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厦门首富“盯上”的瑞松科技,闯关科创板前景如何?

被“投资大佬”看中的瑞松科技,运气or能力总不会太差。

6月5日,伴随着“科创板首批三家公司成功过会”消息传来的同时,科创板赛道也迎来了两位“新生”。据上交所披露,瑞松科技和秦川物联这两家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在这其中,瑞松科技因第二大股东是多次问鼎“厦门首富”的柯希平,从而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成立于2012年的瑞松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销售和服务的创新型企业,其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汽车、汽车零部件、3C、机械、电梯、摩托车、船舶等行业。

此外,招股书还显示,瑞松科技此次拟募资3.75亿元,用于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

那么,透过这份招股书,这家被厦门首富“盯上”的企业成色究竟怎样呢?

“星光熠熠”的客户榜单

事实上,不同于不被外界熟知的工业机器领域,瑞松科技在业内还是有一定的名气。其在招股书中表示:

“在自动化程度高、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的汽车行业,公司在国内汽车焊装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而未来随着其他一般工业领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业务发展空间也将不断拓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有名气之外,瑞松科技在招股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眼的“亮点”——客户榜单可谓是“星光熠熠”。据招股书披露,丰田、本田、三菱、马自达、比亚迪、德赛电池、日立电梯、五羊本田、中集集团、中船黄埔等公司均为其长期服务的对象。

不过,它的财务数据和研发状况又如何呢?

据财务数据显示,瑞松科技自2016到2018年的营收分别为6.55亿元、7.05亿元和7.3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83.72万元、5035.61万元和5707.98万元,公司选择的上市标准是第一款。

但需要指出的,与名气不符的则是它的营收和净利的增长表现,综合以上财务数据来看,其2018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仅为4%,净利润同比增长也只有13%,这在动不动营收和净利同比增长超50%的科创板赛道上是不常见的。

再来看看它的主营业务情况。据了解,瑞松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工作站、机器人配件销售等,其中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8.42%、82.75%、84.03%;机器人工作站营收占比分别为12.28%、10.77%、10、67%;机器人配件销售及其他9.3%、6.48%、5.30%。

而总体上来看,主要呈现出一种“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收入不断稳定增长,“机器人工作站”和“机器人配件销售”收入逐渐缩小份额的状态。

(资料来源:瑞松科技招股书)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瑞松科技是一家将“科技”和“智造”等关键词深度绑定的创新型企业,但不得不说,其研发投入占比还是稍稍让人失望的。据招股书披露,自2016年到2018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4.11%、4.23%、4.15%,远低于科创板“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15%”的红线。

至此可知,在瑞松科技闯关的路上,营收增长和研发投入或许会成为阻碍其冲刺科创板的一大“障碍”。

“厦门首富”现身股东榜

值得一提的是,瑞松科技的最大“亮点”,除了星光熠熠的客户榜单之外,就莫过于它的“厦门首富”股东了。

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孙志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孙志强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20,125,435股,占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39.8362%。据悉,孙志强在瑞松科技担任董事长以及总裁的职务。

(资料来源:瑞松科技招股书)

而前文所提到厦门首富——柯希平则是出现在“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的梯队中。

据招股书披露,柯希平持有该公司12.84%股权,厦门恒兴持有该公司7.95%股权。不过,又因为柯希平是厦门恒兴的实控人(持有99.34%),这意味着他合计持有约20%瑞松的股权,是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说起柯希平,投资圈里的人应该不是很陌生。

厦门恒兴集团总裁柯希平,被誉为厦门“最牛”“A股掘金客”“10亿先生”等等……其投资的门类和他的头衔一样多,涵盖了金融、电子、有色金属、汽配、医疗、旅游以及新兴产业等各个领域。

据了解,令柯希平“一战成名”的是其在紫金矿业股权投资中缔造的“造富神话”——他平分两次投资给紫金矿业1000多万元,最终成就了70多亿元的财富,这笔财富助力他进入当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并被列为“厦门首富”。随后,他又先后大手笔投资京东方A和富奥股份,均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而如今的柯希平,也不仅仅局限于做投资客,他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黄金上市公司——厦门恒兴。

如此一来,瑞松科技被这个投资圈鼎鼎有名的大佬看中,这也变相地表明了——该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会太差。毕竟,“造富神话”还重仓在手呢。

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而撇开厦门首富现身股东榜和大佬云集的客户榜单,它身处的行业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自2010年以来,全球工业自动化趋势加快,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统计,2016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量达到 294,000 台,2017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量达到 381,000 台,增长 29.59%。

数据来源:IFR

不过,实际上,从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来看,我国与

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自动化发展程度前五个国家分别为韩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瑞典。而相对于韩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2016 年为 68 台/万人,低于 74 台/万人的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日本 303 台/万人、德国309 台/万人的水平。

数据来源:IFR

值得一提的是,据招股书披露,在这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该行业也迎来了不少机遇。

一方面,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具体而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多项促进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2017年11月颁布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政策,而且还从多方面推进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前文已经提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而这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此外,招股书显示,全球化竞争需要企业提高生产力和产品品质,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需要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产品更新周期加快则需要更多的柔性制造,有毒害、危险工作需要实现无人化操作等发展趋势,都将不断创造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巨大需求。

不过,该行业在为瑞松科技制造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来自行业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1、行业中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研发、技术转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人员投入,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投入规模有限,不利于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2、国际厂商更具备先发优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仍被国际厂商所占领。中国整车生产企业中自主企业仍与外资厂商、合资厂商处于长期竞争过程中,国产产品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需经历必要过程,国产厂商需要逐步被用户认可的过程。

至此,结合以上种种可知,瑞松科技所处的行业就如它本身一样,亮点很多但“争议点”也不少,需要投资者仔细甄别。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