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中的台商

中美贸易摩擦,迁延日久,波及全球。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

01

中美贸易摩擦,迁延日久,波及全球。

亲见历史的你我,看过特朗普的推特,听过商务部的回击,围观过女主播的“辩论”,也感叹过任正非的豪言……却一直忽略了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身份微妙而角色重要——他们就是台湾厂商。

他们的产业大多在中国大陆,以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母公司)为例,接近3/4的非流动资产在大陆。

而他们的最大客户是美国,还是以鸿海为例,1/2的营收来自苹果公司一家。

苹果在爱尔兰设立国际运营公司和国际销售公司

从而实现海外业务避税

Made in China. Sold in US.

这两点共同造就了,台商是“中国对外贸易500强”里的常客,2018年前5强中有3家,前50强中有15家,500强中有超过60家。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

根据2017年海关统计进出口数据排名

甚至可以说,美国反复提及的“对华贸易逆差”,重要来源就是这些台商。

 

因此,虽然没有被美国政府直接针对,但台商注定被这场贸易摩擦深刻影响,他们的抉择,也必将深刻影响这场贸易摩擦的走向。

2018年世界500强中,有9家企业来自中国台湾,其中6家在IT制造业,分别是:第24名鸿海、第285名和硕、第354名广达、第368名台积电、第404名仁宝、第432名纬创。

我们就来讲讲,他们在这次贸易摩擦中的处境与抉择。

不过在此之前,由于这六家公司都是苹果的代工厂商,对苹果公司的依赖巨大,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段苹果供应链往事。

02

“这是一款美国制造的机器。(This is a machine that is made in America)”

1984年,当苹果在加州建起一座生产Macintosh电脑的工厂时,乔布斯如此说道。

那一时期,为了降低成本,戴尔、惠普、康柏都在将生产线迁至亚洲,但是苹果没有。乔布斯认为,软件和硬件开发必须紧密结合,因此苹果反而在美国科罗拉多、得州、加州新建工厂。

1985年,乔布斯被迫离开了苹果。等到他1997年回归公司时,由于Mac销量下滑、库存成本升高等资金原因,苹果已经开始尝试代工生产。

一年后,乔布斯从康柏挖来了蒂姆·库克,令其整合糟糕的供应链。在库克手里,苹果将越来越多的业务转移到了富士康。

如《纽约时报》所说:这场合作解放了苹果,使其更专注于自己的长项——设计和营销。

这场合作也成就了鸿海。1999年,鸿海成立“组装事业单位”,2001年成为台湾最大民营制造商,2002年成为中国大陆出口百强第一名,2004年成为全球最大3C代工厂商,保持至今。

而后,苹果力图避免单一代工厂商,又在不同产品线引入了和硕、纬创、仁宝和广达;芯片代工领域,则从三星代工逐渐转向台积电独家代工。

最初,中国制造的优势仅在于成本。

后来,优势升级为成本、速度和灵活性。

苹果曾在开工前最后一刻重新设计iPhone屏幕,新屏幕在午夜到达工厂,8000名工人随即被唤醒,并在半小时内开启一轮12小时的班次,之后四天,该工厂每天生产上万部iPhone,保证了产品按时摆上货架。(来源:《纽约时报》2012年对苹果前高管的采访)

如今,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技能与品质。库克曾明确表示:“一种流行的观念是,公司们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来到中国,但事实是,中国多年以前就不再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了。从供应的角度看,来到中国真正的原因是技能——一个区域内技能的总量和种类。”

苹果A9芯片曾交由三星和台积电两家代工,三星芯片的性能和续航均弱于台积电芯片,引发“iPhone 6S芯片门”事件。于是从A10芯片开始,台积电成为独家代工厂商。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和记录管理局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硅谷邀请众多科技高管举行了一场晚宴,每位嘉宾都被要求问总统一个问题。

轮到乔布斯时,奥巴马打断了他,并反问道:需要做什么,才能让iPhone在美国生产?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苹果还是美国制造,而到了提问发出时,有70万中国工人,一年为苹果生产7000万部iPhone、3000万部iPad和5900万部其他产品。

为什么这些工作不能回家?总统问道。

据其他晚宴嘉宾的回忆,乔布斯回答得毫不犹豫:“那些工作不会回来了。(Those jobs aren’t coming back)”

是的,总统先生,那些工作不会回去了。

03

显然,奥巴马的继任者特朗普不同意这一点。在“制造业重回美国”的大旗之下,他不止一次表示,苹果应该回到美国制造。

库克回应,很多iPhone组件本来就在美国制造。除此之外,苹果并无进一步的动作。

图片来源:法新社

于是,特朗普选择了曲线救国——招揽苹果的代工厂商。

2017年7月,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制造服务商鸿海科技集团,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第一步是在威斯康星州建立液晶面板工厂。

2018年6月,威州工厂破土动工,特朗普、威州州长斯科特·沃克、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共同铲下了第一抔土,软银孙正义也到场观礼。仪式的规格着实不低——作为对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奠基之时,中方政府最高代表是上海市长应勇。

图片来源:法新社

特朗普称,威州工厂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制造业就业机会重返美国的标志”。看来,他是寄予了厚望。

也是在这时,中文互联网再次出现了“别让富士康跑了”的声音。

产生这种想法的人,显然对故事的原委不够了解。

这次合作中,威州和当地政府对鸿海给出了4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作为条件,鸿海承诺建造先进的10.5代液晶面板工厂,创造1.3万个就业机会。

之所以选择液晶面板,是因为这一领域自动化率较高(鸿海旗下的群创光电约为75%),不必承担过高的人力成本。

然而新一轮评估之后,鸿海还是发现,在威斯康星生产液晶面板,成本非常高昂。相比之下,在中国和日本生产,运到墨西哥组装,再将成品进口到美国,划算得多。

从外界来看,鸿海建厂和招工的步伐越来越慢。

2019年1月,郭台铭特别助理胡国辉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制造液晶面板,富士康更希望在威州设立一个技术中心,主要负责研发设备、包装和组装业务。最终将有四分之三的岗位负责研发和设计,而非蓝领制造业岗位。

美国舆论哗然,特朗普也亲自打电话问询。于是,鸿海又接连发布了几则声明,大意是:

① 1.3万工作机会的承诺不变;

② 计划公布以来,全球市场环境巨变,需要根据当前局势重新规划;

③ 正在推进建设第6代液晶面板工厂;(更大型、更先进的10.5代面板是不可能了)

④ 会有液晶面板模组后段封装厂,也会有设计和研发中心。

近乎于把此前的传闻和风声,用好听的方式说了一遍。

2019年5月,根据鸿海向威斯康星州提交的最新文件:截至2018年底,公司只投资了9900万美元,是承诺投资的1%,目前仅聘用了不到200名当地员工,而之前曾承诺2019年底前聘用超过2000人。

该工厂预计在2020年第四季度投产,在此之前,还会生几次变数,谁也不知道。

美国加征关税,固然给在华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会因此转移到美国。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因为人力成本高企和技术工人缺位,一件电子产品的生产线不可能全部迁至美国。而如果仅把一个部件改到美国生产,再运到中国大陆组装,再运回美国销售,这意味着在此次贸易摩擦中,该产品要多挨两刀关税。

美国再强势,也不可能凭借关税改变全球分工体系。

04

当然,美国的关税措施,确实带来了一些威慑效应:

鸿海扩建印度工厂,购入越南土地,并开始与越南政府洽谈。

纬创也在印度投资建厂,同时考虑将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迁往菲律宾。

广达已在台湾新北买下一片厂房,计划作为高阶产品生产基地。

仁宝评估重启越南工厂。

和硕在印尼的苹果代工厂,即将投产。

本来大家还考虑为美墨边境的工厂增加投资,毕竟贴近市场。但是在近期美墨贸易摩擦加剧又缓和的戏剧化过程中,台商们的心情也坐了一趟过山车,相关计划不得不重新评估。

风声鹤唳,经商不易。他们规避风险的心情其实很容易理解,分散生产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而且,从在中国大陆的非流动资产来看,从2017年底到2018年底,几家台商的大陆业务,丝毫没有缩水。

纬创年报中没有公布大陆非流动资产

不必动辄就喊,“别让XXX跑了”。对中国制造的体量与水平,应该有一点基本的信心。

05

六家台湾IT制造厂商之中,最特别的一个当数台积电。

只有它家,半数以上的非流动资产仍在台湾岛内。

也只有它家,对苹果的依赖程度最低,约为1/5营收。

还是它家,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在这些年里有最为明显的提升。

台积电,以及它背后日益壮大的中国厂商,宣告着我们不仅有能力制造,也有能力消费。

在华为遭遇高通、ARM、英特尔、谷歌中止合作后,所有人都望向了台积电。如果它也中止合作,那留给华为的局面实在太艰难了。

好在,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商——台积电很快宣布,对华为的供货不受美国政府出口限制影响。

这一表态的底气在于:若产品中源自美国的技术专利比例超过25%,则被视为美国产品,必须遵守美国政府的华为禁令。台积电内部精算后确认,出货给华为海思的产品,美国技术不超过25%,而且和25%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底气来自技术实力。而有实力的又何止台积电?鸿海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和夏普,联发科、日月光等台商也持续为华为供货。

此次事件,应该让大多数国人明白,我们不可能靠华为一家公司赢下这场冲突,理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而台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举措得当,便是缓冲,是助力,是奇兵。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