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式杀跌小米,或许是错杀

未来,一旦小米通过表现证明目前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估值的回归甚至大幅度提升就不远了。

作者 | 沽民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1

小米的至暗时刻

刚刚过去的5月,小米的股价从12港元跌至9.6港元,跌幅为20%。遥想不到一年前的去年7月,小米在港交所以17港元/股的价格上市,如今已经快要跌去一半了。

此时再看小米当初的八字箴言“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似乎有点悲壮。纵然“米粉”有义,怎奈资本市场无情;面对这节节败退的股价,英雄气短,雷军不得不启动自己的回购权,用钱表态。

2019年6月3日,小米公司在公开市场回购1100万股无投票权股份(即B类股份),平均股价9.042港元,总共花费资金接近1亿港元。

回购并没有奏效,今日开盘后资金继续跑路;截至今日收盘,小米的股价险守9块,盘中一度触及新低8.91。当前的小米,无疑处于它IPO以来最为悲观的时刻。

目前资本市场对小米的杀跌不无道理。

1. 全球手机寒冬叠加激烈的竞争。在小米的财报中,我们看到,智能手机销售业务占小米总收入近60%(2019Q1),手机行业整体的“寒冬”对小米未来营收的可持续性造成担忧。

除了手机行业整体的衰退,目前中国手机己是一个存量市场的竞争环境,互相蚕食竞争对手的份额便成为一个增长的主要途径。虽然小米Q1出货量同比减少0.6%属于跑赢市场,但持续性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 关于小米新零售和物联网(IoT)生态的担忧。尽管小米布局IoT多年,并且在上市之后小米开始推出洗衣机和空调,但随着小米在新零售领域每下线一个产品,就相当于与传统零售巨头(如海尔、美的、格力等)多了一个直接竞争对抗的赛道,战线越拉越长,而小米的产品与其他零售商相比并没有决定性优势。

上述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市场对小米的质疑。作为一家零售商,小米的即便是现在与招股价相比跌去一般,但PE仍然高达15倍;而它的竞争对手2019年的估值,苹果不到13倍,美的、格力、海尔亦只是8到13倍。也就是说,小米跌到现在这个位置,才刚刚与竞争对手处于大致相同的估值范围。

而各产品线的竞争劣势,也为小米的估值进一步下杀提供了可能性。总之,按照目前市场对小米的认知(手机零售商或家电零售商),这并不是一个安全的价格。

诚然,小米自从IPO以来,一直遭到不断地质疑与非难;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谨慎与苛刻固然是对抗风险的应有姿态。

但我想说的是,目前港股市场对于小米的潜在颠覆性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而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很有可能因为今天的短视而错过一家未来的伟大公司。

2

小米的星辰大海

很多分析师看不懂小米的生意。的确,将小米的生意任何一部分单独拿出来,都没有太强的竞争力。手机比不过华为、苹果、三星、甚至OV,互联网比不过腾讯、阿里,而新零售也未必干得过那些电商平台。

然而小米有一个优势,是其它公司无法匹敌的。小米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公司的三个圈层维度上都是完整的闭环。

互联网公司的“三个闭环”分别指什么?第一是用户,第二是商家,第三是其他平台。

小米的底层闭环是硬件,也就是智能手机。然而手机市场是一个业已成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小米所采取的策略是提高性价比,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正如雷军经常提到的那八个字——“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小米的中层闭环是新零售。在智能手机业务取得巨大成功拥有客流量后,小米将智能硬件的触角延伸至更多领域,借助生态链投资模式打开了物联网(IoT)时代的万物互联之门,也打开了小米成千上万的硬件流量入口从而吸引消费者拉动营业收入,刺激更多供应商提供物联网商品。

小米在上市之初,即做出“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超出部分都将回馈给用户”的承诺,旨在充分让利消费者,创造优质购物体验。小米毛利率2018年第一季度为12.5%,在各大零售商的毛利率中,仅高于好又多。

而现金周转方面,对比各大主要电子设备零售商,小米和苹果的现金周转天数为负值(先收货再付款),说明二者商品销售快、回款快,且上游又有极强的议价能力。而传统电器厂商的现金周转天数通常为正数(先付款再收货)。这再一次证明了小米在构建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的效率优势。

小米的顶层闭环是物联网(IoT)。小米IoT开发者平台是小米面向IoT领域的开放平台,主要服务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家电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设备等消费类智能硬件(家庭使用)及其开发者。小米智能硬件可通过小爱同学与米家APP控制,并实现智能硬件彼此间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的智能硬件交互体验。

目前,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截止2017年11月,小米 IoT 平台联网设备超过 8500 万台, IoT 平台平均日活跃设备超过 1000 万台。小米 IoT 已经有包括中国移动、微软、西门子、飞利浦等在内的超过 400 家全球合作伙伴。

从小米的财报中看到,目前的收入主要来源还集中在硬件设备(智能手机)上,这表明,从三大闭环的互动逻辑来看,小米仍处在底层闭环的搭建之中。这是互联网公司发展的相当早起的阶段。

当前,小米股价的下跌,当然所反映的是市场对小米增长潜力的担忧,以及现有估值方法对小米的无所适从;因为不仅中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完美对标的公司。小米对于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其实新事物的发展总有两个方向,积极的和消极的。而对于每个个体,看待未来可能的方向的时候,所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3

好股票v.s.好公司

 做投资的人(包括分析师),出于谨慎和规避风险的考虑,在选择股票的时候会给自己预留一定的风险边际。对于看不懂、看不太懂、甚至是无法证明的业务模式,统统没有太大的兴趣。

港股是一个离岸市场,向来以理性见称,对于有发展潜力而暂未体现到盈利上的公司,一向不会给什么好脸色看。尽管说存在即合理,但客观上,这的确使得港股市场错失了许多优秀的公司。

资本所认知的“好股票”,也许并不是好公司,甚至是业已步入老态的公司,行动迟缓、体态臃肿的庞然大物,如汇丰、长和、电力、燃气等这些公司。他们有稳定的分红、他们的股价不会大幅度波动,这两点,已经给各路基金经理足够的重仓的理由了。

同样地,好公司未必是好股票。例如刚刚上市的腾讯、例如早年间的亚马逊、例如被迫退市远赴美国上市的阿里。环肥燕瘦,这些公司不符合“好股票”的标准。然而好公司最终一定会成为好股票,尽管这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资本市场对于这些好公司的逻辑开始认可,它们的股价分分钟又会被热捧上天。

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如此现实的世界。也许其背后是人的短视,是人性不耐,是人类的集体无理性,但诺奖得主用他们的煌煌大论一遍遍告诉你:市场永远是对的。

真正在创业路上苦行的人,也许发自内心深处,并太想看资本市场的脸色。资本市场是喧闹的,但创业的人是孤独的。资本市场看的是回报率,而创业者所追求的,是初心、是愿景、是“我有一事,生死与之”的执着和坚持。

无怪乎在这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之下,雷军也不得不苦笑——生死看淡。

 然而二级市场终究还是在进化,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模型,从最初单纯基于盈利,到后来盈利和成长兼顾,再到如今一些没有盈利但具有潜在盈利空间的商业模式,也会给予一定的认可。

去年4月,在小米上市前不久,港交所推了很久的“同股不同权”、“生物医药公司上市”等改革,终于在李小加主席的手上落了地。冷血理性的港股市场,也开始有了一些对新经济和新生事物的呵护之温情。


4

结语 

我们所处,是最好的时代。目所能及,处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对于小米这种全新的物种,我的态度是,应当给予尽可能多的包容与支持。毕竟历史上深刻地改变人类生存状况面貌的创新,在甫一面世不久,哪个不是饱受非议与苛责的。

当下,小米的股价是比较低的,但是不是最低,该不该抄底,我给不出答案。巴菲特说,再差的公司,股价够低也有价值;而再好的公司,股价太高也不是好的投资。

未来,一旦小米通过表现证明目前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那么估值的回归甚至大幅度提升就不远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