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之问:为什么高考对中国如此重要?

读书高考,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是防止沉沦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作者 | 沽民

一九七七年,冬十一举国上下570万人走进了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他们之中有的是踌躇满志的青年有的是成家立业的中年,还有的,已经须发苍白

 

 

(1977年恢复高考首届上海语文试卷)

 

尽管没有统一的时间,没有统一的试卷,并且全国录取名额只有30万人,也就是说每19个考生只有1个可以进入大学,但那一年的高考激励了当时无数年轻人重新回到学校,拿起书本,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正轨。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出身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能让他们走到同一个考场的,正是高考对人才选拔的公平性。那次在冬天进行的别开生面的高考,是中国当代意义上的第一次高考。

 

(1977年高考山东省数学试卷)

 

后人把1977年称为“恢复高考”之年。

 

 

1

让未来告诉现在

 

今天,2019年高考就将结束了。三个月后,全中国的莘莘学子将会踏入大学的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站在未来,回看今天,回看2019,也许人们会记住中美贸易摩擦,会记得华为,会想起科创板;然而站在高考的角度,2019年无疑将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其重要性也许不会低于1977年。

 

为什么?

 

这是因为最近这十年间,在经历了对高考的质疑、否认、以及动摇之后,中国人终于再度接受高考,以及接受由高考开启的一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从2011到2019年,报名高考的人数经历了先降后增,并终于突破1000万。

 

 

这10年间,我们经历了大学学历贬值,蓝领工人的收入超越大学生;我们经历了读书无用论的盛行,所谓“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我们还经历了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大学生毕业求职形势。

 

然而拐点仍然在2015年出现了。2015年之后,高考人数终于开始逐渐增加,并在2019年突破1000万大关。这里面固然有人口生育高峰的原因,但持续性的增加以致形成趋势,绝不是某一年婴儿潮的结果,而是人们对高考、对教育、对知识的认知,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因为放眼全球,接受教育,是改变命运最靠谱的途径。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当全球经济处于一片“滞胀”的泥泞沼泽之际,美国却能迅速超越传统制造业大国德国和日本,重新引领全球增长,原因并不是凭借其资本和土地优势,更不是劳动力成本(这方面美国并没有优势),而是依靠它的科技力量以及政策上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

 

美国,通过20年的时间,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的经济模式,并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达到繁荣的顶峰。

 

美国这3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土地与劳动力成本逐渐抬升高企的时候,发展高科技,走创新创业型经济之路,才是维持繁荣的根本之计。

 

站在2019年的当下,我们可以断言,未来的中国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将是大势所趋。而大学毕业,乃至更高学历的人才,将会供不应求。

 

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仔细地看一下美国在由传统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以及我们从美国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

工业革命:从解放双手到解放大脑

 

人类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工业革命,分别是以蒸汽机取代手工劳动的“蒸汽革命”、以电力取代燃烧释放能量的“电力革命”、和当下正在进行的“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革命这种新的信息技术的本质不同在于——它是对人类智力的扩展,而不是对体力的扩展。尤其重要的是,计算机改变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作系统逻辑。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由于使生产通过标准化进入到机械的重复性,因而取代了手工操作者的个人技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说:福特的出现,导致制造汽车不再需要工程师。

 

流水线的模式消灭了从业者的个人差异,从而造成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和完全不懂汽车的人可以在同一个生产线上工作,拿到同样的工资。因此,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时期,接受高等教育与否,对收入的影响并不大。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中毕业与大学毕业的起薪差距开始拉大,从1965年相差7499美金,到2013年差距高达17500美金。)

 

然而新技术革命打破了这一僵局。新科技更加具有个人主义色彩和反平均主义的逻辑。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即便是日常惯常性的工作,都需要更先进的技艺以及处理方式上的灵活性。这些都使得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进而拥有搞技术能力的人士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可。

 

新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创新与创业型经济,使得美国经济在重新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逐渐发生转型,一方面以硅谷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兴起,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与能源行业则普遍衰落。

 

尽管人工智能替代人手劳动也许为时尚远,但经济增长对知识、对智力的依赖越来越重,而对体力劳动的需求越来越低,已经是非常明确的趋势。

 

(美国传统汽车制造基地底特律,同一街区2009、2011、2013、2014年照片对比)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的大学生收入与高中毕业差距开始显著拉大?正是因为在从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美国的高等院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接受大学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美国创新型社会的需求,成为更加抢手的人才。

 

下面我们就以美国为例,来看看高校为什么能够成为促成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为什么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可以更好地符合创新型社会的需求。

 

3

美国的启示:高等院校的意义

 

如果到典型的美国大学里走走,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圈层”特征。举个例子,一般来讲,最中心圈层往往是一系列古迹和历史性建筑,有赏心悦目的美景,以及该校举世闻名的传统科目的发源地。

 

而第二圈层,往往是新兴的跨学科应用领域,具有现代和功利主义的建筑风格,分布院校往往是商学院、信息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等。第三圈层,虽然已经到了学校的边缘地带,但却是大量分布着各种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转让办公室、以及创新中心。

 

美国大学校园的布局,大体反映了从洪堡范式向当代新型创业大学的重要而本质的改变”。

 

(美国顶级学府斯坦福大学,圈层特征非常明显,围绕着地标性建筑胡佛塔和回廊为第一圈层,以研究生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建筑是第二圈层,再往外则是第三圈层。斯坦福所在的硅谷是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型经济模式的典范。)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科技革命,经过10年的孕育,到了90年代经济再度高速增长。而那些未能将体力劳动模式升级为脑力劳动、或无法控制土地和人力成本的国家地区(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滞涨横行,陷入中收入水平陷阱。

 

在当今美国,高校是知识与智力的输出场所;不夸张的说,高校就是美国经济活动的核心。在“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国家,进入名牌高校、顶级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和“加入全球500强”、“加入投行”、“加入顶级律所”等等,几乎具有同等的意义。

 

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比较高昂,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开始式微。由传统流水线式的体力密集型制造业向创业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已经显露出苗头。科技成为中国与美国未来争夺的主战场。

 

对于个人,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之中,只有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知识,训练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中国的科技与创新的转型之路。而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高考。

 

 

4

结语

 

美国的经验,其实还有更加残酷的一面:如果你不读书,不去考大学,只能做体力劳动,接受卑微的薪水,沦为社会底层。

 

在《乡下人的挽歌》中,美国作家J.D.迈斯讲述了美国穷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来便挣扎在酗酒、吸毒、艾滋病、以及死亡的边缘。而逃脱贫穷与苦难,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途径就是上大学。

 

有一句话也许扎心,但却如此真实: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用自己青春叛逆的几年“爽快”,换来的是一生的苟且。

 

读书高考,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是防止沉沦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今天,2019年的一千多万考生将结束自己的高考,并通过这一场考试,极大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祝福天下考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