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板,A股是否会重现中小创面世前后的走势?

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成员。参照2004年6月中小板推出和2009年10月创业板推出的情况,A股在新板推出前后的波动节奏,对分析科创板正式推出前后的走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张俊鸣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成员。参照2004年6月中小板推出和2009年10月创业板推出的情况,A股在新板推出前后的波动节奏,对分析科创板正式推出前后的走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中小板创业板推出前后的走势来看,在计划推出之后,上证指数都一度出现一波可观的上涨行情为新板“预热”;但正式推出之前,都已经出现明显的见顶回落,且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震荡整理,最终才形成大牛市。这其中,掺杂着新板开设对存量资金分流的担忧、对新公司吸引新资金的憧憬,以及新盈利模式树立的过程:

一、中小板推出前后的走势。2004年6月底中小板正式推出,推出前半年多,上证指数在2003年11月见底1307.40点之后展开持续上攻,2004年4月初最高上摸1783.01点,5个半月的时间里最大涨幅超过36%;但到了6月25日中小板推出当天已经回落到1400点附近,几乎将此前的涨幅吞噬殆尽,中小板推出之后箱体整理1个月左右的时间便继续探底,真正见底的时间是2005年6月,比中小板推出整整晚了1年。不过从未来3年的时间看,1400点附近的点位可谓遍地黄金,都属于大牛市启动前的“地板价”。

二、创业板推出前后的走势。2009年10月底创业板正式推出,而在1年前上证指数便已经探明1664点低点,一路上攻至2009年8月初的3478点,波段涨幅约109%;此后上证指数一度快速回调到2639点,但在创业板正式推出的时候再度反弹到3000点附近,位于此前上升行情的较高区域。此后3个月内上证指数三度上摸3300点,但都未能突破此前3478点的高位,转而向下寻底直至2013年6月见底1849点。

和中小板推出时的点位相比,创业板推出前1年上证指数涨幅较大,推出之后走势也较强,原因在于两个阶段市场的流动性状况不一样。2004年中小板推出时,正处于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状态,多次提升准备金率之后A股成交快速缩减,对新板的承接力道较弱。而2009年创业板推出时,则是国内外流动性宽松的状态,国内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和美联储的多轮QE造成市场成交火爆。因此,新板推出对A股造成多大程度的资金分流状况,和当时市场总体的流动性宽松程度密切相关。

和中小板、创业板正式推出前都有一波幅度较强的波段行情一样,科创板推出前,上证指数一度在3个半月的时间里上升超过34%,此后又出现一波获利回吐等待新板开设。从市场流动性的情况来看,目前既不像2004年相对紧缩,又不是2009年极度宽松的状态,在稳健之余也预留了相当程度的应对空间,对新板的承受能力较强。此外,从发行机制来看,以往中小创发行采用现金认购的方式,容易造成冻结巨量申购资金的状况,而且新股赚钱效应越好,冻结的规模越大,对存量资金的影响也就越大。相比之下,此次科创板使用市值配售的模式,不仅不存在大量冻结资金的问题,还能够吸引部分资金为了增加打新中签的概率而买入二级市场股票,吸引新资金入市。因此,无论是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还是发行机制,都大大提升了市场对科创板的承接能力。

另一方面,今年初出现的“预热”行情,无论是涨幅还是持续时间都不及2004年和2009年,市场的理性程度已经大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科创板推出前上证指数的波动节奏和当年中小创推出前有较大的相似成分,但在正式推出之后可能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中小板和创业板推出之后大盘反复向下、震荡筑底的走势可能不会出现,极有可能是出现相反走势,呈现一种稳步向上、进二退一的慢牛走势。

当然,科创板的推出对于一部分个股还是会有分流效应出现,特别是在注册制预期下,已经有许多垃圾股在财务爆雷之后,股价快速归零。而未来一些伪高科技、伪创投股,也有望随着“真科创股”的到来而现形,股价回归不可避免,其中的投资风险需要提前防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