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银行资产质量?

基于“不良暴露程度”,不良出清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良生成压力逐渐加大;第二阶段,银行调整投放政策、边际收缩其信贷投放;第三阶段,不良生成压力减缓,贷款投放收缩放缓;第四阶段,不良出清接近完毕,新增信贷投放使不良率下降。

作者:天风证券研究所银行廖志明团队

摘要

零售占比崛起,部分行业进入不良出清后期

基于“不良暴露程度”,不良出清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良生成压力逐渐加大;第二阶段,银行调整投放政策、边际收缩其信贷投放;第三阶段,不良生成压力减缓,贷款投放收缩放缓;第四阶段,不良出清接近完毕,新增信贷投放使不良率下降。体现在不良暴露程度上就是,慢升-快升-慢升-回落。为简化分析,银行信贷结构可采取“五分法”:对公三大类(不良高发行业、基建/市政类、地产类)、零售两大类(房贷按揭、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基于商业银行08-17年数据的结论:1)对公不良高发贷款占比压降速度加快,17年压降4 pct,高于16年的3.23 pct;2)基建/市政类贷款占比16-17年共提升2.79 pct;3)房贷增势放缓,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占比提升加快;4)批发零售业、采矿业等或已进入不良出清后期的良性循环

大行不良生成压力趋弱,股份行个贷风险有所暴露

不良生成重心正逐渐从对公转到零售。大行+股份行,制造业18年不良额YoY +9.56%,批发零售YoY -3.45%,整体增速已经下来了;而17-18年信用卡不良增速从9%提到了21.81%。大行不良生成压力已减弱。批发零售不良暴露程度已于16年触顶于3.74倍,之后显著下降,或已进入出清的后期阶段,池水转清;制造业不良暴露程度上行趋缓,伴随着贷款占比压降,拐点也有望在1-3年内来到。大行信贷结构以房贷和基建/市政类为主,但这两块未来大幅恶化的可能性小。股份行不良生成快于大行,未来主力或在个贷。18年制造业不良额YoY +14.6%,;信用卡+37.6%,风险有所暴露。近几年才逐渐增加起来的消费信贷,未来也有可能面临不良扩大的风险。

上市行贷款结构继续分化, 18H2不良生成加大或因分类趋严

用“五分法”观察贷款投向政策的边际倾向。18H2大多数上市行的不良高发行业占比下降的,但占比增长的领域不同:大行主要增房贷,股份行主要增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城商行部分增消费及经营贷、部分增基建/市政类,农商行主要增消费及经营贷。总体看,大行的信贷结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中小行信贷结构调整相对较大,向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倾斜。分类趋严使18H2不良净生成率走高。15-16年间,上市行不良生成压力已触顶回落,此后便开始显著下降,不良生成压力减轻。但18H2不良净生成比率再次上行。考虑到13-16年的不良出清进程已进入生成压力趋弱的后半段,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向上,更可能源于分类标准趋严的影响。

投资建议:部分行业或进入不良出清后期,不良生成压力减轻大势所趋

08-18十年间,房贷占比+15.7 pct,对公不良高发行业-11.9 pct;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或进入出清后期。逆周期调节或中和贸易摩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分类趋严亦不改不良生成压力减轻趋势,银行资产质量担忧或不大。继续主推大行和低估值优质中型行-平安、光大、江苏等,6月首推工行

风险提示:更严格的风险分类办法使不良生成压力加大;经济超预期下行。

正文

1. 零售占比崛起,部分行业进入不良出清后期

1.1. 不良出清的四个阶段,五大类来整体把握贷款结构

引入“不良暴露程度”,可在分行业贷款占比和不良贷款占比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在18年9月11日的报告《银行资产质量十年沉浮录:基于细分行业的视角》中,曾引入“不良暴露程度”指标,用以衡量i个行业的不良率与其当年总体不良率的比值,由此可让不同年份间的各行业不良率水平直接可比。即:

在此基础上,可用于识别不良出清的阶段。不良暴露程度的变化,背后是贷款占比及不良生成节奏的变化。故不良出清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A行业不良生成压力渐渐加大;第二阶段,银行开始重视A行业的不良率上升,调整投放政策、边际收缩其信贷投放;第三阶段,不良生成压力减缓,贷款投放收缩放缓;第四阶段,不良出清接近完毕,新增信贷投放使不良率下降。体现在不良暴露程度上,就会是,慢升 – 快升 – 慢升 – 回落。因此,不良出清的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转折点,可以在不良暴露程度上行由快转慢时大致确认。

贷款结构可采用“五分法”,即对公三大类、零售两大类。按银保监会的统计口径,共有20个对公细分行业、4个零售细分领域;为方便起见,对其做合并处理。对公不良高发行业定义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零售不良高发领域定义为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基建/市政类定义为交运仓储邮政、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电力燃气水、租赁和商务服务这4个行业;地产类定义为房地产业、建筑业;住房按揭为不良低发的零售贷款,近几年体量提升较快,单独作一类。这五大类,占贷款比基本能达到85%以上,多数银行可接近100%,故可大致勾勒出整个贷款结构。

1.2. 对公不良高发加速压降,零售占比开始崛起

对公方面,不良高发领域加快退出,基建/市政类进。对公不良高发行业贷款占比压降速度加快。“四万亿”信贷放量,曾成功带动起民间投资需求;10-12三年间,对公不良高发行业贷款占比累计提升了8.82 pct,到40.43%。此后,随着风险逐渐显现,银行开始压降这块占比,且压降幅度逐年扩大,17年压降4 pct,高于16年的3.23 pct。基建/市政类贷款占比再次出现抬升。08-09年“四万亿”期间,基建/市政类贷款占比累计提升3.65 pct;而在经过10-13四年的低迷期后(累计下降7.85 pct),16-17年分别提升0.52 pct、2.27 pct,再次显著提升。

零售方面,房贷增势放缓,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占比提升加快。 17年3·30新政后,房贷增速回归正常。起于15年末的房价高升、居民购房热情高涨态势,使15-16两年住房按揭贷款占比分别提升1.64 pct、3.56 pct。而在17年3·30新政施以各项政策限制后,住房市场转冷,17年房贷占比仅提升1.07 pct。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占比提升加快。

细分行业具体来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下行幅度同比扩大,制造业相对更大一些。截至17年末,整体商业银行贷款中,制造业占比13.9%、批发零售业占比10.7%。基建/市政类的增长主要由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租赁和商务服务两个行业贡献,占比共提升3.76 pct;电力燃气水、交运仓储邮政则是稳中略降。对比08-09年来看,其实“四万亿”时期也主要靠这两个行业,07-09年占比共提升4.54 pct。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的占比均显著上升。此前,除了房贷以外,个贷主要靠信用卡推动,但从17年开始,消费及经营贷也有较好表现。按银保监会的统计口径,消费及经营贷应统计在“其他”中,而17年“其他”类占比提升了0.55 pct,创08年0.26 pct以来的新高。同时,信用卡占比提升0.83 pct,也高于08-16各年。

1.3. 制造业/批发零售仍是不良大户,部分行业进入不良出清后期

不良贷款的大头依然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17年末其不良贷款占总不良比分别为32.3%、27.9%,同比16年,分别下降1.0 pct、2.1 pct。批发零售业不良,或已先于制造业进入良性循环。考虑到17年末这两个行业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6.2%、12.0%,批发零售业以更低的贷款基数,实现了更大幅度的不良占比下降,或表明其不良出清进程,领先于制造业。

一般来说,当没有行业结构性的变化发生时,不良暴露程度会表现平稳。例如,制造业在2005-2016年间呈现平稳地趋势上行,对应的是低端制造业落后产能逐步出清的过程,2008年、2011年的两次下降,是当年的放量信贷投放使分母放大的效果。住房按揭连续十年维持平稳的低位;信用卡在2009年不良暴露过一波之后一直保持平稳;采矿业在2013年以前保持在平稳的低位。

观察得知,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增速趋缓,或已进入出清下半场。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不良暴露程度加速上升,仍处于第二阶段。因零售贷款的不良生成压力并未体现,但零售贷款占比提升较快,于是导致其不良暴露程度持续下降,17年信用卡和其他类(主要是消费及经营贷)下降较多,原因一是信贷投放加快,表现为贷款占比提升,二来是个贷类ABS转出较快。

2. 大行不良生成压力趋弱,股份行个贷风险有所暴露

2.1. 数据口径解释

5家大行、7家股份行披露了对公细分行业不良。6家大行+8家股份行之中,工农中建邮、股份行除了华夏以外的7家,在财报里披露了对公细分行业不良。3家大行、4家股份行披露的零售细分领域不良。大行是农行/中行/建行,股份行是招行/浦发/兴业/平安。14家银行均披露了细分行业贷款余额。本报告中提到的诸如“大行合并”、“股份行合并”等口径时,仅合并有相应披露项的银行。具体而言,对有关不良率、不良暴露程度的合并口径,对公指的是5家大行、7家股份行,零售指的是3家大行、4家股份行;对有关贷款余额、增速的合并口径,对公和零售均指的是6家大行、8家股份行。因此,以下结论均有其适用范围。

2.2. 大行和股份行在个贷和基建类投放策略分歧扩大

大行和股份行压降对公不良高发的策略和节奏趋于同步。股份行12-13年大举发展制造业和批发零售,占比曾显著高于大行;此后都开始大幅压降,截至18年末,大行不良高发行业占比18.9%,股份行17.5%,二者接近,后者压降幅度更大。零售策略分化明显。大行房贷占比还在升,股份行保持稳定;股份行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继续升到接近25%的水平,而大行依然在5%附近,变动不大。基建/市政类拉开差距。大行维持在27.8%,股份行18年末比年中降低0.87 pct,到18.6%,显著低于大行的水平。

2.3. 不良生成重心转向零售,股份行不良生成节奏较快

不良生成的重心正逐渐从对公转到零售。大行+股份行合并来看,传统上不良生成的重灾区,制造业18年不良额YoY +9.56%,批发零售YoY -3.45%,尽管生成速度仍高于17年,但整体增量已经下来了。反观个贷,17-18年信用卡不良增速从9%提到了21.81%,这还没有考虑核销及ABS转出的因素,实际的生成速度更快;消费及经营性贷款的不良额YoY -18.51%,一来源于其较快的核销转出速度,二来是这块体量近年来才逐渐起来,不良生成是要滞后一些时间的。

股份行的不良贷款增速快于大行。股份行制造业不良生成速度仍较快,从17年的9.19%上升至18年的14.57%,批发零售业18年还是正增长,增速1.51%。反观大行,制造业不良生成虽有所加快,但18年仅为7.75%,批发零售业不良已经开始收缩,17年同比-15.25%,18年同比-6.69%。股份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增速较高,17、18年分别高达80.07%、42.33%,大行的房地产不良17年增速即已较低,为5.43%,18年同比-9.14%。股份行零售端多以信用卡扩张,故其信用卡不良增速较高。不考虑核销、ABS转出及打包等因素,18年股份行信用卡不良同比增37.6%,大行仅8.8%,这是股份行信用卡扩张相对更激进的结果。

2.4. 大行不良生成压力或减弱,股份行不良生成主力在零售

大行的不良高发领域已失去加速暴露的动能。批发零售已于16年在3.74倍触顶,之后显著下降,表明已进入出清的后期阶段,池水转清;制造业不良暴露程度上行趋缓,伴随着贷款占比压降,拐点也有望在1-3年内来到。零售端结构偏向房贷,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涉足较少。而房贷不良暴露程度一直较为稳定,故大行零售端不良生成也缺乏新的动能。

基建/市政类不良暴露略升。乃是从16年历史低位的反弹,这块占比在28%,或是大行未来资产质量不确定性的新的源头,另一源头就是住房按揭。房贷和基建/市政类资产质量大幅恶化的可能性小。考虑到房贷历史不良暴露程度较低,且我国首付比例较高、刚需人群较多、房价下跌至按揭违约的地步的可能性小,大行在基建项目上有更多的选择权,故这两块目前来看资产质量有理由保持较好。

股份行的不良暴露程度高于大行。大行基于客户选择能力、银团贷款处置中的优先权,其不良暴露程度理应较低,因此股份行的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采矿业的不良暴露程度较高,不能说明股份行出清进展先于大行;其实制造业不良暴露上行未见拐点,批发零售在16年看到拐点,与大行节奏相近。股份行未来不良生成主力或在零售端。18年信用卡不良暴露提高0.12倍,消费及经营贷提高0.02倍,核销转出会弱化该影响;近几年增速较快,分母扩大的稀释效应、零售信贷的充分供应,都使风险延迟暴露。

2.5. 股份行的零售、地产类风险有待出清

对公不良高发领域:不良仍在出清过程中。四个行业占不良比,仍然大幅低于占贷款比,高于08-11年;14年以来,占贷款比下降较快,而占不良比下降慢,喇叭口仍在扩大;至少看到收敛,才表明出清节奏趋缓。零售不良高发领域:股份行或存隐患。股份行的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占贷款比快速攀升,而占不良比保持平稳;不排除有个贷较容易以ABS或打包转出的因素,但喇叭口扩大能说明风险的积压。

大行的基建/市政类占贷款比和占不良比的落差较大。大行、股份行的基建/市政类贷款占比和不良占比的差距,分别为16.3 pct、9.4 pct,大行高于股份行。这部分可能源于大行在基建项目上的选择优势,的确能挑选到较为优质的项目,也可能说明大行的基建/市政类不良出清相对较不彻底。16年以来,明显看到喇叭口在收窄,风险处于持续消化之中,担忧不大。股份行的地产类占贷款比和占不良比的落差较大。地产类占贷款比于占不良比的落差,大行是1.47 pct,股份行是6.51 pct。尽管从13年以来,股份行的地产类不良占比在持续上升,落差已在收敛,但相较大行仍有较大的差距,后续仍有继续暴露的空间。

3. 信贷结构分类盘点,不良认定趋严致生成压力加大

3.1. 用“五分法”识别上市银行信贷模式

大行可分为两类,1)“房贷+基建”模式,特征是房贷按揭占比超过30%,地产类和消费信贷占比都很低,不良高发行业压降比较彻底,具体包括工行、建行、农行;2)“房贷+制造业”,指的是中行,尽管房贷按揭占比也高达30%,但制造业仍在14%以上;3)“房贷+消费信贷”,指的是邮储,房贷按揭占比37%(高于其他5家大行),消费及经营贷占比21%;4)大行里的“中庸”派,指的是交行,基建/市政类占比31%也挺高,而房贷按揭占比不高,不良高发行业占比20%,位于中间。

股份行组内差异主要在三方面体现:1)房贷占比,兴业/招行/中信较高,分别为27%、25%、19%;2)消费信贷占比(包括信用卡、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平安/光大/民生/招商较高,分别为50%、28%、26%、24%,各自侧重的领域不同,平安、光大侧重信用卡贷款,民生相对更侧重个人经营贷款,招行则是相对均衡;3)对公不良高发领域压降情况,华夏/兴业/民生的不良高发行业占比在25%、23%、20%,此外,华夏/兴业的基建/市政类占比为28%、21%,也较高。

城商行普遍表现除基建/市政类占比较高,这能部分反映其在业务上与当地政府的绑定性。例如成都/杭州/南京,基建类占比高达41%、34%、29%,这种绑定性可能会影响到议价能力。江浙一带的城商行可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制造业客户,比如宁波制造业占比17%,江苏15%,但不良率能够较好控制,侧面证明了其客户筛选能力。少数城商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比如贵阳银行地产类占比27%,主要是建筑业占比21%所致。再比如成都和青岛,房贷按揭占比为25%和24%,显著高于其他城商行,这就为其资产质量带来了稳健的因素。再比如郑州,不良高发行业占比35%,其中主要是批发零售业,占比24%,未来不良生成压力仍较大。

江苏地区的5家农商行,共同的特征就是制造业占比高。江阴/苏农/无锡/张家港/常熟的制造业贷款占比分别为52%、50%、27%、27%、25%,这是由当地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也有一些独特的个体特征,比如常熟的消费及经营贷占比46%,这是其小微业务独具优势的体现;无锡的基建/市政类占比32%,显著高于其他4家。

当前的信贷模式是银行所制定的投向政策长期作用的结果。观察18年中报到18年年报信贷结构变化,可以捕捉到当前投向政策的偏好。贷款结构中的“五大类”,经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笼统来看,大行的信贷结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信贷结构较为稳定;中小行信贷结构调整相对较大,主要靠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18年下半年,大多数上市行的不良高发行业占比是下降的(宁波、西安例外),但占比增长的领域不同:大行主要增房贷,股份行主要增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城商行部分增消费及经营贷、部分增基建/市政类,农商行主要增消费及经营贷。

3.2. 分类趋严致不良净生成率走高

15、16年起,上市行不良生成压力已触顶回落。大行的不良净生成率15年触顶于1.12%,股份行于16年触顶于1.99%,城商行16H1触顶于1.62%,农商行15H1时触顶于2.73%。此后便开始显著下降,不良生成压力减轻。

18年下半年,不良净生成比率再次上行。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18年不良净生成比率,依次为0.94%、1.70%、1.17%、1.11%,均较17年均有显著上升。考虑到13-16年的不良出清进程已进入生成压力趋弱的后半段,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向上,更可能源于分类标准趋严的影响。

18H2不良净生成率的短暂走高,未必会延续。18年下半年,部分大行不良生成率抬头,农行/建行/交行分别增0.80 pct、0.60 pct、0.56 pct。股份行中,民生/光大分别上升1.11 pct、0.72 pct,而浦发的不良净生成率下降了0.54 pct,其余股份行均变动不大。至少表明个体间差异较大,或并非行业性的普遍现象。

城商行中,北京/青岛/贵阳/成都不良净生成率上行较多,分别达0.69 pct、0.53 pct、0.44 pct、0.39 pct。农商行中,江阴/青农商分别上行1.12 pct、0.93 pct,其余5家均有所下降。这与对农商行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直观印象不同。原因在于,上市农商行是农商行中的佼佼者,且多数居于经济发达区域,其客户的经营状况较农商行整体为佳。

4. 投资建议:部分行业不良或接近出清后期,不良生成压力减轻大势所趋

(一)零售占比崛起,部分行业进入不良出清后期

基于“不良暴露程度”,不良出清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良生成压力逐渐加大;第二阶段,银行调整投放政策、边际收缩其信贷投放;第三阶段,不良生成压力减缓,贷款投放收缩放缓;第四阶段,不良出清接近完毕,新增信贷投放使不良率下降。体现在不良暴露程度上就是,慢升-快升-慢升-回落。为简化分析,银行信贷结构可采取“五分法”:对公三大类(不良高发行业、基建/市政类、地产类)、零售两大类(房贷按揭、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基于商业银行08-17年数据的结论:对公不良高发贷款占比压降速度加快,17年压降4 pct,高于16年的3.23 pct;基建/市政类贷款占比16-17年共提升2.79 pct;房贷增势放缓,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占比提升加快;批发零售业或已进入不良出清后期良性循环。

(二)大行不良生成压力趋弱,股份行个贷风险有待暴露

不良生成重心正逐渐从对公转到零售。大行+股份行,制造业18年不良额YoY +9.56%,批发零售YoY -3.45%,整体增速已经下来了;而17-18年信用卡不良增速从9%提到了21.81%。大行不良生成压力已减弱。批发零售不良暴露程度已于16年触顶于3.74,之后显著下降,或已进入出清的后期阶段,池水转清;制造业不良暴露程度上行趋缓,伴随着贷款占比压降,拐点也有望在1-3年内来到。大行信贷结构以房贷和基建/市政类为主,但这两块未来大幅恶化的可能性小。股份行不良生成快于大行,未来主力或在个贷。18年制造业不良额YoY +14.6%,房地产+42.33%,信用卡+37.6%。近几年才逐渐增加起来的消费信贷,未来也有可能面临不良扩大的风险。

(三)上市行贷款结构继续分化, 18H2不良生成加大或因分类趋严

透过贷款结构,观察投向政策的边际倾向。18H2大多数上市行的不良高发行业占比下降的,但占比增长的领域不同:大行主要增房贷,股份行主要增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城商行部分增消费及经营贷、部分增基建/市政类,农商行主要增消费及经营贷。总体看,大行的信贷结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中小行信贷结构调整相对较大,向信用卡、消费及经营贷倾斜。分类趋严使18H2不良净生成率走高。15-16年间,上市行不良生成压力已触顶回落,此后便开始显著下降,不良生成压力减轻。但18H2不良净生成比率再次上行。考虑到13-16年的不良出清进程已进入生成压力趋弱的后半段,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向上,更可能源于分类标准趋严的影响,不会影响不良生成压力减轻的大趋势。

投资建议:08-18十年间,房贷占比+15.7 pct,对公不良高发行业-11.9 pct;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或进入出清后期。逆周期调节或中和贸易摩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分类趋严亦不改不良生成压力减轻趋势,银行资产质量担忧或不大。继续主推大行和低估值优质中型行-平安、光大、江苏等,6月首推工行

 5. 风险提示

更严格的风险分类办法使不良生成压力加大;经济超预期下行。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发布时间:2019年6月12日

本资料为格隆汇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未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许可或仿制本资料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资料授权发布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本平台不是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资料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资料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资料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