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办公:烧掉的钱与待续的故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历一个冬天后,共享办公空间又开始抽枝发芽。近日,国内共享办公空间重量级玩家氪空间宣布获得10亿元融资,由IDG资本、歌斐资产、逸星资本联合领投。据悉,此次融资是氪空间历史上单笔金额最高的一次融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经历一个冬天后,共享办公空间又开始抽枝发芽。

近日,国内共享办公空间重量级玩家氪空间宣布获得10亿元融资,由IDG资本、歌斐资产、逸星资本联合领投。据悉,此次融资是氪空间历史上单笔金额最高的一次融资。

大洋彼岸,位于纽约的共享办公空间鼻祖WeWork也迎来春天。“烧钱”依旧,但情况有所好转。据WeWork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业绩,其在一季度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112%至7.28亿美元,同时,净亏损收窄至2.64亿美元。相比之下,2018年WeWork亏损达19亿美元,营收18亿美元,对比2017年双双翻倍。

此前共享办公空间刚刚经历了一轮危机。

危机四伏

去年7月,WeWork宣布旗下的中国子公司获得由软银、软银愿景基金、淡马锡等领投的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升至50亿美元。拿到大笔融资的中国WeWork,开始采用提升中介佣金、加大市场补贴等价格战方式,意图“绞杀”本土竞争对手。

国内的共享办公企业没有坐以待毙。在完成一轮3亿元融资后,氪空间加入了战斗。去年11月,氪空间宣布将让利1亿元,拿出全国十余个社区的办公工位,以最低五折的价格优惠提供给全国5000家中小微企业。氪空间还推出了“砍价抢工位”的小程序,最低可以获得原工位服务费五折的优惠。此外,纳什空间、优客工场等品牌也在部分联合办公空间内给出了优惠。

而就在WeWork在中国市场大打“价格战”的同时,却遭遇“粮仓”起火。

去年10月,有外媒报道称,孙正义的软银及其愿景基金计划出资160亿美元收购WeWork,其中100亿美元用于收购所有在外股份,另外60亿美元计划在未来三年逐步注入WeWork公司。但这项由孙正义力主的投资最后被否决,对WeWork的投资额从160亿美元降至20亿美元。

这背后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和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Mubadala)对于愿景基金展开的对外投资表示不满。而这两者贡献了愿景基金近三分之二的承诺资本。

两个金主一直不满孙正义对一些科技公司的过高估值,对WeWork的投资正是导火索。此前WeWork的融资金额大部分来自软银。经过这次事件之后,WeWork恐再难从孙正义手中获得如此“慷慨”的投资。

而氪空间也经历了九死一生。

今年2月14日,有消息称氪空间曾有内部发文称将关闭旗下16家店,共计3万平方米,之前签约的一些项目也被报撤出或与业主重新商谈租金条件,这些店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成都、苏州等地。

一个月后,氪空间拿到歌斐资产数千万元的新一轮投资,“本来之前要关调的苏州项目,今天交了房租,交到了6月底。本来等着被裁要找工作的一帮人,突然就要激动哭了。”

合纵连横

共享办公发轫于美国。

2005年,第一个正式的联合办公空间公司由程序员Brad Neuberg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但这家公司只存在了一年的时间。

五年后,国内联合办公行业的主要参考对象,被称为“共享办公鼻祖”的WeWork在美国横空出世。

随着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国内创业热潮迅速兴起,市场对于廉价、灵活的办公场地需求猛增。2015年开始,在共享经济大潮下,国内共享办公行业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年是共享办公的元年,国内共享办公空间数量达2630家,较此前一年增长64.38%。

2016年,共享办公行业发展迅速,“鼻祖”进入中国,这一年国内共享办公市场规模达122亿元,但整个行业乱象丛生,很多孵化器也打着共享办公的标签。2017年,共享办公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趋势,但大环境依然向好,这一年是共享办公的秩序探索年,共享办公空间数量达3459家,市场规模达到235亿元。

然而进入2018年,共享办公行业进入衰退期,在整合持续加速的过程中,头部企业不断吞并小企业,经历了一场行业的“百团大战”。据VC SaaS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共享办公品牌减少40家,运营时间均未超过2年。发展缓慢、濒临破产倒闭状态的共享办公空间品牌占总数的28.1%,众多非头部企业已经进入淘汰阶段。

优客工场是最敏捷的共享办公猎手之一。2018年,优客工场收购了洪泰创新空间、Woo Space(无界空间)、Workingdom、WeDo联合创业社、New Space、爱特众创和方糖小镇等七家共享办公品牌。在2018年1月收购共享办公行业第一梯队企业洪泰创新空间后,优客工场的总估值飙升到90亿元,成为该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2018年1月,裸心社收购澳大利亚高端办公空间品牌Gravity,4月,裸心社被WeWork中国收购。此后,WeWork又与金地集团旗下联合办公品牌ibase达成合作。

合纵连横的同时,共享办公行业融资面临一定困难。

据克而瑞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联合办公企业融资金额为67亿元(不含WeWork及未透露的融资金额),约为过去两年总和。其中,包括优客工场、氪空间、纳什空间、米域、梦想加、办伴科技等在内的头部7家企业2018年融资总额约为66亿元。小企业无法拿到融资。值得一提的是,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以上7家企业的融资多是在2018年8月前完成的,各家企业最多进行至C轮融资。截至目前,仅优客工场完成了D轮融资。

此外,共享办公空间行业第一股“面世”的时间也一再延后。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在2018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可能在2018年或者2019年年初上市,地点是香港和上海二选一。不过此后又有消息称,优客工场计划在2019年三季度于美国上市。氪空间也在2018年时传出了赴美上市、母公司36氪拟于2019年赴港IPO的消息。WeWork也声称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申请书。到底谁能成功上市,成为共享办公空间行业“第一股”?

其实,如果不解决盈利模式的问题,共享办公空间第一股就永远只能“在路上”。

跳不出的“烧钱”怪圈

共享办公行业的鼻祖WeWork在成立的第八个年头依然保持了亏损。据WeWork披露的2018年业绩报告,其营业收入从2017年8.86亿美元增长到18亿美元,亏损也从9.33亿美元增长到19亿美元,营收亏损双双翻倍。这一数据也说明,即将迎来创立10周年的WeWork依旧未能脱离资本驱动的“烧钱”模式。

国内企业面临的境况更复杂。从大环境方面来看,让国内共享办公行业乘风而起的“风口”——创新创业的环境消失不见,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创业氛围减弱,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裁员、倒闭的阴云笼罩着中小企业,市场对于共享办公空间的需求大不如前。从行业自身来看,共享办公仍然没有摆脱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虽然都在提倡出租工位基础上为入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但是这一模式至今没有走通。国内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曾在采访中表示,未来共享办公空间的几条盈利路径,首先是生态圈的股权投资,通过股权投资加大共享办公的服务生态,同时也享有股权收益;其次是流量搭载,通过搭建平台,进行撮合交易,争取流量变现;还有品牌加盟与管理输出,除了加盟管理费,大量企业用户的数据沉淀下来会更快的扩充优客工场的数据库,加盟业务会让发展更快更轻,规模化的扩张已经可以覆盖更多的管理成本。

此外,专业的运营人才也是共享办公空间面临的问题。共享办公有着很高的隐形运营壁垒,比如资源嫁接能力、招商入驻能力、场地规划能力、企业服务能力、社群运营能力、成本和风险控制能力、能耗管理能力、系统服务能力等,无一不需要专业的运营人才解决。然而,作为发展时间5年不到的市场,拥有综合运营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并在短期之内难以解决此类问题。

总的来说,共享办公行业还是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至少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落得一地鸡毛。

在经历了迅猛增长、行业洗牌、优胜劣汰之后,这个年轻的行业才开始起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