的消费结构占比在2018年底也较2015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至14.4%,截至2019年5月汽车的消费结构开始下滑,但石油制品的消费占比较2018年底继续上升。通讯器材类的消费占比也在逐年稳步攀升。

生活用品及服务内部分两类。一类是房地产后周期消费,如家电和家具,但内部也有分化,家电类消费品的消费结构逐年上升,但家具类的消费结构则自2017年以来逐年下滑,2019年下滑更为显著;另一类是其他消费品,其中化妆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结构占比稳定上升,金银珠宝的消费结构占比则稳中有降。

教育文化娱乐的限额以上消费仅供参考。某种程度上与医疗保健一样的是,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中服务性消费较多因此不再社零统计口径当中,并且消费较为分散限额以上单位的代表性不强,因此限额以上消费中,教育文化娱乐项目下的三类消费结构变化并不显著,看来与居民消费和CPI中反映出的消费结构有明显差异。

消费增速:关注增速逆势向上的,以及增速维持高位的

关注粮油食品以及日用品。2018年以来,增速逆势上行且维持较高同比增长的两个细分品类,一是粮油食品类,二是日用品类。结合消费结构来看,粮油食品类消费此前消费结构较平稳,但2019年以来占比明显上升,日用品类的消费结构更是在2018年以来持续快速上升。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消费的品质偏好有关。

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包括中西药品、书报杂志、化妆品类等。限额以上商品消费增速反映出的消费倾向与居民消费的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在医疗保健消费方面。

消费增速快速下滑的则有汽车、衣着、石油制品、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等。虽然近年来社零增速整体不断下滑,但限额以上部分消费品增速下滑更快,特别是汽车作为消费品中权重较大、工业生产产业链较长的消费品,其消费增速的下滑对社零、相关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影响都比较显著。

限额以上社零的三大品类

从三大消费品类来看,我们认为限额以上社零反映出的当下的消费倾向在下降。

必须消费品:占比上升,增速下降

2019年必须消费品占比上升。2018年相较2015年,必须消费品的消费占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但截至2019年4月必须消费品的占比上升至51.1%,较2018年底上升了2.2个百分点。从细分来看,六类必须消费品的占比均较2018年底有不同程度的上行,消费结构上2019年必须消费品整体比较强势,特别是食品烟酒,表现相对较弱的是衣着类。

增速下降但依然比较坚挺。必须消费品在2019年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相较其他两类,仍保持在了6.8%的偏高水平上。从内部结构来看,日用品和中西药品的消费增速较2018年逆势上行,食品、化妆品增速稳定,衣着和石油制品消费增速快速下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存在收缩的趋势。

可选消费品:占比增速双降

三大类各不相同。可选消费可以分为三大类:居住类、汽车、以及通讯。居住类包括家电、家具和装修装潢,除了家电的占比仍在较高水平上小幅上行,其他居住类消费无论是增速还是占比都出现了下行,表明房地产后周期消费开始走弱。汽车消费无论是占比还是增速都在下行,并且如前所述,汽车消费在统计口径上对社零和限额以上的影响较大,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可选消费的整体表现。通讯器材消费表现一直较为稳定,并且自2015年以来占比持续小幅上升,增速虽持续稳中有降,但在限额以上消费品中增速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弹性消费品:占比持平,增速下降

结构分化。弹性消费品种的四个品类差异较大,从2019年以来的表现来看,书报杂志类的增速快速上升,文化办公用品的增速也逆势上行,但金银珠宝和体育娱乐用品的增速都出现了下行甚至是负增长。虽然整体来看,弹性消费品的结构稳中有升,增速波动不显,但从结构来看,我们更关注金银珠宝类消费品增速快速下降反映出的消费谨慎倾向。

小结:

1. 消费有自己的趋势: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比持续下降,商品消费在社零中的占比持续下降,消费上网的趋势持续上行。

2.根据限额以上单位给出的月度统计数据,我们将其分为两个口径进行分析,一是根据CPI的八个大项目分类,二是分为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弹性消费品三大类。

3. 从八大品类看,交通通信中汽车的消费偏好在快速下降,带动石油制品的消费增速也快速下滑,粮油食品乃至饮料的消费稳中有升,生活用品消费则有所分化,其中家电消费好于家具,日用品好于奢侈品。

4. 从三大品类看,必须消费品占比上升、增速下降,可选消费品占比增速双降,弹性消费品占比持平、增速下降。

5.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当下的消费倾向在下降。

结论:减税效果虽显著,消费还得看居民

1. 报告的缺陷。个税来源中,工资薪金占比67.76%,报告中关于个税减税的影响,仅考虑了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实际上个税改革的影响远不只如此,但从可得数据来看,只能就工资薪金和起征点的影响进行分析,诸如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专项附加抵扣的影响,在测算中找不到数据。

2. 个税减税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至5000元,二是增加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除此之外,个税税率级距有明显的变化、个税征收的方式也有所调整。一季度个人所得税减税1686亿元,即便个税改为累进征收,我们预计全年个税减税可超过4000亿元,超出此前市场预期。

3. 减税的“群分”效应更显著,从地域来看,减税主要惠及的是城镇居民,收入越高,减税金额越大,收入越低,减税比例越高。特别是如月收入在1.5万-4万的人群,减税对提高其收入影响最大。

4. 从2019年个税税收来看,1-4月个税收入3963亿元,累计同比增速-30.9%,从一季度的个税税收和减税数据来看,个税税收3239亿元,个税减税1686亿元,个税减税幅度达到34.23%。个税的主要来源中内资企业占比71.8%,工资薪金所得占比67.8%,整体上看,个税的主要来源是企业职工,减税有助于企业职工提高税后收入。

5. 个税改革前城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约为1.87亿人,税改后下降到约6400万人。个税起征点调整,对于文体娱、教育、租赁商服、公共管理和社服、以及交运仓储行业就业人员的减税比例影响最大。对包括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个税减税最明显。

6. 从已实施减税的两个季度城镇居民增量收入消费弹性来看,消费的倾向有所上升,2018年四季度更倾向于居住和医疗保健,2019年一季度更倾向于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

7. 从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四省消费结构变化的共性来看,食品烟酒和衣着的占比都明显下降,从增量消费的结构看,衣着的占比都在0附近;从个性来看,江苏和浙江的居住以及交通通信消费明显偏高,同时医疗保健和食品烟酒、衣着消费占比明显偏低,湖北的交通通信消费占比偏低,但医疗保健占比偏高,四川的食品烟酒占比最高,交通通信占比较高。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无论从消费结构还是消费增速上,单就医疗保健这一项,湖北四川均超过江苏浙江,因此需格外警惕中西部地区可能存在的未富先老的现象。另外,湖北也继东部之后出现了居住项目增量消费结构明显超过其他项目的情况,因此也需要谨防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挤出居民消费能力。

8. 2017年四省中高收入户的新增消费量中超过30%用于居住消费,生活用品及服务的增量消费占比也平均较高;高收入户的消费偏好就少有共性。整体看四省全体居民的消费偏好:江苏,爱买房,爱教育;浙江,爱买房,爱装修;湖北,爱买房,医疗多;四川,爱买车,医疗多;大家都爱下馆子。

9. 消费有自己的趋势: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比持续下降,商品消费在社零中的占比持续下降,消费上网的趋势持续上行,关注消费品类的变化与关注社零增速的变化一样重要。

10. 结合CPI来看限额以上商品销售的量价变化。可以发现,交通通信中汽车的消费偏好在快速下降,带动石油制品的消费增速也快速下滑,粮油食品乃至饮料的消费稳中有升,生活用品消费则有所分化,其中家电消费好于家具,日用品好于奢侈品。

11. 从三大品类看,必须消费品占比上升、增速下降,可选消费品占比增速双降,弹性消费品占比持平、增速下降。

12. 减税效果虽显著,消费还得看居民。从上述分析看,个税减税金额较大成果显著,受减税政策影响的城镇职工人数较多,受益范围广。这也反映在了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8.7%与2018年持平当中。但从减税提振消费的效果看,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3%,较2018年的8.4%继续下降。因此我们认为个税减税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但对消费的影响相对间接。消费的表现更多要看居民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倾向。

13. 下半年消费整体平稳,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从2019年社零数据特点来看,消费的内生动力仍在,但消费倾向确实边际有所下降,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速下降,弹性消费品表现较弱,日用品的消费反而相对较强,反映出在经济增速下行和收入增速潜在下行的背景下,消费存在顺周期收缩的趋势。但从预测来看,下半年社零增速在减税等政策刺激下,仍可能维持在8%左右,对经济稳增长将有所帮助,不过还是难以指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我们维持此前观点,今年国内经济增长保2(6.2%)争3(6.3%)的目标没有变化,稳增长的关键在于基建投资增速较2018年回暖和房地产投资维持在高位,加之货币政策创造较好的流动性环境,以及财政政策在减税降费政策下支持企业平稳发展。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数据低于预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