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中国有100名稀土博士,我给找了出来

虽然论文数量不输别人,可一到具体应用,往往已被日本、美国、欧洲人的专利覆盖了。人家论文出来后,顺藤摸瓜往下走,我们论文出来就“句号”,所以应用差、技术少。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

虽然论文数量不输别人,可一到具体应用,往往已被日本、美国、欧洲人的专利覆盖了。人家论文出来后,顺藤摸瓜往下走,我们论文出来就“句号”,所以应用差、技术少。

                                                                                                                                             ——杨占峰

2019年的高考结束了,各大高校的招生广告,开始接棒关于高考的各类段子,试图让考生们“向前看”。

其中,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热烈推荐21个#热门工科专业#供大家参考:

但小巴研究过了,机器人的脸要动起来,火箭想上天,以上学科需要运转下去,都离不开另一个专业——稀土。

要知道,早在2006年,世界上每四项科研成果,就有一项与它的应用有直接联系。所以,各位同学和家长,稀土专业,了解一下?

01

化学为母,冶金为父

“什么,稀土还有专业的?”小巴说出时,同事们纷纷表示惊讶。

虽然稀土和孙悟空一样都算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这个学科却真的“有父有母

稀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因此,它首先是一门化学课,化学妈妈探究稀土的起源。而稀土需要被开采、提纯、还原成材料,才有使用价值,因此它又是冶金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冶金爸爸负责让稀土走向社会。

打个比方,若稀土是黄金,那么化学研究的是黄金的成分,冶金工程旗下的稀土工程就是“炼金术”。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落实稀土学科教育,从专科开始,慢慢往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方向发展。

经统计,在中国稀土学科教育体系中,设立了相关稀土专业,正在培养或已经培养过稀土领域人才的单位主要有兰州大学、南昌大学、北京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

《纽约时报》曾有一个数据说“中国境内有100个搞稀土的博士”。而通过这些高校和研究院,小巴毫不费力地就找到了105名

注:1.尽管名单中大部分都是博士学位,但也有部分老师由于出生年代较早,最高学位并非博士,但却开了新中国稀土研究的先河,因此,也将其计入其中。2.姓名加粗和下划线的老师已不幸离世。

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稀土王牌的含金量。

02

稀土有矿厉害?人才才是关键

中国是稀土大国,供应了全世界90%的稀土,生产着占全球70%的稀土磁性材料

虽然我们有矿,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制于欧美日等国家。

关于这段辛酸往事,钕铁硼举起了手。

钕是稀土元素的一种,是制造钕铁硼的主要原料。美国爱国者导弹能做到精准拦截,就是钕铁硼的功劳。

1982年,日本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率先发现钕铁硼,第二年就分别在美国和日本申请了专利。根据日本和美国的法律,此类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

这可害苦了钕铁硼出口大国——中国,它贡献了全球80%的钕铁硼产量。

于是,为了拓展海外市场,顺利出口钕铁硼,中国不得不在20年内,向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交纳专利费用,而除了昂贵的授权费用外,中国企业还需要向对方按出口额缴纳一定比例的抽成。

“买路钱”是交了,但真正能走的路,其实少得可怜。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在全球申请了600多项钕铁硼专利技术,而最终授权给中国的,仅有8家企业和149个专利。

因此,还是那句老话,中国是稀土大国,但距离“稀土强国”,用相关领域专家的话说就是“对标欧美日等国,我们还有20年的差距”

要缩短这份差距,只能靠人。

如今在专利市场上,中国是一骑绝尘的。

而关于稀土的几项前沿技术,中国也是强的没话说。

据《南华早报》6月4日的报道,位于105名稀土博士名单内的孙晓琦老师,他的课题组,疚找到了一种能让稀土提炼的时间缩短到几分钟的办法。而过去,这个过程需要好几天。

更要紧的是,这个办法还能实现从采矿废石中提取有用的稀土,从而变废为宝,提高稀土的提取比例。

提取稀土中的稀有元素,共分为三个步骤:开采——提纯——还原

孙老师他们组的贡献在提纯,而还原技术部分,中国也是独步武林。

理论上科技像样的国家都能做还原技术,但能够做到中国这样的量、纯度、低污染的,不好意思,没有。

而能做到这样的设备厂,90%在中国。

另外10%在国外,不过,它们也都是中国投资、并由中国厂家提供设备。

所以说,中国稀土强,不在矿,在人。

03

仅有20%的人会走到最后?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升级打怪成为稀土博士。

一方面是学科本身有难度,另一方面,是相较于其他专业,稀土行业的待遇,也比较一般,所以,有点留不住人。

在智联招聘的数据中,稀土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在所有专业中排行第3530位,数据分析得知,相关毕业生的月平均工资约8625元,最低工资约4090元,最高工资为19000元以上。

这个待遇和近年来热门的程序员、金融从业人员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此外,稀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区域也十分有限,同样来自智联招聘的数据,稀土专业的就业区域,大部分在内蒙古(30.46%),其次是江西(12.91%)、广东(7.95%)、北京(7.28%)、湖南(4.3%),稍微对比之前提到的高校,稀土专业的毕业生读书和就业严格受到地域的局限,都是毗邻附近拥有丰富的稀土矿的地方。

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城市非一线更鲜有新一线,加上工作条件也相对艰苦,想必这就劝退了不少父母。

所以,也难怪稀土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都没能进入到对口的行业工作,严格来说,仅有19.47%的人,不忘初心,跑去“炼金”了。

04

如何让更多的人去工科?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推介热门工科时,当推荐到纺织工程时,宣传页上很皮地写着“这不是一个教人如何做衣服的专业”。

好笑之余,也说明尽管这些工科领域的技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真正了解它们的人依旧少得可怜。

这几年,我们比较了解的职业状态,有程序员、城市白领等等,但对于一些忙碌在炼钢厂、稀土矿,在海外尘土飞扬的工地里建设基建的各类工程师们,我们却知之甚少。我们听到最多的故事,大概都是这样的情节:

他们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依旧领着微薄的薪水。

对此,除了感动,小巴还感到了一丝丝遗憾。

2019年,USNEWS,一家以每年对美国大学的调查报告及排名而广为人知的新闻杂志,排出了美国前50个最佳职业,其中,工程专业的最多。薪水上也相当可观,例如与稀土工程属于一母同胞的化学工程师,它的薪水就并不输于软件工程师。

相比之下,中国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两天,央行行长易纲针对“中国为什么缺少创新人才”,发表了看法:

“创新者需要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对权威唯命是从;他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他要有平常心,而不是患得患失;他要有安全感,而不是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是个安宁的、踏实的人,而不是心情浮躁,急于求成。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人。”

在安全感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吧。

小互动

如果想要更好地留住工科类人才,并吸纳更多毕业生报考工科类,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们评论区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