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上海还是谁的上海

说实话,去过的中国城市还算挺多的,但还不曾发现有一座城市如上海这般有魅力。

作者:真叫卢团队

来源:真叫卢俊

说实话,去过的中国城市还算挺多的,但还不曾发现有一座城市如上海这般有魅力。

就像《上海滩》里,许文强对丁力说的,这里有我爱吃的火腿蛋,也有你爱吃的炸酱面,上海滩能容得下我们所有人。

恩,是的 ,没错,上海是中国最具包容性的城市之一,这同时也就决定了上海房子的购买人群已呈多样化。

上海也早就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全国人民的上海。

01。=

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好几年了。

一轮又一轮的各类升级政策,诉说着各个城市之间在风平浪静的海平面下方有着怎样的波涛汹涌。

在大家都热情高涨情绪饱满的时候,上海算是最淡定的那组“选手了”。

家有余粮心才不会慌,为什么上海这么淡定,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上海的底牌足够的出色。

对于上海而言,不是人太少,而是太多了,上海就像是永远开着虹吸模式一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的溢进来。

坦白讲,上海作为老牌现代城市,底子确实就很牛。

早在开放的80年代,上海的城市化率就达到61.3%。各位要知道,即便我们努力了30年,全国平均城市化率水平也才将将58.52%。

截至2017年,上海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8.7%,基本是属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一般到了这样的阶段,有两个字是避免不了的,棚改。

棚改在我看来,就是利益格局打破后再进行资源的重新组合,原有的上海土著让出优质的地段,给予到在这座城市最优秀的那帮”新上海人“。

老一批的市中心原住民,就这样随着一轮轮的棚改,大多拆迁出去了。

比如早一批的静安区居民,拆迁到了宝山大场、闵行的静安新城。

原本就居住在郊区的本地居民,要么依然留在郊区,要么慢慢以原住地为支点慢慢向市区渗透,目前大多渗透在外环左右。

R先生有个远亲,现在80多岁了,原先一直住在人民广场附近,房子不大,30多个平方米,7年前遇到拆迁,被分到松江区域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时还拿了100多万的拆迁款。

从此,在一个自己以前都不曾怎么来过的地方,悠闲的养老。

我在太仓、昆山甚至是浙江的湖州,嘉兴等地调研的时候,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上海土著,以老年人居多,房屋被拆迁后,手里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宽裕了,于是就趁着退休了时间比较自由,就开始沿着环沪投资房产。

但他们很多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搬离了原址,搬得更加偏远些,他们所能得到的,就是折算下来更多的现金补贴和更大更实用的居住面积。

上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的,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着新老上海人的调整,进行资源最大程度的适配。

人口的腾挪,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无关对错和好坏。

02

当然,为了更好的实施区域扩张,把更多的人往外移,将人口实现伞状化分布,上海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直接提出了“一城九镇”的概念。

说的简单点,是在上海的郊环附近构建10个卫星城,而这么做一来通过郊区增加土地供应用来缓解市中心居住的压力,二来通过城市扩张让整个上海发展均衡,未来没有郊区的角落。

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整个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打通,通过地铁这个骨架辐射到整个上海。

大家仔细看一下上海地铁的这张图,这一条条放出去的线,是不是就像一个个触角一样,伸到一个个想要到达的地方。

然后,将这些地区全部关联

上海地铁的发展轨迹基本都是从一个郊区串联某些市中心再到另一个郊区,从某种程度看,上海仿佛就像是在告诉大家。

上海很大,而且处处都是市中心,哪怕你住郊区,也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抵达上海。

于是,在一城九镇的推动下,在地铁网络的助力下,上海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口转移,中环内的人口降了下来,均衡的分布在上海的每个角落。

整个上海的人口分布更加均衡和合理

通过城市扩张的方式,上海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版图,在把“老上海人”往外挪的时候,又有源源不断的“新上海人”迅速部位,填充进来。

03

而上海沉淀下来的,相对来说是全国最优秀及最具购买力的那帮人。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没有,2018年的时候,上海的落户政策稍微调整了下。

增加了一条很有趣的: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落户上海了。

寥寥数字,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上海在引人的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小心翼翼,正如管清友所表述的那样:

  • 上海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移民占比不断上升,而且教育基础扎实,人口素质很好

  • 上海正在形成适合创业者成长的土壤

这些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与拼搏,在为自己获得锦绣前程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具备留下来底气。

我们现在走在马路上,满满的都是人,南腔北调的都有,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新上海人”的比例正在逐渐的增多。

相对应的,陆家嘴、新天地、外滩和南京西路的高档小区里,上海新开的楼盘,不管是高层小区还是洋房别墅,“新上海人”的购买力也开始爆发。

我们来看下去年上海受到关注度较高的“中粮前滩海景壹号”的摇号结果,在这个单价8.5万㎡,总价在700-1300万的楼盘,由于良好的学区和优越的地段,一开盘就遭到哄抢。

我们都知道,上海的身份证编码是310开头的,我们看一下第一页的摇号名单,一共22个人,以“310”开头的身份证编号只有11个人,占了5成。

而这,还是在上海严格限购的情况下。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组数据,当老上海人慢慢移出去的时候,又有哪些新上海人补位补进来。

根据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城市数据团的数据,上海外来人口排名靠前的籍贯分别是安徽、江苏、河南、江西、山东、浙江、湖北、福建、四川。

上海也正变的越来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得到上海话,可以听得到普通话,以及各种南腔北调。

在上海最多的外来人首先是安徽,然后是江苏和河南。

这里让我诧异的是紧邻上海的浙江居然没有排名前三。

在这里我想有两种可能,第一浙江人的聚合性比较强,相比较而言更加愿意留在浙江,第二种可能是长三角经济圈的联动对浙江的辐射效应比较弱。

或许,这就是上海的魅力所在,不固化的阶层,永远欢迎最新鲜的能量注入进来。

04

再来聊聊哪些人在上海买房。

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这句话在目前来看起码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确了,外地人在2018年上海的成交比例已经不能说是半壁江山了,加上外籍和公司的比例,基本上已经吃掉了大半部分的市场需求。

当然,面对这个数据我们依然需要解读,我印象中2010年前后上海人的成交比例会占到6-7成,为什么如今下滑严重,我认为有几个理由。

第一如今的上海,随着城市化进行以及这么多年来的市场教育,土著买房的理念已经更植入心,居住需求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和满足,而如今置换的难度加大。所以上海人自己如今买房的迫切程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强。

更加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我的切身观察,如今的上海人,自己手上的房票其实也没那么多了,所以两侧的原因挤压导致了现在的成交结构。

而作为对比,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退路更少,刚需为主,而且现在能够获得房票的基本上都比较珍惜,不用都觉得浪费。

首先,当然上海人是最多的,其次来上海的人越多,购买房子的人数也就越多,安徽和苏州成为了绝对的主力。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距离上海越近的城市,越容易在上海扎根。

哪里的客户最有钱,可能很多结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个数据是第一平均每个人的购买力是715万元。当然这个是平均值不是加权平均值可能会没那么均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比较。

最大的两个是公司和外籍,这两个很多人都能够知道,但是排在第三的万万没想到是西藏。

什么意思,就是这里的人买上海的比例是很少很少的,但是但凡来买的,都是超级超级超级土豪。所以如果有朋友通往西藏这块神秘市场的,可以利用下,可能会打开一个金矿。

同理的北京、天津也是这个道理,成交的大头浙江和江苏反而更加接近市场的平均购买力。

然后同理的,江苏和浙江这两个成交大省,他们来自的区域也不是我们想象的。

投资总量是浙江比较多,但是个体数量来看江苏明显占据大头,一二三四五都来自江苏,浙江最多的行业只能排到第六。这说明什么事情,说明最爱买上海的人都是江苏人,但是购买力是不足的,位于上海购买力的中低区。

浙江第一人不多,但是购买力比较强,第二人群比较分散不会像江苏那样存在成交大市。换句话来说未来的拓客两个地方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方式,江苏适合重要城市重要突破,而浙江更加适合俱乐部圈层的营销模式。

05

当然,如果想要在上海这个“魔都城市”立足,成为真正的“新上海人”,你需要付出的可能更多。

我忽然想到华为提出的那句口号“以奋斗者为本”。

请大家注意其中的措辞,对于华为而言,他不是以所有的员工为本,不是说你入了华为,我就一定要以你为本

而是你要拼搏,你要奋斗,我才能以你为本。

其实企业如此,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亦如此,特别是在上海这个崇尚规则的城市。

你想要在上海中心地段站稳脚跟或是说想要继续卡在上海的“C位”,其实不管你是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希望永远你铭记两个字。

奋斗。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