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经理工作纪实:药,是怎么投出来的?

任何一家投资机构,其运转都离不开“募、投、管、退”这4个流程

作者:玉见 

来源:医药魔方

生物医药是离人性和资本最近的一个行业。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几年的突飞猛进,一方面离不开大量优秀新药研发人才坚守在药物发现和开发领域,另一方面离不开大量的投资经理如“星探”般地活跃在长三角、高校院所、产业园区……,慧眼识人挖掘项目。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离职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然而在投资圈,能做到甘剑平这种段位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每天不在尽调、就在尽调路上的投资经理们。不过,这些外界眼中聪慧、美貌又多金的投资经理们,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本文把目光聚焦在这群医药“星探”身上。

做医药投资,是件很有趣的事

“生物医药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懂行不懂行的,大家都跑来投医疗医药。甚至很多谋求转型的房地产公司,也把投资医药产业作为了一个方向……” ,在某私募基金投资经理王翔看来,掘金生物医药,已经成为产业投资的一种“新常态”。

王翔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用他的话讲,他们那一代,高考分数最高的基本都是报生物医药相关专业。21世纪初毕业的他们,本以为满怀信心迈入了生物世纪,然而彼时整个产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产业链也不完整,生态圈更是未见雏形。

这并不能阻挡王翔是“金子”的事实。博士一毕业,他就进入了医药投资领域。用他的话讲,最开始确实是为了找个不错待遇的“饭碗”。但不久后他便发现,做医药投资,是一份十分有趣的“差事”。

“真正做科研创新的人,远不像媒体报道得那样天花乱坠,而是在某个点上做得非常深。与科学家打交道,当你看到他们的成果有了新的突破,会感到莫名兴奋。”王翔坐在记者对面,比划着,“那种突破极限的兴奋,可能比你喜欢的球星进球了还开心……”

当然,认为医药投资很有趣的王翔也有他自己的苦恼,烦恼通常来自于“过会”。所谓“过会,就类似于毕业答辩,一般大家四年大学期间顶多也就答辩一两次。而作为投资经理的王翔,一年需要过会数十次。

他们在圈内常常会以“金融狗”自嘲。舟车劳顿数十小时实地调研,翻阅无数与项目相关的论文资料,递交长达数百页的尽调slide,却常常因投委会一句“创始人不行”、“赛道不行”、“速度不行”……直接把项目否决掉。

王翔说,不过会的理由有很多,每家基金的风格不同,投委会的胃口也有所差异。简而言之,say yes,或许有千万种原因;say no,往往也只需要一种理由。

王翔还透露,任何一家投资机构,其运转都离不开“募、投、管、退”这4个流程。不同的基金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些投资经理需要从头跟到尾,也有些投资经理不太需要操心“募”和“退”。但共性是,“投”和“管”是每天必须check的事项。

即便是外面常说什么投资寒冬来了,但对于投资经理们来说,他们的工作没有寒冬,顶多算是淡旺季。王翔坦言,投资任何项目都有风险,投资经理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多获取信息,多了解风险,并评估风险与收益比。

为了评估风险,投资前尽可能多的尽调就显得必不可少。王翔笑言,他们这一行,KPI的考核是很抽象的,但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

996不实用,每天都在抢时间

有人见过11点后的夜市,有人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而何静文见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从午夜到黎明的机场与火车站。

王翔一毕业就做医药投资不同,何静文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制药产业,其职业生涯遍布CRO、医药企业,做过项目负责人,也担任过新药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在加入一家VC做投资经理之前,她已经是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BD项目经理。

用何静文的话来说,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从乙方做到甲方,从幕后做到台前,算是把整个产业链条都摸了一遍。与王翔感受一致的是,何静文也承认做VC是一份体力和脑力交织的高强度工作,但她已经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为了能够保持媲美男性的先天体能优势,生活中的何静文不会放弃每一个锻炼与健身的机会。同行感叹这或许是何静文在以男性居多的投资圈内能做出不错业绩的“秘诀”之一。

何静文向记者吐槽称:她们在VC做投资的,每一天不是出差调研,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保守估计,一年将近有200天是base在路上。如果有极少数不需要出差的时间,她也会期待像二级市场的投资经理们,有规划的这样过一天:

  • 早上阅读:读paper,读News,研究政策,事事入耳入心……

  • 上午开会:内部会,外部会,大会小会,会会动嘴动手……

  • 中午social:与朋友共进午餐,获取信息,互通有无……

  • 下午复盘:check一下投过项目的最新进展……

  • 晚上规划:查资料写报告,订机票,计划明天的汇报/行程……

事实上,这样的行程安排在何静文的工作中简直是可遇不可求。何静文笑言:“996对投资经理可能都不太实用。因为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第一时间对瞬息万变的医药市场做出反应是必要的专业素养。”

每当研究的公司有了新的动向,或者政府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就意味着奋斗在最前线的投资经理同胞们要开始无眠无休的通宵加班。

同一个赛道,投资者比拼的是更快的速度、更广的人脉、更低的风险……而这些,都要求投资经理自带的“主动学习”能力,获取更多的信息。

周而复始,如果信息可以转化为金钱,他们是妥妥地“日进斗金”。

回望来时路,想对伙伴说

何静文坦言,做投资,不确定的变量很多,并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即便是做足了功课,你也很难精准地预测下一个项目的“坑”在哪里。相比在企业里做药,有比较明确的方法论。只要是生物学和化学机制明确了,后面的动物实验、IND、临床试验、NDA……皆是有章可循,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当然,4+7、DRGs这些宏观层面的控费政策,对做药显然是有非常直接的冲击。何静文建议,从工作机会来讲,请逃离那些不创新、躺着赚钱不思进取的仿制药企业。倘若能进入到不错创新药企业,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关于收入,王翔和何静文都表示做投资“多金”只是相对的,相比于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来讲,单位时间的回报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高薪酬。投资的薪酬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工资,另一部分是项目退出后的巨额分成。而后者,在江湖上更多的是“传说”。

在何静文看来,投资和研究永远是连在一起的,要想搞好投资,必须要先学会搞好研究。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摧残,具有广博的学识,对研究的行业具有深入的理解,并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些皆是必要条件。

巴菲特说,投资是人生的最后一份职业。愿驰骋在医药投资领域的70后、80后、90后,初心莫忘,前路有光,为产业投出更多的细分之王。

注: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